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血栓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中国静脉血栓患者抗凝蛋白缺陷发生率。方法  87例非急性期且无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的深静脉血栓患者分别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 (ATⅢ )、蛋白C (PC)、蛋白S(PS)水平和活化蛋白C敏感比值 (APC SR) ,并对获得性狼疮抗凝物 (LA)和抗心磷脂抗体 (ACL)进行检测。用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检测FV Leiden变异。结果  2 5例患者有抗凝蛋白缺陷 :ATⅢ缺陷 3例 ,PC缺陷 5例 ,PS缺陷 10例 ,活化蛋白C抵抗 (APC R) 2例 ,ATⅢ PC 1例 ,ATⅢ PS 1例 ,PC PS 1例 ,APC R PC1例 ,APC R PS 1例。ATⅢ、PC和PS缺陷总发生率达 2 6 4%。抗凝蛋白缺陷患者与无缺陷患者比较 :首次发生血栓的平均年龄小 (35 2± 9 7,42 1± 10 9) (岁 ) ;(P <0 0 1) ,血栓发生次数多 (P <0 0 5 ) ,肺栓塞发生率高 (4 4 0 % ,16 1% ;P <0 0 1)。结论 中国静脉血栓患者ATⅢ、PC和PS缺陷发生率高于西方国家 ,其静脉血栓易栓症病因可能与西方国家不同。  相似文献   

2.
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与纤溶功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抗凝和纤溶系统各种指标的检测 ,探讨高凝状态在DVT患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选择 72例经超声和 (或 )静脉造影确诊的DVT患者 ,以 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抗凝血酶 Ⅲ (AT Ⅲ )活性、蛋白C(PC)活性、总蛋白抗原S(PS)、纤溶酶原 (Plg)活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1(PAI 1)、D 二聚体 (D dimer)、尿激酶 (uPA)和尿激酶受体 (uPAR)含量。结果 :DVT患者的AT Ⅲ活性、PC活性和PS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患者组中抗凝蛋白AT Ⅲ、PC和PS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复发组的AT Ⅲ、PC和PS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组。DVT患者的Pl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PAI 1、D dimer、uPA、uPA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中D dimer含量 >5 0 0ng/L者占97.2 % ,而对照组仅占 1.4 %。结论 :DVT患者中普遍存在抗凝功能的降低 ,表现为各种抗凝蛋白水平的降低 ,DVT患者中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复发DVT患者的抗凝蛋白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患者 ,证明抗凝蛋白缺陷是DVT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DVT患者普遍存在纤溶功能的降低 ,表现为Plg含量的降低和PAI 1含量的升高 ,患者组uPA和uPAR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主要是由于uPA/uPAR介导的纤溶活性在DVT发生后  相似文献   

3.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治的63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抗凝血酶(AT)、蛋白C(PC)、蛋白S(PS)水平及活化蛋白C敏感比值进行测定.结果 29例(46.0%)患者存在抗凝蛋白缺陷,其中PC缺陷最多,为11例(17.5%),PS缺陷8例(12.7%),AT缺陷3例(4.8%).活化蛋白C抵抗(APC-R)2例(3.2%),复合缺陷5例(7.9%,AT+PC 1例.PC+PS 3例,PS+APC-R 1例).和抗凝蛋白正常者相比,抗凝蛋白缺陷者首次发生肺血栓栓塞症的年龄较小[(56.1±13.6)岁vs(44.2±11.7)岁,P<0.01].结论 我国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抗凝蛋白缺陷主要表现为PC、PS和AT缺陷,APC-R少见,其易栓症病因可能不同于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国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易栓症的发生率,以提高临床PTE的诊断与预防复发的水平。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9年12月,连续观察我院呼吸科、急诊呼吸监护室确诊的PTE患者123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63例,并对其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所有患者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的发生率,并比较性别对抗凝蛋白缺陷的影响。结果:123例PTE患者中获得性易栓症中长期制动、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及手术/创伤居前3位,其发生率分别为14.6%、12.2%及8.1%。遗传性易栓症总的发生率为:55.3%,其中发生率较高的是:蛋白S(PS)缺陷17.1%,PC缺陷10.5%,蛋白C(PC)、PS联合缺陷12.2%。抗凝蛋白缺陷男女均为34例,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蛋白缺陷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E患者中易栓症的发生率较高,PTE可能是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易栓症的发生情况,以提高临床医生对VTE的诊断及预防水平。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诊治的138例VTE患者的易栓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8例患者中男性82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63.99±12.87岁。