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漏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数据采用优势比(OR)以及95%置信区间(95%CI)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4 127例患者,其中262例患者发生了吻合口漏,发生率6.348%。合并分析表明,4个影响因素可增加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包括男性(OR=2.43,95%CI:1.79~3.30,P<0.05);吻合口距肛缘距离≤7 cm(OR=1.57,95%CI:1.18~2.10,P<0.05);肿瘤直径≥5 cm(OR=0.39,95%CI:0.21~0.72,P<0.05);直线切割器钉仓数目≥3个(OR=0.46,95%CI:0.26~0.83,P<0.05)。而年龄、BMI、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新辅助化等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无关。结论男性、吻合口距肛缘距离≤7 cm、肿瘤直径≥5 cm和直线切割器钉仓数目≥3个是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究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选取在武隆县人民医院急诊外科进行创伤手术的患者60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观察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创伤部位、创伤数、创伤分数(TS)、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手术季节、手术时间、缝合人员手术年限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60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58例,感染率为9.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BM I>24 kg/m^2、创伤部位为头部、创伤数量多个、TS≤4分、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是诱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BMI>24 kg/m^2、手术时间大于或等于3 h、TS<4分是导致外科进行创伤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处理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时,应做好术前评估,对可诱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干预,做好清理、消毒并适当运用抗菌药物预防,降低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发伤患者发生急诊术后谵妄(POD)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处理策略。方法:收集2015-01-2016-01我科收治的105例多发伤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POD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5例患者,其中谵妄组(POD组)21例,非谵妄组(非POD组)84例。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55岁、ISS评分≥20分、严重体液丢失、机械通气时间≥36h、疼痛VAS评分≥7、睡眠障碍与发生POD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OR=9.628,95%CI=2.099~43.740)、ISS评分≥20分(OR=18.309,95%CI=2.939~65.645)、VAS疼痛评分≥7(OR=8.316,95%CI=1.400~35.119)是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ISS评分、疼痛是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尽早发现并相应处理危险因素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人心脏直视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控制SSI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心脏外科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发生SSI 54例成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1:3比例配对选取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中SSI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OR=2.134,95%CI:1.095~4.159,P=0.026),心功能NYHA≥Ⅲ级(OR=2.390,95%CI:1.218~4.690,P=0.011),糖尿病(OR=3.275,95%CI:1.391-7.708,P=0.00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OR=5.408,95%CI:1.248~23.445,P=0.024),体外循环时间>90 min(OR=3.045,95%CI:1.540~6.024,P=0.001),手术时间>4 h(OR=3.281,95%CI:1.610~6.685,P=0.0131),血液制品用量>2 U(OR=1.929,95%CI:1.018~3.675,P=0.044),切口连续缝合(OR=2.344,95%CI:1.221~4.498,P=0.010),二次开胸止血(OR=6.625,95%CI:1.597~27.491,P=0.009),术后高血糖(OR=3.510,95%CI:1.596~7.718,P=0.002),重症监护病房入住>72 h(OR=3.281,95%CI:1.505~7.150,P=0.003)与SSI发生相关.多因素条件L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4 h(OR=3.100,95%CI:1.470~6.537,P=0.003)、切口皮下层连续缝合(OR=2.340,95%CI:1.183~4.692,P=0.015)、术后高血糖(OR=3.272,95%CI:1.427~7.505,P=0.005)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时间>4 h、切口皮下连续缝合及术后高血糖是心脏直视术后SSI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关于结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运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17篇文献,累计结肠癌患者16 99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1.65,95%CI:1.48~1.84)、手术时间≥3 h(OR=1.41,95%CI:1.22~1.63)、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30 kg/m2(OR=1.35,95%CI:1.18~1.55)、开腹手术(OR=1.60,95%CI:1.23~2.07)、手术方式(OR=1.69,95%CI:1.38~2.08)、肿瘤分期(OR=1.42,95%CI:1.28~1.58)、年龄(OR=1.28,95%CI:1.12~1.47)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结果显示各因素合并结果比较稳定,发表偏倚不明显。