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两类主要疾病,心血管疾病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情境在老年患者中愈发常见。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飞速进步,肿瘤患者预后明显改善的同时,很多肿瘤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甚至死亡,而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被认为是一项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何在抗肿瘤治疗获益的基础上减少或避免相关的心血管毒性,是所有肿瘤科医生和心血管病医生共同面临的挑战。文章就抗肿瘤药物的心血管毒性、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监测与防治以及抗肿瘤药物与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并指出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的防治重点在于风险评估、提前预警、优化治疗方案并及早识别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正>心血管疾病与肿瘤是全球负担最大的两个慢性疾病。近年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肿瘤的研究焦点已从对单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转为对两者之间潜在关系的探讨[1]。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常伴有共同的危险因素,肿瘤患者生存时限的延长造成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同时肿瘤的化学和放射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也是关注的重点。鉴于肿瘤患者的特殊性,产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2016年8月28日欧洲心脏病学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已成为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两种疾病。随着肿瘤心脏病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关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也逐渐为大家所关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根据其是否可控制通常分为可变的危险因素及不可变的危险因素。现就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肿瘤的作用及现有研究机制做一阐述,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有助于进行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心血管疾病是美国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自1984年以来,女性心血管疾病年病死率(CVD)一直高于男性。但在过去10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不断下降,这源于健康意识的提升、对危险因素的日趋关注和及时有效的治疗。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发表了首部  相似文献   

5.
<正>肿瘤心脏病学是预防、识别和治疗与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的新兴多学科领域,包括肿瘤治疗相关的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大量研究表明,抗肿瘤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损伤的心脏与血管,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常伴有共同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和总生存期[1]。随着癌症和心血管病发病率增加,医师需要提高肿瘤心脏学意识,基于心血管的动态变化动态评估风险[2]。蛋白质组学是指系统研究某一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具有高灵敏、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理想控制,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它主要分为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MDI)和胰岛素泵治疗。  相似文献   

7.
正过去20年来,现代治疗策略在癌症治疗上的进展改善了癌症患者的生存。这一进展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和意想不到的发现,如许多抗肿瘤药物存在心脏毒性;而老年或者高龄患者又恰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易患人群,因此肿瘤与心血管疾病这两者之间相互交集正日益在心血管领域得到认可,肿瘤心脏病学已经从根本上发展成为心血管医学中的新学科~[1-2]。ESC和AHA分别于2016年及2019年相继发布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相关指南和科学声明~[3]。阐述癌症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经超越肿瘤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CD47是一种广泛表达于生物体内各组织中的整合素相关蛋白,在介导心血管疾病中的某些炎症反应过程和冠状血管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CD47信号转导途径及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机制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1 CD47结构1.1 CD47 CD47是免疫球蛋白家族的成员,已被证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疾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越来越引起关注。虽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体系已经初步完备,但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后依然存在残余风险,死亡率高。肠道菌群是人体生理和代谢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代谢物水平可能与某些疾病联系密切。肠道菌群代谢物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一个全新突破口。本综述旨在探讨肠道菌群代谢物与常见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期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关注心脏疾病,呵护心脏健康"。今年南方会办成了以预防为主的心血管学术盛会,提出中国心血管健康理念,呼吁改变生活方式,降低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大会呼吁广大心血管医生积极地投入到医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肿瘤治疗中具有潜在心脏毒性的药物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也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对化疗相关的心脏毒性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尽可能地降低心脏毒性损伤的程度,以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为肿瘤医师和心血管医师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根据2014美国UCG学会(ASE)和欧洲心血管成像协会(EACI)联合发表的共识声明,主要介绍多种影像学技术和生物学标志等方法对癌症患者进行心脏监测和评估,以降低癌症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并号召心内科医师与肿瘤科医师密切合作,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可能是最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疾病与肿瘤均位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前3位,随着肿瘤诊疗技术的发展,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明显升高,此外抗肿瘤治疗带来的心血管损伤又促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引发了抗肿瘤治疗心血管安全性评价的争议与反思。肿瘤治疗与心血管疾病进入交汇时代,肿瘤心脏病这一新生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该文就抗肿瘤治疗诱导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等心脏毒性的损伤机制、风险评估以及防治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已超过了脑卒中和肿瘤,成为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疾病诊断、药物代谢和防治策略有别于男性。多年来,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预防工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女性的冠心病死亡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关注女性健康已成为欧美国家公众教育的重点话题。中国女性占全世界35亿女性总数的1/5,加强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是我国医务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4.
“共识的发布是为了更好的引起心血管医生对于糖尿病治疗的认识,希望心内科医生更好的重视心血管疾病合并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治疗,在心内领域更好地践行‘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的综合管理。”这是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会长马长生教授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意义所做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正>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普通无糖尿病人群的2倍。心血管疾病预防相关国际指南均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降脂、降压和降糖治疗,并且在一些患者中需要使用阿司匹林。近年来,一些新药物的出现进一步减轻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负担,包括PCSK9抑制剂,SGLT-2抑制,和GLP-1类似物。但是,临床医生  相似文献   

16.
<正>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栓塞肺动脉系统造成肺循环障碍、肺动脉高压等病理生理过程。近年随着临床辅助检查的进步,PE已经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居第三位的致死性病变,越来越被人们关注[1]。而脑出血患者因卧床、下肢静脉疾病等原因,容易并发急性肺栓塞。由于治疗中有诸多的矛盾,临床治疗和护理上比较棘手。本院神经内科2006年5  相似文献   

17.
使用不同的风险评估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评估各种心血管疾病风险,使患者和医生对疾病有更清晰的认识,然后使用干预手段积极治疗,降低总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目前针对不同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系统较多,现就近几年临床常用的各种风险评估工具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肥胖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脂肪组织分泌功能紊乱,加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脂肪因子主要由脂肪组织合成和分泌,包括脂联素(adiponectin,APN)、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1q/TNF-related proteins,CTRPs)家族、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等,可参与炎症反应、糖类及  相似文献   

19.
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不仅与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肿瘤等相关,而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利用富含胆碱或三甲胺结构的物质代谢生成的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TMAO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的研究也备受关注。最新研究证实血浆TMAO水平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现就TMAO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郭刚  刘美霞  刘向群 《山东医药》2012,52(13):99-100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大量临床实践发现,心血管疾病与感染因素之间存在着联系,许多研究亦表明,局部或全身感染与部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Toll样受体(TLRs)由于能够激发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启动促炎因子的释放、导致炎症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