获得性易栓症中居前3位的是年龄(≥65岁)、高血压、近3月心梗、心衰及房颤,其发生率分别为54.3%、45.7%及12.3%。遗传性易栓症中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为25例(18.1%),抗凝蛋白缺陷总的发生率为62例(44.9%)。单纯抗凝蛋白缺陷以PS缺陷最多,为25例(18.1%),AT缺陷7例(5.1%),PC缺陷6例(4.3%);复合缺陷24例(17.4%),其中PC+PS 12例,AT-III+PS 5例,AT-III+PC 4例,AT-III+PS+PC 3例。抗凝蛋白缺陷男、女分别为33例和29例,抗凝蛋白缺陷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结论我国VTE患者易栓症的发生率高,遗传性易栓症以抗凝蛋白缺陷为主,不同于西方国家,存在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生理性和病理性抗凝物质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血浆蝰蛇毒时间法分别检测34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和狼疮样抗凝物质比值(LAC),评价静脉血栓形成组抗凝蛋白缺陷发生情况。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AT:A低于对照组(P<0.01),LAC高于对照组(P<0.01),而PC:A无显著性差异;34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共有17例患者存在有生理性抗凝蛋白缺陷,其中AT缺陷占44.1%,PC缺陷占2.9%,复合缺陷占2.9%。结论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抗凝血酶活性下降,狼疮样抗凝物质增多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蛋白C、蛋白S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 S(PS)与蛋白 C(PC)是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近年来发现 ,脑血管病患者血浆 PC、PS活性变化发生率高。2 0 0 0~ 2 0 0 1年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测定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患者血清 PC与PS活性变化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 ,探讨脑缺血与出血时PS、PC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 14 8例 ,其中 ,脑梗死患者 75例 (脑梗死组 ) ,男 4 0例 ,女 35例 ;平均年龄 5 8.85岁 ;均经颅脑 CT或 MRI确诊 ;急性期 5 4例 ,恢复期 2 1例。脑出血患者 2 7例 (脑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血浆蛋白C(PC)、蛋白S(PS)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克罗恩病(CD)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住院诊治的30例CD患者及同期的3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并采集血液检测PC、PS和vWF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CD组患者的PC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PS和vWF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活性与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计算法分值(分型),PS活性与简化CDAI计算法、Best CDAI计算法分值(分型),vWF活性与简化CDAI计算法、Best CDAI计算法分值(分型)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仅有PC活性与Best CDAI计算法分值(r=-0.418,P0.05)及分型(r=-0.347,P0.05)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在PC活性明显下降的患者中以及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中需考虑应用预防性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活化蛋白C抵抗 (activatedproteinCresistance,APCR)是已知发生率最高的静脉血栓危险因子 ,但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尚无定论。了解正常成年人和心肌梗塞患者APCR的阳性率。方法 采用Dahlback法对 2 0~ 80岁 10 0例健康成年人 (对照组 )及 10 0例心肌梗塞患者 (MI组 )进行APCR阳性 ( <2 0为阳性 )率测定 ,同时测定受检者蛋白C(PC ,正常值 70 %~ 14 0 % )和蛋白S(PS ,正常值 60 %~ 14 0 % )。结果 对照组APCR阳性率为 4 0 % ,性别亚组间阳性率相同。MI组APCR阳性率为 2 0 0 % ,为对照组 5倍 (P <0 0 1) ,男女各亚组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被检者的PC、PS均无异常。MI合并糖尿病者 ( 2 0 8% )或合并高血压者 ( 18 8% )的APCR阳性率均与无合并症MI患者差异无显著性。MI组APCR阳性者合并脑梗塞的发生率 ( 4 0 0 % )显著高于APCR阴性者 ( 8 8% ,P <0 0 0 1)。结论 在MI组中APCR阳性者有动脉血栓发生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住院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1年6月至2014年2月确诊的168例PTE患者的获得性和遗传性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在抗凝治疗前取外周血检测了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Ⅲ)活性。结果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近期外科手术或外伤(38.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或PTE病史(14.3%)和下肢静脉曲张病史(14.3%)。