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焦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三焦者,上、中、下少阳之气所主也。五脏合五腑,三焦一腑无脏与合,故曰是孤之腑也。不但无脏与合,而三焦之腑,且将两脏;将,犹偕也,是以腑而并脏也。不但将两脏,而六腑之气,俱合三焦,故又曰是六腑之所与合者。是三焦之气,合脏合腑,彻上彻下,彻外彻内,人身莫大之腑也。证之经论,其理自明。《灵枢·本俞》论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以  相似文献   

2.
《内经》三焦的概念有四:作为六腑的三焦,作为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排泄的3个部位,经络学说中的手少阳三焦经和病症名称。三焦的功能散见于《内经》多个篇章,从《内经》原文可以推断三焦当有形有质。关于三焦的脏腑相合理论,既说"肾合三焦膀胱",又说三焦"是孤之腑",不与其他脏器合。《内经》有关三焦的歧义性,催生了后世众多医家针对三焦的学术争鸣,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完善了中医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3.
王德润  于艳红  张衍卿 《新中医》2023,55(21):209-212
三焦理论从古至今存在诸多争议,为探究其源头,对其出处《黄帝内经》原文进行了整理。《黄帝内经》中存在三焦合论和上中下焦分论两种三焦理论,前者仅为水液从肠入膀胱的水道,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又包含了营卫之气出胃的通道,三焦解剖基础当为腹腔中的膜,为“有形”之腑,后世所言“无形”之意指三焦没有自己独立的形状而呈现其所包裹的脏腑之形。文章分析《黄帝内经》三焦理论的矛盾及产生根源,推测了后世部位三焦说产生的渊源。后世部位三焦说是在《黄帝内经》三焦合论及上中下焦分论的基础上,将三焦为腹膜的概念外延扩大为了胸腹膜,胸腹膜联系人体内在脏腑,其借“上焦、中焦、下焦”之名将人体内在脏腑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已非《黄帝内经》中三焦理论的本意。  相似文献   

4.
“合治内腑”理论出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合”系指下合穴而言,为六腑之气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合治内腑,即此六个下合穴可以治疗相应腑病之义。从这六个下合穴的所在经属可以看出,除胃、胆、膀胱三腑与该经五输穴中的“合”相符位于本经外,其余大肠、小肠合入于足阳明胃经,三焦合入于膀胱经。并非本经腧穴,何以能治疗本腑病?其间的关系及其理论依据何在? 从经脉根结标本理论来看,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其经气皆自肢端作用、分布于上肢及头面部,如手阳明根于商阳,入于扶突:手太阳根于少  相似文献   

5.
任占敏  王宝华  崔海 《北京中医药》2006,25(11):685-686
祖国医学整体观理论认为:五脏与体表构成相应的外华关系,如心之华在面,肾之华在发等.六腑没有体表之华.唯有<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诸脏腑共属于"至阴之类"的巨系统,由脾脏统领,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而脾和众腑的共同外华为"唇四白".本文就"至阴之类"之华"唇四白"的含义加以分析,探讨脾与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共为中土,化生万物,形成中医脏腑独特的整体观理论.  相似文献   

6.
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不仅汇集各家学说,而且阐明自己独特的见解。书中所述的“脏腑相通论”,就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临床经验发挥而成。脏与腑的关系,通常是指脏腑相合,即《灵枢·本输》所云;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但脏腑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有这种相合,还存在其它联系。本文所述:心与胆,肝与大肠,脾与小肠,肺与膀胱,肾与三焦的相通关系,是从病理与治疗角度,来说明脏与腑之间的联系,“心胆相通”,应用较多。“脏腑相通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阐发这种关系,能够丰富脏象学说,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通常说"五脏六腑",那六腑是什么?没有学过一点中医知识的人是说不清楚的,通常只能说五脏——胃、大肠、小肠、膀胱、胆。还有一腑就是三焦。我们的五脏都像一个容器,且时满时空,就像我们的胃肠,被食物填满又排空,周而复始。三焦就是装载全部脏腑的大容器,也就是整个人的体腔。古人将三焦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心、肺,  相似文献   

