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获得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神经缺损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ICVD患者8 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DSA引导进行神经介入溶栓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和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组内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治疗1、7、14 d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Q_m和V_m升高,W_v、Z_(cv)和R_v降低,且观察组Q_m和V_m高于对照组,W_v、Z_(cv)和R_v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升高,踝肱指数(ABI)和臂踝脉博传播速度(ba-PWV)降低,且观察组FMD高于对照组,ABI和ba-PWV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DSA引导的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ICVD有利于促进闭塞血管再通,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减轻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效果较单纯静脉溶栓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绿色通道结合急救医疗服务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急诊接受绿色通道结合急救医疗服务的7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常规急诊医疗服务的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治疗效果,血管介入、静脉溶栓和溶栓桥接血管内介入的治疗情况,溶栓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P 0.05)。2组血管介入、溶栓桥接血管内介入的治疗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率为2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0%(P 0.05)。观察组溶栓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IS应用绿色通道结合急救医疗服务可以优化诊疗流程,缩短患者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介入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以及出血风险。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神经介入手术治疗,观察组则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桥接神经介入手术治疗。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及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与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为5.66%,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为9.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1,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取栓组,各45例。溶栓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取栓组接受DSA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比较2组术后血管再通率;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随访6个月,比较2组术后卒中复发、心肌梗死以及死亡情况。结果:取栓组的完全再通率和血管再通率均高于溶栓组(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取栓组的NIHSS评分低于溶栓组(P<0.05)。随访过程中,取栓组卒中复发率低于溶栓组(P<0.05);2组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可有效开通狭窄、闭塞的血管,提高脑梗死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远期卒中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随机选出14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介入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管再通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完全再通率、部分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上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效果确切,有效提高了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给予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肢体功能评分升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促进其血管再通,改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静脉溶栓时间窗对进展性脑梗死血管再通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治疗的101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于发病4.5 h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观察组51例,于发病3 h内给予rt-PA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Rankin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3 h内)静脉溶栓可以增加患者血管再通率,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随访1年,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神经缺损状况(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24h、14d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4d后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12.50%)显著低于对照组(3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能提高短期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7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采用神经介入+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评价2组患者的疗效、血管再通率以及主要脑血管的血流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总血管再通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分别为(137.3±17.4)、(132.4±14.6)、(158.3±23.3)、(122.3±11.3)cm/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4.2±19.4)、(158.3±15.2)、(195.3±36.4)、(137.4±15.9)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较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高,并能改善患者的脑血流。  相似文献   

11.
12.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14.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