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索空巢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徐州市城乡社区60岁及以上的空巢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采用χ2检验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的1 176位老年人中,选择家庭自我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分别占73.5%、11.9%、14.6%;居住在城市、有离退休待遇、配偶健在的倾向于选择家庭自我养老;高学历、独居、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的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对子女尽孝评价较低的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结论 空巢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还是以家庭自我养老为主,应保护和提高空巢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同时根据老年人特征与需求,加强养老机构的分类服务建设,积极寻找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厦门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明确养老服务需求及保障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以Andersen行为模型为指导,基于厦门市14292名老年人的面对面问卷调查,卡方检验分析人群分布差异,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从倾向性因素、使能因素、需求性因素分析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被调查的老年人中选择居家养老最多,占86.37%,其次是社区居家养老(10.77%)和机构养老(2.86%)。受教育年限越长、失能程度越高、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更倾向于社会化养老,OR值均大于1(P0.01);子女数越多、与直系亲属居住、入不敷出的老年人更倾向居家养老,OR值均小于1(P0.01)。从影响因素回归模型中剔除使能因素后-2LL、CoxSnell R~2和Nagelkerke R~2的变化值比剔除倾向性因素和需求性因素大。结论厦门市老年人养老意愿以居家养老为主,不同特征老年群体的养老意愿不同。养老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使能因素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德阳市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的现状及养老服务需求,并分析影响养老意愿的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缓解养老压力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2—9月采取方便抽样,选取德阳市下辖区县517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17名调查对象中,74.9%的养老方式意愿是家庭养老,13.7%是机构养老,11.4%是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服务需求中,选择最多的是紧急救助、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居住地、子女个数、医疗保险类型、月收入、慢性疾病个数、面临养老困难个数对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均有影响(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子女个数越少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月收入越高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社区居家养老;面临养老困难越多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机构养老。结论传统家庭养老目前依旧是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意愿,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比例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提升;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养老服务依次是紧急救助、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努力建设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等多元化协调发展的养老方式,对实现健康老龄化、构建健康中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为优化配置养老资源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厦门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问卷城区652份、农村622份。城、乡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暂未考虑比例分别为67.5%、18.6%、12.7%、1.2%和71.1%、23.1%、4.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城乡老年人在文化程度、患慢性病、子女是否提供养老费、退休金以及距最近医疗单位的距离等方面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家庭养老为参照,城乡,年龄大于80岁者更倾向于机构养老(城、乡的OR(95%CI)分别为3.84(1.845~7.99)和3.64(1.07~12.47)),距最近医疗单位较远者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城、乡的OR(95%CI)分别为1.73(1.04~2.86)和2.12(1.31~3.42))。但城区老年人文化程度较高、退休金较多和子女有提供养老费者更愿意选择非家庭养老,而农村在婚老年人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结论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均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城区老年人更倾向于机构养老,城乡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建议除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外,应针对城乡差异合理配置城乡养老资源。  相似文献   

5.
