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SCTA及CVUS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观察SCTA与CVUS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狭窄程度及斑块检出率。结果:SCTA与CV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检出率均为72.5%(58/80),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3.3±13.3)%、(32.4±16.7)%,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综合准确率分别为72.5%(58/80)、50%(40/80),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86.7%(150/173)、72.3%(125/173)。SCTA与CV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及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率及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US检测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检测能力不及SCT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血管超声在急性缺血性脑率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4例经头部Ct或核磁共振(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了CT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其中21例同时进行颈部血管超声(CVUS)检查,采用配对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结果 21例患者42条血管同时进行CVUS和SCTA检查(CVUS/CTA),发现颈总动脉狭窄10/14条,斑块30/18条;颈内动脉狭窄12/10条,斑块10/8条.24例患者48组血管同时进行TCD和SCTA检查,共发现颈动脉系统血管闭塞6/17条.结论对于颈部和近端颅内血管狭窄的评价,超声检查和CT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超声检查对远端颅内血管的评价不足,联合使用CVUS、TCD和SCTA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系统的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颈部血管彩超和CT血管造影(CTA)联合检测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和珠海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0例,均经过颈部血管彩超和CTA检查。结果:同时使用彩超与CTA对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中,联合彩超与CTA的方法对颈动脉轻度狭窄的检出率均高于单独使用彩超、CTA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检出率,比较结果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联用颈部血管彩超与CTA的方法检查颈动脉可清楚颈动脉狭窄程度等,同时可明确斑块是否形成及斑块的性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河南省鄢陵县人民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并抽取同期非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取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检出率、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总狭窄率81.25%(52/64)高于对照组41.94%(26/62),且其中轻度狭窄率、中度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72.93%(194/266)高于对照组51.85%(56/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颈内动脉、左颈内动脉、右颈动脉、左颈动脉斑块分布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能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做出有效评估,可明显提升颈动脉斑块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超声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查一致性及对斑块定位、定性、狭窄程度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5例脑梗死患者在1周内进行超声和MSCTA检查,分别观察斑块有无、位置、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5例脑梗死患者经超声和MSCTA检查分别发现了76处和78处颅外颈动脉斑块,两者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和MSCTA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不同性质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8,P=0.087);对不同部位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81);对各处斑块不同狭窄程度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044,P=0.06).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关系密切,超声、MSCTA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中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采用颈动脉超声(CVUS)对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进行检查的效果,为CIS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选择非CIS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的被研究者的颈部血管实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被研究者的颈部动脉管壁狭窄程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积分,斑块被检出情况,并分析两组之间以及研究组单侧缺血患者两侧的斑块形态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颈部动脉管壁狭窄程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患者在IMT以及斑块积分方面较对照组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斑块检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非缺血侧的斑块形态较好,回声均质比例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VUS能有效评估CIS患者的颈动脉变化和斑块情况,为CIS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分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临床诊断过程中颈部血管超声(CVUS)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80例ICVD患者(观察组)以及同期来院健康体检的80例志愿者(对照组),均实施CVUS检查,对照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颈部动脉正常检出率、脑血流量、颈动脉收缩最大流速、颈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平均脑血流速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观察组重度狭窄检出率、颈部动脉狭窄检出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内动脉中膜厚度增厚检出率、阻力指数、搏动指数、颈动脉分叉处检出率、颈总动脉主干处病变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CVUS运用于ICVD临床诊断环节中,能提高动脉狭窄、颈动脉指标、颈部病变位置的检出率,通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辅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效果,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8.
