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北京市2~6岁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现况及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近视防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北京5所幼儿园共计366名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可能导致视屏时间过长的危险因素.结果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20.5±78.5) min,>1 h/d的报告率为75.8%.其中入园日平均视屏时间为(92.4±72.8) min,周末为(192.4± 117.0) min.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1 h/d与年龄增长(OR=1.69,95%CI=1.19~2.38,P<0.05)、父母无经常锻炼习惯(OR=3.05,95%CI=1.50~6.19,P<0.05)呈正性相关;女生是学龄前儿童平均一周视屏时间>1 h/d的保护因素(OR=0.49,95%CI=0.25~0.99,P<0.05).结论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标的比例较高,周末情况更严重,儿童性别、年龄、父母锻炼习惯等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会产生影响.应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开展减少视屏时间的教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芜湖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及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对芜湖市12所幼儿园1 158名大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入睡前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2~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情绪行为及睡眠障碍问题。  结果  调查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总的检出率为44.21%,其中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学龄前儿童入睡前情况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单独睡眠及睡前是否需要安慰物两个方面;41.97%的学龄前儿童检出至少1种睡眠障碍类型,其中睡眠不安的检出率女童为33.83%,高于男童的25.97%;睡眠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异态睡眠(OR=2.33,95%CI=1.25~4.34)和睡眠不安(OR=4.92,95%CI=1.28~19.00)增加女童该问题的风险,睡眠充足会降低此风险(OR=0.46,95%CI=0.27~0.77);异态睡眠增加男童情绪行为异常的风险(OR=1.86,95%CI=1.08~3.19),而单独睡眠降低该风险(OR=0.59,95%CI=0.37~0.95)。  结论  睡眠障碍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充足的睡眠及儿童单独的睡眠习惯可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睡眠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4所幼儿园109名超重肥胖儿童作为病例组,在同样的幼儿园内选择体重正常的11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身体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饮食等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在调整协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在调整年龄、性别、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总评分、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指数(DBI-C)正端分等因素后,每日身体活动时间 < 3 h的儿童与身体活动时间≥3 h的儿童相比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55倍(OR=2.55,95%CI=1.16~5.64,P=0.02),儿童每日视屏时间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44倍(OR=2.44,95%CI=1.69~3.52,P < 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都与超重肥胖相关。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并且减少儿童的视屏行为,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芜湖市弋江区学龄前儿童电子视屏接触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学龄前儿童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弋江区1 911名在园学龄前儿童开展电子屏幕接触状况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平均每日电子屏幕接触时间为(2.45±1.85)h,每日平均视屏暴露时间2 h及以上的儿童占52.07%,不同类型视屏每天平均接触时间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1.61±1.12)h、手机(0.35±0.57)h、平板(0.28±0.67)h及电脑(0.14±0.42)h;多因素分析显示,女童(OR=0.789)、妈妈年龄40岁及以上(OR=0.478)及妈妈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OR=0.652)是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接触暴露过度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接触现象普遍,预防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应考虑母亲的年龄及文化程度特征。  相似文献   

5.
