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亚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患者经内镜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收治的92例结直肠LSTs患者进行研究,其中采用EMR治疗患者38例(EMR组),ESD治疗患者54例(ESD组),观察2种治疗方法分别对LSTs 4种亚型治疗情况。[结果]EMR组、ESD组患者在性别、分型、病变部位及病变大小、病理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MR、ESD治疗颗粒均一型(LST-G-H)组手术操作时间均较短,与结节混合型(LST-G-NM)、假凹陷型(LST-NG-P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扁平隆起型(LST-NG-F)组操作时间短于LST-NG-PD组(P0.05);EMR治疗LST-G-H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较高为71.43%、57.14%,LST-NG-PD组较低为42.86%、28.57%;ESD治疗LST-G-H、LST-NG-F、LST-NG-PD组整块切除率为100.00%,LST-G-H、LST-NG-F组完全切除率为100.00%,而LST-NG-PD完全切除率较低;EMR治疗后,LST-NG-PD出现1例术中穿孔,LST-G-NM出现1例出血,LST-G-NM、LST-NG-PD复发率较高,达31.58%和42.86%;ESD治疗后,LST-NG-PD穿孔率、出血率、复发率都较高均为25.00%,ESD治疗组手术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治疗组(P0.05),而术后复发率低于EMR治疗组(P0.05)。[结论]EMR、ESD治疗LST-G-H操作时间均短,EMR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高,ESD治疗术后并发症多,复发率低,临床应根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预切开EMR(EMR-P)、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圈套器辅助ESD(ESD-S)4种内镜下切除方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46例结直肠LSTs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内镜下切除结果、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和随访结果。结果146例结直肠LSTs中,23例行EMR治疗,29例行EMR-P治疗,50例行ESD治疗,44例行ESD-S治疗。中位病变直径2.5 cm(1.2~10.0 cm)。EMR、EMR-P、ESD和ESD-S整块切除率分别为73.9%(17/23)、72.4%(21/29)、96.0%(48/50)、65.9%(2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0切除率分别为65.2%(15/23)、69.0%(20/29)、94.0%(47/50)、63.6%(2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ESD组整块切除率和R0切除率高于其他3组(P均<0.05)。4组术中穿孔率分别为0,0,6.0%(3/50),9.1%(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迟发性出血率分别为4.3%(1/23),0,2.0%(1/50),2.3%(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117例(80.1%)患者术后进行了肠镜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3.0~26.0个月),其中局部复发7例(6.0%)。结论ESD是结直肠LSTs最理想的治疗方法;EMR可作为直径<20 mm结直肠LSTs的治疗方法;EMR-P和ESD-S作为改良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在治疗LSTs上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背景: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结肠镜检查中常见的肿瘤性病变之一,癌变率较高。目的:比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在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88例结直肠LS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EMR(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采用分片EMR)和ESD治疗,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整块切除率和1年随访期内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病灶。EMR组操作时间优于ESD组[(23.73±6.19) min对(65.13±13.76) min],ESD组整块切除率(97.7%对59.1%)和复发率(11.4%对31.8%)优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中穿孔、术后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EMR组复发患者多为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结论:对于结直肠LST的内镜治疗,应根据具体临床情况选择治疗方式。EMR操作时间较短,但直径大于2 cm的病灶更适合采用ESD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 ±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 ±2.1)mm(P <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 <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 (19/20) (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 (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 (1/20) (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7 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 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163例结直肠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3例病变中黏膜病变118例,包括隆起型病变31例,平坦型病变22例,侧向发育型肿瘤65例;黏膜下病变45例,均为隆起型病变。病变中位直径2.2(2.0)cm,手术时间42(53)min。整块切除率92.6%(151/163),完全切除率86.5%(141/163),病变大小与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相关(P<0.05)。4例发生ESD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中出血,1例为术后迟发出血,经内镜下确切止血后好转;1例术后迟发性穿孔,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135例随访患者中4例出现复发,3例再次内镜下切除,1例手术切除。 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达到整块切除及完全切除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ting-EMR)在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直径在15~30 mm的结直肠LSTs患者中进行了Precutting-EMR治疗,观察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2例患者中,整块切除者29例(90. 6%),病理证实为完全切除者28例(87. 5%)。对于21~30 mm的病灶,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7. 0%、82. 6%。仅有1例(3. 1%)病灶发生迟发性出血,所有治疗均未发生术中穿孔。圈套器的正确使用是保证Precutting-EMR效果的关键。结论 Precutting-EMR技术降低了结直肠LSTs内镜下切除的技术难度,同时保证了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中小型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7.
