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女性不同阴道微生态状态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并分析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同时进行HPV与阴道微生态检测的752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752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率为56.91%;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为43.09%,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中间型7.71%、BV12.77%、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5.85%、滴虫性阴道炎(TV)1.86%、阴道混合感染1.86%、无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13.03%。HPV感染率24.20%,所检测的HPV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8215个基因型均有检出,感染率排前4位的是52型(5.85%)、16型(5.59%)、58型(3.99%)、18型(2.66%)。阴道微生态、pH、乳杆菌、BV异常组HPV感染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WBC)、VVC、TV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微生态、pH、BV异常组HPV16/18感染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乳酸杆菌、VVC、TV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pH值异常、BV阳性HPV感染率增加(OR_(pH)=1.589、OR_(BV)=2.328),乳杆菌数量减少、BV、VVC阳性HPV16/18感染率增加(OR_(乳杆菌)=3.152、OR_(BV)=14.260、OR_(VVC)=5.403)。结论妇产科门诊就诊患者HPV感染与阴道pH、BV有关联,HPV16/18感染与乳杆菌数、BV、VVC有关联。此研究属于横断面资料,难以揭示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孰先孰后的问题,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发展顺序,还需队列研究方法进行阐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之间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9月—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同时实施HPV和阴道微生态检测的5 159例患者资料,患者年龄20~65岁。按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分组,高危型HPV阳性组953例,HPV阴性组4 206例,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环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危型HPV感染率18.5%,感染者阴道微生态失衡中细菌性阴道病(BV)168例(17.5%)、滴虫性阴道炎(TV)0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8例(2.9%)、需氧菌性阴道炎(AV)83例(8.7%)、混合性阴道炎16例(1.7%)、清洁度异常193例(20.3%)。混合性阴道炎以BV与VVC混合感染为主、其次为BV+TV混合感染。与HPV阴性组比较,BV、VVC阳性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V、AV、混合性阴道炎、清洁度异常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性下生殖道感染中,混合性阴道炎以BV与VVC混合感染为主、其次为BV+TV混合感染;BV阳性为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VVC阳性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育龄期妇女阴道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女性阴道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生理盐水涂片法、生化检测428例育龄期妇女阴道分泌物,统计阴道感染率及其感染类型,分析清洁度分级、年龄、流产与否、初次性交年龄等对阴道感染的影响和育龄期妇女阴道感染危险因素。结果阴道感染280例,感染率65.42%。混合感染占12.50%;单一感染中细菌性阴道病(BV)最多,占34.28%;其次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VVC),占28.57%。阴道清洁度Ⅰ~Ⅱ度感染率显著低于Ⅲ~Ⅳ度(P<0.05);不同年龄段妇女阴道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育龄期妇女阴道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0岁、初次性交年龄≤23岁、流产次数≥2次、分娩次数≥2次、性伴侣≥2个、不使用避孕套。结论育龄期妇女阴道感染率较高,其中细菌性阴道病比较常见,其发生与女性初次性交年龄小、流产次数多、不使用避孕套等有关,需加强健康宣教及阴道感染普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体检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规律。方法:对在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600例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检测,检测指标包括清洁度、念珠菌、滴虫、阴道酸碱度(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过氧化氢(H2O2)浓度。