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巧娟  张国骏  徐玲 《辽宁中医杂志》2014,(6):1150+1152-1152
《伤寒杂病论》分列伤寒和杂病两类不同疾病而辨证论治,"热病"和"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性症状之病"两大体系的不同辨治方法最后落实于方证之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六经辨证方法体系应用于"热病"辨治,更是对机体抗邪一般规律的辨治;通过对仲景论"烦热"七方证之辨,探讨用六经辨证思维论治"烦热"。临证时六经辨证有助于方证之辨,于复杂病证举纲则目易张;亦拓宽思维,结合病家体质、自身中毒等方面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2.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无论急性还是慢性头痛都不出六经辨治之范畴。伤寒六经为万病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则不出六经八纲之范畴。正是《黄帝内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明训,执简驭繁,万病一理。临床上用六经经方辨治头痛,"有是证,用是方",只要认准经方的方证,方证相对,治疗各种头痛方能应用自如。  相似文献   

3.
马民凯  韩福谦  陈娜  马伟凤 《中国中医急症》2023,(8):1474-1478+1495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方学家,率先提出了“六经源自辨证”“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等重要学术思想,指出经方主要依据症状反应进行六经方证辨证,即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病。笔者基于胡希恕六经-八纲-方证学术思想探析外感发热的经方治疗,分别从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方面论述外感发热的六经八纲方证治疗,总结外感发热常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柴胡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的治疗外感发热方证要点,并举例说明,以期精准辨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崔书克 《河南中医》2020,40(4):487-489
六经辨病思维即先诊断疾病,分属六经病范畴,再辨别方证,寻找方证对应线索。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藩篱。凡外感风寒邪气,自表而入,每先侵犯太阳,故太阳病多见疾病早期,为表证,与肺脏有关。阳明病多为阳气偏亢、邪热极盛证候,故其关键在于里热实证,多与胃肠有关。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之间,因其既非太阳之表,又非阳明之里,其关键在于半表半里,多与肝胆有关,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为提纲,其关键在于里虚寒证,多与脾胃有关。少阴病关键在于里虚证,多值六经病后期危重阶段,与心肾相关。厥阴病见于六经病末期,病情复杂而危重,其关键在于寒热错杂,多与肝脾有关。六经辨病甫定,即可于病中筛选方证,方证判出,方剂药物则定。六经辨病应与脏腑、经络、气化、病位等有机结合,综合研判。  相似文献   

5.
冯世纶教授得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之真传,临证以六经辨治、方证相对而著称.对经方治疗男科疾病之规律颇有研究,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 男科疾病从六经辨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仅为外感病而设,同样可用于治疗各种杂病,故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  相似文献   

6.
杨伟伟  马家驹 《光明中医》2022,(12):2231-2234
咳嗽是呼吸科疾患常见症状,经方是中医学的经典,临床采用六经辨证体系。六经病皆可引起咳嗽。咳嗽病位不一定在表,可在里,或半表半里,或表里合病。经方辨治咳嗽,重在临床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相应,方可取得良好疗效。《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思想为指导,采用经方治疗咳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通过文献分析及临证体会,并举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经方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上承《神农本草经》与《汤液经法》。经方的辨证论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临证中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是其具体实施步骤。六经来自八纲,辨六经的依据主要是六经病的提纲证,六经统摄,方证相应,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相似文献   

8.
痹证与湿邪、风邪关系密切,利小便祛除湿邪,小发汗祛风除湿,皆可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胡希恕认为痹证初起于表,日久迁延不愈,治疗需先辨八纲,次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施治的尖端"。多项临床研究证明,按照胡希恕辨证施治经验,在六经八纲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方证辨证治疗痹证可取得安全可靠的疗效。本文从利小便、小发汗施治及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方证辨证之法总结胡希恕临证治疗痹证经验,深入理解胡希恕治疗痹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冯世纶教授认为男科病可从六经论治。经方治疗的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以求方证对应。方证对应不仅指方药与证的对应,还体现在方药用量、煎服法等多方面的对应。六经辨治还要结合气血、瘀血、痰饮、水湿等致病因素的辨治。  相似文献   

10.
六经辨证贯穿使用了别表里、审寒热、定虚实、明阴阳的八纲辨证内容。临床采用先辨六经,可以使病位病性明了,继而细辨方证,使方证相应,常能达到“病皆与方相应”。  相似文献   

