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子宫内膜癌的磁共振(MRI)影像特点、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6例(2014年4月21日~2016年4月期间4月21日)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MRI影像特点,并总结其诊断价值。根据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标准,将患者的术前分期以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使用MRI检查的检出率为91.67%,共检出33例,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P0.05。其中弥漫型子宫内膜癌14例、局限型子宫内膜癌19例。术前,MRI的诊断分期中,Ⅰ期、Ⅱ期、Ⅲ期分别检出22例、11例、3例,与术后病理分期相比,Ⅰ期的符合率为91.67%(22/24)、Ⅱ期的符合率为81.82%(9/11)、Ⅲ期的符合率为100.00%(3/3)。结论:将MRI影像诊断方法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术前病理分期中,效果显著。可鉴别子宫肌层的受侵犯程度、范围等情况,且分期符合率较高。其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在临床中的使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术前分段诊刮和宫腔镜检查结果分别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1)33例宫腔镜组患者诊断为子宫内膜癌30例,诊断符合率为90.9%;32例诊刮术组患者诊断为子宫内膜癌17例,诊断符合率为53.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宫腔镜组术前诊断为Ⅰ期、Ⅱ期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符合率分别为95.8%、100.0%;诊刮术组术前诊断为Ⅰ期、Ⅱ期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符合率分别为70.8%、75.0%,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宫腔镜是一种安全、有效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对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EUS对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CEUS表现及肌层浸润情况,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CEUS示Ⅰa期4例,Ⅰb期20例,Ⅰc期13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EUS诊断Ⅰa期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0%(3/4)、93.94%(31/33)、91.89%(34/37)、60.00%(3/5)、96.88%(31/32);Ⅰb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00%(17/20)、82.35%(14/17)、83.78%(31/37)、85.00%(17/20)、82.35%(14/17);Ⅰc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2%(11/13)、95.83%(23/24)、91.89%(34/37)、91.67%(11/12)、92.00%(23/25)。 结论 CEUS在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情况及术前分期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两种技术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病灶的图像特征,并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评估.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成像两种技术分别对74例(超声造影组和磁共振成像组各37例)病理证实为Ⅰ期子宫内膜癌伴有肌层浸润患者术前影像表现及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术前超声造影诊断Ⅰa期(3例)、Ⅰb期(17例)和Ⅰc期(11例)子宫内膜癌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3.8%(31/37);31例子宫内膜癌病变超声造影表现:Ⅰa期(3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低或等增强,与肌壁分界清,肌壁呈均匀性强化;Ⅰb期(17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中等或高增强,与肌壁分界不清,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Ⅰc期(11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高或中等增强,与肌壁分界不清,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内膜及受累肌壁增强及消退多早于正常肌壁.(2)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Ⅰa期(3例)、Ⅰ b期(18例)和Ⅰ c期(10例)子宫内膜癌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亦为83.8%(31/37);31例子宫内膜癌病变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Ⅰa期(3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完整;Ⅰb期(18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中断且子宫肌层内缘边界不清,受累肌壁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Ⅰc期(10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中断且子宫肌层内缘边界不清,受累肌壁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3)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术前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Ⅰ期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诊断的准确率均为83.8%(31/37).结论 术前正确认识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图像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诊断及术前分期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及术前分期有相同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与诊断性刮宫联合在早期子宫内膜癌诊断与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12例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于手术前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诊断性刮宫检查,并与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VCDS联合诊断性刮宫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单独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TVCDS进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高达91.43%;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内膜厚度、阻力指数和血流显示率均随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VCDS联合诊断性刮宫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且TVCDS能够正确评估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vaginal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TVCDS)在子宫内膜癌病变2009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新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1例子宫内膜癌病例进行TVCDS诊断及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子宫内膜癌的超声图像特征:混合回声团内见微小无回声区及纤维状稍高回声、小片状低回声区,有助于超声对内膜癌的诊断。依据2009 FIGO分期,超声对Ⅰa、Ⅰb及Ⅱ期内膜癌的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0%、83.33%及100%。结论:TVCDS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对Ⅰ期和Ⅱ期内膜癌患者的分期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在MRI影像上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MRI诊断子宫内膜癌Ⅰa期17例,Ⅰb期18例,Ⅱ期11例,Ⅲ期5例,Ⅳ期1例,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诊断Ⅱ,Ⅲ,Ⅳ期的特异度、敏感度均为100%,诊断Ⅰ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35%,77.78%;52例患者MRI显示子宫内膜不同程度增厚35例,结合带不完整24例,宫外转移4例;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MRI诊断符合率为82.69%(43/52)。结论 MRI可较好显示子宫内膜癌浸润情况,可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诊断、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检查对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吴川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绝经后出血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基准,分析阴道超声诊断的符合率。结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患者的血流阻力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宫腔积液比例明显低于子宫内膜癌患者(P<0.05)。