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血压住院患者心房颤动(房颤)的患病率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831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房颤组272例和非房颤组55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数据,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结果:831例高血压患者中有272例(32.7%)合并房颤,83例患者(10.0%)为新近发生房颤。与非房颤组相比,房颤组患者的年龄较大([69.8±9.6)岁vs(63.8±11.8)岁,P0.001]、收缩压较高([150.2±21.9) mmHg vs(143.9±21.8)mmHg,P0.001]、脉压较大[(63.8±19.0) mmHg vs(57.6±18.7) mmHg,P0.001]、高血压病史10年的比例较高(54.4%vs 43.1%,P=0.003)、左心房内径较大[(41.5±6.5) mm vs(35.8±4.9) mm,P0.001]。新发房颤亚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和血压水平与非新发房颤亚组患者相似,但左心房内径明显较小[(40.0±5.9) mm vs(45.0±6.8)mm,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脉压、平均血小板体积、左心房内径、血清总胆固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与高血压患者合并房颤独立相关。结论: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较高,其房颤的发生与高龄、高血压病史时间长以及收缩压和脉压高有关。新发房颤的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长时间房颤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快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共入选150例阵发性房颤伴发作终止时长间歇≥3.0s的患者,拟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后1、3、6、9、12个月随访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127例患者接受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平均RR长间歇为(4.3±1.0)s,9例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14d至31.5个月接受了永久起搏器置入术;与未接受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相比,行永久起搏器置入的患者的最长RR间歇明显延长[(6.7±1.1)s对(4.2±0.7)s,P0.01)];在调整了性别、年龄、病程、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等因素后,射频消融失败(OR=49.21,95%CI:7.28~332.51,P0.001)、最长RR间歇≥6.5s(OR=7.32,95%CI:1.13~47.39,P=0.037)增加术后置入起搏器风险。结论:房颤发作抑制窦房结功能导致RR长间歇,射频消融治疗使窦房结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较长的RR间歇提示患者需接受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超声心动图筛查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HCM且无房颤史的患者176例,随访2年间,将新发房颤作为房颤组23例,其余作为窦性心律(窦律)组153例。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结构指标,左心房前后径(LAD1)、左心房左右径(LAD2)、左心房上下径(LAD3)、室间隔厚度(IVSd)和左心房面积;左心房功能参数指标LVEF、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二尖瓣环舒张早期瓣环速度(e′)、E/e′比值等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组LAD1、LAD2、IVSd和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组LAD3[(5.1±4.4)cmvs (4.2±3.7)cm,P=0.011]、左心房面积[(36.6±3.2)cm~2 vs (17.4±3.3)cm~2,P=0.001]、E/e′比值(18.1±0.4 vs 8.9±0.6,P=0.003)较窦律组明显增大,LVEF明显减低[(59.5±0.7)%vs (63.4±2.2)%,P=0.003],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左心房面积和E/e′比值是预测HCM患者新发房颤的主要因素(P=0.002,P=0.032)。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协助HCM患者新发房颤的临床早期干预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双腔(DDD型)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首次置入DDD型永久起搏器,6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261例,起搏器术后常规程控随访至2年,读取起搏器内存储信息,记录心房、心室起搏百分比,心房高频事件(AHRE)发生的时间及频率,分析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26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0.3±5.0)岁,男性149例,女性112例,起搏器程控随访(24.0±2.3)个月,共67例发生心房颤动(25.7%),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66,95%CI:1.09~1.25,P0.05),高血压(OR:3.240,95%CI:1.57~6.68,P0.05)、左心房内径(OR:1.145,95%CI:1.05~1.25,P0.05)、心室起搏百分比(OR:1.037,95%CI:1.01~1.06,P0.05)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血压、左心房内径、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老年患者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心房颤动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一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39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随访(14.8±11.7)个月,23例患者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率59%)。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显著性延长[(461±29)vs.(434±18)ms,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c和左心房前后径(LAD)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QTc截断值为448ms时,其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敏感性为0.81,特异性为0.7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每增加10ms,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1.227(95%CI:1.053~1.431,P=0.009)。与LAD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LAD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结论:QTc延长能预测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右心房横径(RAD)是否可以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共274例。消融策略为双侧环肺静脉隔离(PVI)基础上加行左心房顶部、二尖瓣峡部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后以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随访患者心律失常复发情况。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甄别与心律失常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检测其预测效力。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4个月,共有174例消融术后复发。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左心房内径(LAD)显著性增大[(44.6±5.4)vs.(42.8±5.8)mm;P=0.009],但是两组的R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5.6)vs.(43.7±6.1)mm;P=0.79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HR=0.475,95%CI:0.260~0.867,P=0.015)﹑体质量指数(HR=1.063,95%CI:0.988~1.143,P=0.100)和LAD(HR=1.064,95%CI:1.015~1.115,P=0.010)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RAD不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AD(HR=1.053,95%CI:1.000~1.109,P=0.050)和女性(HR=0.418,95%CI:0.213~0.819,P=0.011)可以独立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结论:右心房大小不能独立预测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推测有其他潜在的机制参与此类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7.
