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1 CT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简称CT)是电子计算机与X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1969年由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首先设计成功;1972年由他与英国著名放射学家(Ambrose)首先应用于脑部,获得人类第一幅脑肿瘤影像;1973年他们以论文形式在《英国放射学杂志》上报道,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这种无创伤、无痛苦、无危险且诊断价值高、图象质量好的  相似文献   

3.
CT技术的新进展──螺旋体积CT张永芬综述曹丹庆审校早在70年代CT的问世为医学影象学带来了巨大变革。因能提供横轴位及部分冠状面图象,已被公认是较理想的诊断手段。80年代末,螺旋体积CT技术(spiralvolumetriccomputetomogr...  相似文献   

4.
石棉肺的CT及高分辨率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石棉肺的CT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石棉肺患者的CT及HRCT资料,重点观察肺内及胸膜病变.结果:逗点状影、胸膜下线、小叶间隔增厚及小叶内线状影出现于全部病例.5例见肺实质带,2例见蜂窝影,2例见圆形肺不张.全部病例均可见胸膜下脂肪增厚及胸膜斑.本组胸膜斑以饼状为主,其次为小圆形,部分伴钙化,钙化有全部钙化、点状钙化及中心结节状钙化.结论:CT及HRET可显示石棉肺的肺内及胸膜改变,认识这些征象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CT号9102     
女,59岁,左肾区绞痛,伴血尿10天。体查:左肾上极可扪及肿块3×5cm~2,左肾区叩痛( )。B超示左肾下极肿块。 CT征象:左肾上极见一大小约7.5×8cm~2的低密度占位性病变,CT值-2~4Hu,病灶周边为中等密度、厚薄不均的囊壁结构,有中等密度短小嵴伸向病灶内。增强扫描病灶内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囊壁及嵴不规则增强。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30例脑脓肿的CT表现,探讨CT对脑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0例经手术及抗炎治疗证实的脑脓肿进行回顾分析,讨论脑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环形强化23例,低密度3例,结节状强化3例,不规则强化1例;额叶15例,颞叶6例,顶叶2例,小脑半球3例,枕叶2例,脑深部2例;多发脓肿5例。结论 CT对脑脓肿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CT表现刘义成综述张东友审校(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武汉430022)通过近二十年的摸索,不同性质的中风病及其各期CT表现,认识已比较成熟,本文仅就几个特殊情况作简要分析。1脑梗塞超急性期CT表现一般认为CT难于发现6小时内的脑梗塞病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CT应用于临床诊断以来,CT扫描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自1991年双层螺旋CT问世以来,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日新月异,数年间已发展至目前的64层螺旋CT。多层螺旋CT是CT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CT的应用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尤其是64层螺旋CT,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容积数据采集,该技术在无创性影像诊断学中开创了一个全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CT诊断腹部创伤的价值,旨在为腹部创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经手术证实为腹部创伤的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检查诊断,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应用CT诊断腹部创伤的价值、对各类型的检出率和CT影像表现。结果CT确诊腹部创伤51例,主要以肝损伤为主(39.41%),其次为脾损伤(19.61%),以病理结果证实作为参考,CT的特异性、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98.04%、98.04%、3.77%。结论应用CT对腹部创伤的诊断价值显著,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参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肺癌CT诊断     
胸部CT对肺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是胸片和体层有价值补充检查方法。在普通CT基础上补充高分辨CT扫描和螺旋CT扫描有时可以提供对于诊断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2.
骨密度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仿制标准件体模对正常人412例进行单能定量CT测定椎体松质骨矿物质含量研究,发现正常人骨密度与年令明显相关。正常人骨密度以20~29岁年令组最高,男性为175mg/cm~3、女性为188mg/cm~3。在50岁以前女性骨密度高于男性,50岁以后男性高于女性,作者统计骨密度低于100mg/cm~3者,50~59岁女性占35.5%,60~69岁女性占72.4%,男性60岁以上者占45%。  相似文献   