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有血流显示比例、子宫内膜增厚>10 mm比例均明显低于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癌(P<0.05)。TVCDS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符合率为92.50%(37/40),诊断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符合率为100.00%(8/8),诊断子宫内膜癌符合率为91.67%(11/12)。结论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进行TVCDS诊断符合率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子宫内膜癌术前诊刮病理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初治的2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价术前诊刮病理诊断肿瘤组织学分型、分级及宫颈浸润的准确性.结果 术前诊刮病理诊断肿瘤组织学类型的符合率为88.3%,其中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94.8%,Ⅱ型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55.6%.其诊断肿瘤组织学分级(grade,G)的符合率仅为66.0%,尤其诊断为G1的符合率(52.6%)显著低于诊断为G2(71.2%)和G3 (82.5%)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1 vs.G2,P=0.018,G1 vs.G3,P=0.0015);有47.4%的G1患者术后病理升为G2或G3,且术前诊断为临床Ⅰ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随组织学分级的增加(G1→G2→G3)其术后的手术病理分期(≥Ⅱ期)升高的风险从12.5%增加到25.8%和2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412,P=0.0372).分段诊刮病理诊断宫颈受累的准确度为65.9%,其假阳性率高达40.7%.结论 子宫内膜癌术前诊刮病理诊断肿瘤组织学类型的符合率较高,尤其是诊断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高达94.8%,而诊断Ⅱ型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宫颈受侵的符合率偏低,特别是诊刮病理为低级别(G1)的子宫内膜癌,有近半数患者术后病理升级为G2或G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序列MRI影像组学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6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检测以及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检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测方式诊断结果,比较不同检测方式不同分期符合率。结果:病理结果显示,104例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恶性52例,良性52例。常规MRI检测准确检出恶性44例、良性43例,误诊9例,漏诊8例。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检测准确检出恶性51例、良性51例,误诊漏诊各1例;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检测的准确率为98.08%(102/104)、特异度为98.08%(51/52)、灵敏度为98.08%(51/52),均高于常规MRI检测(P<0.05);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检测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符合率高于常规MRI检测,其中I期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针对子宫内膜癌进行鉴别诊断时,选择多序列MRI影像组学能够获得更高的准确性,建议在实际的临床检测中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分期手术前依次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TACDS)检查的60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种检查方法测量的子宫内膜癌病灶大小分别与作为"金标准"的病理学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比较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TACDS)检查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以及对分期的诊断符合率。结果:TVCDS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比TACDS的高(X~2=7.88 P=0.024);TACDS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中,分期符合率为62.5%,但TVCDVS达87.7%,可见TVCDS对分期的诊断符合率较TACDS高(X~2=7.24 P=0.031)。结论:TVCDS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其分期的符合率均较TACDS高,值得在临床的子宫内膜癌诊断和病情观察中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2月本院子宫内膜癌患者104例,子宫内膜良性疾病患者90例(子宫内膜息肉68例,黏膜下肌瘤2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曲线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在子宫内膜癌疾病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子宫内膜癌RT、TTP、MTT短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PI大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P<0.05);血流灌注参数RT、PI、TTP、MTT联合检测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0.742、0.634、0.804、0.657(P<0.05);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Ⅲ~Ⅳ期患者RT、TTP、MTT时间短于Ⅰ~Ⅱ期患者,PI强度大于Ⅰ~Ⅱ期患者(P<0.05);血流灌注参数RT、PI、TTP、MTT联合检测鉴别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Ⅰ~Ⅱ期、Ⅲ~Ⅳ期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0.727、0.641、0.753、0.627(P<0.05);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患者RT、TTP、MTT时间短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PI强度大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血流灌注参数RT、PI、TTP、MTT联合检测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0.675、0.659、0.726、0.704(P<0.05)。结论:采用超声造影进行血流灌注定量检查能够反映子宫内膜癌病灶血流情况,对临床中诊断和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评估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对不同临床分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的声像图特征,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方法,将子宫内膜癌分为Ⅰ~Ⅳ期,将TVCDS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经TVCDS检查的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对无肌层浸润的准确率为80.0%(4/5),对浅肌层浸润的准确率为80.0%(16/20),对深肌层浸润的准确率为86.0%(13/15),宫颈与周围组织出现转移的符合率为88.9%(8/9),总符合率为83.7%。结论应用TVCDS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分期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血清长链非编码RNA ROR (lncRNA ROR)与微小RNA 29(miR-29)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与健康女性血清中的差异性表达及二者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联合诊断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发病风险预测价值。方法取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该院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230例为病例组,取同期在该院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女性2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LncRNA ROR与miR-29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LncRNA ROR与miR-29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二元Logistic回归计算二者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评估价值。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LncRNA ROR与miR-2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血清LncRNA ROR与miR-29在区分子宫内膜癌和健康人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7(95%CI:0.812~0.961,P0.001),灵敏度83.7%,特异度92.8%。此外,血清LncRNA ROR和miR-29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TNM分期相关,二者在Ⅰ~Ⅱ期患者中的增高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血清高LncRNA ROR与miR-29水平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清LncRNA ROR与miR-29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女性,且二者在TNMⅠ-Ⅱ期患者中的增高最为显著。