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LCD)的CT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LCD患者.以临床综合诊断或病理证实的影像不典型的纵隔及肺门区的团块状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包括肺门区类癌14例、纵隔及肺门区淋巴结核21例、胸腺瘤15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结节病12例、淋巴瘤15例及肺癌淋巴结转移25例.观察肿块影像及增强扫描强化特点.结果 10例LCD患者中,7例位于纵隔及2例位于左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透明血管型,1例位于右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混合型.CT平扫10例LCD均表现为结节及球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5例病灶内见分支、条状及斑片状低密度影,1例可见分支、片状钙化.LCD病灶强化方式:1例右肺门混合型病灶呈中度强化,其余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并呈快进慢出型动态强化方式.9例明显强化病灶中4例病灶可见较粗大的滋养血管.9例透明血管型LCD与纵隔及肺门区常见实性结节样病变CT值比较:LCD最大增强CT值明显高于胸腺瘤、纵隔淋巴结结核、神经源性肿瘤、肺门区支气管腔外类癌,明显低于支气管腔内类癌CT值(P均<0.05).结论 胸部透明血管型LCD的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凌云 《临床医学》2022,(10):63-65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SCLC患者作为SCLC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76例作为NSCLC组,均采用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两组病灶分布情况及CT形态学表现。结果 经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发现,SCLC组病灶分布最多的是右肺上叶,占34.21%(26/76),其次为左肺上叶17.11%(13/76)、左肺下叶13.16%(10/76); NSCLC组病灶分布最多的是左肺上叶,占27.63%(21/76),其次为右肺上叶18.42%(14/76)、左肺下叶17.11%(13/76)。SCLC组中央型分型、不规则形态、有纵隔血管侵犯高于NSC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CLC组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肿大淋巴结融合发生率高于NSC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应用于SCLC诊断中能反映病灶分布位置,清晰显示病灶密度、形态、肺门纵隔淋巴结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癌病灶及淋巴结转移在CT增强扫描与PET/CT检查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诊断支气管肺癌的25例患者的临床、CT增强扫描与PET/CT检查病灶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CT增强扫描21例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轻度强化, 6例淋巴结不均匀强化,19例淋巴结均匀强化。PET/CT检查25例患者病灶呈不同程度代谢,SUVmax3.2-20,14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呈不同程度代谢,SUVmax1.2-16.5,11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无确切代谢。结论:CT增强扫描与PET/CT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支气管肺癌与淋巴结转移定性各有其独到之处,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证实,相互弥补,提高支气管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uperiorvenacavasyndrome,SVCS)为肿瘤急症,多由肺癌合并纵隔、气管旁淋巴结转移肿大压迫上腔静脉或癌肿直接侵犯上腔静脉所致。1994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对73例SVCS患者行放疗和/或化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4例,女19例,36~74岁,平均55.4岁,原发灶位于右肺65例,左肺8例,其中中心型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53例,周围型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20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小细胞癌34例,大细胞癌5例,鳞癌21例,腺癌11例,未分化癌2例。经X线检查,64例显示上纵隔增宽,CT扫描发现54例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肺癌纵隔淋巴结病变中应用能谱CT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扬州友好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疑似原发性肺癌纵隔淋巴结病变患者62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CT和能谱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转移原发病灶、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以及两种检查方式的满意度。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51例淋巴结病变发生转移,11例未转移,能谱CT检查49例发生转移,13例未转移;常规CT检查40例发生转移,22例未转移;能谱CT检查的准确率93.55%、灵敏度94.12%、特异度90.91%均明显高于常规CT的62.90%、66.67%、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原发灶及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非转移原发灶及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能谱CT的患者满意度为96.77%(60/62),高于常规CT的85.48%(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扫描可检测出原发性肺癌的纵隔淋巴结病变,并且其检测准确度与常规CT相比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  相似文献   

6.
