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2年6月对21例重型颅脑创伤采用硬膜下颅内压监测法对术后颅内压进行动态监测,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和GCS评分变化。结果术后颅内压正常(〈2.0kPa)4例,轻度增高(2.0—2.7kPa)5例,中度增高(〉2.7—5.5kPa)6例,重度增高(〉5.5kPa)6例,死亡5例。结论颅内压动态监测有助于对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颅脑创伤的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颅内压(ICP)增高是导致病人病情恶化、预后不良或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ICP监测是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研究显示,连续性颅内压监测可作为“早期报警系统”,有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高颅压症。本院自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对2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进行持续有创ICP监测,现将临床观察和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术在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应用,通过监测颅内压数值变化,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法。方法收集瑞安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行开颅手术病例4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患者开颅术后行颅内压监测;对照组24例患者单纯性开颅手术,未行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再次手术时间,住院期间甘露醇用量、时间,甘露醇应用并发症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为评价指标。再对患者进行6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cs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再次手术时间明显短与对照组,电解质紊乱观察组发生3例,对照组发生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观察组发生0例,对照组为4例;6个月ADL评分观察组良好率为54.1%,对照组良好率为29.2%,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通过监测颅内压变化,及早有效发现颅内出血,及早手术,同时指导临床用药,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7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对照组)常规神经外科治疗,另一组行颅内压监测(监测组),据颅内压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结果:颅内压监测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重型颅脑 务者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有利于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1999年2月——2000年7月对1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行颅内压连续监护,现将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GCS<8)28例,PbtO2持续监测,同时行颅内压(ICP)、血电解质、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测定;分析ICP和PbtO2的变化规律及意义。结果(1)伤后24小时PbtO2≤5mmHg,ICP≥40mmHg无法降压者预后不良;(2)伤后ICP、PaO2、PaCO2明显影响患者PbtO2;(3)没有发生与插入监测电极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脑组织氧分压测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灵敏的脑组织氧合程度监测方法,可反映出重型脑损伤后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提示预后,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们1996年2月至2006年6月间,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选择性采用浮动骨瓣减压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去大骨瓣减压方法,既可起到减压作用,又可避免再次颅骨修补,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1~73岁,平均45.2岁。其中颅脑损伤并硬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护在重型脑损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9月于我院进行开颅手术及脑室外引流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止血、抗感染、脱水、神经营养等治疗。实验组:使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对患者进行硬膜下的颅内压监护。对照组:对患者颅内压不进行检测,仅按照传统方法进行颅内压预测和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在甘露醇使用时间及用量、肾功能损害程度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预后评估等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颅内压监护可以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和简易有创颅内压联合监测颅内压(ICP)值对治疗外伤性急性脑肿胀的指导作用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运用无创颅内压和简易有创颅内压联合监测治疗外伤性急性脑肿胀患者39例。GCS评分3~5分8例,6~8分17例,9~12分14例。CT中线移位<5 mm者11例,5~10 mm者10例,中线移位>10 mm者6例,双侧弥漫性脑肿胀12例。根据患者初始ICP值分为三种类型:(1)轻度颅高压型(ICPl5~25 mm Hg)11例;(2)中度颅高压型(ICP25~35 mm Hg)13例;(3)重度颅高压型(ICP>35 mm Hg)15例。结果本组轻、中、重型患者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0.1%(10/11)、61.5%(8/13)和20%(3/15),预后不良率分别为9.1%(1/11)、38.5%(5/13)和80%(12/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急性脑肿胀患者入院时ICP值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运用无创及有创ICP联合监测患者颅内压简单实用,可在基层医院积极推广应用;同时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对治疗外伤性急性脑肿胀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次性使用压力传感器作为简易颅内压监护仪,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5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例,均行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为术中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共25例(对照组);第2组为术中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连接一次性使用压力传感器监测颅内压,共25例(实验组)。