11.
刘靖华  郑义宏  姜丽丽 《新中医》2023,55(16):31-36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复杂,除了风邪侵袭肌表、(火) 热邪蕴于气血,多涉及脏腑功能失调。病 位包含表、里、半表半里及表里合病。郑义宏主任遵循六经辨证、方证对应的辨证论治方法,强调辨方证重于 辨六经,在辨方证的基础上使用经方灵活化裁治疗慢性荨麻疹,常获佳效。附上5 则医案以阐明郑主任辨方 证、用经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直接从小柴胡汤加减而来,方中寒凉药药品与药量都占了绝对优势,是以寒治热的方子。它治疗疟疾"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是指可治疗恶寒重发热轻的症状而并非指所治疾病属阴寒之证。细读《伤寒论》148条原文,可知此为三阳合病治取少阳之意,胡希恕老前辈后期笔记认为此证津虚较甚,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比用小柴胡汤更贴切,六经的转归规律反证胡老晚年仍认为此方属少阳病类方。再加上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中有缓下之药,可治"微结",这正好犯了厥阴病提纲所提到的"下之利不止"的禁忌,所以此方不是厥阴病类的方剂,而应归属于少阳病类方。辨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六经病类归属,对于先辨六经八纲再辨方证的经方临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头痛是临床常见自觉症状,按传统辨证思路,常采用脏腑经络辨证,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性质与部位,多从风、痰、火、瘀、虚等论治,并加以引经药。柯琴言:"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头痛亦不逾百病之外。六经辨证治疗头痛,有别于脏腑辨证,也不是按疼痛部位的经络归属分经论治,而是根据患病机体的症状反应的一般规律上辨别六经,并结合水饮、痰湿、瘀血等病因辨出方证、药证,契合病机而处方用药。笔者宗仲景六经辨证规律,运用经方治疗头痛顽疾,列举  相似文献   

14.
此患者为中年男性,慢性毛囊炎病史10余年,头面及胸背多发皮疹伴瘙痒,结合症状辨证为三阳合病夹瘀,方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服此方40余剂,皮损消退,诸症改善,随访半年未复发。本例患者不仅皮损反复多年,瘙痒难忍,且伴随汗出不畅、口干等诸多不适,治疗上以六经辨证为指导,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对应,不仅皮损消退、未再发作,且诸多不适症状均明显改善,故详细分析此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从六经辨治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独特辨证方法,六经辨治规律即为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审证求方,方证对应。临床应用六经辨治失眠,不可忽略合病、并病而杂以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16.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但何谓经方,即便中医人士及古今文献也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经方是以方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初用单味药治病,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后经秦汉逐渐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再经汉晋集成《伤寒杂病论》。凡提经方,不但指《伤寒论》等书中之方剂,而且要包含方证之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其理论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对应,疾病乃愈。  相似文献   

17.
罗燕文 《新中医》2021,53(11):5-11
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首先提出的。现将《伤寒论》中有"汗出"这一病理性反应并且提供了相应治疗方的条文整理出来,以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进行分析,以方为纲,条文为目,条分缕析,总结出《伤寒论》中这些汗证治疗方的六经归属以及方证辨证要点。认为除厥阴病条文中未涉及汗出的方证外,《伤寒论》记载了23个汗证的治疗方,其汗出症状可有部位、数量、性质、气味以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但证候仍不外六经病或者六经病之间的并(合)病。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六经九分法确定腹满病的六经归属。分析其中属于典型的六经病有三证,属于不典型的六经病有五证。对于不典型病证,利用六经九分法,可以先辨为某一合并病,然后再辨具体的方证。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中医学肺胀一病较为类似,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学会也发布了相关的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等指导其治疗.目前,以六经和经方角度为切入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研究仍然较少,文章拟从六经之太阳经病症入手,结合涉及到的条文及方证,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早期辨治规律,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正《伤寒论》历来常被称作仲景治外感病、寒病专著,但愚以为伤寒之"寒"为病机之总括,统涉六经,六经有寒热偏性,每经亦复有寒热,古今不乏医家熟用伤寒方于各类内伤、寒热杂病,效如桴鼓。《金匮要略》中单列"胸痹心痛短气"专篇论述心血管病症状,但《伤寒论》六经各篇亦多处提及心血管症状,今将条文按症状归纳分析,方证对应,旨在令医师诊治心血管疾病之际,不效法西医见病治病,应辨经辨证施治,熟用经方瑰宝,为心血管病的证治提供一些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