叶盛  杨月  刘辉  刘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7):1015-1018
  目的  了解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探讨视屏时间、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选取南京市城区5所中学、郊县3所中学共2 010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中学生视屏时间和睡眠时间,应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评价抑郁症状。  结果  27.71%(557名)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CES-D≥16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2 h/d(OR=1.90,95%CI=1.53~2.37)、睡眠时间 < 7 h/d(OR=2.54,95%CI=1.88~3.42)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增加有关。按视屏时间分层分析发现,睡眠时间 < 7 h/d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在视屏时间>2 h/d组(OR=2.46,95%CI=1.64~3.71)高于视屏时间≤2 h/d组(OR=2.35,95%CI=1.51~3.65)。  结论  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视屏时间长、睡眠时间少与抑郁症状风险增加相关。应重点关注视屏行为和睡眠不足联合暴露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随访数据探讨学龄前儿童园外户外活动不足、视屏时间过长及睡眠时间不充分的可变决定因素,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9月对4所幼儿园的819名学龄前儿童(3~6岁)父母/监护人进行了1年随访调查,调查了学龄前儿童的园外户外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长及母亲/家庭相关因素等,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当调整了相关因素之后,学龄前儿童随访户外活动、视屏时间及睡眠时间都与其自身的基线水平密切相关(χ2=4.68、19.74、8.74,P<0.05);并且,基线母亲视屏时间(OR=2.01,95%CI:1.36~2.99)、屏幕可及性好(OR=1.62,95%CI:1.14~2.31)与学龄前儿童随访视屏时间超标有关;基线母亲户外活动不足(OR=2.17,95%CI:1.48~3.18)、户外活动场所较少(OR=1.55,95%CI:1.11~2.17)与学龄前儿童随访户外活动不足有关;基线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不足(OR=1.42,95%CI:1.01~1.99)、非母亲照护者(OR=...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北京市大兴区学龄前儿童的睡眠障碍及情绪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并分析二者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16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学龄前儿童的人口学特征、睡眠障碍及情绪行为问题情况,采用描述分析方法对该人群情绪行为问题进行分析,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与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睡眠障碍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睡眠障碍儿童392例,占29.21%;情绪行为问题儿童127例,占9.46%;经相关性分析,睡眠不安与情绪问题(r=0.219)、多动问题(r=0.172)均具有相关性(均P<0.05);睡眠节律紊乱与情绪问题(r=0.245)、亲社会行为问题(r=0.064)具有相关性(均P<0.05);异态睡眠与情绪问题(r=0.293)、多动问题(r=0.297)、同伴交往问题(r=-0.073)及亲社会行为问题(r=0.167)具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不安(OR=5.733)、睡眠节律紊乱(OR=5.909)、异态睡眠(OR=12.273)是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论 北京市大兴区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与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率均较高,且睡眠障碍是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和睡眠状况与其情绪及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联合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扬州市8所幼儿园的2 9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睡眠状况和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时间<10 h/d发生多动、同伴交往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01)。联合作用分析显示,睡眠时间<10 h/d合并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多动、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合并视屏时间>1 h/d更易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P<0.001)。  结论  视屏时间>1 h/d和睡眠质量不良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南城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学龄前儿童保持合理睡眠时间和睡眠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对4 226名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并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河南城市学龄前儿童平均睡眠时长为(9.46±1.98)h,睡眠不足的比例为56.60%。