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根据并结合白血病肺部浸润的X线、CT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最后确诊为白血病肺部浸润的病例17例,分析其X线、CT图像。结果:胸部X线检查7例显示双肺纹理增粗,4例表现为心肺未见异常,3例为双肺散在片状、斑片状阴影,3例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及斑片状影。HRCT表现为间质性改变11例,包括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及小结节影;实质性改变4例,包括毛玻璃影、斑片状阴影及结节影;间质性和实质性表现混合存在2例。结论:白血病肺部浸润的X线、CT表现多样,但以间质性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4年符合诊断标准的30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的X线及CT影像学资料。结果 X线表现:16例肺部纹理增多,以双下肺内多见;11例单侧肺部斑片状影,多靠近心膈区;3例症状不明显。CT表现:14例左侧肺部下叶出现多个小叶磨玻璃影,且融合成片状,可见支气管结节征。10例两侧肺部出现多发性磨玻璃影以及局部灶性实变影,分布在中下肺部的中外带,可见支气管充气征。6例肺部见实质性渗出影,肺内呈斑片状或片状实变影,累及周围多个肺叶,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结论影像学表现对于确定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病变范围以及病程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早发现早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3):2442-2444
探究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早期及进展期高分辨率CT影像学表现。纳入收治的40例儿童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早期20例、进展期20例,对所有患儿均进行肺部高分辨率CT、胸部前后位X线片、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纤维支气管镜、肺功能检查,了解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早期及进展期的高分辨率CT影像学表现。所有受检患儿胸部X线片检查均显示:早期和进展期均存在肺透光度增高、肺纹理增多且增粗;早期患儿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进展期患儿均伴随典型临床症状,早期患儿肺功能检查有轻微的小气道组塞,而进展期患儿存在肺功能不可逆性小气道阻塞,5例患儿右下肺下段偏外侧影像学表现为放射性缺损低血流灌注,4例经活检病理提示慢性炎症,6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支气管内膜炎。高分辨率CT影像学早期患儿表现为实质密度降低、血管细少、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且实质密度降低;进展期患儿表现为"马赛克"征象,支气管扩张及支气管壁增厚明显。对儿童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早期及进展期患儿进行高分辨率CT影像学检查,并结合常规痰液、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部前后位X线片、肺功能等检查,可有效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普通型SARS的胸部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普通型SARS病人的胸部X线表现,并与36例重型病例作对比分析。结果:224例普通型SARS胸部X线表现显示:斑片状影156例(69.64%)、大片状影80例(35.71%)、间质改变182例(81.25%)、磨砂玻璃样改变85例(37.95%)、片状影内见支气管气像178例(79.46%)、大范围肺实变21例(9.38%)、单肺受累80例(35.71%)、双肺受累144例(64.29%)。结论:普通型SARS的X线主要表现为斑片状影、间质性改变、片状影内见支气管气像及双肺受累,且病变吸收、消散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部感染的X线与CT表现,旨在提高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摄胸部X线及螺旋CT扫描检查。结果:3例X线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强,10例出现沿肺纹理分布小斑点状影,7例为斑片及大片状影。CT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毛玻璃影5例,弥漫微小结节影2例,斑片影7例,片状实变影2例,小叶间隔增厚3例。结论:肾移植术后2-4个月X线及CT出现上述征象,结合临床表现,应首先考虑巨细胞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DR胸片与CT的表现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DR胸片及CT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气管肺泡癌分三型,即结节型,弥漫型,浸润型。结节型病灶聚集融合成结块状,结节影内密度不均,内可见小泡状低密度影;弥漫型病灶,多发弥漫性小结节状影逐渐融合成片状、大片状实变影;浸润型病灶,按肺段或肺叶分布,形似普通肺炎的表现,可见充气支气管征,CT增强可见典型“CT血管造影征”。结论无论是结节型,弥漫型和浸润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其DR胸片及CT表现均有一定的特点:结节型,DR胸片可见病灶好发于肺外围,边缘有毛刺及胸膜凹陷征象,而其HRCT表现在纵隔窗上可见典型的小泡征;弥漫型,DR胸片呈散在分布多发粟粒样结节影,而CT表现比DR胸片更能发现多发病灶,HRCT特征表现是两肺广泛小结节影,可伴小叶间隔增厚;浸润型,DR胸片表现为肺实变及充气支气管征,而CT表现为CT血管造影征和低CT值肺实变阴影,具有特征性。掌握各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DR胸片及CT表现,有助于提高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007年收治的8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结果 77例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5例为两肺野内散在斑片状分布,1例局限于两肺下叶.83例均见小叶中心小结节,部分伴有树芽征; 54例细支气管扩张,伴有管壁不规则增厚,9例扩张的细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栓塞;38例见周围性空气潴留;36例见斑片状影,2例合并右肺中叶不张;肺间质纤维化7例,肺动脉高压7例,合并胸腺瘤和肺癌各1例. 