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53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进行光镜观察(视野直径〉1 mm)、免疫组化研究及部分病例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3例诊刮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镜下观子宫内膜腺体增生拥挤且有些不规则,增生腺体分布区域大于间质分布区域(局灶性或弥漫性分布)。腺上皮细胞多具有非典型性,表现为核大、核浆比大,核变圆、有明显的核仁,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不均。53例均做PTEN、p53、ER、PR检测,60%(32/53)PTEN(-),6%(3/53)p53(+),42%(22/53)ER、PR(+)。12例随访病例中4例发现同时存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在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诊断标准上强调子宫内膜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在诊断中可重复性较好,更易于组织病理诊断标准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简称腺癌)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简称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6例腺癌及56例增生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腺癌与增生均见细胞异型性,有核分裂,不同的是腺癌组腺体管状或细乳头状,腺体大小不一,排列无极性;腺体密集而拥挤,腺体间无内膜间质,背靠背、共壁、搭桥,尤其是筛状结构;腺腔不规则,不完整,尤其可出现腺上皮增生堆积成角或锥形;另见子宫内膜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腺腔内出现中性白细胞和细胞坏死物。增生组腺体呈管状形成低乳头状,腺体较密集增多,但排列有极性,腺体之间有少量内膜间质,无问质反应.结论:腺癌与增生的鉴别诊断要点是:腺癌腺体密集,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可共壁、搭桥、尤其是筛状结构。诊断间质浸润较困难时,可观察腺体成角或成锥形伸入间质而辨认。其次,腺癌有明显间质反应,即成纤维细胞增生,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增多,淋巴细胞浸润及腺腔内出现中性粒细胞及腺上皮坏死碎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6例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占内膜癌总数的12.3%,随年龄的增加发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56.25%),阴道不规则出血(43.75%),不孕(50%).病理检查子宫内膜样腺癌13例,腺鳞癌2例,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学特点是腺体不规则,融合,乳头状结构,极性消失,腺上皮核大变圆,空泡状,核仁清楚.子宫内膜间质消失代之以肉芽组织或促纤维形成的间质反应.多数仅累及浅肌层.皆无转移.术前分段诊断性刮宫准确率较高.结论:45岁以下妇女的子宫内膜癌多数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对月经不调或不孕合并子宫增大的肥胖妇女采用分段诊刮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对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的认识,子宫内膜癌的前期病变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WHO(2014)女性生殖细胞肿瘤分类中,引入了子宫内膜样上皮内瘤变(EIN)的概念,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良性增生和EIN,认为只有EIN是子宫内膜癌的前期病变,具有肿瘤的性质,因此鉴别良性子宫内膜增生和EIN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对子宫内膜样上皮内肿瘤概念的提出、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目前有关EIN诊断的分子标记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窖蛋白1(caveolin-1)表达对子宫内膜样腺癌(EA)临床病理特征及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3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及35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中窖蛋白1的表达,分析窖蛋白1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窖蛋白-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阳性率(65.6%),显著高于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阳性率17.1%)。窖蛋白-1表达水平在低分化腺癌(86.4%)、肿瘤浸润深度≥1/2(82.8%)、淋巴管间隙受侵(88.2%)、肿瘤直径≥2cm(76.8%)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子宫体下段及宫颈粘膜腺体受侵(不包括宫颈间质受侵)(76.9%)及年龄60岁(74.3%)患者中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窖蛋白-1表达可能参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窖蛋白-1阳性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分级及其一部分决定辅助治疗的高危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 ,2 9岁。因腹股沟包块来院就诊。查体 :右腹股沟包块大小 3cm× 1 5cm ,经穿刺抽出陈旧性血性液体0 1ml,提示包块为囊肿 ,后行右腹股沟包块切除术。病理检查 巨检 :灰红色不规则组织块 ,大小 4cm× 3 5cm× 1cm ,切面灰红、灰白色 ,质地中等 ,组织中央有一直径1 2cm囊肿 ,囊壁厚 0 2~ 0 5cm ,内壁光滑 ,部分区域囊壁呈暗红色。镜检 :囊壁被覆一层腺上皮 ,上皮下可见陈旧性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 (图 1) ,囊壁间还可见灶性腺体 ,且腺体呈不同程度扩张 ,腺体周围有少许子宫内膜间质 (图 2 )。病理诊断 :右腹股沟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本组8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8~53岁,中位年龄43.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B超及宫腔镜示疑为子宫黏膜下平滑肌瘤和子宫内膜息肉。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增生性子宫内膜样腺体不规则散布于富含平滑肌的纤维性间质中;其中1例腺体结构复杂,腺上皮细胞轻~中度非典型性,为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APA);7例为息肉样腺肌瘤。免疫组化:间质细胞SMA和desmin弥漫(+)。