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讨论椎体血管瘤的X线平片、CT、MRI及DSA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体血管瘤8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平片、CT、MRI检查,其中2例进行了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结果:X线平片显示6个病灶,CT和MRI显示全部8个病灶,DSA检查2例,皆显示其特征性改变。结论:X线平片的椎体栅栏、网格状改变可帮助诊断椎体血管瘤。CT及MRI上均有特征性表现,对椎体血管瘤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DSA可显示椎体血管瘤的供血动脉,具有特征性表现,并且对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患者在临床上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肝血管瘤的1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CT、MRI检查,再选择15例经过手术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CT扫描与MRI检查的肝血管瘤的检出情况,及肝癌与肝血管瘤的ADC值。结果 将手术病理结果与CT、MRI检查肝血管瘤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显示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64.28%,MRI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2.86%,MRI检查诊断肝血管瘤的准确率明显比CT检查结果高,肝血管瘤患者ADC值与肝癌患者相比也较高(P<0.05)。结论 肝血管瘤临床诊断时,因其具有经典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医生得出诊断推论,但非典型影像学特征的血管瘤诊断相对困难;MRI检查具备多参数扫描方法而诊断准确率更高,检查效能相对于CT更高效,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椎体血管瘤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椎体血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3个椎体血管瘤病灶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对其影像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X线检查显示10个病灶,骨小梁呈“栅栏状”改变;CT扫描显示12个病灶,横断面表现为蜂窝状或风状结构;MRI扫描显示全部13个病灶,10例显示为短T1、长T2的信号影,3例显示为长T1、长T2的信号影,并且清晰显示了脊髓情况。结论:椎体血管瘤在X线平片、CT及MRI上均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MRI对椎体血管瘤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MRI对椎体血管瘤的诊断、分型及指导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CT影像学检查在肺结核合并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接诊的31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同期接诊的31例肺结核患者纳入参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肺不张的检出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CT影像学表现与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CT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7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MRI检测,参照组接受CT检测,比较两组诊断结果与治疗前后肢体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股骨头坏死阳性确诊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1期检出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在2、3、4期检出率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提高阳性检出率,可促进患者恢关节功能恢复提供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在妇科盆腔肿瘤的诊断上,应用CT和MRI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17年10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盆腔肿瘤诊断的3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例,一组使用CT检查,二组使用MRI检查,三组采用CT联合MRI进行检查,对三组的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性。结果:参照病理检查结果,CT、MRI和两种方式联合检出率分别为66.67%、75.00%、91.67%。由此可见,两种方式联合的检出率高于单用CT、MRI诊断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用CT或MRI在疾病的检出率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肿瘤的诊断上,CT和MRI临床诊断价值较高,都能取得较好的诊断结果,但是若将两种方式联合使用,能够取长补短,取得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应用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3月内接收的共50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均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参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研究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MRI),统计两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经统计,研究组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检出准确率(96.00%)比参照组检出准确率76.00%高(P<0.05);而在各个病变检查上,研究组关节腔积液(92.00%)、韧带损伤(32.00%)、半月板损伤(36.00%)、关节面软骨损伤(28.00)与骨髓水肿(40.00%)检出率高于参照组关节腔积液(52.00)、韧带损伤(0.00)、半月板损伤(0.00)、关节面软骨损伤(0.00),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都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两相比较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肝脏增强CT、MRI技术用于临床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2月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5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检查方法进行分组,A组(30例)患者采用肝脏增强CT检查;B组(29例)患者采用肝脏MRI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的准确率及检出病灶位置、病灶直径的符合率。结果:A组经肝脏增强CT总计检出患者24例,检出率为80.00%,B组经肝脏MRI总计检出患者29例,检出率为100.00%,B组患者检查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患者经肝脏MRI检查肝外病灶位置、病灶直径不足3cm符合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临床诊断肝癌疾病可首选肝脏MRI技术,相比肝脏增强CT准确率更高,同时可更精准地判断病灶位置及直径,为后续治疗提供影像学支持,值得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应用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择取在本院就诊的80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接收时间段介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所有患者均接受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核磁共振(MRI)技术检查,以金标准(关节镜检查结果)为参照,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并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CT检查、MRI检查的膝关节损伤检出率分别为83.75%、88.75%。CT检查的敏感度数值、特异度数值、准确性数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膝关节损伤类型总检出率均低于MRI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中MRI检查的诊断效能高,且可对膝关节损伤类型进行准确鉴别区分,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放射影像学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60例确诊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8年2月—2020年1月,分为参照组30例与试验组30例,参照组实施X线平片诊断,试验组实施螺旋CT诊断,对比两组患者异物检出率、间接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异物检出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临床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患者肺炎检出率、纵膈位置变化、肺气肿、支气管阻塞检出率均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患者肺不张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结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者实施螺旋CT诊断,可有效检出疾病,明确间接征象,应用效果显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模态影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遂宁市中心医院2020年2月—2022年4月收治的经临床证实的12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行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CT检查,研究组采用磁共振多模态技术(DWI+1H-MRS+SWI),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基底节区出血检出率,分析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学检查特征。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81%(P<0.05)。