布桂林 《华西医学》2009,(4):945-946
目的:分析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有CT和临床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SCLC 60例,回顾性总结分析CT影像特征。结果:中央型肺癌47例,CT表现为肺门分叶状结节或肿块,伴阻塞性肺炎11例(23.4%),阻塞性肺不张5例(10.6%),42例(89.4%)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36例行CT增强,其中32例肿块和淋巴结均匀强化。13周围型SCLC中,9例肿大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较肺内肿瘤大。结论:SCLC CT主要征象以肺门区实性肿块为主,多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支气管阻塞征象出现较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的螺旋CT影像特征,提高对小细胞肺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3年7月在泗阳医院诊疗的3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螺旋CT图像,均经肺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下活检病理证实,归纳总结螺旋CT影像特征。结果:3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病灶位于右肺有45.71%(16/35),位于左肺有54.29%(19/35);CT分型中央型有85.71%(30/35)、周围型14.29%(5/35);病灶大小3~12 cm;病灶形态呈纺锤形、蠕虫状或松塔样37.14%(13/35)、类圆形14.29%(5/35)、不规则形48.57%(17/35);内部密度均匀有60.00%(21/35),钙化有5.71%(2/35);棘突征有11.43%(4/35),胸膜凹陷征有5.71%(2/35),血管集束征有22.86%(8/35);增强后强化有94.29%(33/35),无明显强化有5.71%(2/35);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有91.43%(32/35);累及主支气管有11.43%(4/35)、叶支气管有60.00%(21/35)、段支气管有80.00%(28/35);支气管狭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根治性手术治疗的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因素,并分析不同亚组的生存率差异。方法回顾中日友好医院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行肺癌根治术,并经病理证实为ⅢA-N2期的92例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并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率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P=0.001)、术后治疗(P=0.011)、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P=0.010)、纵隔淋巴结跨区域转移(P=0.010)、纵隔淋巴结多区域转移(P=0.013)是影响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P=0.007)和跨区域转移(P=0.046)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肿瘤在左肺下叶、右肺下叶者最易出现跨区域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3.3%和48.0%;其次是左肺上叶(31.6%)、右肺中叶(14.3%)和右肺上叶(11.5%)。结论纵隔淋巴跨区域转移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作为ⅢA-N2期NSCLC的一种亚组特征,提示肿瘤侵袭性更高和预后不良。任何部位的肺癌均可发生纵隔淋巴结跨区域转移,下叶肺癌的跨区域转移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LCNEC患者的MSCT影像与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胸部CT平扫,其中20例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23例表现为肺内单发肿块,4例表现同侧肺内为多发结节;26例为周围型,仅1例为中央型;肿块或结节最大径为1.2~14.2cm[平均(5.2±2.1)cm]。主要CT征象:肿块或结节边缘光滑20例(20/27,74.07%),肿块内片状坏死9例(9/27,33.33%)、点状钙化2例(2/27,7.41%);分叶征19例(19/27,70.37%),毛刺征13例(13/27,48.15%),空泡征3例(3/27,11.11%),胸膜牵拉征7例(7/27,25.93%),伴肺内阻塞性病变4例(4/27,14.81%)。增强后20例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14例(14/27,51.85%)可见同侧肺门或纵隔、隆突下淋巴结肿大,其中8例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1例(1/27,3.70%)肿块累及胸壁,1例(1/27,3.70%)发生骨转移,1例(1/27,3.70%)发生脑转移,1例(1/27,3.70%)发生全身转移。结论 LCNEC影像学表现复杂,缺乏特征性,诊断需结合病理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于肺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65例肺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气管支气管、纵隔大血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及病理诊断阳性气管、支气管树114支,多层螺旋CT诊断一致105支(92.1%);手术及病理诊断纵隔、大血管阳性29例,多层螺旋CT诊断一致26例(89.7%);手术及病理诊断淋巴转移46例,多层螺旋CT一致43例(93.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较准确判断肺癌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肺癌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11.
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纵隔型肺癌的认识,减少误诊。材料和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或纤支镜及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CT扫描资料,着重分析肿块的位置、大小、边缘特征、肺内改变,以及与纵隔的关系。结果:11例纵隔型肺癌的肿块紧贴纵隔生长或大部分位于纵隔内,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6例位于上纵隔,3例位于中纵隔,9例位于前、中纵隔边缘。邻近支气管常有狭窄或闭塞。8例短毛刺,10例分叶,5例原发癌肿与肺门及纵隔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11例肺癌中,小细胞癌6例。结论:纵隔型肺癌生长大多与纵隔密切相关,但仍具有肺癌的CT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2.
