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估"一站式"方法(同期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和下肢静脉曲张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对58例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一站式"治疗,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有无静脉曲张复发,比较术前和术后门诊随访1、3、6、12个月时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阿伯丁静脉曲张问卷(AVVQ)评分及髂静脉支架通畅率。结果对58例患者均成功施行"一站式"治疗,技术成功率100%。3例活动性溃疡患者术后1个月内溃疡完全愈合。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3、6、12个月VCSS和AVVQ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01);随访至12个月,髂静脉支架通畅率为100%,无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结论 "一站式"方法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短期髂静脉支架内通畅率满意,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的原因及再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复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病人的临床资料。219例病人共252条肢体入组,男76例(94条肢体),女143例(158条肢体);平均年龄(54.3±7.3)岁。所有病人入院前均接受过下肢静脉曲张治疗,静脉曲张平均复发时间为(12.7±4.1)(6~57)个月。再次手术前多普勒超声或术中探查发现,大隐静脉残端过长19条肢体(7.5%),双大隐静脉或残留大隐静脉主干49条肢体(19.4%),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189条肢体(75.0%),初次手术时遗留大隐静脉属支34条肢体(13.5%),新生血管形成65条肢体(25.8%),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新发小隐静脉曲张10条肢体(3.4%)。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平均随访(16.3±11.5)(3~42)个月,治疗后3个月溃疡直径明显缩小,6个月时溃疡完全愈合;患肢酸胀、沉重感消失。6条深静脉血栓后遗症肢体溃疡再次复发,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治疗后复发多为数种原因综合所致,有技术及治疗方案失误、静脉疾病本身进展、新生血管形成,根据静脉曲张复发的原因作处理,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治疗重度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2012年6月~2014年11月,将60例重度下肢静脉曲张(CEAP分类C5或C6)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取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B组行SEPS+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术后随访4年,随访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溃疡复发及静脉临床严重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结果 2组术后下肢浅静脉曲张消失,活动性溃疡全部愈合。A组术后皮下血肿1例,皮肤淤血2例,随访率90. 0%(27/30),术后4年下肢溃疡复发率25. 9%(7/27),VCSS评分由术前的(13. 2±2. 7)下降至(6. 1±1. 4)(t=12. 687,P=0. 000)。B组术后胫前麻木2例,皮肤淤血1例,随访率93. 3%(28/30),术后4年下肢溃疡复发率21. 4%(6/28),VCSS评分由术前(13. 6±2. 7)下降至(6. 2±1. 4)(t=13. 041,P=0. 000)。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4年溃疡复发率和V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附加SEPS治疗重度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满意,但并不优于单独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继发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肿胀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科对25例经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Cockett综合征(继发下肢静脉曲张22例,下肢肿胀3例)行髂静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graphy,PTA),19例支架置入,22例静脉曲张二期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结果 25例均行髂静脉PTA,下肢静脉曲张17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下肢肿胀2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22例下肢静脉曲张介入术后1个月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术后无明显下肢肿胀、下肢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下肢肿胀治愈20例,好转5例。25例随访3~15个月,平均12.4月,无一例出现下肢明显肿胀、下肢静脉曲张复发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Cockett综合征行髂静脉PTA,根据髂静脉狭窄情况决定是否行支架置入,术后下肢肿胀能够明显缓解,对于继发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1个月后再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手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病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收治的63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必要时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 结果:综合患者病因有:残端过长(18例,28.6%);大隐静脉部分再通或完整存在(29例,46%);大隐静脉主干部分残留(10例,15.9%);小隐静脉曲张(2例,3.2%);髂静脉压迫(2例,3.2%);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1例,1.6%);下肢动静脉畸形(K-T)(1例1.6%)。 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有残端过长、大隐静脉部分再通或完整存在、大隐静脉主干部分残留、小隐静脉曲张、髂静脉压迫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静脉腔内激光手术(EVLT)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选取41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均采用EVLT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8.11±8.14)min、术中出血量(14.36±4.17)m L、住院时间(3.71±1.03)d;并发症发生率9.76%,复发率为4.88%。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EVLT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EVLT)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57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外科高位结扎联合EVLT术,术后观察治疗效果及近远期并发症。