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致死率较高,幸存者多伴有神经及认知功能障碍。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和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将促进治疗方案的改进,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SAH的再出血及其死亡率大大地减少了.而引起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受到了研究人员日益的重视.近年对SAH性CVS的病因、预防、治疗的研究也不断有了新的进展,因此,对CVS的进一步认识对提高SAH的护理质量,降低SAH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护理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凤泰 《现代护理》2002,8(8):636-637
随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 ,SAH的再出血及其死亡率大大地减少了。而引起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CVS)受到了研究人员日益的重视。近年对SAH性CVS的病因、预防、治疗的研究也不断有了新的进展 ,因此 ,对CVS的进一步认识对提高SAH的护理质量 ,降低SAH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尤其重要。1 SAH性CVS概况CVS也称颅内动脉痉挛 ,为脑底大动脉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血管形态学变化———管腔狭窄及管腔痉挛 ,严重者可造成脑…  相似文献   

4.
王华彬 《临床医学》2020,40(1):102-104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宝丰县中医院进行治疗的T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甘露醇、地塞米松及氨甲苯酸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脑动脉血流速度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处的血流速度均降低,治疗总有效率(94.29%,33/35)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中应用尼莫地平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一种常见并发症 ,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目前 ,伴发血管痉挛的病理发生和基因表达了解甚少。有关其治疗方法很多 ,但均不大理想 ,现就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o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为神经外科常见病,可因重症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8例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方法:通过收集48例SAH后CVS患者,研究SAH后CVS的高危患者、重点观察时段、先兆症状,进行预见性地观察及护理。结果:脑血管造影、TCD诊断CVS及Fisher分型型患者临床上更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出血次数和严重程度与症状性CVS相关,SAH出血后或术后一周后为重点观察时段。结论:对SAH后脑血管痉挛高危患者应进行预见性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现在普遍认为SAH所致的脑动脉痉挛和梗死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以往常规给予镇静、止血及安抚剂治疗,其死亡率较高、合并症多.  相似文献   

9.
尼莫通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钙拮抗剂尼莫通有很强的扩张脑血管和增加脑血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应用它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和非出血性梗死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将我院住院治疗的 2 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尼莫通治疗组和非尼莫通治疗组 ,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订的标准[1 ] ,经 CT和腰穿证实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随机分治疗组 13例和对照组 10例。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卧床、止血、降颅压、对症治疗 ;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 ,加用生理盐水 2 5 0 …  相似文献   

10.
安宫牛黄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安宫牛黄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4 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 2 4例 ,治疗组给安宫牛黄丸 ,每次 3 g,2次 /日 ,对照组给尼莫地平 ,每次 60 mg,4次 /日。分别测 2组用药前 3 0分钟 ,用药后 3日及 12日脑血流速度并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由 ( 168± 4 9) cm/s降至 ( 96± 2 5 ) cm/s;对照组由 ( 171± 3 8) cm/s降至 ( 117± 3 4) cm/s,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同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安宫牛黄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脑损伤的程度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于入院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根据CT扫描进行改良Fisher分级,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血管痉挛,观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脑损伤的程度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的关系。结果本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0%,随着入院后伤病情逐渐加重,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逐渐升高;随着改良Fisher分级的增加,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脑损伤的程度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痉挛一直被认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严重的并发症,鉴于钙离子超载在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学者致力于钙离子阻滞剂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研究。其中,尼莫地平的疗效确切,被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推荐药物。现就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急性期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引起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伤(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s,DIND),是导致SAH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本文就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中秋  林成  李娜 《临床荟萃》2006,21(8):601-602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90%,常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成为致死和重残的主要因素.在动物实验中发现CVS有“两期反应”,一是SAH后破入脑脊液中的血液对脑血管的机械性刺激所致的急性CVS,持续1~3天,二是持续时间较长,目前机制尚未明了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开始于出血72小时后,在7~10天达到高峰,可持续2~3周或更长.临床上关注的是DCVS,DCVS不同于急性期CVS,病理解剖学观察到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形态学上的改变.DCVS一旦发生,往往难于逆转,可造成严重的脑缺血和脑损伤,是引起SAH后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防治DCVS成为改善SAH患者预后的关键.下面简要综述近年来有关CVS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常见的神经科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蛛血后启发过程中,激活基因包括血管发生、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ECM)重塑。蛛血后发生的血管收缩和细胞外基质重塑进程中,既有直接原因,也有血管发生和炎性反应原因,这个过程的激活依赖金属蛋白酶的表达、血管发生因子的存在、以及促炎反应基因的表达。目前许多学者综合考虑均倾向于蛛血后脑血管痉挛是多因素多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 ,为脑底大动脉的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其管壁狭窄 [1 ] 。根据痉挛发生时间可分为急性痉挛 ,发生在 SAH后的短时间内 ;迟发性痉挛 (Delayed cerebralvasospasm,DCVS) ,发生在 SAH后几天或几周者 [2 ]。我院 1990年以来收住的 10 8例 SAH患者中 ,有 40例 (占 37.0 % )发生DCVS,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2例 ,女 2 8例 ,年龄 2 0~ 70岁 ,平均5 2 .4岁。入院时按 Hunt(1974)分级 : 级 14例 , 级 18例 , 级 8例。 SAH后出…  相似文献   

18.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而脑血管痉挛(CVS)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塞,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我院自1998~2002年利用尼莫地平治疗4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吴荣东  刘振华 《临床荟萃》2001,16(22):1049-1051
脑血管痉挛 (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达 16 %~ 6 6 % [1] ,是SAH患者病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SAH后CV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SAH后CVS有了新的认识 ,并在治疗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现综述如下。1 药物治疗1.1 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 SAH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Ca2 + 大量内流 ,激活一系列生物反应 ,引起平滑肌兴奋收缩是SAH后CVS的主要理论之一[2 ] 。钙通道阻滞剂正是通过抑制这一过程达到解除血管痉挛的目的。目前公认治疗效果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采取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49例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重点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65.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的20.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病死率为2.04%,低于对照组的8.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采取尼莫地平治疗疗效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