13.
PET/CT中的CT剂量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T/CT检查中的CT扫描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全身PET/CT检查过程受检者接受的放射剂量中,因CT扫描产生的放射剂量占较大比例。本文对PET/CT检查中PET及CT扫描对放射剂量的贡献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不影响临床对CT图像质量需求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放射剂量,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车载CT介绍     
佳能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佳能”)自1937年创业以来,始终秉承“共生”的企业理念,以创造世界一流产品为奋斗目标,向多元化和全球化发展。佳能医疗秉持者「Made for Life」的理念,助力医院的运营,为患者提供低负担的医疗系统服务,助力“守护宝贵生命”的医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肺癌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胸部CT对肺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是胸片和体层有价格补充检查方法。在普通CT基础上补充高分辨CT扫描和螺旋CT扫描有时可以提供对于诊断有价值。早期周围型肺癌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基础上,结节分叶边缘,边缘毛刺,支气管气像及胸膜凹陷对于诊断有价值。增强扫描时有助于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16.
骨密度CT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量我国正常成人骨密度值,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使用QCT体模对100例健康者进行骨密度CT测量。结果:正常成人骨密度与年龄明显相关,其骨密度值以21~30 岁最高,男性170mg/cm,女性180.6 mg/cm ,女性骨密度高于男性,41~50 岁后男性高于女性,51~60 岁女性骨密度40% 低于骨折阈值(100~110 mg/cm) ,而61~70 岁女性低于骨折阈值者占70% ,男性则在61~70 岁始有低于骨折阈值者占30% 。结论:我国老年男女,尤其女性普遍患有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7.
骨密度CT测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董莘  侯阳  胡连源  杨微宇 《现代康复》1999,3(12):1468-1469
目的:测量我国正常成人骨密度值.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使用,QCT体模对100例健康进行骨密度CT测量。结果:正常成人骨密度与年龄明显相关.其骨密度值以21~30岁最高,男性170Mg/cm.女性180.6mg/cm.女性骨密度高于男性,41~50岁后男性高于女性,51~60岁女性骨密度40%低于骨折阈值(100~110mg/cm),而61~70岁女性低于骨折阈值占70%,男性则在61~70岁始有低于骨折阐值占30%。结论:我国老年男女,尤其女性普遍患有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校正 CT 值在 CT 诊断肾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近期83例肾癌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69例、乳头状细胞癌14例。分析内容包括测量CT扫描各期肿瘤最大截面直径、肿瘤的平均CT值(TNC、TCP和TPP代表肿瘤平扫期、皮质期和实质期的CT值)、主动脉CT值(ANC、ACP、APP代表主动脉平扫期、皮质期和实质期的CT值)和正常肾实质CT值(KNC、KCP、KPP代表肾实质平扫期、皮质期和实质期的CT值)。计算4个校正CT值(R 代表):R1=(TCP-TNC)/(ACP-ANC),R2=(TPP-TNC)/(APP-ANC),R3=(TCP-TNC)/(KCP-KNC),R4=(TPP-TNC)/(KPP-KNC)。对透明细胞癌组和乳头状细胞癌组的各种CT检查参数进行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各种检查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的TNC无统计学差异(P=0.261),但透明细胞癌组的TCP、TPP和校正CT值均显著高于乳头状细胞癌组(均P<0.05)。ROC曲线下面积值(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R1的AUC最高,其次为TCP。结论校正CT值不仅消除了患者内在因素对肿瘤增强的影响,而且与TCP、TPP联合应用时有助于肾癌亚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CT号31856     
男性,22岁,右侧后胸部出生时父母发现有一肿物,随年龄而增大。3岁时行肿物切除术,诊断为“血管瘤”。随后又出现,且逐渐增大。无明显不适。 CT检查:右后纵隔脊柱旁可见哑铃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CT值为40Hu,肿块大小为5.5×6cm,边缘大部光滑,部分经椎间孔突入椎管内,椎骨可见破坏。肿块强化明显,增强后CT值为100~120Hu,并可见向下渐小,与左心房相通。 MRI检查:肿块部位有流空效应。 手术与病理:背部肿物系血管团,病理检查为:血管瘤。  相似文献   

20.
CT血管造影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得到了飞速发展,从过去单一的X线成像技术发展成为与计算机、电子学和医学生物工程技术等相结合的综合诊断体系。CT机已由早年的单一检测器发展成为目前拥有多排检测器的多排螺旋CT。CT血管造影就是在螺旋C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CT检查新技术。以其准确、真实、安全无创的特点,在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3]。1 CT血管造影概述CT血管造影(com pu ted tom ography ang iography,简称CTA)是指经周围静脉高速注入碘造影剂在受检的靶血管内,造影剂充盈的高峰期进行连续容积采集,然后运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重建受检血管的立体影像,这一血管成像技术称为CT血管造影(CTA)。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合成的非创伤性的血管造影。采用螺旋CT或电子束成像系统的快速扫描技术,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定范围内的横断面扫描。将采集的图像数据送到图像工作站或CT机的图像重建功能区进行图像重建。重建技术一般采用M IP(最大密度投影)法或VR(容积再现)法,通过图像显示阈值的调整,即可得到只有连续清晰的血管影而无周围组织结构影。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