陈俊泽    陈炜    韩耀风    翁陈子恒  滕伯刚 方亚   《现代预防医学》2016,(18):3335-3338
目的 了解慢性病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为其提供合适的养老方式。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调查厦门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的人口学资料、养老方式选择及慢性病患病情况等,采用χ2检验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1 276名老年人中慢性病患病率为61.4%,慢性病老年人(相比未患慢性病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例均较高。以家庭养老为参照,慢性病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与子女关系、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孤独感,独居、与子女关系、文化程度、年龄、居住地。结论 慢性病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但较未患慢性病老年人低。独居、年龄、婚姻、居住地、孤独感是慢性病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特有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浙江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差异。方法 2015年7—8月采用"农村养老情况调查与新型养老模式构建"问卷对浙江省部分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采取单纯随机抽样与定额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回收有效问卷199份。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6.9%的农村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8.0%的则选择机构养老。倾向于在家中养老的原因,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想和子女在一起(40.7%)、方便(12.1%)、人多热闹(6.5%)。浙江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主要有退休、养老金(64.8%),务农打工(41.2%),子女供给(24.6%)。农村老年人多选的是居家养老,月补助金额多者(600元)选择居家养老占93.6%;月补助金额一般(90~600元)者选择居家养老占93.3%;月补助金额少者(90元)选择居家养老占65.2%。月补助金额不同的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方式选择意愿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晚辈探望频率程度如何,绝大部分浙江农村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从居住情况来看,独居者选择居家养老的占73.0%;和老伴居住者选择居家养老的占88.8%;和子孙居住者选择居家养老的占91.5%;不同居住情况的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仍是大部分浙江农村老年人的抉择,居家养老方式依旧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北省唐山市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方式选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2年10月—2013年1月采用随机整群抽取方法对在唐山市路南、路北区抽取的2个社区共724名≥60岁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唐山市724名社区老年人中,228人(31.5%)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496名非居家养老老年人中,218人(44.0%)选择自我养老,193人(38.9%)选择子女养老,85人(17.1%)选择机构养老;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女全部在身边、患≥2种慢性病、有抑郁状态的社区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月收入≥3 800元的社区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非居家养老。结论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患慢性病数量、月平均收入、子女在身边情况、是否抑郁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河南省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为河南省养老模式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第六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河南省18个省辖市抽取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老年人8 389名,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比例分别为89.81% 、5.79%和4.40%。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85岁以下、文化程度高、就医距离远、生活不需要照顾、1年内接受过健康体检、不知有家庭医生服务、主要由其他人员照顾和1年内有住院的老年人倾向于社区养老(P<0.05);75岁以下、家庭年收入低、非贫困/低保户、家庭常住人口少、两周有病伤、自评健康状况差、没有签约家庭医生、主要由其他人员照顾的老年人倾向于机构养老(P<0.05)。结论 河南省老年人以居家养老意愿为主。可基于影响因素特点,努力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以满足不同老年人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浙江省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和便利抽样方法,从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和永康市各选择1个城市社区和1个农村为现场调查点,选取居住时间≥1年且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390人,问卷有效率为91.76%;其中男性219人,占56.15%;女性171人,占43.85%。选择机构养老155人,占39.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女人数≥3人(OR=0.072,95%CI:0.007~0.742)、与配偶居住(OR=0.395, 95%CI:0.188~0.833)、与子女居住(OR=0.323, 95%CI:0.132~0.791)、与配偶及子女居住(OR=0.305,95%CI:0.139~0.673)、在农村居住(OR=0.404,95%CI:0.224~0.730)、无慢性病(OR=0.485,95%CI:0.292~0.805)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较低。结论影响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因素包括子女人数、居住情况、居住地区和是否患有慢性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为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7月在江苏省徐州市采用统计描述分析,调查2 134名≥60岁老年人基本情况;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结果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最大,平均为1.954项。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情况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影响显著(P 0.001)。健康自评对老年人生活照料(P 0.1)和文化娱乐(P 0.001)需求有影响。但是否患慢病对老年人的4种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均没有显著影响(P 0.1)。此外,年龄、教育、经济水平和子女个数等也是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结论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显著影响,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可以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重点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特别是老年人的IADL和健康自评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四川省二级城市中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老年人608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养老意愿调查问卷,以当面访问为主、自填问卷为辅进行调查。[结果] 36. 5%的中老年人(其中43. 9%的中年人和32. 9%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医养结合机构养老。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0个子女、1个子女的中老年人和2个及以上子女的相比,愿意住医养结合机构的意愿分别是后者的2. 370倍和1. 425倍;与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支付意愿大于等于3000元相比,支付意愿为1000~1499元与其相比入住意愿为前者的1. 826倍;夫妻与子女同住和与配偶居住的相比,入住机构的意愿是其0. 439倍。[结论]子女数、每月可支配收入、医养结合支付意愿、最近半年内居住方式、两周患病情况是中老年人愿意选择医养结合机构养老的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提升部门间合作,从服务和价格入手,提升中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意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理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大理市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1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32份,有效回收率94.3%。