背景:迄今为止,内镜下切除结直肠病变的手段多样。其中,传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EMR)、水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U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均已应用于临床切除结直肠病变。目的:通过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比分析CEMR、UEMR和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接受CEMR、UEMR和ESD治疗的直径≥1 cm的黏膜病变共126例,其中CEMR组47例、UEMR组32例、ESD组47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变情况(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病理诊断)、手术操作情况(操作用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金属夹夹闭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随访率、平均随访时间、病变残留/复发率)。结果:ESD组操作用时显著长于CEMR组和UEMR组(P 0. 05),而UEMR组与CEMR组无明显差异。ESD组整块切除率显著高于UEMR组(P 0. 001),两组完全切除率无明显差异。三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率、平均随访时间、病变残留/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与CEMR和UEMR相比,ESD对结直肠病变具有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和更精确的术后标本切缘评估的优势。但ESD技术难度大、耗费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而UEMR操作相对简单、有效,且对较大病变同样具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因此,对于较大的结直肠病变,UEMR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8例经ESD治疗和51例经EMR治疗的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为92.9% (26/28),治愈切除率为78.6%(22/28)均优于EMR组的45.1%(23/51)和43.1%(22/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原位复发率ESD组为3.6%(1/28),明显低于EMR组的19.6%( 10/51) (P <0.05).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ESD组与E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SD为(64.3±27.1)min,明显长于EMR( 27.6±14.1)min(P <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不同直径结直肠肿瘤的差异性。 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210处结直肠ESD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灶按直径分为两组(直径≥4.0cm组和直径<4.0cm组),进行相关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 210处结直肠ESD平均手术时间为(50.3±42.7)分钟,病灶平均大小为(7.98 ±10.84cm2);整块切除率91.4%,完整切除率90.5%,治愈性切除率88.6%。穿孔发生率5.2%,迟发性出血率0.5%。与直径< 4.0 cm 的肿瘤相比,切除直径≥ 4.0 cm 的肿瘤所需时间更长(79.63±53.91 min比35.28±24.99 min;P<0.001);病变主要位于直肠(61.97%);LST息肉以结节混合型为主(54.93%);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低于切除直径< 4.0 cm 的肿瘤,其中完整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92% vs. 94.24%; P=0.041)。直径≥4.0cm组穿孔率增高(7.04%),但两组穿孔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SD切除直径≥ 4.0 cm的结直肠肿瘤,所需时间明显增加,手术风险更高。对于非直肠的病变要更加小心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圈套器(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nare,ESD with snare,ESD-S)在切除巨大结直肠病变(≥30mm)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的76例巨大结直肠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传统ESD法27例(ESD组),ESD-S法49例(ESD-S组),通过对以上2种手术方法的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ESD组、ESD-S组手术切除病变的成功率均为100.0%,ESD组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100.0%(27/27),完整切除率为96.3%(26/27),病变平均长径为(42±11)mm,平均手术时间为(78.8±61.4)min,1例患者术后追加外科手术。ESD-S组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95.9%(47/49),整块切除率为81.6%(40/49),病变平均长径为(48±18)mm,平均手术时间为(69.1±55.4)min,1例患者在手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转至外科行肠系膜栓塞术。2例患者发生术中小穿孔,予钛夹夹闭。2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ESD组病变的整块切除率显著高于ESD-S组(P0.05),而2组的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ESD组较ESD-S组延长(P0.05)。[结论]ESD-S能安全有效治疗巨大结直肠病变,且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但整块切除率较低,对于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来说,传统ESD仍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或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ESD组和EMR组,比较组疗效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病变直径、出血率及穿孔率均显著大于EMR组(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显著小于EMR组。两组间一次性切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SD组整体疗效优于EMR组,但是ESD组出血率和穿孔率均高于EMR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径10 mm以下无蒂结直肠息肉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后,留置金属夹对于预防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elayed post-polypectomy bleeding,DPPB)的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因直径10 mm以下无蒂结直肠息肉拟行EMR的患者,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表分为术后留置金属夹组(A组)和未留置金属夹组(B组),对比两组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情况。结果共纳入1 838例患者,A组912例,B组926例。两组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9/912)和1.10%(10/92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9,P>0.05)。两组出血息肉个数比例为 0.44%(9/2 029)和0.49%(10/2 0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05)。6~9 mm息肉(OR=11.032,95%CI:2.545~47.821,P<0.05)是无蒂结直肠息肉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0 mm以下无蒂结直肠息肉EMR治疗后,留置金属夹并未显著降低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侧向发育型结直肠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效果并不太理想。目的:探讨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特征和ESD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医院行ESD治疗的36例直径≥20 mm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特征、手术特征和病理特征,并探讨影响ESD的危险因素。