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40例为观察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6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采集血清行hs-CRP检测。观察组定期到院复查,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介入术前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介入术后hs-CRP水平显著高于介入术前(P 0.05)。hs-CRP≥3 ng/L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3.66%,显著高于hs-CRP 3 mg/L组患者的2.53%(P 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存在显著的局部炎症反应,检测血清hs-CRP水平对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LDL-C正常水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测定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血清hs-CRP水平,介入术后随访9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高hs-CRP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hs-CRP可预测接受PCI治疗的LDL-C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任玲  江珊 《临床荟萃》2021,36(1):16-20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水平与稳定型冠心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择稳定型冠心病患者161例,并根据1年的随访结果分为A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78例)和B组(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83例),收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稳定型冠心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观察血清淀粉样蛋白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定量评估的强化健康管理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2月—2020年7月收治的15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采用基于定量评估的强化健康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管理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再住院率、康复效果、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服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期间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6 min步行试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LVEF、6 min步行试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DD、LVESD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疾病认知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和治疗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实施基于定量评估的强化健康管理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率,增强康复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不仅是机体炎症水平的标志,还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非冠心病人群、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手术者的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在冠心病风险预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红  郑延松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364-2366
C反应蛋白不仅是机体炎症水平的标志,还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的用。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非冠心病人群、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手术者的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在冠心病风险预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分析肌钙蛋白T、超敏C反应蛋白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介入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冠心病组,同期选取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组对象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清肌钙蛋白T、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比较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cTn-T、hsCRP水平差异,比较冠心病组介入前、介入后cTn-T、hs-CRP水平差异,将PCI术后24hhs-CRP3.0mg/L、cTn-T2.0μg/L的患者作为A组,其他冠心病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冠心病组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及随防1年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结果冠心病组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44,P0.01,冠心病组介入后hs-CRP、cTn-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54、9.481,均P0.01。住院期间A组急性冠脉闭塞、心源性死亡、总临床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加重、顽固性心绞痛、心源性死亡、总临床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介入后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引起心肌损伤,增加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cTn-T、hs-CRP检测对评估介入术后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于围手术期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探讨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患者87例,分为3组:稳定性心绞痛组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18例。选取正常对照组25例。用ELISA测定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均成正相关(P0.05),而在稳定性心绞痛组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均可提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均可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1例冠心病入院后12 h内、72例本院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对照组)空腹晨起静脉采血,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07±7.91)vs(4.57±1.29)mg/L,P<0.01;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48±0.96)vs(2.65±0.38)g/L,P<0.01;冠心病血浆Fg与高敏C反应蛋白之间呈正相关,r=0.55。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老年冠心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329-2331
78例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按照是否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介入手术术前常规治疗,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维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介入手术术前应用阿托伐他汀80mg强化治疗。记录患者PCI术前、后实验室各项生化指标及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两组患者介入手术术后24h CK-MB、肌钙蛋白-I(TNI)和C反应蛋白(CRP)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治疗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血脂水平较术前均有所改善,但两组血脂水平变化幅度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无死亡病例和非致死性心源性休克病例,治疗组有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例靶血管血运重建患者,对照组有2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例靶血管血运重建患者;治疗组MACE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前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他汀类进行强化治疗的保护作用明显,可以抑制PCI术后的炎性反应,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变化。方法:选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均行PCI术,并于术前术后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颗粒增强的免疫透射比浊法(particle enhanced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t)测定血清hs-CRP。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s-CRP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CI术后hs-CRP高于术前。随访1个月,心绞痛组hs-CRP降至术前水平,心肌梗死组则较术前低,但仍较正常高。