结果:19~50岁范围内各年龄组阴道微生态指标pH>4.5、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及阴道清洁度(Ⅲ~Ⅳ°)阳性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上述指标呈下降趋势,与上述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念珠菌检出率亦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宝安区体检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与年龄呈正态分布,即31~50岁阴道微生态失调率明显高于19~30岁及>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妇科门诊就诊女性阴道微生态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2021年8月30日在本院因外阴瘙痒、白带增多、阴道分泌物异味、外阴灼痛或刺痛就诊的174 290例女性,对其阴道微生态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4 290例就诊者中诊断阴道炎45 995例(26.4%),包括细菌性阴道炎(BV)23 332例(13.4%),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7 753例(10.2%),滴虫性阴道炎(TV)628例(0.4%),VVC+BV 3330例(1.9%)和TV+BV 952例(0.5%)。未诊断阴道炎且菌群正常者中pH值>4.5及清洁度III度分别占菌群正常患者的37.9%和10.7%。菌群抑制、pH值>4.5的非阴道炎患者中,≥50岁占比例高于<50岁者,而清洁度III的≥50岁患者占比低于<50岁者(均P<0.05)。结论:妇科门诊有阴道症状就诊者存在不同阴道微生态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评价能够指导临床医师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准确、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减少阴道感染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孕症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估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用于不孕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孕症女性560例,取阴道分泌物分别进行盐水湿片、革兰染色观察菌群及病原微生物,同时进行p H值及功能指标检测,进行全面微生态评价,并以同期560例生育年龄的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与不孕组菌群密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菌、病原体、功能学指标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形态学与功能学分析,不孕女性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62%)高于对照组(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不孕与继发不孕患者之间的阴道感染及微生态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女性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体检育龄妇女。女性不孕症与阴道微生态失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女性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及细菌性阴道病(BV)与清洁度和年龄的相关性. 方法 对医院2284例疑似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检测和BV三联法测定H2O2浓度、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活性. 结果 2284例中共检出仅BV阳性451例(19.7%),滴虫感染85例(3.7%),假丝酵母菌属感染389例(17.0%),BY合并滴虫感染34例(1.5%),BV合并假丝酵母菌属感染102例(4.5%);患者清洁度Ⅰ~Ⅱ度的BV阳性173例,占14.4%,Ⅲ~Ⅳ度的414例,占3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V合并滴虫或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136例均在Ⅲ~Ⅳ度间;BV患者的年龄段20~30岁为29.5%,30~40岁为32.8%,与<20岁和>50岁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和滴虫感染同样处于此年龄段. 结论 BV是阴道炎患者的主要病原感染原因,同时也是育龄妇女具有潜在危险的最常见的阴道感染疾病,对阴道炎患者进行白带常规检测同时进行BV Set检验,能更好地反映出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有利于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带常规联合细菌性阴道病(BV)3项检测对女性阴道微生态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浙江省安吉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00例女性,均进行白带常规及BV 3项检查,以阴道菌群多样性、密集度、优势菌群及阴道炎症反应情况判定受检者阴道微生态,分析白带常规、BV 3项检测结果与受检者阴道微生态情况对应结果。结果 100例受检者中阴道菌群正常38例(38.00%),菌群失调26例(26.00%),菌群增殖过度9例(9.00%),菌群抑制27例(27.00%);阴道pH值异常主要集中于菌群失调及菌群抑制的人群;阴道清洁度异常及白细胞酶阳性主要集中于阴道微生态异常人群,其中以菌群失调人群阴道清洁度异常及白细胞酶阳性占比最高,分别为88.46%、92.31%;唾液酸苷酶阳性主要集中于菌群失调人群,占30.77%。结论 白带常规及BV 3项检测均可较好地评价女性阴道微生态情况。  相似文献   

9.
女性性传播疾病合并细菌性阴道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性病患者细菌性阴道病的带菌情况. [方法]对430例女性性病患者作阴道分泌物唾液酸酶法检测细菌性阴道病(BV),并同时检查淋球菌(NG)、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沙眼衣原体(CT),选择性的做人乳头瘤病毒IgG抗体(HPv-IgG)、梅毒(SY)血清试验、生殖性疱疹病毒(HSV-Ⅱ)检测.[结果]重点年龄组人群女性患者合并多重病原感染率为37.39%,高于非重点年龄组人群2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性病患者合并细菌性阴道病31.6%.在混合感染中,BV合并UU感染率为13.5%,合并NG,MH,CT的总感染率为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女性性病患者的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高于键康育龄妇女,20~30岁年龄组女性应列为STD重点防治的高危人群加以重点关注,在混合感染中以合并UU感染最常见.  相似文献   

10.