结论 对结直肠癌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时间、体质量、手术方式、肿瘤分期及年龄等进行管理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全胃切除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80例全胃切除术后未发生肺部并发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合并肺部基础疾病、术中出血量、血清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OR=1.39,95%CI:1.09~1.78)、BMI≥24kg/m~2(OR=1.41,95%CI:1.14~1.73)、吸烟史(OR=1.42,95%CI:1.42~1.77)、合并肺部基础疾病(OR=1.43,95%CI:1.14~1.79)、术中出血量≥400mL(OR=1.40,95%CI:1.15~1.71)、血清蛋白30g/L(OR=1.40,95%CI:1.13~1.73)为全胃切除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与年龄、BMI、吸烟史、肺部基础疾病、术中出血量、血清蛋白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建立术前列线图评价模型,并评价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准确性,为分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胃肠道手术患者3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78例作为并发症组,无发生并发症的患者245例作为对照组。建立胃肠道手术患者评分系统,并进行并发症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肠道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术前评价模型。利用ROC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心血管系统评分(OR=4.983, 95%CI:2.123~11.750)、呼吸系统评分(OR=2.132, 95%CI:1.081~4.204)、高血压评分(OR=2.154, 95%CI:1.030~4.502)、肝储备功能评分(OR=4.505, 95%CI:2.232~9.092)、营养状态评分(OR=3.150, 95%CI:1.057~9.388)、肾脏功能评分(OR=3.496, 95%CI:1.856~6.586)、昏迷评分(OR=1.842, 95%CI:1.004~3.377)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胃肠道手术术后并发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982(95%CI:0.971~0.992),特异性为89.80%,敏感性为96.15%。结论基于心血管系统评分、呼吸系统评分、高血压评分、肝储备功能评分、营养状态评分、肾脏功能评分、昏迷评分建立预测胃肠道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造成失血性休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357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研究对象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56例)和非感染组(301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史、置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否行气管切开、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57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中,56例发生感染(占15.7%).单因素分析显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χ2=19.839,P<0.001)、既往糖尿病史(χ2=6.252,P=0.012)、导管留置时间≥7 d(χ2=19.261,P<0.001)、住院时间≥7 d(χ2=4.315,P=0.038)、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χ2=16.161,P<0.001)、行气管切开(χ2=40.969,P<0.001)、WBC<4×109/L(χ2=39.451,P<0.001)、病情严重程度评分4~5分(χ2=8.345,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7 d〔优势比(OR)值=16.713,95%可信区间(95%CI)为3.651~76.624〕、行气管切开(OR=6.861, 95%CI为2.377~18.246)、WBC<4×109/L(OR=4.903,95%CI为1.887~12.643)是引起失血性休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缩短静脉置管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9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是否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分为中转组和非中转组,通过多元回归模式对患者性别、年龄、BMI、既往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及既往腹部外科手术史)、术前实验室检查(WBC、PCT、CRP及INR)、术前胆囊B超特征(胆囊结石数量、胆囊壁厚度)及手术时间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资料数据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糖尿病病史、术前白细胞计数、PCT、CRP、结石数量、胆囊壁厚度是影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的因素(P<0.05);BMI(OR=1.784;95%CI:1.621~1.973;P<0.001)、糖尿病病史(OR=21.79;95%CI:13.49~34.90;P<0.001)、WBC(OR=1.330;95%CI:1.254~1.410;P<0.001)、PCT(OR=1.839;95%CI:1.631~2.079;P=0.004)、CRP(OR=2.025;95%CI:1.019~4.031;P=0.004)升高及胆囊壁增厚(OR=1.680;95%CI:1.520~1.859;P<0.001)为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结石数量(OR=0.422;95%CI:0.273~0.643;P=0.0005)为中转开腹的保护因素。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对BMI超标、术前有糖尿病病史、术前WBC、PCT及CRP较高或B超显示胆囊壁增厚、结石单发的患者,应考虑术中中转开腹手术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大量输注红细胞的危险因素,为患者提供精准输血治疗的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心脏外科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91名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和术中相关数据;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大量输注红细胞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输血比例为70.67%(347/491),其中大量输注红细胞(4 U)者占56.82%(279/491)。单因素分析:输血4 U组(n=279)与输血≤4 U组(n=212)比较,多项比例,包括年龄65岁、BMI18.5 kg/m~2、有心脏手术史、双瓣置换、NYHAⅣ级、主刀医生临床技术水平得分、术前Hb≤130 g/L、体外循环时间都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心脏手术史者(n=99)为OR 1.86、95%CI 1.01—3.47、P0.05;双瓣置换者(n=202)为OR 2、95%CI 1.24—3.17、P0.05;NYHAⅣ级者(n=41)为OR 2.31、95%CI 1.31—4.08、P0.05;术前Hb≤130 g/L者(n=90)为OR 2.58、95%CI 1.62—4.15、P0.01。结论有心脏手术史、双瓣置换、NYHA IV级、术前Hb≤130 g/L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大量输注红细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并发腹腔感染(intra-abdominal infection,IA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个体化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腹部开放性手术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IAI,分为IAI组58例和非IAI组158例。