在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抚养者、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等方面睡眠不足的比例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853、48.424、27.763、19.654、20.06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河南城市>4~4.5岁(OR = 1.313,95%CI:1.064~1.567)、>4.5~5岁(OR = 1.982,95%CI:1.627~2.355)、>5~5.5岁(OR = 2.052,95%CI:1.674~2.435)、>5.5~6岁(OR = 2.374,95%CI:1.812~2.944)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时间<60 min/d(OR = 1.745,95%CI:1.483~2.011)、体力活动时间60~120 min/d(OR = 1.481,95%CI:1.251~1.722)、外祖父母等抚养(OR = 1.222,95%CI:1.061~1.381)、母亲学历初中及以下(OR = 1.364,95%CI:1.147~1.595)、母亲学历高中(OR = 1.171,95%CI:1.024~1.321)者其学龄前儿童的睡眠不足发生率较高,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河南学龄前儿童睡眠不足问题凸显,年龄、体力活动、视屏时间、抚养者、母亲学历等是导致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应针对影响因素给予干预和改善。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延迟、不足等睡眠问题检出率,为中国学龄前儿童睡眠模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0-11月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安徽、江苏三省共11座城市的27 200名学龄前儿童,以幼儿园为单位进行家长问卷调查,描述学龄前儿童睡眠延迟、不足和睡眠模式的分布特征.结果 长江中下游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检出率为15.3%,各年龄段平均就寝时点为21∶31,睡眠延迟检出率为86.5%;平均睡眠时长为(10.60±1.12)h,学龄前儿童睡眠不足的检出率为15.7%.睡眠延迟与女童、年龄升高、父母文化程度高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居住在城市、非独生子女和卧室无电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睡眠不足的检出率与高年龄组儿童(4岁组:OR=1.32,95%CI=1.19~1.46;5岁组:OR=2.10,95%CI=1.91~2.32;6岁组:OR=2.47,95%CI=2.20~ 2.77)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卧室无电视(OR=0.91,95%CI=0.84~0.98)和睡觉不开灯(OR=0.87,95%CI=0.78 ~ 0.97)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延迟和睡眠不足等睡眠问题比较突出受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家长参与和儿童良好用眼行为形成的相关性,为更精准的近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4—5月,选择温州市鹿城区3所学校2 726名小学生及其家长。通过眼部测量和问卷调查收集儿童眼部参数、儿童用眼行为、家长特征和家长参与情况。  结果  家庭经济水平、家长学历程度、家长是否近视与家长参与行为有关(P值均 < 0.05)。儿童近视风险较低与家长总是/经常参与睡眠和户外活动行为管理有关(P值均 < 0.01)。家长总是/经常参与儿童用眼行为管理对儿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 h(OR=1.95,95%CI=1.31~2.90)、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OR=0.78,95%CI=0.65~0.93)、每天睡眠时间>8 h(OR=0.52,95%CI=0.40~0.68)、每天持续读写时间<1 h(OR=1.33,95%CI=1.30~1.56)、读写时距离桌面距离>30 cm(OR=0.57,95%CI=0.34~0.95)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家长参与性高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并降低近视患病率。自身患有近视的家长参与度更高,且家长参与度与家庭总收入和家长文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扬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现况,以及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扬州城区7所在园2531名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并填写家长问卷,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为6.4%。儿童年龄、性别、父亲年龄、父母学历及视屏时间等均是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控制儿童出生及家庭因素,以总视屏、工作日及周末视屏时间≤2 h为参照,总视屏时间2 h(OR=1.535,95%CI:1.092~2.163)和工作日视屏时间2 h(OR=1.481,95%CI:1.016~2.158)是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视屏时间过长会对其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广东省小学生网课及视屏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视屏行为干预和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广州市、湛江市、中山市共5 266名6~12岁小学生家长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比较各年级学生网课和视屏行为现状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  结果  小学生学习日和周末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检出率分别为42.2%和55.2%;与非疫情的学期相比,娱乐型视屏时间在学习日和周末分别增长了40.31和33.07 min/d。各年级小学生平均单节网课时长为(26.07±9.62)min,单日网课时长为(110.41±51.98)min。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因素是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 与父母陪伴运动锻炼频率较高的儿童相比,父母陪伴运动锻炼频率中等(学习日: OR=1.27,周末: OR=1.40)和较低(学习日: OR=1.86,周末: OR=1.84)儿童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较高(P值均 < 0.05);相较于父母限制视屏行为频率较高的儿童,父母限制视屏行为频率中等和较低儿童学习日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较高(OR值分别为1.61,1.32,P值均 < 0.05);父母娱乐型视屏时间≥2 h/d较 < 2 h/d易使儿童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增加(学习日: OR=3.09,周末: OR=2.81,P值均 < 0.05);儿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 < 1 h/d(学习日: OR=1.31)相较于≥1 h/d,用电子设备学习时间1~2 h/d(学习日: OR=2.65,周末: OR=2.65)、≥2 h/d(学习日: OR=4.05,周末: OR=5.24)相较于 < 1 h/d也增加了娱乐型视屏时间过长的风险(P值均 < 0.05)。  