结果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曲张静脉团块消失,酸胀不适感消失;术后部分患出现沿大隐静脉走行条索状硬块,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对症治疗后均消失,3条肢体(5.2%)出现点状皮肤灼伤,1条肢体(1.7%)出现皮肤麻木,1条肢体(1.7%)复发。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疗效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总结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术后复发原因及诊治经验。方法对1995年8月至2005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66侧)CVI术后复发病人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双功多普勒彩超检查,明确复发原因,针对深、浅、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施行相应手术。结果复发原因中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占95.45%(63/66),隐静脉主干及部分属支残留占72.72%(48/66),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占43.94%(29/66)。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在静脉通畅性诊断准确率为100%;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和双功彩超在深静脉瓣膜功能检测及隐静脉主干、属支残留的诊断符合率为87.5%、79.16%;双功彩超对交通静脉的漏诊率(5.11%)明显低于静脉造影(28.31%)。再次手术术后按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评分(VCSS)为(1.9±1.3)分,明显低于术前(7.0±4.2)分,P<0.01。结论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主干及属支残留是CVI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再次手术应全面纠正深、浅、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双功彩超对CVI术后复发病例的病因及定位诊断,尤其是隐-股静脉交界处的病因分析和交通静脉精确定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分析(附46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年6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46例(52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20例(24条患肢)。所有病人均行深、浅静脉及交通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患肢顺行性深静脉造影。结果复发的原因有大隐静脉主干及其部分属支残存(11条患肢),合并交通静脉功能不全(35条患肢),合并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0条患肢)。出现小隐静脉曲张(10条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5条患肢),同时存在3个静脉系统病变(15条患肢)。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累及3个静脉系统。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术前全面的影像学检查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避免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下肢浅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EVLA)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下肢浅静脉曲张肢体15000条,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EVLA后统计复发病例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原因。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1440条肢体复发,复发率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髂静脉受压、大隐静脉最大直径1 cm、下肢曲张静脉团直径2 cm、患者术后穿弹力袜的依从性,是下肢浅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VLA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是可选的手术方式,针对复发的危险因素采取补救措施,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肢原发性小隐静脉曲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其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1月~2011年1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73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发现单纯原发性小隐静脉曲张647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合并小隐静脉曲张182例,共829例患者,其中758例患者接受彩超引导下的微创手术治疗.结果 758例手术患者曲张静脉消失,术后随防1~10年,7例复发,原因为局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所致,其余患者效果良好.结论 原发性小隐静脉曲张经常被外科医生忽视,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前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方便地进行诊断,从而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微波(endovenous microwave ablation,EMA)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8月247例(304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132例(166条肢体)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EMA治疗(EMA组),115例(138条肢体)采用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传统组)。采用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和阿伯丁静脉曲张问卷(Aberdeen Varicose Vein Questionnaire,AVVQ)评价疗效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2组术后1年VCSS和AVVQ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VCSS:EMA组术前5. 2±2. 5,术后1年1. 4±0. 7,t=16. 172,P=0. 000;传统组术前4. 9±2. 4,术后1年1. 6±0. 7,t=14. 489,P=0. 000;AVVQ:EMA组术前12. 4±3. 4,术后1年2. 8±0. 7,t=31. 781,P=0. 000;传统组术前11. 8±3. 3,术后1年2. 6±0. 6,t=29. 239,P=0. 000),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和高位结扎联合EMA均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两者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疗法(ultrasonic guided foam sclerotherapy,UGFS)和UGFS联合超声空化(ultrasonic cavitation,UC)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昭通市中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48例(患肢56条),根据静脉内径大小分别行UGFS或UGFS联合UC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静脉闭塞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操作成功率均为100%。