对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后IA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预测效能的评价。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68岁(OR=9.488,95%CI 4.221~21.324)、手术时间≥5.5h(OR=2.742,95%CI 1.317~5.707)、术前白蛋白水平≤35.5g/L(OR=2.136,95%CI 1.002~4.553)、合并糖尿病(OR=3.117,95%CI 1.121~8.668)和术后合并肺部感染(OR=3.684,95%CI 1.593~8.520)是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IA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风险因素建立No...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从建库到2022年9月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报道了CRBSI发病率和/或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采用R语言(version 4.1.2)进行单组率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6758例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RBSI总发病率为14.5%,欧洲人群发病率为28.9%(95%CI:16.2%~43.5%),病例对照研究的发病率为26.3%(95%CI:14.1%~40.7%),年龄≥60岁人群发病率为22.2%(95%CI:14.5%~31.0%),导管使用时间>24个月的发病率为28.2%(95%CI:2.5%~67.2%)。年龄≥60岁(OR=1.85,95%CI:1.29~2.64)、白蛋白<30g/L(OR=2.12,95%CI:1.40~3.22)、股静脉置管(OR=2.17,95%CI:1.24~3.80)、合并糖尿病(OR=1.82,95%CI:1.37~2.40)、置管时间≥4周(OR=2.04,95%CI:1.22~3.41)是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CRBSI发生率较高,年龄≥60岁、白蛋白<30g/L、股静脉置管、合并糖尿病、置管时间≥4周是CRBSI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耳鼻喉科患者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提高耳鼻喉科患者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1月-2016年12月于耳鼻喉科进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在6 753例耳鼻喉科手术患者中,152例(2.25%)发生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是否转科、切口类型、手术时长、合并症与耳鼻喉科患者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有关。未发生医院感染的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的疾病治愈率高于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831,95%CI:1.758~4.558)、年龄较大(OR=5.833,95%CI:4.491~7.577)、转科(OR=1.790,95%CI:1.008~3.178)、切口污染等级较高(Ⅰ类切口、Ⅱ类切口、Ⅲ类切口的OR值分别为34.866、2 120.995、43 917.453)和手术时间较长(OR=9.384,95%CI:18.168~47.525)为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要从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出发,进行全面综合的医院感染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1 637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1 637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中切口感染45例(2.7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肝胆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手术性质(OR=8.82,P0.01)、是否合并基础病(OR=6.13,P0.01)、是否聚维酮碘冲洗切口(OR=4.31,P0.01)、年龄(OR=4.12,P0.05)及手术时间(OR=3.79,P0.05)。结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切口管理,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康复机构神经外科康复单元中脑外伤后发生创伤后脑积水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外伤康复患者176例,根据入院诊断分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相关因素。 结果 脑积水发生率为46%。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OR = 4.127, 95%CI 1.742~9.776)、病程(OR = 3.377, 95%CI 2.281~5.000)和受伤后手术时间(OR = 2.265, 95%CI 1.076~4.770)是发生创伤后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创伤后脑积水常发生于脑外伤康复阶段,特别是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伤后24 h内手术治疗、病程2个月以上的患者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某三甲综合医院结直肠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了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情况、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方法 按照《WS/T 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对2021—2022年胃肠外科收入院的所有结直肠手术患者进行SSI目标性监测和出院后随访,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手术持续时间评分、切口清洁度、美国医院感染监测(NNIS)评分、术后住院天数等14项。采用R4.2.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危险因素分析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纳入1 005例结直肠手术患者,发生SSI95例,发生率为9.45%[95%置信区间(CI):7.80%~11.42%],包括浅表切口感染47例、深部切口感染10例、器官(或腔隙)感染38例;其中,通过出院后随访发现50例,占全部SSI病例的52.63%。手术持续时间较长[比值比(OR)=1.95,95%CI:1.25~3.06,P=0.003]和切口清洁度为污染(OR=2.68,95%CI:1.16~6.19,P=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人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机械通气拔管延迟的危险因素。方法成人Ebstein畸形患者75例,矫治术后均行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其中正常拔管组50例(机械通气时间≤24 h),延迟拔管组25例(机械通气时间24 h)。