结论  疫情期间,广东省儿童视屏时间水平较高,需加强恢复学校教学秩序后儿童的行为监测以及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状况以及影响视屏时间的因素,为学龄前儿童视屏干预及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不同行政区各随机选取1所幼儿园,园内3~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对7所幼儿园的2 48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父母和儿童的健康状况、家庭结构、分娩方式等内容。并分析导致学龄前儿童视频时间超过2 h的影响因素。结果 乌鲁木齐市3~6岁学龄前儿童2周内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69±1.46) h,>2 h的报告率为28.32%;星期六和星期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2.24±1.92) h,>2 h的报告率为39.58%;星期一至星期五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47±1.27) h,>2 h的报告率为19.23%(478/2 486)。收看电视的视屏时间最长,平均每天(1.13±0.95) h,其次为使用平板电脑为(0.25±0.57) h,随后依次为使用手机、使用计算机、其他视屏时间等。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年龄在35岁以下(OR值为1.45)、母亲当前BMI值在24.0及以上(OR值为1.34)、父亲和母亲学历在本科以下(OR值为1.29、2.07)是1周时间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过2 h/d有一定比例,年龄、母亲BMI、父亲年龄、父母学历层次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过2 h/d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毅贤  韩小盛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0):1488-1490
分析江苏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及其与家庭环境间的关系,为有效控制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提供支持和帮助.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南京市20所幼儿园6424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周末视屏时间状况及家庭状况.结果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2 h/d的学生比例为13.01%,其中男童为14.61%,女童为1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5~6岁、男童、父亲学历初中以下和高中、父母没有体育锻炼习惯与儿童视屏时间≥2 h/d的风险增加相关(OR值分别为1.43,1.42,2.21,1.82,2.47,2.05,1.36,1.38,1.39,1.52,P值均<0.05).结论 南京市3~6岁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处于一般水平,父母锻炼习惯和学历均会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产生影响,应给予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了解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肥胖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市、湖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整群抽取20所县/市城区中、小学校,对入选的4 164名学生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并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的平均视屏时间为(108.1±84.6) min/d,工作日和休息日视屏时间分别为(65.9±87.0) min/d、(215.0±130.1) min/d;休息日视屏时间男生[(222.3±132.0) min/d]高于女生[(206.8±127.5) min/d]、中学生[(224.9±132.4)min/d]高于小学生[(194.7±122.8)min/d]、农村学生[(224.8± 134.7)min/d]高于城市学生[(211.8±128.4) min/d](t值分别为3.810,-6.830,-2.652,P值均<0.05);工作日视屏时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控制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膳食情况、体力活动等协变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休息日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h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8,95%CI=1.11~ 1.72;OR=1.25,95%CI=1.00~1.56).结论 视屏时间过长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儿童期视屏时间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为预防LVH等靶器官损害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淄博市桓台县城南学校1 319名6~11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超声检测。LVH定义为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超过本人群的性别和年龄别的第90百分位数(P90)。采用多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视屏时间对儿童LVH的影响。结果 所有儿童学习日、休息日和平均每月视屏时间分别为(0.42±0.65)h、(1.83±1.32)h 和(0.83±0.71)h,超过2 h/d的学生比例分别为0.6%(8/1 319)、23.4%(308/1 319)和4.6%(61/1 319)。