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 syndrome,RPLS)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迅速出现的头痛、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视觉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病因多样,脑高灌注及血管内皮损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后部脑白质弥漫性对称性水肿.脑血管源性水肿为其主要病理特征.故本病大多数是可逆的,经及时正确的治疗,临床症状及影像改变可以完全恢复.如治疗不及时,可造成神经细胞的不可逆性损害.探讨RPLS的病因、发病、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学以及诊治等方面进展,旨在提高对RPLS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MRI 特点的研究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研究12 例PRES 患者的临床及MRI 表现.进行常规MRI 扫描,比较各序列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 12 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高血压、视力障碍等症状,MRI 显示病灶多发于脑后部白质,T 1 WI 呈低信号,T 2 WI 及FLAIR 序列呈高信号,FLAIR 序列对PRES 疾病的诊断较T 2 WI 更为敏感.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和MRI 影像特征可对该病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早在1928年,国外学者提出了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HTE).后来研究发现除了高血压以外,急性狼疮性肾炎、先兆子痫、子瘸、环孢素(环玸菌素)治疗后等也可以出现HTE的表现.1996年,Hinchey等[1]提出了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lopathy syndrome,RPLS),从病因上,HTE和RPLE机制均为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4岁,以"反复记忆障碍1年,发作性短哲性意识障碍1个月"为主诉2008年2月10日人院.患者于入院前1年,时有记忆丧失,迷失方向,行头颅MRI正常. 相似文献
5.
可逆性后部脑病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CT与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PRES临床和影像学资料,7例常规行CT检查,8例常规行MRI检查,5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其中3 例同时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CT阳性率57%,MRI阳性率100%。枕叶受累8例,小脑3例,额顶叶皮质下白质3例,脑干2例,尾状核2例,丘脑1例。在脑叶表现为脑回样异常信号,其它部位斑片样异常信号;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和FLAIR像显示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2例无强化,1例呈脑回样、斑片样和环样强化。DWI扫描1例呈略高信号,1例呈高信号,1例呈低信号,2例未见异常。结论:PRE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 应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6.
7.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上不常见。现将所诊治的2例分析报道如下。例1,男,52岁,因间断头痛3天,伴抽搐2次于2009年5月6日入院。否认高血压、肾脏病。入院查体:血压120/70 相似文献
8.
总结6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严密监测血压,控制癫痫发作,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9.
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并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至无光感.查体: BP 212/127 mmHg,嗜睡,反应迟钝.双眼无光感,双视乳头水肿.余颅神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征未引出.头颅CT示:双侧枕叶可疑低密度,不除外静脉窦血栓,急行头颅MRV检查结果正常.脑脊液:压力280 mmHg,蛋白稍高,细胞学:轻微混合性炎性细胞反应,OB + ,余正常.请眼科会诊:双眼视乳头水肿.既往胆结石、胰腺炎病史,经治疗后好转.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吸烟30年,20支/d.家族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0T MRI、MSCT检查技术用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诊断的临床价值及诊断鉴别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RPLS患者.所有患者分别采用MSCT、3.0T MRI诊断,分析影像特征,并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不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CT和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RPLS患者的临床及CT和MRI影像学资料.结果:MRI显示6例双侧对称性枕叶白质受累,其中4例双侧额叶顶叶白质受累,1例同时累及中脑和丘脑,1例累及尾状核头;病灶形态不规则,特征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脑回样异常信号.CT显示枕叶低密度影,其中2例广泛脑白质水肿.治疗5~20 d复查,6例病灶部分消失,1例完全消失,2例出现转化灶.结论:结合临床特点和后部脑白质损害为主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RPLS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觉障碍、意识障碍等.头颅MRI以双侧大脑半球后部白质为主的T1WI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Flair高信号表现.结论 多种病因可引起RPLS,RPLS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可逆.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因,探讨诊断方法、治疗及愈后。方法2例RPLS患者均经头CT检查,其中1例做头磁共振成像(MR I)检查,内科治疗后症状好转。结果该病主要表现为抽搐、视觉异常、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脑白质对称性弥漫性水肿,主要累及白质,灰质也可受累。头MR I检查T1低信号T2高信号,头CT为低密度灶,病变主要累及顶枕叶。结论抽搐、视觉异常、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者,结合影像学检查,并随着临床症状改善,水肿减退或消失者可诊断。 相似文献
15.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RPLS)是一种具有潜在破坏性的神经疾病,最初的研究显示大脑半球后部白质病变是该综合征的显著特征,故Hinchey等^[1]将其命名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现将我院诊断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9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 2 9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2 9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中 ,病因为高血压脑病 8例 ,子痫 3例 ,肺部感染伴高血压病 5例 ,使用免疫抑制剂 7例 ,肺癌术后使用化疗药物 3例 ,鼻咽癌放疗 3例。主要临床表现 :嗜睡与昏睡、视力障碍、癫痫发作、记忆力与注意力下降、共济失调、偏瘫。神经影像学以可逆性白质异常病变为特征 ,多数位于半球后部白质。结论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并非所有患者的主要病变位于后部白质 ,部分患者的主要病变位于侧脑室旁、小脑白质与脑干 ,故可改名为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较为合适 ,经过正确的治疗 ,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神经影像学改变可恢复到病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18.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PLS)是一组以头痛、痫性发作、视觉异常、意识和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为主要神经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现将我院2007-01-2010-01确诊的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误诊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误诊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如下。
1病历摘要
男,27岁。因头痛、恶心呕吐10d余入院。患者入院前10d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为持续性胀痛,口服止痛药物不能缓解,并伴有恶心,进食后呕吐,无意识障碍,无抽搐,无复视、无尿便障碍,于当地医院静点青霉素治疗无好转。既往精神病病史10a余,1个月前曾自服抗精神病药物,服药后出现血压明显增高后停药。否认糖尿病史,否认肾脏病史。查体:BP200/120mmH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发生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上少见,易漏诊,确诊依赖头颅MRI检查。结论产后子痫可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诊断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