UGFS-UC组和UGFS组术后分别有9条(52.9%)和22条(56.4%)下肢静脉曲张消失,8条(47.1%)和17条(43.6%)下肢静脉曲张明显减少。两组术后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UGFS组:(1.205±1.128)分vs(3.795±1.239)分,t=12.325,P<0.001;UGFS-UC组:(1.059±0.827)分vs(3.941±1.713)分,t=9.365,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超声复查,UGFS-UC组和UGFS组复发率分别为0和20.5%(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结论UC可增强UGFS对下肢静脉曲张较重患者的疗效,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本院2005年7月~2011年6月收治24例(31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复发的主要原因有大隐静脉残留18条患肢,小隐静脉曲张未处理5条患肢;激光闭合术后曲张静脉再通4条患肢;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6条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4条患肢;血管再生与深静脉交通1条患肢.21例患者(28条患肢)接受再手术治疗,25条反流性静脉曲张患肢外观曲张静脉消失,1例随访时死亡,死时患肢无复发.3例PTS患者治疗后,2例溃疡愈合,1例仍反复溃疡.结论 再手术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以此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交通支离断术联合中医综合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对40例共51条静脉性溃疡患肢在内镜下行交通支静脉离断术加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术后联合中医综合治疗。结果:患肢浅静脉曲张基本消失,临床症状缓解,溃疡在术后1个月内愈合或好转,总有效率96.1%,术后CEAP临床评分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内镜下交通支静脉离断术联合中医综合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漏诊的原因及其腔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23例NIVCS漏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0.3(36~64)岁;均以原发性左下肢静脉曲张为首诊,行左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抽剥+点式抽剥术。患者术后平均6.2(1~13)个月出现静脉曲张复发,患肢疼痛、肿胀、疲劳;左下肢顺行静脉造影后确诊NIVCS,予左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患者腔内修复术后症状评分(4.2 vs.6.9)、支架两端压力差(1.70 cm H2O vs.5.19 cm H2O)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腔内修复术疗效评价分别为治愈7例,好转16例。随访1~24个月无复发及支架相关并发症。结论:NIVCS漏诊率高,对于女性、左下肢静脉曲张首诊的患者应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腔内治疗疗效确切,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张荣  宋菊民  李钢  陆民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136-137
目的:探讨下肢浅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7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38例(41条肢体)。复发原因分别是:21条肢体为小腿交通静脉功能不全,10条肢体为大隐静脉主干再通,6条肢体为小隐静脉主干未处理,3条肢体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条肢体为双大隐静脉畸形。结果:针对38例患者不同的复发原因,均采取再次手术治疗,分别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根据下肢静脉曲张程度和病因采取针对性手术,重视交通静脉的处理和大隐静脉的高位结扎,是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探讨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选择87例(137侧患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并与传统手术治疗的70例(111侧患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4.5±30.6)min、住院时间(7.6±2.0)d、手术切口(7.2±2.2)个、切口长度(1.2±0.5)c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患侧肢体酸胀疼痛、下肢肿胀、色素沉着、下肢溃疡的改善效果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静脉血栓;研究组的术后疼痛率(13.79%)、术后发热率(8.05%)、皮下血肿率(0)、皮肤感觉障碍发生率(1.15%)、切口愈合不良率(0)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均达到100%。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但是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的复发因素以减少二次手术的发生。方法收集2005~2011年期间我院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22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其术后复发原因。结果 22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中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残存8例,合并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6例,合并小隐静脉曲张8例,合并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1例,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再通1例,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静脉瓣膜功能病变17例。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患者多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静脉系统,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后复发的常见原因。术前完善的下肢静脉血管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是降低二次手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腔内激光(EVLT)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下肢静脉曲张172例,198条下肢.按不同病因分为3组,采用EVLT 相应手术方法治疗:①A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5条患肢,行股浅静脉瓣膜包窄 EVLT 内镜下小腿内侧功能不全交通静脉离断术(SEPS);②B组: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5条下肢,行EVLT SEPS;③C组: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98条下肢,行EVLT.结果 随访2~44个月,平均32个月,5例有曲张静脉复发,再次行EVLT后未再复发;其余167例症状消退或明显好转,溃疡均愈合,彩超示大隐静脉全程闭合,深静脉通畅.结论 EVLT具有微创、安全、易于操作的特点,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