在脱水剂的应用、手术时机的选择、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脱水剂的应用、并发症等相关因素的比较中,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一次性使用压力传感器作为简易颅内压监护仪,简单易操作,能实时监测颅内压指导治疗,减少并发症,利于病情变化的观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而且成本不高,减少耗材,最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监护的作用。方法选择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监护组患者入院或开颅手术后行ICP监护;对照组患者根据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未行ICP监护。结果监护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和剂量均低于对照组。监护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连续性ICP监护,可及时发现颅内继发性病变,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CVP)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CVP监测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未出现急性心衰、肺水肿,5例病人CVP值始终低于正常值,检查发现严重合并伤。根据出院时的GCS评分、意识情况和功能障碍程度,本组患者死亡19例(17.4%),无改善11例(10.1%),好转23(占21.1%),明显好转35例(32.1%),痊愈21例(19.3%)。结论CVP的监测。可了解有效循环血容量情况,科学可靠地指导输液及脱水降颅压治疗,有效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手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4例急诊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ICP监测组和常规治疗组,其中ICP监测组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仅采用脑室外引流手术,不进行颅内压监测。分别对两组患者脱水剂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血肿扩大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甘露醇应用时间及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中,96.66%的病例发生于起病12小时内,而对照组为70.00%的病例发生于起病12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颅脑损伤术后颅内压变化以及指导脱水治疗,可以辅助提高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预后,因而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护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pressure,CP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诊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临床上采用脑实质内ICP探头置入术,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持续ICP监护和CPP监护,根据ICP和CPP的变化给予相应治疗。结果根据GOS评分,随访发现预后良好24例(40%);中残8例(13.3%),重残4例(6.7%),植物状态2例(3.3%),死亡22例(36.7%)。结论持续ICP监护和CPP监护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指导脱水药的使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1997.5~1999.12对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进行了颅内压(ICP)监护,并根据测定结果,指导临床诊治及判断患预后,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压的动态变化与临床表现、治疗的关系。方法采用术后置入硬膜下颅内压监护探头,对31例重型颅脑创伤开颅术术后患者进行颅内压动态观察,并指导治疗。结果术后颅内压正常6例,轻度增高12例,中度增高9例,重度增高4例,全部患者中有5例死亡。结论颅内压动态监测有助于对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38例患者为A组,采用常规骨瓣减压治疗40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好于B组。两组在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纳洛酮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对67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组对照,观察两组病人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病例入院3天后平均动脉压异常率为23.5%,呼吸异常率为11.8%,心律异常为29.4%,明显较对照组少.伤后48小时意识转清率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是32.4%与30.0%,两者无明显差别.1周后意识转清率实验组64.7%,明显高于对照组48.6%.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有利于较快恢复生命体征稳定,缩短昏迷时间.  相似文献   

19.
颅内压增高是引起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并因此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本院收集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50例行开颅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持续的硬膜下颅内压(ICP)监护,并与其间另外的50例未进行颅内压监护的患者作了比较.现将有关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重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术中术后超声检查,并和CT在中线移位、出血量和侧脑室宽度等量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超声和CT均检测到中线移位,两者平均差为-0.21mm(95%CI:-0.92,0.23),两种技术相关系数β=0.91,(95%CI:0.86,1.11),P0.01;Bland-Altman分析两种测量方法差值标准差为1.31mm(95%CI:-1.84,3.29)。超声和CT检测出血性占位体积,两者平均差为3.31ml(95%CI:-1.51,5.35)。两种技术相关系数β=1.01,(95%CI:0.94,1.12),P0.01;Bland-Altman分析两种测量方法差值标准差为5.80ml(95%CI:-6.25,16.50)。超声和CT检测侧脑室宽度,两者平均差为-0.65mm(95%CI:-1.53,0.12),两种技术相关系数β=0.98,(95%CI:0.88,1.01),P0.01;Bland-Altman分析两种测量方法差值标准差为-0.13mm(95%CI:-2.42,2.16)。结论超声在检测患者中线移位、出血性占位血肿量和侧脑室宽度等关键指标上和CT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作为一种术后监护与评估工具是对ICP及CT等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