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节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组32例和双侧组30例。评估2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度、术后近期及短期并发症。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组(P0.01)。2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2组术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单侧椎弓根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时间短、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单侧经横突-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2月治疗的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脊柱侧弯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单侧经横突-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X线透视次数),术后第2天椎体高度恢复情况、脊柱侧弯Cobb's角纠正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灌注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第2天椎体高度恢复率、脊柱侧弯Cobb's角纠正度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的1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脊柱侧弯患者应用单侧经横突-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不仅疗效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相当,还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辐射及骨水泥灌注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旁注入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诊治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380例分为实验组(n=171)和对照组(n=209),分别行单侧经椎弓根旁注入PKP术和行双侧椎弓根注入PKP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末次随访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SF-36评分、椎体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变化及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腰背痛均显著改善或消失,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SF-36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患者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Cobb角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单侧经椎弓根旁注入和双侧椎弓根注入椎体后凸成形术均能有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但单侧经椎弓根旁注入PKP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更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0):1607-1608
目的探讨经皮单侧椎弓根下入路椎体成形术对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观察组开展经皮单侧椎弓根下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开展双侧颈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骨水泥注水(入)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比较,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程度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经皮单侧椎弓根下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理想,可促使患者术后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OVCF患者,根据实施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照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并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受伤椎体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注入骨水泥量、术后受伤椎体高度增加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体压缩率、受伤椎体Coob角、VAS评分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均能取得满意效果,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改善患者受伤椎体畸形、椎体高度等方面更具优势,且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并分析单侧椎弓根外入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OVCF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行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观察组行单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影像学指标以及疼痛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透视曝光次数和骨水泥注射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均位于椎间盘,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分别位于椎旁静脉丛、椎间盘和椎体前方,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症状、体征及重要脏器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单侧、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OVCF均疗效较好,且单侧椎弓根入路手术时间短、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单侧经后外上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予以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观察组予以单侧经后外上方入路椎体成形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Cobb角、椎体高度、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X线透视次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年,两组Cobb角、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Cobb角、椎体高度改善均优于术前(P<0.05)。术前、术后1年,两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单侧经后外上方入和双侧经椎弓根入路均可改善功能和减轻疼痛,但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4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双侧或单侧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技术,比较治疗前后VSA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Cobb角及活动能力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前后,4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VSA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Cobb角及活动能力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组和双侧穿刺组治疗前后VSA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Cobb角及活动能力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其中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单侧和双侧入路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单侧经横突-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脊柱侧弯患者72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6例。参照组行双侧经横突-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研究组行单侧经横突-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住院天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骨水泥注入量少于参照组(P<0.05);术后1周、1个月两组疼痛程度评分、腰椎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周研究组疼痛程度评分、腰椎功能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腰椎功能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侧经横突-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脊柱侧弯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用量,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或双侧经椎弓根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短期与中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术式分为单侧经椎弓根入路行PKP组(单侧组)和双侧经椎弓根入路行PKP组(双侧组),每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椎体中间高度丢失率和疼痛程度(VAS)评分。结果双侧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明显高于单侧组(P0.05);术后1周、12个月,两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椎体中间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个月,双侧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椎体中间高度丢失率均明显低于单侧组(P0.05);术后1周及12、24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或双侧入路经椎弓根行PKP均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术式,短期预后相近,但随着时间延长,双侧入路更有利于维持患者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以单侧PKP对43例(49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单侧行PKP治疗,随访期间进行模拟视觉评分(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对其近期疗效和脊柱后凸角度的改善进行评估。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7.51±1.65vs1.93±1.55,P<0.01);手术24h后可离床活动,功能改善明显,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14.42±3.49vs22.58±3.46,P<0.01);X光片确认术后脊柱后凸成角显著减小(18.88°±8.36°vs6.58°±4.12°,P<0.01),提示后凸畸形得到有效纠正。在随访期内,除1例患者出现临近椎体压缩骨折,其余患者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症状缓解理想,脊柱后凸成角改善满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6例胸腰段OVCF患者病历资料,根据PVP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单侧组(43例,单侧经椎弓根入路)与双侧组(43例,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比较两组术中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透视次数),术前、术后1周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腰背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结果: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及透视次数均少于B组(P<0.05);术后1周,两组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及VAS评分均下降,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侧入路PVP治疗胸腰段OVCF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较双侧入路相比,单侧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及透视次数少等优势,但穿刺要求更高,风险更大,临床需根据患者情况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穿刺入路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4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该院收治的127例胸、腰椎OVCF患者,按穿刺方法分成两组。A组(86例)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穿刺路径,术前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上分析OVCF椎体及其附近组织结构,同时设计穿刺路径;B组(41例)直接采用双侧经皮椎弓根穿刺路径,术中穿刺成功后进行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骨水泥分布与渗漏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变化等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更短,平均X射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渗漏率更低,平均手术出血量更少,骨水泥过中线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骨水泥填充量及术前和术后24h平均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PKP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穿刺入路治疗OVCF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椎体复位器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体外椎体复位器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压缩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后凸Cobb角、VAS评分、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压缩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前缘高度、JO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腰椎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9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20/30)(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6/30)(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体外椎体复位器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显著。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68-3069
对我院2009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组(n=46)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n=46)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及骨水泥渗漏情况、VAS评分、Cobb角、ADL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0.05),骨水泥注入量显著多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0.05),伤椎高度显著高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0.05),骨水泥渗漏率30.4%(14/46)显著低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组60.9%(28/46)(P0.05),VAS评分、Cobb角、ADL评分均显著低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0.0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较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后凸角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导致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活动能力评分、VAS评分、Cobb角变化情况及椎体压缩高度。结果观察组活动能力评分以\VAS评分、Cobb角以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可有效恢复患者椎体高度及Cobb角度,提高患者活动能力,缓解疼痛,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30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以抽签法按单双号分组形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双侧入路PKP治疗,观察组采用单侧入路PKP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1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96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随访3~12个月,在手术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估和疼痛程度评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2组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明显降低术后疼痛,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Cobb's角及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VAS评分、Cobb's角及椎体高度均较前明显降低,观察组Cobb's角及椎体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取得较好临床效果,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纠正椎体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抗骨质疏松药物预防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93例骨质疏松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后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疼痛、椎体高度骨折再发率。结果观察组椎体压缩性骨折再发率(4.26%)低于对照组(28.26%),(P0.05);观察组降低VSA评分、提高骨密度T值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减少Cobb角、增加伤椎椎体前缘高度、降低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骨质疏松药物降低PKP术后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再次骨折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