二者联合诊断对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及发病风险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9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病理分期为金标准,分析CT、MRI及二者联合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结果与金标准间的一致性,计算分期诊断结果的准确率。【结果】9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经病理检查(金标准)分期为Ⅰ期49例、Ⅱ期10例、Ⅲ期18例、Ⅳ期14例。CT分期诊断为Ⅰ期56例、Ⅱ期13例、Ⅲ期15例、Ⅳ期7例,分期准确率为75.82%(69/91),与金标准间具有中等一致性(P<0.05)。MRI分期为Ⅰ期52例、Ⅱ期12例、Ⅲ期18例、Ⅳ期9例,分期结果的准确率为85.71%(78/91),与金标准间具有中等一致性(P<0.05)。CT与MRI联合分期为Ⅰ期51例、Ⅱ期12例、Ⅲ期17例、Ⅳ期11例,分期准确率为92.31%(84/91),与金标准比对一致性较高(P<0.05)。【结论】CT与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均具有中等诊断价值,两者均可为手术与相关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二者联合应用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并经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分为诊刮组(17例)、宫腔镜B超组(18例),在宫腔镜下行分段诊刮术,同时B超观察宫壁厚度、宫壁回声、肌层浸润程度等。比较2组术前诊断和手术-病理分期符合率。结果诊刮组和宫腔镜B超组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2.9%和88.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组术前分期为Ⅰ期、Ⅱ期患者中,宫腔镜B超组术后经病理证实符合率分别为92.3%和100%,高于诊刮组的69.2%和75.0%,诊断符合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有助于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诊断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3):4222-4224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诊断符合率及对病变血流诊断价值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44例,均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并采用TVCDS进行检测,分析TVCDS检测诊断符合率,分析良恶性病变血液流变学。结果 TVCDS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为93.75%(135/144),其中子宫内膜增生诊断符合率为98.36%(60/61),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符合率为90.00%(27/30),子宫黏膜下肌瘤诊断符合率为92.68%(38/41),子宫内膜癌诊断符合率为83.33%(10/12);良性病变者舒张末期血流速(EDV)低于恶性病变者,血流阻力指数(RI)高于恶性病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者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与恶性病变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VCDS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诊断符合率较高,为辨别病变类型提供安全、可靠依据,临床价值较高,有助于临床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动态增强MRI(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肌层浸润及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5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行DCE-MRI、DWI检查。统计两者联合肌层浸润诊断准确率、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结果:DCE-MRI、DWI联合肌层浸润诊断准确率为93. 02%,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较高(χ2=1. 381,P=0. 239);DCE-MRI、DWI联合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7. 50%,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较高(χ2=4. 444,P=0. 035)。结论:DCE-MRI联合DWI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可提高肌层浸润诊断准确度及临床分期诊断准确度,可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以指导临床正确认识Ⅰ期子宫内膜癌的处理.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收治的74例临床Ⅰ期的子宫内膜癌病例资料,分析其与手术病理结果的差异.结果 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手术前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的符合率分别为93.2%、94.5%、90.9%和85.3%.深肌层浸润是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升高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对深肌层浸润的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警惕手术病理分期升高:需结合术后的病理结果对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决定术后辅助治疗和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是否有助于区分子宫内膜癌IA期和IB期.方法 对经诊刮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76例患者进行经腹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选取48例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I期的患者进行研究.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检验常规经腹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子宫内膜癌IA期(无肌层侵犯或侵犯浅肌层)和IB期(侵犯深肌层)的效能.结果 21例(43.75%,21/48) 子宫内膜癌增强早于或等于周边肌层及宫颈,其中12例为IA期,9例为IB期(P<0.05);27例(56.25%,27/48) 增强晚于肌层及宫颈.经腹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判断IB期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 61.25% 对 69.23%,77.14% 对 85.71%,50.00% 对 64.28%,72.92% 对 88.23%,72.92% 对 81.25%,两种方法诊断子宫内膜癌IA期和IB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判断I期子宫内膜癌侵犯肌层深度方面没有显著的优势.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EUS) in determining the depth of myometrial invasion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 in stage Ⅰ.Methods Seventy-six patients previously diagnosed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by curettage of uterine underwent transabdominal sonography (TAS) and CEUS to assess myometrial invasion,among which 48 patients proved to endometrial carcinoma in stage Ⅰ after 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 and bilateral salpingo-oophorectomy were studied.The findings of TAS and CEUS to determine endometrial carcinoma IA (no myometrial involvement or invasion of the inner half of the myometrium) and IB( invasion of the outer half of the myometrium) were compared with pathology after abdominal hysterectomy.Results Twenty one tumours (43.75%,21/48) were enhanced earlier than or simultaneously as myometrium and cervix,among which 12 cases were IA stages,while 9 cases were IB stages (P<0.05);and 27 tumors (56.25%,27/48)were enhanced late than myometrium and cervix.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AS and CEUS in detecting endometrial carcinoma in IA and IB(P>0.05).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accuracy of TAS and CEUS in diagnosing endometrial carcinoma in IB were 61.25% vs 69.23%,77.14% vs 85.71%,50.00% vs 64.28%,72.92% vs 88.23%,72.92% vs 81.25%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CEUS is not superior to TAS in detecting deep invasion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in stage 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