结论 CT是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结合临床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儿童支原体肺炎64层CT薄层重建及高分辨率CT(HRCT)的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者的64层CT薄层重建及HRCT资料,分析该病的CT特征.结果 117例患儿中,93例(79.49%) CT表现为实变,其中节段性大叶实变影76例(64.96%),伴支气管充气征34例,肺节段性部分性不张18例;小叶性实变17例(14.53%);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37例,胸腔积液36例;气胸3例;纵隔气肿2例.小气道改变包括树芽征59例,小叶中心结节影54例;磨玻璃影15例,细支气管扩张26例,马赛克灌注征11例.结论 儿童支原体肺炎主要CT表现为树芽征或小叶中心结节,可与大片实变并存.64层CT薄层重建及HRCT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X线与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X线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经确诊的28例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数字化X线平片资料和其中22例的CT影像资料,回顾性比较、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病变位于两肺多叶者19例,单叶者9例;上叶受累26例,其中24例右肺上叶受累;18例中叶受累;6例下叶受累.病变通常以多种形态混杂存在,其中斑片状浸润影见于全部28例,纤维条索影20例,结节影15例,空洞13例,钙化3例,胸膜粘连肥厚23例,胸腔积液1例.CT扫描见支气管扩张13例,肺气肿或肺大泡11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 胸部X线平片是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首选检查方法.CT扫描对支气管扩张或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征象的显示更敏感.当影像学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叶多种病变形态混杂存在并且抗结核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本病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在儿童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BO)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38例BO患儿的影像资料,所有患儿均行肺部高分辨率CT扫描。 结果 38例患儿,均不同程度具备“马赛克”灌注征像,呈弥漫性多发片状分布,部分边界清晰,部分模糊,少部分清晰与模糊并存。血流灌注减少35例;肺内气体潴留37例;支气管壁增厚21例、支气管扩张23例,二者均以下叶发病最高;单侧或局限性透明肺7例;肺实质病变25例,其中肺不张11例、肺炎13例、肺实变11例;肺内结节16例、胸膜下结节7例;支气管粘液栓3例。 结论 高分辨率CT能够对儿童BO各种征象进行直观显示,其中以“马赛克”灌注最为典型,为本病的首要影像学表现,从而能够更早的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高分辨率CT是儿童BO不可缺少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术后特异性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特异性肺部感染的X线及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肾移植术后特异性肺部感染32例,全部病例均摄有胸部X线片,其中13例同时行胸部CT检查。【结果】①巨细胞病毒性肺炎15例:12例早期胸片无改变或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进而12例均表现为两肺间质性肺炎;3例直接表现为两肺间质性肺炎。②肺结核11例:6例粟粒性肺结核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小结节状密度增高影。5例表现为单纯片状浸润病灶。③真菌性肺炎6例:4例为肺曲霉菌病。2例表现为两肺多发片状影伴空洞形成、1例表现为多发小结节影、1例表现为单发团块状影;2例肺毛霉菌病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斑片状.小片状影,部分融合。【结论】肾移植术后特异性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表现多无特征性。CT扫描对早期发现病变及鉴剐诊断有重要价值,影像学诊断须结合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HRCT对肺间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肺间质病变的高分辨CT(HR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RCT法对88例临床病理证实的肺间质病变作影像分析。结果HRCT可清晰显示所有病例的肺间质病变征象,常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间质增厚(27例);肺小叶改变,其中包括小叶内间质异常(35例)、小叶间隔增厚(36例);毛玻璃影(38例);蜂窝征(41例);胸膜下间质改变(33例):出现界面影、胸膜下线、网织样变;受牵支气管扩大(28例)。结论HRCT对判断肺间质病变有影像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CT对白血病肺部浸润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血病肺浸润的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骨髓穿刺证实的白血病患者胸部浸润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白血症患者肺部浸润CT表现有多种,主要为:两肺小叶间隔线样或结节样增厚、外周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多发斑片状影、多发结节影,毛玻璃样改变或肺实变影,且常并发霉菌感染。结论白血病患者出现胸部症状时,应考虑到肺浸润的可能,CT有助于肺浸润的诊断,但应与其他并发症如感染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HIV/AIDS肺部感染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的X线及CT表现。方法 收集临床确证的HIV/AIDS病人中有胸部影像异常者10例,所有病例均有胸部X线及CT照片。