结果:36例患者的平均病变直径为(25.44±5.57) mm,病变均位于左半结肠。ESD的整块切除率为75.0%,R0切除率为72.2%,5例(13.9%)患者终止ESD转为外科手术。治愈性切除率为55.6%,非治愈性切除者11例,其中7例追加外科手术,整体外科手术率为33.3%。有肌肉收缩征组整块切除率(0对87.1%,P=0.003)和R0切除率(20.0%对80.6%,P=0.008)均显著低于无肌肉收缩征组。黏膜下层无纤维化(F0)、轻度纤维化(F1)、重度纤维化(F2)的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0.000,P=0.010)。结论:直径≥20 mm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ESD操作技术难度较高,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较低,治愈性切除率更低。肌肉收缩征、病变黏膜下层严重纤维化可能是影响ESD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黏膜下预注射联合水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传统EMR在整块切除结直肠无蒂/扁平肿瘤的可行性与效果差异。 方法 120例5~30 mm结直肠无蒂/扁平肿瘤分别采取预注射水下EMR或传统EMR切除,比较两组内镜整块切除率。 结果 53例预注射水下EMR与67例传统EMR,两组肿瘤中位大小可比,均为22 mm。前者总内镜下整块切除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1%比59.7%,P=0.012)。亚组分析中,预注射水下EMR组在Paris 0-Ⅱa肿瘤(76.7%比50.0%,P=0.035)及困难部位肿瘤(100.0%比42.9%,P=0.004)的整块切除率高于传统EMR组。两组均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术后残留,水下EMR组1例,传统EMR组2例(P=0.712)。 结论 预注射水下EMR切除<3 cm结直肠Paris 0-Ⅰs/Ⅱa肿瘤,比传统EMR,更易实现内镜下整块切除及创面封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直径≥1.5 cm结直肠亚蒂及广基进展期腺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EMR治疗较大结直肠进展期腺瘤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陆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结直肠息肉治疗病例,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结直肠亚蒂及广基进展期腺瘤,以腺瘤大小、位置、病理组织学和形态学为变量,分析腺瘤整块切除和术中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76例患者106枚腺瘤,男47例,女29例,平均年龄(60.9±10.8)岁;整块切除89枚(84.0%),术中少量出血23枚(21.7%),无穿孔及迟发性出血;术后随访观察52枚(49.1%),平均随访时间(6.4±3.9)个月,仅1枚(2.0%)腺瘤发现可疑残留,术后病理为炎性改变。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组织学分化(OR=3.4,95%CI:1.2~13.2)和腺瘤位于弯曲部位(OR=3.1,95%CI:1.0~12.6)是影响术中出血的主要因素;组织学分化(OR=5.1,95%CI:1.1~23.2)和腺瘤直径≥3.0 cm(OR=28.7,95%CI:1.1~749.8)是整块切除的危险因素。结论 EMR治疗直径≥1.5 cm结直肠亚蒂及广基进展期腺瘤整块切除率高,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扎装置辅助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ng device,EMSR-L)与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根治性切除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roendocrine tumors,r-NETs)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珠海市人民医院2011年-2014年经内镜局部切除的46例r-NETs患者。其中,EMSR-L 27例(EMSR-L组),ESD 19例(ESD组),比较两种术式治疗r-NETs的手术费用、手术时间、病变整块切除率、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MSR-L组的手术费用明显低于ESD组(P=0.005);EMSR-L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P=0.007);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均为100%;两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两组即刻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两组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两组均无消化道穿孔发生;术后随访观察1~3.5年,两组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EMSR-L是根治性治疗rNETs的安全、可行、有效的局部切除方法,且手术费用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医院2009年2月-2013年12月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50例,选择同期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4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病变直径≤3 cm,EMR组切缘阳性为4例,ESD组无切缘阳性病例;病变直径3 cm,EMR组切缘阳性3例,EDS组切缘阳性3例;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组。ESD组术后2例发生创面出血,无其他并发症,EMR组术后6例切除面及创面出血,穿孔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定期随访复查,EMR组3例复发,ESD组无复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变,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及复发率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内科》2020,(1)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74例,随机分为EMR组(35例)和ESD组(39例),分别采用EMR和ESD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变完整切除率和疼痛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ESD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EMR组,住院时间短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病变完整切除率(92.31%)明显高于EMR组(71.43%),VAS评分明显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穿孔、狭窄及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比采用EMR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对早期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观察组行ESD。比较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术中出血率及胃穿孔发生率、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和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整块切除率、完全治愈性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86%比59.52%,78.57%比47.62%,P均0.05),术中胃穿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水平、PGⅠ/PGⅡ(PGR)明显高于对照组,PG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较,ESD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病灶的切除效果,可调节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且术后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