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是一种上皮和间叶组织混合的良性肿瘤,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潜能,在活检标本中需与子宫内膜癌侵及肌层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UEDC2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EA)和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7例不同分化组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及41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中CUEDC2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CUEDC2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CUEDC2蛋白在84例中-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阳性率(86.9%),显著高于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阳性率(63.6%),与CUEDC2蛋白在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87.8%)无差异。CUEDC2蛋白表达水平在子宫体下段及宫颈黏膜腺体未受侵患者(84.7%)中明显高于对照组。肿瘤浸润深度≥1/2(79.4%)、淋巴管间隙受侵(72.0%)、肿瘤直径≥2cm(74.6%)及年龄60岁(74.5%)患者中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CUEDC2蛋白低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分化较差相关,对一部分的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危因素具有一定影响,有望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EA)及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中的表达及三者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6例EA和35例EIN中Versican、CTGF、TGFβ1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其在EA及EIN中的表达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在76例EA中Versican、CTGF、TGFβ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65.8%,69.7%,在35例EIN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9%,37.1%,37.1%。Versican、CTGF、TGFβ1在E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IN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rsican与TGFβ1在EA中表达率具有相关性(P0.05),CTGF与TGFβ1在EA中表达率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癌前病变,Versican、CTGF、TGFβ1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Versican、CTGF、TGFβ1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例 1 患者女 ,42岁。因不规则阴道出血下腹坠胀 7年入院。B超示 :子宫增大 ,子宫内膜息肉。因多次刮宫及药物治疗无效行子宫切除。病理检查 巨检 :切除的子宫大小 6 5cm× 6 0cm×4 5cm ,于子宫黏膜下见一肿物 ,其大小 4 0cm× 3 5cm×2 5cm ,肿物呈息肉状全部向宫腔突出。切面淡黄色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质软 ,全部局限在内膜下。镜检 :瘤细胞呈短胖梭形、卵圆形 ,胞浆少 ,胞核呈圆形、卵圆形 ,瘤细胞大小较为一致 ,无异型性 ,瘤细胞排列密集 ,核染色质分布均匀 ,未找到核分裂。瘤组织间质少 ,见较多的螺旋小动脉 (图 …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颇为罕见,文献报道较少,现将收集到的3例报道如下。1 临床病理资料  例1:44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3月余入院。体检:子宫增大,孕50 天大小。B超示:子宫前壁肌瘤,内膜息肉。病理检查:巨检肿瘤位于宫底部,呈息肉状突入宫腔,7.0cm×3.0cm×2.5cm大小,基底较宽,浸入肌层。切面:灰白、灰红、鱼肉状,有局灶性出血。子宫前壁肌层见一肌瘤,直径为2.0cm。镜检:内膜间质细胞高度增生,内膜腺体稀疏不一,肿瘤区域无腺体,瘤细胞均匀致密弥漫性生长,极性紊乱。细胞呈纺锤状,圆形或卵圆形,胞浆少而淡染,境界不清,部分细胞胞浆呈空泡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原发性Müllerian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瘤的认识。方法对4例发生于宫颈的Müllerian腺肉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标记检查,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临床上患者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要症状。镜下肿瘤由良性腺上皮成分和肉瘤性间质成分组成;腺体常扩张,异型性较明显的间质成分突入腺腔内形成息肉状结构,腺体周围间质成分比较密集,围绕腺体形成"袖套样"结构;核分裂象分布不均(1~15个/10 HPF)。免疫表型没有特异性。结论宫颈原发性Müllerian腺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主要用于确定异源性成分及与其他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苗勒腺肉瘤伴性索样分化(MASC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MASCE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6岁。绝经后阴道出血。巨检:肿瘤位于宫腔内,7 cm×4 cm×3 cm大小灰白色肿物,突向宫腔,切面灰红、灰白色,肿物基底部与子宫肌层界限尚清。镜检:肿瘤由良性腺体和富于细胞的间叶成分组成。良性腺体为子宫内膜样腺体,呈囊状扩张,部分腺体伴鳞状上皮化生。间质富于细胞,围绕腺体呈袖套状分布。间质成分类似于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有轻度异型,可见核分裂,核分裂象约2~3个/10HPF。肉瘤样间质内可见条索状、腺泡状排列的细胞,呈多角形,胞质较丰富或空泡状,细胞形态温和。免疫组化:腺上皮和间质细胞ER和PR(+),围绕腺体的梭形细胞CD10强(+),而远离腺体的梭形细胞CD10(-)。肉瘤样成分内的条索状和腺泡状排列的细胞inhibin-α(+),calretinin局灶性(+),而CD68、desmin、SMA、S-100蛋白和HMB45(-),Ki-67增殖指数为10%。结论 MASCE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子宫上皮-间叶混合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为低度恶性,需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伴性索样分化和子宫性索样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年龄24 ~ 62岁,其中3例行子宫全切及双附件切除术,9例宫腔镜下行肿瘤单纯切除术.