其中,500名(44.2%)倾向于传统的居家养老,632名(55.8%)倾向于非居家养老。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现养老模式、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数量、子女对老人养老方式的观念对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月收入越高(OR=1.529)、现养老模式为非居家(OR=2.759)、子女观念为非居家(OR=8.839)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非居家养老。结论: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予以应对,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鼓励双向代际支持,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山东省城市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选择意愿,分析影响其选择意愿的因素,为制定山东省机构养老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7—8月,随机抽取山东省14个城市中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完成有效问卷868份,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68名老年人中,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36.6%,其中81.6%的人倾向于公办机构养老;经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文化程度、子女个数、慢性病严重程度、居住状况和退休前职业是城市老年人机构养老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山东省城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有较高的选择意愿,尤其是年龄较大、有较严重慢性病、文化程度不高、子女数量少和独居、退休前职业为私营企业主的老年人群,需要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来解决对此有较高选择意愿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方法于2015年1~12月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我市宝安区松岗街道1 000例≥60岁老年人进行养老现况及养老需求问卷调查。结果社区老人最喜欢的养老模式是社区居家养老434例(44.97%),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涵义知晓率仅为74例(26.11%)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养老问题是生活照顾问题370例(38.34%),最希望得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定期常规健康检查386(40.0%),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仅占154例(15.96%),有和子女完全分居意愿的69例(7.15%),最希望从子女处得到的支持为情感支持424(43.94%),对我国目前养老保障现状的满意度63.94%;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居住方式、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社会保障情况为影响社区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结论本社区老年人养老在经济上不是主要问题,社区老人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但社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不足,不能满足日渐增多的独居老人、高龄体弱老人的养老需求;老人对于养老医疗需求是主要的,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试点实施以来,远郊区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上海市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安德森模型,自编问卷调查远郊区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远郊区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结果 955位老年人中77.2%选择居家养老,13.2%愿意...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索成都市空巢老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命质量量表(SF-12)和养老意愿个体特征自制调查问卷,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60岁及以上的主城区空巢老人进行调查,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相结合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空巢老人530例,有效问卷523例。调查的空巢老人当中,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模式(31.36%)的要多于家庭养老模式(30.02%),选择机构养老的空巢老人最少(15.8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性别、医疗保险是影响空巢老人养老意愿的主要因素。结论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正逐渐备受空巢老人青睐,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且有良好医疗保障的空巢女性老年人更偏好于社区居家养老。建议完善与加强社区功能,将养老资源更多地向社区进行配置,促进社区居家养老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的养老意愿与需求,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适宜的养老服务模式。方法:随机抽取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00例,城乡各半,采取问卷法进行养老需求调查。结果:有79.0%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9.8%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11.2%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障形式、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拥有养老金、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城乡等。结论: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是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daptive LASSO logistic回归模型在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基于厦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多阶段整群抽样调查数据,建立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adaptive LASSO 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交叉验证法选择模型中的调和参数λ;通过与全变量和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的比较,探讨adaptive LASSO logistic回归模型的优势。结果共纳入1244名老年人,其养老意愿为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例分别为70.0%、21.1%和8.9%。交叉验证法选择的λ为0.018;此时adaptive LASSO 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的自变量为居住地、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子女数、每月退休金收入、公费医疗和住院情况;BIC和AIC分别为1931、1888,均低于全变量logistic回归(2077、1923)和逐步logistic回归(2025、1912)。结论 adaptive LASSO logistic回归模型可用于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受多个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武汉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和控制率角度分析不同养老模式下高血压管理特点。方法以参与2014年武汉市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350 481名老年人调查问卷、血压检测、体格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参加体检的老年人中,居家养老人群占98.84%,机构养老人群占1.14%。控制城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族史、体质指数、腰围等因素后,居家养老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高于机构养老人群(OR=1.18),居家养老人群比机构养老人群有更好高血压知晓可能性(OR=1.10),而机构养老人群比居家养老人群有更好的血压控制可能性(OR=0.70)。控制混杂因素后,在居家养老人群的不同分组中,与配偶或与子女同住人群比独居人群有更好的高血压知晓可能性(OR=1.05,OR=1.05),有更好的血压控制可能性(OR=1.07,OR=1.04)。结论机构养老模式在提升高血压控制率上有一定效果,建议采取居家-机构相结合的综合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人养老居住意愿的选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养老政策和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分析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养老居住意愿选择现状,采用卡方检验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养老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51.26%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