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37岁。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4年来反复发作,近2周加剧来本院就诊。体查: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及包块。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痛,双输尿管行程无压痛。血、尿常规正常。生化各项检验正常。  相似文献   

2.
3.
<正>胰腺海绵状血管瘤是发生于胰腺极罕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在病理上由于肿瘤缺乏较大供血血管以及血流缓慢等因素,致其影像学上很少有典型海绵状血管瘤"渐进性"强化方式。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特性性,术前诊断困难。现报道1例并复习文献,总结及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术前诊断率。病例资料患者,男,66岁。因体检上腹部CT发现胰头肿物一周,不伴腹部疼痛,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嗳气返酸,无胸闷心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及CA199)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影像学检查:(1)CT平扫及增强(图1):胰头部不均质  相似文献   

4.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为7.3%,国内外对其CT诊断的研究亦有不少报道,本文分析总结了7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提出我们的体会。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文搜集经CT检查并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70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43例,另27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并行介入治疗。男23例,女47例;年龄22~73岁,平均41.2岁。 2.扫描方法和程序:采用西门子Somaton AR Star螺旋CT机,层厚10mm,进床速度10mm/s,部  相似文献   

5.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纵隔海绵状血管瘤 (CHM )CT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 5例CHMCT表现 ,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位于前、中、后纵隔各 1例 ,纵隔多区域累及 2例。肿块密度均匀 3例 ,密度不均 1例 ,静脉石并钙化 1例。 4例边缘光滑锐利 ,1例边缘模糊 ;2例动脉期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 ,另 1例动脉期不均匀中度强化 ,延迟扫描均匀强化。结论 CHM多发生在前、后纵隔 ,点状钙化和静脉石具特征性 ,增强扫描可提供重要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采用CT及MR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山东省泰山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对比诊断准确率。结果:CT和MRI联合诊断准确率为86.00%,高于CT诊断的36.00%及MRI诊断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T1WI诊断时,14例患者为等信号,8例患者为长信号,21例患者为短信号,7例患者混杂信号。实施T2WI诊断时,19例为长信号,13例是短信号,8例是混杂信号,10例是等信号。24例患者信号明显增强,12例患者轻微增强,14例患者无增强。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者可使用CT、MRI诊断,联合诊断诊断准确率高,明确疾病特点,可促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MRI检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病变均位于球后肌锥内,2例分别侵犯眶尖及海绵窦;病变呈圆形15例,椭圆形11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1例;T1WI呈均匀等眼肌低信号27例,不规则混杂高信号3例;T2WI均呈高信号,可见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视神经、眼外肌、眼球受压移位;21例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均呈"渐进性强化"。结论:MRI不仅可精确定位病变及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通过其信号特征还可反映病变内部病理改变,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癌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及其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的解剖学特征及强化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94 6月~1999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或CT、B超观察半年以上,临床证实的肝血管瘤21例34个病灶,观察其CT表现解剖学特征及动态扫描特点,并对照观察肝癌5例。结果:位于肝脏隔面血管瘤15例,均无明显外凸现象,1例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伴有所在肝叶萎缩(无肝硬化)。边缘结节样强化出现率82%(28/34),瘤体内外相连的强化灶显示率为29%(10/34)。3、10、15分钟各充填5个、15个及12个。结论:位于肝脏隔面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平扫CT肿瘤无肝被膜限局外凸,具有鉴别意义。边缘结节样强化及瘤体内外相连的增强灶是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与文献报道59%、83%、76%相比,本组显示率较高(82%)。在扫描技术方面连续床动逐进增强CT优于最大径层面同层动态CT。  相似文献   

9.
脾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 我们遇到2例脾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男1例,年龄42岁,不明原因左上腹不适伴贫血。女1例,年龄33岁,患者左上腹隆起,压之不痛,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2人均做CT平扫和加强扫描。  相似文献   

10.
肝脏普通CT检查,经常遇到海绵状血管瘤与其它实质性肿瘤相混淆[1~4]。为提高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现将我们应用动态CT扫描检查的56例经验体会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本文56例中男45例,女11例。56例病人共64个肿瘤,全部病例...  相似文献   