比较2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机械通气拔管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延迟拔管组术前合并心律失常比率(56.00%)、术后白细胞计数[(22.51±7.61)×10~9/L]、术后血肌酐[(120.83±64.61)μmol/L]较正常拔管组[32.00%、(16.42±5.20)×10~9/L、(81.42±18.04)μmol/L]高(P0.05),术前白蛋白[(43.78±4.72)g/L]、术后血小板计数[(96.16±25.50)×10~9/L]较正常拔管组[(46.75±5.40)g/L、(130.36±34.62)×10~9/L]低(P0.05),体外循环时间[(158.64±50.0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5.68±35.68)min]较正常拔管组[(118.58±33.43)、(88.98±27.62)min]延长(P0.05),2组年龄、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心律失常(OR=8.016, 95%CI:1.353~17.480,P=0.022)、术后白细胞计数≥18.4×10~9/L(OR=5.164, 95%CI:1.325~20.125,P=0.018)、术后血小板计数≤94×10~9/L (OR=4.889, 95%CI:1.046~22.853,P=0.044)、术后血肌酐≥110μmol/L(OR=6.46,95%CI:1.527~27.332,P=0.011)是成人Ebstein畸形患者矫治术后机械通气拔管延迟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心律失常、术后炎症感染、术后有出血倾向及术后肾损伤是成人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机械通气拔管延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快速康复(fast track, FT)的影响因素。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 074例,术后进行FT者597例为FT组,未进行FT者477例为非FT组。收集2组患儿临床指标以及第三代儿童死亡危险评分(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ⅢScore, PRISMⅢ)、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the Pediatric Logistic Organ Dysfunction, PELOD)、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分级评估(the Risk Adjustment for Congenital Heart Surgery, RACHS-1)、术后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 VI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FT的影响因素。结果 FT组患儿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3.5%)和病死率(0.5%)低于非FT组(6.9%、2.3%)(P0.05),ICU治疗时间[(1.58±0.73)d]和住院时间[(5.86±1.37)d]短于非FT组[(5.49±0.82)、(8.72±1.42)d](P0.05);FT组患儿年龄3个月(2.5%)、体质量≤5 kg(3.5%)、术前有肺动脉高压(7.7%)、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时间150 min(4.4%)、PRISMⅢ≥10分(2.0%)、PELOD≥5分(3.0%)、RACHS-1≥3级(9.2%)、术后VIS≥20分(6.2%)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0.8%)比率均低于非FT组(6.1%、9.0%、18.6%、11.1%、7.5%、9.2%、26.0%、13.0%、47.6%)(P0.05);年龄3个月(OR=0.802,95%CI:0.726~0.845,P=0.005)、体质量≤5 kg (OR=0.751,95%CI:0.694~0.813,P0.001)、术前有肺动脉高压(OR=0.937,95%CI:0.875~0.986,P=0.013)、CPB时间150 min(OR=0.806,95%CI:0.728~0.861,P0.001)、PRISMⅢ≥10分(OR=0.774,95%CI:0.683~0.852,P0.001)、PELOD≥5分(OR=0.716,95%CI:0.613~0.825,P=0.002)、RACHS-1≥3级(OR=0.759,95%CI:0.684~0.817,P0.001)、术后VIS≥20分(OR=0.826,95%CI:0.775~0.883,P=0.005)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OR=0.781,95%CI:0.702~0.859,P0.001)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F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3个月、体质量低、CPB时间长、病情严重是影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F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合评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关联强度,为临床预防新生儿PICC相关性感染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截至时间到2018年12月31日关于新生儿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的文献,并辅以手工检索和文献追溯法,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运用RevMan 5.2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1篇,PICC感染率为5.91%。各因素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穿刺次数≥2次(OR=23.71,95%CI:6.28~89.48)、穿刺时间>30 min(OR=23.65,95%CI:6.09~91.83)、导管堵管(OR=71.72,95%CI:17.05~301.64)、导管插入场所(OR=3.63,95%CI:2.17~6.08)、非计划拔管(OR=42.17,95%CI:23.36~76.11)、胎龄<37周(OR=4.17,95%CI:1.55~11.21)、置管时间>10 d(OR=1.53,95%CI:1.21~1.94),各危险因素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穿刺次数≥2次、穿刺时间>30 min、导管堵管、导管插入场所(新生儿ICU)、非计划拔管、胎龄<37周、置管时间>10 d是新生儿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该对以上高危因素进行重点关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直接经济负担。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择2021年1—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主动脉夹层手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37)和非感染组(n=83), 运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 分析直接经济负担。结果共37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 感染率为30.83%(37/120)。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次气管插管[OR=1.888, 95%CI(1.083~3.291), P=0.025]、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量[OR=1.051, 95%CI(1.013~1.091), P=0.009]、有留置胃管[OR=5.934, 95%CI(3.450~10.205), P<0.001]、鼻饲饮食[OR=1.319, 95%CI(1.181~1.564), P<0.001]、心包纵隔引流管留置时间[OR=1.002, 95%CI(1.000~1.004), P=0.049]是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