结论:在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炎症反应参与程度不同,急性心肌梗死炎症反应重于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可能短时间内触发及加重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3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清hs-CRP及IL-6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16例,不稳定心绞痛组38例,稳定性心绞痛组29例,并与4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3个月后冠心病3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和IL-6水平对冠心病患者治疗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术前进行血糖及糖基化蛋白水平的检测,了解其与介入治疗围术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住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65例,根据是否出现围术期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心血管病术前临床危险因素、血糖、糖基化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评价各组术前危险因素、糖代谢及炎性反应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发病率、用药情况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1);以220μmol/L为界值,糖化血清蛋白升高患者出现围术期心肌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OR=2.69,95%CI:1.32~5.48,P〈0.01)。结论糖基化产物中,术前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增高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不良预后的危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压力导丝检查对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术后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75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术前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1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所有患者均行压力导丝检查测定血流储备分数(FFR)。根据FFR值将患者分为PCI组和对照组,PCI组:对FFR〈0.75的病变行PCI治疗,其中根据hs-CRP值又分为hs-CRP升高组(≥3mg/L)和hs-CRP正常组(〈3mg/L);对照组:对FFR≥0.75的病变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PCI组中患者病变处及支架植入数量,比较3组住院和随访期间发生典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和靶血管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hS—CRP升高PCI组共有31处临界狭窄病变,置入支架45枚;hs-cRP正常PCI组共有26处临界狭窄病变,置人支架29枚;2组患者在临界病变数及植入支架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方面,bCI冲升高PCI组显著高于hs-CRP正常PCI组(P〈0.01);而hs-CRP正常PCI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hs-CRP检测联合FFR检查可指导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并可预测术后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的影响及其预后分析。方法抽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蛇口人民医院127例CHD患者,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冠脉造影等分为SAP(稳定型心绞痛,n=43)、UAP(不稳定型心绞痛,n=43)、AMI(急性心肌梗死,n=41)三组,均行PCI治疗,分别于手术前5min及术后48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MMP-9、hs-CRP、HMGB1水平,并进行对比。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心脏事件(MACE)分为MACE组(n=22)与非MACE组(n=105),对比两组手术前5min及术后48h时血清MMP-9、hs-CRP、HMGB1水平。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PCI前5min及术后48h血清MMP-9、hs-CRP、HMGB1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48h血清MMP-9、hs-CRP、HMGB1水平均较术前5min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与非MACE组手术前5min血清MMP-9、hs-CRP、HMGB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MACE组血清MMP-9、hs-CRP、HMGB1水平均明显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后可导致CHD患者血清MMP-9、hs-CRP、HMGB1水平上升,加重机体炎症反应,致使短期内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血浆IL-12、MCP-1水平变化及其与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8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显示冠脉正常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浆IL-12、MCP-1水平,观察CHD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分析IL-12、MCP-1水平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术前,观察组血浆IL-12、MCP-1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行PCI术后,观察组血浆IL-12、MCP-1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在造影术前后血浆IL-12、MCP-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IL-12、MCP-1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均P<0.05).[结论]CHD患者经PCI术治疗后血浆IL-12、MCP-1水平显著降低,其与CHD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机制。方法将58例冠心病行PCI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负荷量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术后30 d均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并分别检测PCI前、PCI后24 h及10 d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ALT和CK等指标,随访所有患者PCI后30d内心血管事件。结果①2组所有病例血清Lp-PLA2和hs-CRP水平在PCI后10 d比PCI前和PCI后24 h均有显著下降(P<0.01);②负荷量组hs-CRP在PCI后24 h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Lp-PLA2水平仅轻度下降,组间无差异。Lp-PLA2和hs-CRP在PCI前和PCI后10 d组间均无差异;③负荷量组PCI前后ALT和CK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而负荷量组PCI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明显下降21.7%(P<0.05)。结论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具有更强的抑制炎症反应作用,能进一步降低冠心病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变化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120例,根据FBG水平分为观察组62例(FBG≥5.6 mmol/L)和对照组58例(FBG5.6 mmol/L)。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左室射血分数以及血糖、血脂、血压水平),记录两组随访5年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确定冠心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舒张压、收缩压以及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年龄、FBG、TC、LDL-C、TG水平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TC、LDL-C、FBG≥5.6 mmol/L是冠心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C、LDL-C、FBG≥5.6 mmol/L、年龄是冠心病PCI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若要改善心血管预后,需将FBG水平控制在5.6 mmol/L以下,并合理控制TC、LDL-C水平,以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吴瑕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1959-196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对在本院行PCI手术的9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20mg/d),低瑞舒伐他汀组(10mg/d),高瑞舒伐他汀组(20mg/d),各30例,在常规治疗时,于术前一周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于术前、术后一周及术后一个月对三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术前三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及一个月,高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水平高于阿托伐他汀组,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低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CI患者术后应用高剂量的瑞舒伐他汀能够明显升高脂联素水平,同时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3857-385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指标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以在我院收治97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记为观察组,根据病情分为稳定心绞痛组(SAP组=3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组=33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1例),另选同期54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对照,检测各组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生化指标。结果观察组HCY、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AMI组HCY、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UAP组,差异显著(P<0.05),SAP组、UAP组两组间两指标对比差异亦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可作为冠心病检测指标,其含量越高表示患冠心病可能性越大,不同类型冠心病两指标水平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