正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对脑卒中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和结果:本研究纳入了361 913例确诊为心房颤动的瑞典患者,平均随访(4.4±2.0)年。7年中有4278例患者接受了累计5176次导管消融术治疗。接受导管消融术治疗患者的年龄(58.7年vs 74.7年,P0.001)、CHA2DS2-VASc评分[(1.5±1.4)分vs(3.6±1.9)分,P0.001]、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中国急诊就诊的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2008-11至2011-10在全国20家医院连续入选急诊就诊中有心房颤动诊断的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治疗,按性别将患者分成男女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评估采用CHADS2评分,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因素。结果:2 01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女性组1 104例,男性组911例。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平均年龄较高[(69.11±12.96)岁vs(67.67±13.63)岁,P=0.015]、体重指数偏低[(23.24±3.73)kg/m2 vs(23.89±3.47)kg/m2,P=0.000],合并心力衰竭(39.7%vs 34.6%,P=0.019)、瓣膜病(26.6%vs 12.4%,P=0.000)的比例高,而男性患者吸烟(41.4%vs 5.1%,P=0.000)和合并冠心病(45.1%vs 39.1%,P=0.007)及既往心肌梗死(9.5%vs 5.5%,P=0.001)的比例较女性高。女性非瓣膜病患者CHADS2评分高于男性[(2.0±1.4)分vs(1.8±1.4)分,P=0.008],且CHADS2评分≥2分比例高于男性(58.0%vs 51%,P=0.005)。407例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167例(41%)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女性119例(40.5%),男性48例(42.5%)(P=0.713);1608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CHADS2评分≥2分的患者中,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有105例(12.0%),其中女性54例(11.5%),男性51例(12.5%)(P=0.636)。结论:中国急诊心房颤动的男、女患者间临床特征及治疗存在差异。女性患者中合并瓣膜病及心力衰竭者较多,男性患者中吸烟及合并冠心病者较多。在抗凝治疗方面,心率快及心力衰竭影响女性使用华法林,合并高血压影响男性使用华法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发生心房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98例的CHD合并AF患者,依据有无左心房血栓分为:对照组(52例,未发生心房血栓)、研究组(46例,发生心房血栓)。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房直径(LAD)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心房血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BNP、hs-CRP、ox-LDL、LVEDd、LAD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358.6±77.8)pg/ml vs.(1102.9±315.7)pg/ml,P=0.001];[(5.8±1.0)mg/L vs.(7.4±1.3)mg/L,P=0.027]、[(3.4±0.8)mmol/L vs.(4.0±0.9)mmol/L,P=0.038]、[(58.1±5.5)mm vs.(74.3±6.8)mm,P=0.030]、[(32.5±3.8)mm vs.(39.6±4.3)mm,P=0.021],LVEF、HDL-C则明显降低,分别为:[(57.3±3.8)%vs.(48.2±3.1)%,P=0.015]、[(1.08±0.27)mmol/L vs.(0.72±0.16)mmol/L,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bA1C、T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OR=1.986,P=0.009)与LAD(OR=0.863,P=0.028)为心房血栓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BNP能独立预测CHD合并AF患者心房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不伴房颤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3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69例及非房颤组614例。记录基线特征、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9.89mm Hg(1mm Hg=0.133kPa)将入选患者分为高变异性342例和低变异性341例。应用Cox回归方程分析血压变异性对新发房颤的影响。结果房颤组24h收缩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非房颤组[(11.13±3.50)mm Hg vs(10.21±3.41)mm Hg,P=0.034],24h舒张压明显低于非房颤组[(67.19±8.16)mm Hg vs(69.33±8.39)mm Hg,P=0.04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24h收缩压变异性、脑出血及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49,95%CI:1.175~3.233,P=0.010;HR=2.983,95%CI:1.075~8.277,P=0.036;HR=2.567,95%CI:1.370~4.810,P=0.003)。结论收缩压变异性升高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