8.
三焦与内脏血液循环有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六腑之一 ,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出于胃中……下焦者 ,别肠 ,注于膀胱……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两千年来 ,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 ,始终是各执一端 ,众说绘纭。最初观点认为三焦有名无形。如《难经·二十五难》曰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 ,俱有名而无形。”《三十八难》又曰 :“脏惟有五 ,腑独有六者 ,何也 ?然所以腑有六者 ,谓三焦也 ,有原气别焉 ,主持诸气 ,有名而无形。”唐代孙思邈言 :“三焦者 ,有名无形 ,主五脏六腑 ,往还神道 ,周身灌体 ,可闻不可见。…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至阴之类”及华窍“唇四白”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占敏  王宝华  崔海 《北京中医》2006,25(11):685-686
祖国医学整体观理论认为:五脏与体表构成相应的外华关系,如心之华在面,肾之华在发等。六腑没有体表之华。唯有《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诸脏腑共属于“至阴之类”的巨系统,由脾脏统领,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而脾和众腑的共同外华为“唇四白”。本文就“至阴之类”之华“唇四白”的含义加以分析,探讨脾与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共为中土,化生万物,形成中医脏腑独特的整体观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下合穴”是指六腑相合于下肢阳经的穴位,归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因为手、足三阳经都合于下肢,所以称“下合穴”,亦称“六合穴”。“下合穴”始见于《灵枢·四时气》:“邪在腑,取之合。”《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洽其合。”说明六腑的疾病,临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荣俞治外经,合治内腑。”这是从五输穴的分布来确定其治疗范围的。荣穴和俞穴在肢体远端,经气表浅,宜治脏腑之外经脉及所属器官  相似文献   

12.
蒋燕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9):398-398
浅析“肾将两脏”蒋燕北京中医学院中基教研室(北京100029)肾将两脏,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相似文献   

13.
谈三焦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江宁县江宁中心卫生院(211161)唐胜利,唐继斌指导贾永济[关键词]三焦三焦之说,始于《内经》,列为祖国医学脏腑学说中的重要一腑,它的功能与其它脏腑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古今历代医者对三焦看法不一,对其实质曾经多次探讨,...  相似文献   

14.
谢浩然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11-1911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对三焦的论述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难经·三十一难》对三焦的论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 ,气之所终始也。”《灵枢·营卫生会》对三焦的论述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对三焦的论述 :“三焦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 ,又称外腑 ,孤腑。有主持诸气 ,疏通水道的作用。”手少阳三焦经的“三焦”实质到底是什么 ,这不仅是经络学说的疑难课题 ,也是脏腑学说的疑难课题。由于古代的科学条件有限 ,当时对三焦没有论述清楚 ,直到现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 ,有人提出“腑…  相似文献   

15.
浅析脏腑相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脏腑相通是建立在经络开合理论基础上的,从心与胆、肝与大肠、脾与小肠、肺与膀胱、肾与三焦命门相通,论述了脏腑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合治内腑”理论出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合”系指下合穴而言,为六腑之气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合治内腑”,即此六个下合穴可以治疗相应  相似文献   

17.
浅论三焦之实为胰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焦有广狭之分,广义的三焦,是人体区域的划分即上焦、中焦、下焦;狭义的三焦所指的实质可能是胰腑了。脏腑是根据内脏的功能特点人为划分的。《内经·五脏别论》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中医学基础》(四版教材)沿用古说:三焦亦为腑之一,因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故又有“孤腑”之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通路,元气发源于肾,但必借三焦为通路,才能敷布全身,以滋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而对上焦、中焦、下焦的解释,既无…  相似文献   

18.
从生理关联性、病理相关性来讨论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对人体津液代谢相关脏腑的生理病理影响,说明汗液在津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启发我们临证时重视汗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肝胃相关理论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学理论认为,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就其主要关系而言,是指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着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即脏属阴,腑属阳;阴主里,阳主表。这样,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形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但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脏都与各个腑有关系;任何一个腑也都与各个脏有关系,如肝与胃,心与胃,肺与膀胱等等。因此,深入探讨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掌握脏腑相关的辨证规律,将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温病的辨证以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为基础,是整个温病学的核心。在温病的三焦辨证中,其下焦辨证多以肝肾为核心,正如吴鞠通所说“下焦,肝与肾也”。但下焦辨证不仅为肝肾病变,若按脏腑在躯干的部位来划分,下焦的脏腑除肝肾外,还包括膀胱、胞宫和部分肠道在内。从《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