结果 肺结核表现为肺内斑片、大片影,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肺外淋巴结肿大。军团菌肺炎为大片状影像,卡氏囊虫肺炎为弥漫性浸润及间质异常影像。结论 肺结核、卡氏肺囊虫及革兰阴性杆菌肺炎是HIV/AIDS的较常见的机会感染。HIV/AIDS病人肺内出现斑片、大片和弥漫病变,或有关淋巴结肿大时应考虑到这些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ABPA病例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胸片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的影像特点。结果 6例病人DR胸片和HRCT均可见支气管扩张和肺内实变病灶,其中1例为单发实变病灶,5例为多发实变;5例可见中心性支气管扩张,1例中心性支气管和外周支气管均可见扩张。HRCT示实变共累及上叶10个肺叶,中叶(或舌叶)8个肺叶,下叶5个肺叶;6例HRCT均可见磨玻璃密度影,2例可见树芽征;6例病人HRCT均见上叶支气管扩张,其中2例为一侧上叶支气管扩张,4例为多叶、多段支气管扩张。上叶支气管扩张共累及10个肺叶,中叶(或舌叶)支气管扩张共累及8个肺叶,下叶支气管扩张共累及6个肺叶;静脉曲张样扩张为主4例,囊状扩张和柱状扩张为主各1例。扩张支气管内见黏液崁塞2例,形成"指套"征,增强扫描无强化。扩张支气管内见钙化和软组织密度影者各1例。内见气液平面者2例。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对于有长期哮喘病史,HRCT显示有肺内实变病灶和中央支气管扩张,特别是扩张支气管内有黏液崁塞、钙化或软组织密度影且病变主要分布在中上肺者应考虑ABPA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SARS和支原体肺炎(MP)的临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38例SARS患儿和100例MP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结果 SARS组和MP组影像表现可为四种类型:间质浸润型: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紊乱、模糊及网状模糊影,部分伴肺门影增大.SARS组8例;MP组46例.小叶实质浸润型:主要表现为斑点状、斑片状或密度不均片状影.SARS组4例;MP组13例.肺段实质浸润型:病变累及一个或一个以上肺段、叶,呈大片状实变阴影.SARS组23例,MP组36例.混合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阴影和网状阴影混杂,肺纹理增强较明显.SARS组3例,MP组5例.结论儿童SARS以大片实变、单侧受累为主;MP以间质改变为主,常伴肺门结构紊乱.二者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且注意与相似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急性氨中毒所致吸入性肺炎损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病变的演化过程。资料与方法:一次事故致30例健康青年人急性氨中毒吸入性肺炎,男9例,女21例。对伤者的所有胸部影像资料进行回顾,重点对19例中、重度中毒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动态比较分析。结果:本组30例伤者,轻度中毒11例(36.7%),X线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模糊,均在7 d内治愈出院,10月后CT复查未见异常。中度中毒10例(33.3%),急性期CT主要表现: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模糊10例,小片状影4例,树芽征1例与上述小片状影同时存在。临床治愈出院3月后CT复查,6例无异常发现,4例局部显示轻度间质纤维化征象。9例(30%)重度中毒者2月内,6例表现为细支气管肺泡炎的征象,可见大小不等的斑片影,毛玻璃密度影(GGO)和“马赛克征”;2例表现为细支气管损伤性炎症并阻塞的征象,表现为弥漫分布的“树芽征”等,并很快形成坏死性空洞;1例表现为多发肺组织破坏,空洞形成,同时并发气胸、液气胸、皮下及纵隔气肿等。3月后病变慢性化,斑片影、“树芽征”等逐渐吸收,气胸、皮下及纵隔气肿吸收减少,厚壁空洞逐渐演变为空腔样病变,但GGO和“马赛克征”吸收缓慢。结论:液氨吸入性肺炎病变多样,重度中毒损伤有复杂的病变演化过程,CT对肺内病变的观察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并诊断为AECOPD并IPA 15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例均行胸部X线检查,且动态监测胸部X线变化.胸部X线检查显示为早期肺纹理增重12例,疾病很快进展为单侧或双侧肺斑片状渗出影10例,后期出现大片状实变影12例,伴肋膈角变钝6例,叶间胸膜增厚1例.7例行胸部CT检查,表现为实变影沿支气管分布,其中双肺不规则实变影5例,左肺实变影2例;可见肺大疱5例,胸膜下结节影、胸腔积液各4例,空洞2例,胸膜增厚、纵隔淋巴结增大各1例.15例存活2例,死亡13例.结论 临床上AECOPD病情进展迅速时,应尽早行胸部CT检查,并动态监测胸部X线变化,若由单纯肺纹理增重很快进展至肺内斑片状阴影,应考虑到合并IPA,及时行相关检查,积极予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并诊断为AECOPD并IPA 15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例均行胸部X线检查,且动态监测胸部X线变化。胸部X线检查显示为早期肺纹理增重12例,疾病很快进展为单侧或双侧肺斑片状渗出影10例,后期出现大片状实变影12例,伴肋膈角变钝6例,叶间胸膜增厚1例。7例行胸部CT检查,表现为实变影沿支气管分布,其中双肺不规则实变影5例,左肺实变影2例;可见肺大疱5例,胸膜下结节影、胸腔积液各4例,空洞2例,胸膜增厚、纵隔淋巴结增大各1例。15例存活2例,死亡13例。结论临床上AECOPD病情进展迅速时,应尽早行胸部CT检查,并动态监测胸部X线变化,若由单纯肺纹理增重很快进展至肺内斑片状阴影,应考虑到合并IPA,及时行相关检查,积极予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克雷伯杆菌肺炎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克雷伯杆菌肺炎的CT表现。【方法】收集44例临床证实的克雷伯杆菌肺炎患儿的胸部X线片及CT片,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144例克雷伯菌肺炎患儿中,30例(68.18%)显示结节状或小斑片状气腔实变影;17例(38.64%)可见磨玻璃样影;32例(72.72%)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9例(20.45%)可见大片状实变影,内有支气管充气征;3例(6.82%)出现空洞。【结论】克雷伯菌肺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而且CT能早期发现空洞形成,但确诊需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