龙聪  熊军  雷鸿斌  明亮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78-3980
目的:了解沙市城乡女性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及细菌性阴道病(BV)与清洁度和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 855例妇科门诊疑似阴道炎患者行阴道分泌物常规及BV检测.结果:1 855例患者中,BV单阳性428例,滴虫感染52例,假丝酵母菌属感染289例,BV合并滴虫感染25例,BV合并假丝酵母菌属感染70例,乡镇患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患者(P<0.05).清洁度Ⅰ~Ⅱ度的BV阳性患者188例,阳性率为18.7%;Ⅲ~Ⅳ度335例,阳性率为39.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段20 ~ 30岁和30 ~40岁的患者分别占BV阳性患者的29.2%和34.8%,与<20岁和>50岁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乡镇妇女较城区妇女阴道炎发病率高,且BV是阴道炎患者的主要病原感染原因.对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及BV检测,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阴道的微生态状况,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唐县地区女性阴道感染状况。方法:采用白带常规检测方法对630例妇科门诊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测。结果:在630例患者中,共检出阴道感染患者464例,其中单一性感染361例,混合感染103例。BV、VVC、TV及混合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29.52%、21.27%、6.51%、16.35%。结论: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混合感染发病率较高,值得临床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成都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基本状况。方法:随机调查5598例在我院就诊的妇科、产科和计划生育科病人,通过阴道分泌物检查了解滴虫性阴道炎(TV)、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VVC)、细菌性阴道病(BV)及淋病的感染率。结果:BV、VVC、TV及淋病的感染率依次为17·1%、12·9%、2·7%、0·3%;合并感染率中,BV合并VVC感染率为10·2%,显著高于其它合并感染率(P<0·05)。结论:BV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且易于与VVC合并感染,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14~18岁青春发育晚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及不同年龄组感染发生率差异,发现该阶段女性生殖道感染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7例2016年7月-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4~18岁青春发育晚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按年龄分为14岁、15岁、16岁、17岁、18岁5个年龄组,分析其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发生率、BV中间型检出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含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总发生率、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osis,TV)发生率、炎症反应率及不同年龄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青春发育晚期女性BV发生率、BV中间型检出率、VVC总发生率、TV发生率、炎症反应率分别为25.67%、19.30%、29.36%、2.46%、25.05%。VVC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84%和12.53%。VVC总发生率和BV发生率大致相似,但两者均高于TV发生率。5个年龄组间经两两比较发现,不同年龄组BV中间型检出率、TV发生率和炎症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7岁组BV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均P<0.05),17岁和18岁年龄组的VVC总发生率及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14岁年龄组(均P<0.05)。结论:青春发育晚期女性VVC和BV均较TV易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BV中间型检出率、TV发生率和炎症反应率无明显变化,但17岁组的BV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17和18岁组的VVC总发生率及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14岁年龄组。因此,应关注该阶段女性经期卫生、阴道内环境和不洁卫生生活,强化青春期女性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589名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几种病原菌的检测,了解河北省任丘地区妇女阴道病感染情况,协助临床更全面地做好妇女健康检查作。方法2013年3—7月到华北石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妇科检查的589名妇女,采用常规方法对其589份阴道分泌物进行滴虫、真菌及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查,并对阴道分泌物涂片进行革兰染色光学显微镜镜检。结果589例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中发现各种不同异常120例,占20.37%。其中BV(细菌性阴道炎)36例,占6.11%;真菌性阴道炎62例,占10.5%;滴虫性阴道炎10例,占1.70%。20—45岁妇女中,阴道分泌物异常者112例,占异常病例的93.3%(112/120);在清洁度为I至Ⅱ度的分泌物中,检出异常者为40例,检出率为14.49%;清洁度为Ⅲ至Ⅳ度的异常检出率为25.56%。结论该地区育龄期妇女阴道感染率较高,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率较细菌性和滴虫性阴道炎均要高;不宜根据标本的清洁度来指导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亢一新  李淑霞 《职业与健康》2010,26(12):1430-1432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评分是否与合并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相关。