阚文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123-8123
本文对由“CT血管连接征”诊断肺癌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53岁.因咳嗽,咳痰40 d,畏寒,发热伴胸痛5d入院.体检:右上肺呼吸音低,叩浊.实验室检查:WBC 5.3×109/L.胸片示右肺上叶团块状实变影.CT表现:右肺上叶尖后段见横截面为类圆形实质性病灶.截面大小约为2.5 cm×2.0 cm,内密度较均,CT值46 Hu,轮廓轻度分叶,边缘毛糙.与肺门间见二条血管样影相连(即血管连接征),靠侧胸壁处有胸膜牵曳.临床诊断:右上肺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手术过程:全麻下行右上肺叶切除术.入胸膜探查右肺与壁层胸膜、纵隔、膈肌粘连,锐形与钝形分离后,右肺上叶尖后段可触及质韧约3.0cm×4.0 cm大小肿块,无中下叶浸润,无肺门转移.病理诊断:肺炎伴实变.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14岁,因鼻衄1个月就诊,时有发热,无胸闷、胸痛、咳嗽等表现. 影像学检查:胸部CT示右肺门见约4.5 cm×4.0 cm肿块影,无明显分叶及毛刺,密度较均匀,CT值 49 Hu,右肺下叶支气管受压变窄(图1),纵隔上腔静脉后见一枚肿大淋巴结.手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肺中叶及下叶之间,实性,包膜完整.病理诊断: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图2).免疫组化:Keratin(-).  相似文献   

14.
胸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胸腺神经内分泌癌(TNC)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TNC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5例,MR检查2例。结果:5例TNC患者表现为占据前上纵隔为主的,体积较大的实质性肿块,偏侧或双侧性生长,纵隔大血管及邻近结构有明显的包绕、侵犯征象。CT、MR扫描示病灶密度或信号均匀或稍不均匀,坏死区较小,增强一般呈轻、中度强化。2例行MR扫描患者,病灶内可见“星芒”状低信号。5例患者都可见纵隔淋巴结的肿大,4例见单侧或双侧肺内结节,2例伴胸腔积液。结论:TNC影像学上一般表现为前上纵隔体积较大的实质性肿块,坏死区小,具有侵袭性和易转移的特点,结合临床,有助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与CT在纵隔疾病的诊断及术前肺癌N分期上的价值,并比较两种诊断方法之间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行CT或PET-CT检查后诊断为纵隔疾病及高度怀疑为肺癌的患者68例的电视纵隔镜检查.纵隔疾病组的电视纵隔镜检查诊断与CT诊断相比较,判断术前术后的诊断符合率及CT的误诊率;以肺癌组行电视纵隔镜检查后病理报告为"金标准"推测电视纵隔镜及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真实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比较电视纵隔镜与CT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上有无差异性.结果 ①纵隔疾病组中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前术后的诊断符合率是55%(11/20),CT的误诊率是45%(9/20).术前诊断为肺癌的病例组中,以41例病理报告确诊为肺癌的病例为样本推测电视纵隔镜检查对肺癌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93.3%,特异度100%,真实性97.6%,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6.3%;CT对肺癌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66.7%,特异度53.8%,真实性58.5%,阳性预测值45.5%,阴性预测值73.7%,电视纵隔镜检查的各项指标均高于CT,P<0.05(X<,C><'2>=4.083),差异有显著性.②本研究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94%(2/68),其中,1例为气胸,1例为喉返神经损伤.结论 电视纵隔镜检查对纵隔疾病诊断及对术前肺癌N分期准确性高,优于CT;电视纵隔镜检查安全有效,在胸外科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亚厘米(≤1 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方法:自2009—2015年,78例肺部亚厘米结节患者,根据术前CT表现将其分为3组,纯磨玻璃样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GGO)组、混合型GGO组和实性结节组。78例患者均行电视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术后病理提示为非小细胞肺癌(包括原位腺癌、微浸润癌以及浸润癌),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纯GGO及混合性GGO组均未见淋巴结转移,在实性结节组可见4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为纵隔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纯GGO组为100%,混合性GGO组为99%,实性结节组为90%。