镜下肿瘤由增生紊乱的分支状子宫内膜腺体构成,有明显的结构复杂性和细胞非典型性,细胞非典型性从不明显到非常明显;间质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其中9例可见灶状鳞状上皮化生,2例周围腺体有灶状不典型增生.免疫组化示间质细胞SMA和desmin弥漫或局灶(+),周围腺体CD10(-),腺上皮ER和PR弥漫(+);p53(-);Ki-67阳性率为12%.随访10例,时间3个月至4年,均无复发;2例失访.结论 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具有特异的病理学特征,其临床为良性过程,但是存在低度恶性潜能,治疗为完整切除肿物且临床严密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肺转移的诊断、鉴别诊断、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结果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诊断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肺转移,大体形态均为多发结节形,例1为囊腔形与结节形混合存在。镜下2例瘤细胞均为圆形或短梭形,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螺旋状结构排列。例1瘤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30个/10HPF,局部可见囊性结构。结节周围局部可见纤维囊壁结构,考虑为向空洞形态转变中。2例免疫组化CD10、PR均为(+),例1 ER(+)。2例免疫组化CD117、SMA、S-100等均(-)。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肺转移非常罕见,当结节形、囊腔形及空洞形结构混合存在时,给病理及临床医师带来更大挑战。诊断需充分了解病史,合理应用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鼻咽部低级别乳头状腺癌(LGNPP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2例鼻咽部低级别乳头状腺癌行组织病理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分别为28岁和35岁。光镜下均可见肿瘤表面被覆假复层柱状上皮或鳞状上皮,上皮下为乳头状和管状腺体,乳头分布密集,部分区域乳头间质水肿,见有纤维血管轴心,腺体结构不规则,囊性或管状。乳头和腺体表面衬单层或假复层柱状上皮。瘤细胞圆形、卵圆形,形态较温和,排列拥挤,胞质中等量,略嗜酸,无明显核仁,未见核分裂,无坏死。部分区域核呈空泡状,似有核沟。其中1例可见砂砾体,类似甲状腺乳头状癌,并见有梭形细胞区域。免疫组化:CK、CK7、CK8/18、CK19、EMA、TTF-1和Galetin-3(+); Calponin(部分+),Ki-67增殖指数约1%;而p63、p40、PAX8、S-100、TG、TPO、CEA、CK5/6、BRAFV600E、EBV均(-);原位杂交EBER(-)。随访1年和5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鼻咽部低级别乳头状腺癌属非常罕见的鼻咽低级别腺癌,与EB病毒及HPV感染无关,除乳头和腺体结构外可见梭形细胞成分,组织学特点较典型,结合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有助鉴别诊断。预后良好,完整切除后无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富含脂肪成分的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例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的特点,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患者女性,35岁。经查体发现左肾盂实性占位。大体肿块呈分叶状,切面呈实性、灰白色,可见散在小囊腔。镜下肿瘤主要由上皮和间质成分构成,上皮成分由大小不一的被覆不同上皮的腺体组成,部分腺管扩张呈微囊,伴周围丰富的间质,间质成分为束状平滑肌样或卵巢间质样,并见多量脂肪细胞分布于其中。上皮和间质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K广泛(+),小腺管区PAX-8局灶(+),间质细胞ER、PR、SMA、desmin和CD10(+)。结论 MESTK是一种罕见的肾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罕有多量脂肪细胞分布于间质内,此例为国内首次报道。需与肾其他富含脂肪成分、伴有囊性变或具有上皮和间质结构的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微腺性腺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微腺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子宫内膜微腺性腺癌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排列致密的微小腺体组成,细胞胞质中等、透亮、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少.腺腔、腺上皮和间质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EMA、vimentin、mCEA和ER( ),而PR、p16和p53(-),Ki-67增殖指数>10%.结论 子宫内膜微腺性腺癌是子宫内膜癌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形态学非常类似于宫颈的微腺体增生,刮宫标本中极易误诊,免疫组化可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 ,5 7岁。绝经已 7年。近期因腹部疼痛伴闷胀感行妇科检查 ,发现左附件区肿物。B超示左卵巢肿瘤 ,直径 12cm。术中冷冻病理诊断 :卵巢颗粒细胞瘤。遂将肿瘤、子宫及双侧附件一并切除。病理检查 巨检 :带输卵管的球形实性肿物 ,体积 12cm× 10cm× 10cm ,切面呈实性灰白色 ,可见微小囊腔 ,内含淡黄色黏液样物。镜检 :组织形态颇似膀胱移行细胞癌Ⅱ~Ⅲ级 ,肿瘤性移行上皮形成粗大不规则的乳头状结构 ,实性细胞巢分布于纤维间质中。乳头状结构中可见纤维脉管束 ,大部分瘤细胞细长 ,核呈梭形 ,排列有一定极性 (图 1)。实性癌巢的瘤细…  相似文献   

20.
异位妊娠276例子宫内膜多样性病理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形态特征及其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96~2008年276例异位妊娠的子宫内膜病理切片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6例均疑及异位妊娠行诊断性刮宫,取子宫内膜行病理检查.其中蜕膜组织及腺体高度分泌反应116例(42.0%),蜕膜组织72例(26.1%),子宫内膜腺体呈分泌反应51例(18.5%),子宫内膜腺体呈增生反应12例(4.4%),子宫内膜腺体高度分泌反应及A-S反应8例(2.9%),子宫内膜腺体呈分泌和增生双相反应7例(2.5%),子宫内膜息肉、慢性子宫内膜炎各4例(1.4%),子宫内膜过少不足以做出组织学诊断2例(0.7%).结论:子宫内膜活检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具有其他检查无法替代的价值,但异位妊娠时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应提高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能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