方法对615例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评价,同时取阴道分泌物涂片做Nugent革兰染色细菌评分和唾液酸酶快速试验。阴道分泌物评分与Nugent革兰染色细菌评分以及唾液酸酶快速试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用Bayes逐步判别分析构建判别函数。结果阴道分泌物评分与Nugent革兰染色细菌评分以及唾液酸酶快速试验阳性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36(P〈0.01)、0.831(P〈0.01)。判别模型预测VVC合并BV正确率为94%。结论 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评分对诊断VVC合并BV有一定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并且减少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不同人群下生殖道感染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部分城市人群、农村人群、流动人群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状况及不同生活、卫生行为对下生殖道感染的影响。方法:于2005年3月~2006年9月由北京地区协作医院对当地农村人群、流动人群(批发市场商户)、城市人群女性进行下生殖道感染调查。所有对象填写调研表,并对其进行下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检查,比较3组的流行病学资料并进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结果:①在所有研究对象中,HPV检出率最高为15.7%,其他依次是衣原体13.4%、细菌性阴道病11.1%,外阴阴道念珠菌病6.1%和滴虫性阴道炎0.8%。②衣原体感染城市人群最高,为15.8%,其次是农村人群(9.0%)和流动人群(8.8%);HPV感染农村人群(26.0%)高于流动(23.7%)和城市人群(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次调查未检出淋病、HIV和生殖道梅毒感染。③3组人群的洗浴方式、性伴侣数、教育程度、阴道冲洗习惯、经期清洗外阴和服用抗生素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女性不同人群间下生殖道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可能与其生活习惯及卫生行为有关,应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习惯及卫生行为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及行为干预以降低下生殖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阴道微生态状况对妇女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浙江萧山医院接受治疗的SIL患者共计113例,根据患者病变程度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3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81例。分析患者HPV分型情况,并评估阴道微生态与SIL的关系。结果 113例SIL患者共检出HPV阳性患者80例,占70.80%;HPV阳性患者中占比最高的4种亚型分别为HPV16(31例,占38.75%)、HPV52(14例,占17.50%)、HPV58(8例,占10.0%)、HPV18(8例,占10.0%);HSIL患者HPV阳性率(83.95%)显著高于LSIL患者(37.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28,P=0.004);HSIL组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高于LSIL组患者(t=2.743,P=0.017);HSIL组患者过氧化氢浓度阳性率及乳酸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LSIL组(P<0.05),白细胞酯酶阳性率显著高于LSIL组患者(P<0.05);高危HPV(HR-HPV)患者菌群密集度分级、菌群多样性、乳酸菌分级、需氧菌性阴道病(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检出率与低危HPV(LR-HPV)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与HR-HPV感染关系密切,阴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宫颈HR-HPV的感染,HR-HPV可能会导致SIL进一步发展为HSIL甚至宫颈癌,提示临床对HSIL应该及时纠正阴道微生态平衡,提高患者的宫颈局部免疫,对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阴道微生态检测手段对人工流产术前妇女阴道炎的诊断价值,并了解阴道炎分泌物菌群分布。方法:选取2012年3月1日~5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计划生育门诊欲行人工流产妇女中患阴道炎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407例患者以细菌性阴道病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为主,应用阴道微生态检测进行Nugent评分(≥7分)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123例(30.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92例(22.6%),此外还有164例(40.3%)患者没有特异病原体的感染,仅表现为菌群失调或清洁度异常。407例患者中菌群正常占26.5%,菌群密集度++~+++占70.8%,菌群多样性++~+++占65%,pH>4.5占31.7%。患阴道炎妇女中普遍存在异常菌群,主要包括:革兰阳性小杆菌(29.5%)、革兰阴性小杆菌(18.2%)、革兰阳性球菌(12.5%)、革兰阴性球菌(11.8%)。结论: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是对人工流产术前女性阴道炎进行确切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检测手段,能明确指导临床诊断阴道感染,并可能为围手术期的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妇女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原因。方法:对268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8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中,生殖系统感染引起的流血110例,占41.04%;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9例,占25.75%;恶性肿瘤50例,占18.66%;宫内节育器20例,占7.46%;子宫肌瘤7例,占2.61%。结论: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中,生殖系统感染引起的出血最多,随年龄增长和出血距绝经年限越长,恶性肿瘤发生率越高,绝经后宫内节育器应及时取出。绝经后妇女应定期体检,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