研究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以及基底节区出血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学检查能全面清晰呈现患者的各项影像学变化。结论: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中,开展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学检查诊断,能获取有效获得较为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并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MRI征像分析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92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诊断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46例)与研究组(46例),对照组行CT检查,研究组行MRI扫描检查,比较两组检出准确率、不同类型病变检出情况以及征象特点。结果:研究组检出准确率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不同类型病变检查中,两组均为脑水肿检出率较其他类型高(P0.05),研究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对照组CT扫描影像显示:病灶形态多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斑片状,病灶最大断面的直径大致在3-30mm之间,其中部分呈现长条形;研究组MRI检查影像学特征:脑水肿患者脑室系统变窄,正常灰白质柱状结构消失,皮层变薄,脑实质出血者T1WI与DWI序列呈现小片状或斑点状高信号。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行MRI检查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进行MRI征象分析能够对患儿病变类型、损伤程度作明确判断,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给予MRI和CT检查,并按照影像学结果对两种检查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MRI检查病灶检出率明显比CT检查病灶检出率高(P<0.05);MRI检查病灶大小检出率为37.7%,比CT检出率6.62%高(P<0.05)。结论:CT、MRI检查诊断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价值高,其中MRI病灶检出率高于CT检查,能为临床及早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与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以及对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入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8例。参照组行CT检查,研究组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两组检出率,两组股骨坏死分期情况。结果:研究组检出率85.71%(24例)高于参照组50.00%(1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233,P=0.0119);参照组Ⅰ期5例;Ⅱ期4例;Ⅲ期3例;Ⅳ期2例。研究组Ⅰ期10例;Ⅱ期6例;Ⅲ期5例;Ⅳ期4例。结论: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而言,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率更高,更有利于坏死分期的判定,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CT、MRI及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做MRI检查,9例并作了MRI增强扫描;11例同时曾做CT检查,3例增强CT扫描;曾同时5例作CTA/MRA+DSA检查,7例曾作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对各例的CT、MRI及DSA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为稍高密度或高密度影;MRI中T1WI大部分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灶,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CTA/MRA/DSA检查未见异常.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诊断时,应综合CT、MRI及DSA的表现,其影像学的表现对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经穿刺活检确诊或临床证实为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资料,采用CT检查的30例患者设为CT组,采用MR检查的30例患者设为MR组,对比CT和MR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进一步分析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中CT和MR检查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经穿刺活检确诊或临床证实为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资料,采用CT检查的30例患者设为CT组,采用MR检查的30例患者设为MR组,对比CT和MR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进一步分析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中CT和MR检查的应用价值。结果:CT诊断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分别为75.0%、80.0%、91.7%,MR诊断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分别为85.7%、90.0%、92.3%,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优势大于CT诊断,但CT和MR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4月到2019年4月内在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9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分别行CT和MRI检查,将所有患者的CT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的MRI检查结果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颅脑损伤检出率,以及CT及MRI对各类疾病的检出率结果比较。结果:对照组采用CT检查的患者颅脑损伤检出率76.81%明显低于研究组采用MRI检查的患者颅脑损伤检出率97.1%,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颅骨骨折及颅脑出血的患者来说,采用CT检查与采用MRI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脑深部挫伤与脑叶挫伤的患者来说,研究组采用MRI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CT检查的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I检查手段可以明显增加患者颅脑损伤的检出率,对于颅骨骨折,脑出血的患者来说,CT及MRI的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对于脑深部挫伤,脑叶挫伤的患者来说,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MRI是颅脑损伤的一种有效检出方式,可作为颅脑损伤患者的首选检出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MRI及CT检查方法应用于临床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病情的价值。方法:选取90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展开实验,收治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7月,以系统抽样法为准则进行分组,即45例患者为参照组,实行C T检查,另45例患者为研究组,行M R I检查,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关节软骨损伤、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隐匿性骨折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8.89%、91.11%、95.56%、100.00%;参照组关节软骨损伤、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隐匿性骨折阳性检出率依次为46.67%、51.11%、73.33%、75.56%较低于研究组(P<0.05),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M R I检查方法相较于C T检查方法准确率更高,检查效果更好,为临床诊治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提供了有力依据,应用价值颇高,但由于MRI价格偏高,致使其临床使用率偏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2例椎体粉碎性骨折合并椎管内骨性占位的案例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提高其影像诊断及法医学鉴定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具体案例的临床资料、影像表现、法医学鉴定,并通过文献总结椎骨的解剖解构特点及作用,分析椎体粉碎性骨折合并椎管内骨性占位的影像特征及法医学鉴定。结果:对患者进行X线、CT、MRI检查,CT、MRI检查更容易发现患者椎体粉碎性骨折合并椎管内骨性占位的影像学特征,对法医学鉴定具有重要价值。结论:椎体骨折不仅需要X线检查,同时更应进行CT检查及MRI检查,最大限度地发现粉碎性骨折合并椎管内骨性占位并及时给予临床治疗及法医学鉴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肝血管瘤疑似病例1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腹部超声和CT检查,21例患者接受MRI检查。分析3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超声检查回声表现:强回声及高回声占84.52%(142/168),混合性回声占10.71%(18/168),低回声占4.76%(8/168)。超声血流信号表现:周边和内部未见血流信号占77.98%(131/168);斑块状血流信号或点状血流信号占22.02%(37/168)。CT增强扫描呈典型"快进慢出"表现占80.36%(135/168)。超声检查诊断肝血管瘤的灵敏度为87.69%,特异度为81.58%。CT检查诊断肝血管瘤的灵敏度为99.23%,特异度为84.21%。CT对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为80.36%(135/168),明显高于超声的72.02%(121/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50,P=0.004)。MRI检出率为100%,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血管瘤内呈现典型"灯泡征"表现。结论在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中,超声简单易行,可作为初步检查方法;CT和MRI的准确率较高,对于超声表现不典型者可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