抗凝蛋白总缺乏率为84.5%,PS缺乏最高(48.8%),其次是PC缺乏最低(24.4%)、AT-Ⅲ缺乏最低(11.3%)。结论研究显示住院PTE患者中,近期外科手术或外伤、DVT或PTE病史和下肢静脉曲张病史是主要的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在遗传性危险因素中以PS缺乏为主,其次是PC缺乏,AT-Ⅲ缺乏率最低。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是促发PTE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浆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及其抗体(抗AT1R)与效应T细胞各亚群(Th1、Th2、Th17)活性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39例(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患者39例(单纯高血压组),另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9例(健康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血浆AT1R及抗AT1R水平、Th1、Th2、Th17活性,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单纯高血压组和H型高血压组外周血血浆AT1R[(3.52±1.10)μg/ml比(4.23±1.08)μg/ml比(5.63±0.74)μg/ml]、抗AT1R[(12.24±0.58)μg/ml比(23.75±1.11)μg/ml比(32.24±1.06)μg/ml]水平显著升高,且H型高血压组的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均0.01;与健康对照组和单纯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Th1[(10.21±1.04)%比(12.02±1.70)%比(18.01±2.05)%]、Th17[(0.87±0.29)%比(0.83±0.31)%比(2.38±0.63)%]活性显著升高,且单纯高血压组Th1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01;三组Th2细胞活性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外周血血浆AT1R(r=0.268,0.378)及抗AT1R(r=0.358,0.381)与Th1、Th17细胞活性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血浆AT1R及抗AT1R水平、Th1、Th17细胞活性均显著升高,且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可动态监测之,以制定相应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多项抗凝指标(ATⅢ:A、ATⅢN:Ag、α_2-MG、PC:Ag、TPS:Ag、FPS:Ag)对111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和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患者组ATⅢ:Ag、PC:Ag及α_2-MG水平均升高,而ATⅢ:A、TPS:Ag、FPS:Ag变化不显著。提示IHD及ICVD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其抗凝活性降低;而ATⅢ:Ag、PC:Ag及α_2-MG升高为代偿性。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EHF)的出血机理,涉及到血栓与止血的各个系统。在抗凝血系统中,抗凝血酶Ⅲ(AT-Ⅲ)已为人们所熟知。本文就62例EHF患者血浆中蛋白C(PC)和蛋白S(PS)含量的动态变化作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一、材料PC抗血清、总PS(TPS)抗血清: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血液研究所制备提供。  相似文献   

14.
左房粘液瘤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10名左房粘液瘤(LAM)患者和12名二尖瓣替换术患者的抗凝血酶(AT Ⅲ)蛋白含量和功能活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LAM组AT Ⅲ含量明显低于MVR组。LAM组中有6例(60%)出现肝素相对耐药现象,而MVR组中仅2例(16.7%),有显著差异(P<0.05)。作者推测,LAM患者出现肝素耐药可能与AT Ⅲ蛋白含量低下或耗竭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汉族人群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基因多态性与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91例上海地区汉族PTE患者作为病例组和87例上海汉族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对AT基因的外显子Ⅰ的5ˊ端前核苷酸序列-150~+68及内含子Ⅰ中核苷酸序列+300~+700进行测序,测得2个多态性位点,分别为+320C/T和+645G/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述2个位点的基因型,并利用SHEsis软件构建其单倍体型,进行单倍体型与PTE风险关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研究发现上海地区汉族人群AT基因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PTE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研究发现上海地区汉族人群AT基因共有4种单倍体型CA、CG、TA、TG,这4种单倍体型频率在PTE组分别为51.26(28.2%)、71.74(39.4%)、1.74(1.0%)、57.26(31.5%);对照组分别为59.00(33.9%)、68.00(39.1%)、0.00(0.0%)、47.00(27.0%),PTE组与对照组单倍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9,上海地区汉族人群AT基因2个多态性位点间存在高度连锁不平衡.