多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控制性别、年龄、蔬菜水果、碳酸饮料、体力活动、睡眠时间和血压等协变量后,与平均每日视屏时间≤2 h/d相比,平均每日视屏时间>2 h/d的学生罹患LVH的风险增加(OR=2.16,95%CI=1.08~4.32,P=0.03)。进一步控制体重指数(BMI)后,平均每日视屏时间>2 h/d的学生LVH的罹患风险的统计学意义消失(OR=1.45,95%CI=0.63~3.33,P=0.388)。而学习日和休息日视屏时间>2 h/d的学生罹患LVH风险,与视屏时间≤2 h/d的学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每天视屏时间过长是儿童LVH的重要危险因素,而BMI可能在视屏时间与LVH关系中起着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儿童视屏时间与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的相关性,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整群抽取安徽省蚌埠市2所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共收集完整父母问卷1 269份,调查儿童幼儿期(0~3岁)、学龄前期(3~6岁)及学龄期学习日与周末视屏时间;采用《学龄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父母版》(BRIEF-P)评价儿童执行功能指标:行为管理指数(BRI)、元认知功能指数(MI)和总执行功能复合分(GEC),同时开展体格发育检查,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视屏时间与EF各指标的关联.结果 父母报告幼儿期与学龄前期平均视屏时间1~<2 h/d的比例分别为13.1%和24.5%,≥2 h/d的比例分别为4.3%和8.4%.学龄期学习日与周末视屏时间≥2 h/d的报告率分别为15.6%和74.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幼儿期,相对于无视屏暴露组,视屏时间为<0.5,0.5~<1,1~<2,≥2 h/d组儿童BRI T得分增高(OR值分别为1.880,1.894,2.125,3.110,P值均<0.05);视屏时间为0.5~<1和≥2 h/d组儿童GEC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776,2.344,P值均<0.05).在学龄前期,相对于视屏时间<0.5 h/d组,视屏时间0.5~<1,1~<2,≥2 h/d组儿童BRI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828,2.304,2.293,P值均<0.05);视屏时间1~<2 h/d组儿童MI T得分增加(OR=2.036,P<0.05);视屏时间0.5~<1,1~<2,≥2 h/d组儿童GEC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640,2.304和2.109,P值均<0.05).学龄期视屏时间对EF各指标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期儿童周末视屏时间≥2 h/d普遍存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视屏时间超过0.5 h/d与行为管理、元认知和总执行功能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与幼儿睡眠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儿童睡眠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已建立的马鞍山市母婴健康出生队列,对2015年6月—2016年6月出生的单胎活产儿,随访至2岁,收集社会人口统计学、视屏暴露、户外活动和睡眠情况的资料。共获得有效问卷1 575份,男童833人,女童742人。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幼儿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为26.16%;电视打开时间(不一定在看)≥2 h/d、看电视≥1 h/d、玩手机≥30 min/d分别占50.73%、45.21%和26.03%,户外活动≥2 h/d的比例为71.30%;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和在户外场所≥1 h/次的比例分别为76.31%和37.71%。调整人口统计学等混杂因素后,打开电视时间(不一定在看电视)≥2 h/d(OR=1.40,95%CI:1.11~1.77)、看电视时间≥1 h/d(OR=1.39,95%CI:1.11~1.75)、玩手机时间≥30 min/d(OR=1.55,95%CI:1.21~1.99)均会增加幼儿睡眠质量差发生的风险;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OR=0.72,95%CI:0.55~0.93)和在户外场所时间≥1 h/次(OR=0.78,95%CI:0.62~0.99)则能降低发生幼儿睡眠质量差的风险。结论 幼儿睡眠问题存在一定比例,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均与幼儿睡眠相关,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应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减少视屏暴露时间,增加户外活动,以减少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调查浙江省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与家庭相关因素的关系,为从家庭角度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25所幼儿园共6 829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其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儿童视屏时间以及家庭相关因素等数据信息.结果 不同年龄组的学龄前男女童周末视屏时间≥2 h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56,35.58,P值均<0.05);且男、女童在3,3.5,4,6岁4个年龄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屏时间≥2 h/d报告率在3岁时最低,男、女童分别为9.57%,6.03%;在5.5岁时最高,男女童分别为18.49%,17.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增加、男童(OR=1.33)、看护人为老人(OR=1.42)、父亲学历高中(OR=1.36)、父亲学历初中及以下(OR=1.37)、父母无锻炼习惯(OR=1.47)与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2 h/d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看护人、父亲学历和父母锻炼习惯等家庭相关因素会影响儿童视屏时间,应当关注相关家庭的儿童屏幕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