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庆  钟昌艳 《全科护理》2014,12(7):623-624
[目的]观察消化道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病人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消化道肿瘤病人按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并随访两组病人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3.33%,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消化道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2633-2635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患者51例,分为两组。观察者实施综合的术后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68%)明显低于对照组(24.00%),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相对较短,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加强患者的术后护理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出现,提高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并发症及满意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8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及观察组(2016年1~12月),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迟发性出血、穿孔、消化道狭窄及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健康教育、医疗环境、心理护理、服务态度及操作性护理等方面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1/30)低于对照组的2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给予针对性的体位管理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共128位),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共147位),诊断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并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患者,将2016年的128位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7年的147位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体位管理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满意度、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2组患者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ESD术后采取针对性的体位管理,有利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的治疗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行内镜下剥离术(ESD)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ESD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7.
随机选择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30例消化道隆起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加ESD专项护理,总结治疗期间采取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30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均全部切除,手术中除7例(23.3%)有少量渗血外,其他均顺利完成手术,期间无1例出现穿孔或大出血等严重病变。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两组疗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效果显著、安全。治疗期间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有助于手术更加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个体化老年综合评估(CGA)护理干预模式在消化道早癌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56例老年消化道早癌行ESD治疗患者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CGA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72 h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CGA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降低老年消化道早癌患者ESD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行内镜黏膜剥落术的消化道早期癌及黏膜下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于2017年3月~2018年1月间接收的96例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消化道早期癌及黏膜下肿瘤患者,按照便利抽样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8例。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为观察组患者提供围手术期护理,评价2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焦虑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例(18.7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例(6.2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对科室提供的心理干预评分为(72.30±1.05)分、并发症预防为(73.29±1.10)分、健康指导为(74.00±1.05)分、饮食指导为(73.38±1.01)分、病情观察为(75.52±1.02)分,观察组患者对心理干预评分为(83.62±1.04)分、并发症预防为(85.12±1.06)分、健康指导为(84.13±1.08)分、饮食指导为(86.33±1.00)分、病情观察为(87.69±1.00)分,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全面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消化道早期癌及黏膜下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32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将2016年10月~2018年1月收治的31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管理。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对医护工作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对医护工作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胃肠恢复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于ESD管理中,能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满意度,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同时,能促进良性职业环境的建立及专科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因素管控在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210例E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ESD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成立护理风险管控小组,查阅相关文献,查找、收集、整理ESD围手术期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因素,制定全流程风险管控措施,组织针对性培训,加强围手术期质量控制等,实施有效护理管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标本采集错误、跌倒坠床、术前准备不足等不良事件发生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满意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SD手术患者穿孔、出血、腹痛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围手术期实施护理风险因素管控,可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数量,提升患者满意度,但不能减少ESD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消化道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6例消化道早癌ESD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疾病认知率、术后出血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疾病认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消化道早癌ESD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及疾病认知率,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程序化护理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方法抽选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64例进行黏膜剥离术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程序化护理干预配合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96.2±11.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8%,对照组为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0.6%,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注射显色剂浓度对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肠道肿瘤患者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及注射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行ESD术治疗肠道肿瘤患者共9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B组(30例)及C组(30例),分别给予甘油果糖肾上腺素混合液单用,2%及4%亚甲蓝甘油果糖肾上腺素混合液行术中肠道黏膜下注射,比较3组患者肿物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注射剂用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3组患者肿物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注射剂用量均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注射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亚甲蓝+甘油果糖肾上腺素混合液用于行ESD术治疗肠道肿瘤患者可有效缩短手术操作用时,减少黏膜下液体注射剂量,价值优于2%亚甲蓝+甘油果糖肾上腺素混合液及甘油果糖肾上腺素混合液单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牙线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7月由同一操作者熟练应用ESD方法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40例,观察组为采用牙线牵引辅助ESD 20例、对照组为传统ESD方法治疗20例,比较手术时间、一次性病变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牙线辅助ESD法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传统ESD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线辅助一次性病变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出现术后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线牵引辅助应用于ESD术安全、方便、有效,能够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提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饮食干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6月在本院消化内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53例患者,按手术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饮食宣教,观察组在常规饮食指导的基础上进行饮食干预,干预措施有四个方面:饮食健康教育、饮食授权教育、合理进食的方式、正确饮食的种类,观察两组患者五个方面内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饮食依从性、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及住院总天数。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总天数低于对照组;患者饮食依从性、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饮食干预有效提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患者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胃间质瘤病人,按住院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感染、焦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胃间质瘤病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焦虑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的优越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80例,按照系统随机化法等分为健康教育组和常规教育组,常规教育组实施常规教育路径干预,健康教育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干预。比较出院前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了解情况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健康教育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了解程度高于常规教育组(P0.05);健康教育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教育组(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有利于患者了解疾病知识,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单一病灶胃癌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肿瘤切除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早期单一病灶胃癌患者共60例。其中,年龄65岁共35例设为A组,年龄≥65岁设为B组,均采用ESD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肿瘤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完整切除率、随访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物治愈性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和24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和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术中出血病例。结论老年早期单一病灶胃癌患者行ESD术式治疗可获得与中青年患者相近临床近远期疗效,且未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创伤程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4):4407-4409
目的研究黏膜剥离术运用于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观察组采取黏膜剥离术,对照组采取粘膜切除术,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病灶切除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改善,但两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1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粘膜切除术与黏膜剥离术运用于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中均具有一定治疗价值,其中黏膜剥离术病灶切除率更高,缩短治疗时间,并减少复发率,减轻患者家庭负担,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