结论 上海地区汉族人群AT基因多态性位点与PTE易感性不存在明显相关,AT基因2个位点多态性不是上海地区人群PTE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汉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受体血小板抗原2(GPⅢa PLA2)、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的多态性,并总结GPⅢa PLA2、PEAR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特征,以便更好地指导阿司匹林在AMI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汉族AMI患者265例,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GPⅢa PLA2(rs5918)、PEAR1 (rs12041331)位点的基因型,计算基因型频率和相关等位基因频率,并与1000 Genomes数据库中收录的部分人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进行对比。结果 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本研究中汉族AMI人群具有良好群体代表性。GPⅢa PLA2 (rs5918)位点TT型和TC型分别占98.11%和1.89%,CC型缺如;PEAR1(rs12041331)位点突变较多,GG、GA和AA型分别占38.87%、45.28%和15.85%。GPⅢa PLA2 (rs5918)位点T、C等位基因频率与北京汉族、南方汉族及日本东京等东亚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孟加拉、非洲裔美国人群及芬兰人群等非东亚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系统蛋白C系统及抗凝血酶系统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测定蛋白C(PC)、总蛋白S(TPS)、游离蛋白S(FPS)及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AT)的含量 ,发色底物法测定活化蛋白C(APC)和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C、FPS、ATⅢ明显下降 [(2 .89± 1.0 4) μg/ml、(7.85± 2 .2 6 ) μg/ml、(77.2 1± 2 5 .43) % ;(3.42± 1.13) μg/ml、(9.34±3.0 1) μg/ml、(97.2 8± 2 0 .42 ) % ;P <0 .0 5 ],恢复期无差异(P >0 .0 5 ) ;APC、TAT在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明显增高 (P<0 .0 1)。随病情加重PC、FPS显著下降 ,而TAT明显升高 ;有TIA病史的脑梗死患者FPS水平明显低于无TIA病史者 [(6 .5 4± 2 .97) μg/ml,(7.99± 1.13) μg/ml;P<0 .0 1]。PC、FPS与血脂间无相关性。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的激活 ,抗凝系统的异常参与了老年脑梗死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0T心脏磁共振(CMR)特征组织追踪成像(FT)测量中国汉族健康人群左心室心肌形变参数的可行性,并分析年龄、性别对各应变参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健康志愿者53例。其中男27例,女26例。随后每组纳入人群按照年龄分为青年、中年及老年3个亚组。所有纳入者均行3.0TCMR检查。分析、对比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人群左心室整体及局部的径向、周向及纵向峰值应变(PS)、峰值收缩期应变率(PSSR)、峰值舒张期应变率(PDSR)。结果:其中,女性整体周向PS、纵向PS、心基底段周向PS大于男性;男性整体周向PSSR及心中间段周向PSSR、纵向PSSR大于女性。分析不同年龄段心肌形变结果显示,整体径向PS在男女性中老年组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女性组整体周向PS、周向PDSR老年组低于青年组。左心室整体径向、周向、纵向PS分别与部分心功能参数相关。结论:3.0TCMR-FT能客观地量化健康人群左心室心肌形变的相关参数,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心肌各形变参数也存在差异,制定相应正常人群心肌形变参数范围需考虑性别及年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与肾素、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AT1R和AT2R)mRNA的表达及其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哈萨克族和汉族EH患者共136例(汉族69例,哈萨克族67例;EH组),及同期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42人(汉族72人,哈族70人;对照组)。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浓度、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VDR、肾素、AT1R和AT2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汉族EH与对照组相比,VDR mRNA表达低(P0.05);而肾素、AT1R mRNA表达高(P0.05);AT2R m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EH组和对照组之间VDR、肾素、AT1R和AT2R m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哈萨克族EH组相比,汉族EH组VDR mRNA降低,肾素、AT1R mRNA升高(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汉族VDR mRNA与肾素mRNA、AT1R mRNA呈负相关。哈萨克族VDR mRNA与AT1R mRNA呈负相关。结论汉族E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VDR mRNA降低,肾素mRNA、AT1R mRNA增高,VDR mRNA与肾素mRNA、AT1R mRNA呈负相关。哈萨克族EH患者相关指标未见此种变化。汉族与哈萨克族人群的VDR、肾素和AT1R mRNA表达存在民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和汉族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rs4343多态性.方法:选取贵州地区医院房颤患者184例为病例组,其中少数民族51例,汉族133例.以年龄和性别为配对条件,选取同期贵州地区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健康者226例为对照组,其中少数民族96例、汉族13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