钱才  魏阳子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7):2511-2513,2516
目的探究CT血管造影技术(CT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于陕西省康复医院接受治疗的3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CTA检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CTA检测结果作为试验方法,DSA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方法,评估CT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总共检测了180条血管,经比较发现,两种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血管狭窄程度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κ值均0.6,表明其一致性较好,尤其是对重度狭窄患者,一致性为0.73。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和斑块形态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36例脑侧支循环形成的检出与CTA的符合率为83.33%,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一级侧支和二级侧支循环形成的检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κ=0.72、0.69)。结论 CT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形成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与DSA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与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与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劣。方法对80例有两项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颈动脉斑块的总体发病率左侧高于右侧,斑块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其次为颈总动脉主干及颈内动脉。超声与造影对颈动脉斑块和(或)狭窄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78.1%和73.8%;诊断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43.5±0.6)%和(46.5±0.7)%(P>0.05)。以血管造影为诊断参照标准,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07%、63.64%、86.44%和73.68%。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偏低,但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联合应用颈动脉造影对其病因、诊断、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造成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研究,分析造成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异同,并与超声造影(CEUS)技术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SMI技术的可靠性。方法筛选74个低回声斑块及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斑块处的颈动脉直径狭窄率)分为轻度狭窄斑块组、中度狭窄斑块组、重度狭窄(包括闭塞)斑块组,三组均进行SMI、CEUS检查,记录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MI及CEUS检测结果均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s(SMI)=0.576,rs(CEUS)=0.673。SMI与CEUS检测结果相比较:Kappa=0.735,P0.05。结论低回声斑块及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SMI技术用于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伴有颈动脉粥样软斑块73例患者按照临床有无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41例),对其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行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检查,按统一标准测量并记录各斑块体积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指数(VI),作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软斑块的血管指数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0.023),而两组患者斑块体积、最大厚度及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可对颈动脉粥样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行定量检测,为研究斑块内的微血管灌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其与脑血管造影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10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3例无脑梗死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和(或)高脂血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部血管彩超和TCD对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以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和TCD的诊断一致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颈部血管彩超联合TCD对中重度以上狭窄检出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性为88.46%,准确率为92.45%,一致性较高(Kappa=0.801);对不稳定型斑块检出的敏感度为87.67%,特异性为87.88%,准确率为87.74%,一致性较高(Kappa= 0.72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和TCD诊断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无创、便捷,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病因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与3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血管形态、内膜的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的性质;血管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的程度。结果急性脑梗死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75.0%,以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多见;非脑血管病组斑块的检出率为13.8%,斑块多为规则的、等回声或强回声斑块;急性脑梗死病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6.67%,非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为5.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脑梗死的危险性升高,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我院收治的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和34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CT血管造影检测出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和斑块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组中有65例检测出明显斑块,斑块发生率高达90.28%,对照组检测出动脉斑块16例,斑块检出率为47.09%,研究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测出颈动脉狭窄49例,狭窄检出率68.06%。对照组检测出颈动脉狭窄10例,狭窄检出率29.41%,研究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具有相关性,考虑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与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脱落及颈动脉狭窄造成的供血不足导致,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均为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543-4544
选取某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43例未形成脑梗死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超和DSA检测,观察两组的检测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联合检测吻合率为76.47%;颈动脉重度狭窄吻合率与其他类型相比明显较高(P0.05);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发生部位以椎动脉起始段最为常见,联合检测的中度狭窄吻合率(42.86%)与其他类型相比明显较高(P0.05)。DSA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在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评估中应用效果显著,对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以及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狭窄率、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8例,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之间的斑块稳定性、分布差异,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患者(54.7%)(χ~2=11.38,P0.01)。脑梗死组比对照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更高(54.8%比31.3%,χ~2=18.59,P0.0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更高(P0.01),分布范围更广,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和吸烟有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carotid Doppler ultrasound,CUS)检查对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均实施CUS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CUS对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130例患者经DSA检查结果显示,颈动脉无狭窄55例;颈动脉狭窄75例,其中轻度狭窄28例、中度狭窄24例、重度狭窄18例、完全闭塞5例;CUS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轻度狭窄29例、中度狭窄23例、重度狭窄19例、完全闭塞5例,诊断准确率为97.33%(73/75);CUS检查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状态的检出率与DSA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CUS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以便于临床早期诊断颈动脉病变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71-3672
分析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MSCTA)对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选取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予以彩色多普勒成像及MSCTA诊断。对比两种方法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M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率为84.78%(78/92),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成像的54.35%(50/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5,P0.05)。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能有效、准确评估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情况,对急性脑梗死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CUS)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70例脑梗死患者,均行CUS、TCD影像学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方法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结果:CUS与TCD联合检测对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为97.14%(68/70)高于CUS、TCD各单一检测(82.86%、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