结论:胸部CT表现为GGO形态(包括纯GGO和混合性GGO)的早期肺癌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可行包括解剖性肺段切除及楔形切除在内的亚肺叶切除术;对于实性亚厘米结节的肺部病灶,因其存在淋巴结转移可能,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系统性清扫术仍然作为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和比较MRI与CT增强扫描在早期舌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经病理活检证实的舌鳞状细胞癌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患者颈部进行MRI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分析二者对舌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根据临床手术病理结果为鳞状细胞癌,54例患者中确诊舌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35例(64.81%),舌癌隐匿性颈淋巴未转移19例(25.19%)。54例患者共分离出淋巴结2 101个,其中病理阳性淋巴结85个,病理结果与影像结果对比,MRI检测的准确率88.89%(48/54)、灵敏度91.43%(32/35)及特异度84.21%(16/19)均高于多层螺旋CT检测的66.67%(36/54)、74.29%(26/35)及52.63%(10/19),其中准确率、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RI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舌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患者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可作为临床诊断早期舌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CT扫描及微探头超声内镜术前评价进展期食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胸部螺旋CT增强扫描及微探头超声内镜(MPS)检查在评价进展期食管癌的价值。方法 32例进展期食管癌术前行CT扫描和MPS检查并与术后病理学比较。结果 CT扫描能发现82.9%的食管癌病灶,但不能准确诊断癌肿浸润深度,诊断纵隔结构受侵准确率75%,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敏感性91.7%,特异性80.5%,对纵隔内远处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80%,MPS检查能检出所有病例的进展期食管癌病灶,癌肿浸润深度诊断准确率81.5%,诊断纵隔结构受侵准确率50%。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敏感性88.9%,特异性77.8%,而对纵隔内远处转移的淋巴结均未能探及,结论 CT扫描在评价纵隔内结构受侵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意义较大,而MPS检查在判断癌肿管腔浸润深度的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少见纵隔占位病变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临床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少见纵隔占位病变的螺旋CT表现,观察和评价肿块内部结构、密度分布、边缘特征、强化特征等CT表现特点及其优势解剖分布。结果:32例少见纵隔肿块中良性22例(68.75%,22/32),恶性10例(10/32,31.25%)。22例良性肿块中密度均匀12例(12/22,54.54%),形态规则16例(16/22,72.72%),边界清楚14例(14/22,63.64%),低密度15例(15/22,68.18%)。10例恶性肿块中密度不均匀7例(7/10,70%),形态不规则8例(8/10,80%),边界不清楚6例(6/10,60%),中等密度6例(6/10,60%)。32例肿块中位于上纵隔12例,前纵隔16例,中纵隔9例,后纵隔11例。良性肿块常累及一个解剖分区(15/22,68.18%),恶性多累及二个区以上(6/10,60%)。结论:不同的少见纵隔肿块具有不同特征CT表现及其好发部位,这与其解剖来源和其组织成分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对于纵隔型肺癌患者诊断实施CT与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以及诊断的准确度对比。方法:选取阜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纵隔型肺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50例患者均实施CT与磁共振诊断,以临床手术病例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诊断方式的检测结果、操作时间、漏诊与误诊情况及患者对于诊断方式满意度。结果:病理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鳞癌21例(42.00%),腺癌16例(32.00%),小细胞癌13例(26.00%),磁共振不同肺癌类型总检出率94.00高于CT检查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理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左肺上叶16例(32.00%),左肺下叶17例(34.00%),右肺上叶9例(18.00%),右肺下叶8例(16.00%)。磁共振不同发病部位总检出率94.00%高于CT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磁共振操作时间短于CT检查,漏诊与误诊情况均少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对磁共振诊断满意度96.00%显著高于CT诊断的70.00%,差异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