11.
郝伟  关长群 《现代康复》1998,2(11):1238-1239
肝脏普通CT检查.经常遇到海绵状血管瘤与其它实质性肿瘤相混淆。为提高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现将我们应用动态CT扫描检查的56例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行CT和MRI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和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以病理诊断为准,对比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准,CT诊断检出阳性29例(64.4%)、阴性16例(35.6%);MRI诊断检出阳性38例(84.4%)、阴性7例(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中MRI优势明显,推荐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3.
CT动态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尤其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价值。方法 经CT扫描及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41例,均行平扫及强化扫描。常规增强扫描组21例;动脉增强扫描组20例。结果 常规强化扫描组21例,有14例显示不同程度强化,术前正确诊断率为52.38%(11/21);动脉增强扫描组20例,有17例肿瘤大于2cm,并显示“渐进性强化”特点,术前正确诊断率为85.00%(17/20)。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尤其“渐进性强化”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眶内最常见良性肿瘤,术前准确定位及定性对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尤其是手术进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B超、CT影像学资料,结合临床及病理以进一步明确B超、CT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例1:男性,48岁。患者自1965年以来先后5次骤发下消化道大出血,均经住院抢救而愈。此次于2天前突解暗红血便,每天3~4次,每次约300ml,晕倒一次,于1983年4月13日入169医院。不伴呕血,腹痛,黄疸,寒热等症,间歇期健康良好,曾多次钡餐,钡灌肠检查未能确诊。体查体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总结其诊断要点如下:1)好发于中年人,男性为多。2)呈类园形、边缘清楚的肿块。3)多为中等强化,一般伴有钙化。4)伴有出血的肿块,其周边有不同程度脑水肿,反之则无。以此诊断要点多可与颅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7.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14例,总结其诊断要点如下:(1)好发于中年人,30岁以下只有1例,男性为多;(2)球后肌锥内是典型发病部位,他处少见;(3)呈类圆形边缘光滑的肿块,无包膜的不规则形肿块不是本病;(4)均质性,多为中等度强化,一般没有钙化,有钙化的应少考虑本病;(5)显示视神经受压移位对鉴别诊断有助,冠状扫描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8.
<正>肋骨血管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以颅骨及脊椎骨常见,发病率无性别差异[1, 2]。肋骨血管瘤较为罕见[3],70%~80%为孤立性病灶[4],常无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可产生疼痛或肿胀感。肋骨血管瘤造成骨皮质破坏时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5],现回顾性分析一例肋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以增加对该病的认识。病例资料男,42岁,发现左肋骨病变10余天,未觉疼痛、肿胀。查体:左肋区可触及大小约5 cm×5 cm肿块,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5岁,因体检发现前纵隔肿瘤入院。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10年,无重症肌无力病史,无手术、外伤史。胸部CT显示前纵隔胸腺区见一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最大层面大小约2.0cm×1.8cm,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后似呈不均匀性强化(图1)。术前诊断:胸腺瘤。全麻下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术中胸腺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未见异常血管与胸腺沟通,在切除胸腺标本中发现一大小约2.0cm×1.8cm病变,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呈分叶状。病理报告显示胸腺海绵状血管瘤,内有血栓形成(图2)。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无临床症状,无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20.
男,11岁。因无痛性间歇性血尿8年于1986年11月17日入院。患儿自3岁开始出现血尿,多呈尿后滴血,无膀胱刺激症状。3月前间歇性排出全程血尿,感头晕、乏力。体查除营养较差、消瘦、贫血外无异常发现。经膀胱镜检发现膀胱顶及右后侧壁有一肿块,约4×4cm,暗红色,表面光滑。手术治疗,术中见腹膜、大网膜与膀胱顶肿块处致密粘连,粘连处可见明显充盈暗红色的血管,膀胱顶及右后侧壁有一肿块约5×4×1.5cm大小,累及膀胱全层,表面不平,其四周可见玉米粒大小结节数个。其腔面呈暗红色,中心区表面糜烂。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病理诊断:膀胱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