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及心包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脏脂肪瘤的诊断特点。方法:对2009年至2019年,在我院住院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心脏脂肪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心脏脂肪瘤患者,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8±15.1)岁,心脏脂肪瘤12例,其中发生于右心房6例,左心室4例,右心室2例,心包脂肪瘤2例。11例为中高回声,2例为等回声,中等偏低回声1例;边界多较清。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肿物检出较敏感,可以做出初步良恶性诊断,结合肿物发生部位及声像图表现,可以提示脂肪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心脏心包非粘液瘤性原发性肿瘤磁共振成像 (MRI)的影像学特征 ,评估其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非粘液瘤性心脏心包肿瘤 14例 ,行 MRI自旋回波多体位扫描及磁共振电影检查。  结果 :14例 MRI所见肿瘤部位、大小、扩展范围与外科和 (或 )大体病理所见几近一致 ,其中 9例定性诊断正确 ,包括脂肪瘤 3例、纤维瘤 2例和心包囊肿伴出血 4例。  结论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 ,其大视野更有助于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 (如纵隔、肺和膈肌等 )的关系 ;MRI电影则可补充一些解剖资料 ,显示血流动态变化。同时 MRI尚有助于对脂肪瘤、纤维瘤和心包囊肿伴出血等做出初步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支气管内脂肪瘤临床特征.方法 复习国内发表的有病理证据的支气管内脂肪瘤的病例,结合近期北京医院收治的2例支气管内脂肪瘤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男31例,女9例,平均年龄(53±11)岁,其中37例瘤体位于气管、主支气管及叶支气管.主要症状包括咳嗽、胸闷、发热、咯血等.30例胸部CT可见脂肪或软组织密度气道内肿物影,仅9例经气管镜活检诊断.32例患者最终选择外科手术治疗,7例行气管镜介入治疗.结论 胸部CT和气管镜介入检查均为诊断支气管内脂肪瘤的有效手段,支气管内脂肪瘤首选经气管镜进行气管、支气管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11月间胃镜及超声内镜榆查确诊食管固有肌层肿物的患者,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选择性参加本组研究.16例患者入组并完成了研究计划.入组病例采用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切除病变,并且术后行病理检查和跟踪随访观察.结果 食管固有肌层肿物完整切除率100%,术后均病理学检查证明为平滑肌瘤,病理免疫组化提示增生活跃9例.术中并发纵隔、皮下、腹膜后气肿1例,1周后自行恢复,无其他并发症及相应病例,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观察半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武钢总医院病理科2007-2009年手术切除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标本2例,对2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关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病例均为女性,巨检境界较清楚,镜下见肿瘤主要由弥漫的上皮样细胞构成,排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例原发性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了随访。结果11例患者中男4例,女7例,发病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为45岁。累及单侧结膜10例,双侧结膜1例,其他部位及系统未见淋巴瘤。病理形态:结膜固有层内弥漫性小-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及单核样细胞浸润,核形轻度不规则。免疫表型:弥漫性浸润细胞CD20(+)、CD3(-)、CD5(-)、CD10(-)、CD23(-)、Cyclin D1(-),5例异常表达CD43,ki67增殖指数为1%~10%。5例行Ig基因克隆性分析,均呈单克隆。6例单纯肿物完整切除,2例肿物完整切除加局部放疗,1例肿物部分切除加局部放疗,1例单纯活检,1例活检后局部注射化疗,肿物未消退,随后行肿物完整切除加局部放疗。随访时间3~122个月,截止随访日期,除2例失访,其他患者生存。其中行肿物单纯活检的患者长期带瘤生存,余8例未见复发。结论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好发于中年女性,结膜见粉红色肿物为临床特征,镜下为小-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及单核样细胞弥漫性浸润,肿瘤细胞表达B淋巴细胞表型,增殖指数低,部分病例异常表达CD43,Ig基因克隆性分析有助于诊断,单纯肿物完整切除或术后辅以局部放疗均有较好的疗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心脏及心包恶性肿瘤的诊治(附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及心包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收治的9例原发性心脏及心包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经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UCG)、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行开胸探查,4例行肿瘤根治切除术,1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后早期死亡1例,其余病例均于术后4年内因病情加重、肿瘤复发和(或)转移死亡.结论:UCG对心腔内肿瘤,MRI对心壁及心包肿瘤诊断价值较大;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可能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治疗胃底贲门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的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经超声内镜诊断胃底贲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18例,行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者治疗均取得成功,剥离病变大小0.7~7.2cm,平均大小约(2.43 ± 1.91)cm,病变均完整切除.术中出现腹膜后、纵隔、皮下气肿2例,3d后自行吸收.术后24h内出现发热1例,伴有WBC升高,抗炎对症处理后第2天完全缓解.无严重出血、穿孔及死亡病例.所有病例术后3d可正常进流质食,1周后复查食管隧道愈合创面形成.结论 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是胃底贲门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剥离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内镜切除胃底贲门部固有肌层病变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胃镜腹腔镜联合方法治疗胃窦体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选择8例胃窦体固有肌层肿瘤,术前超声内镜诊断肿物起源固有肌层,黏膜层良好,胃窦体前壁4例、后壁2例、胃体小网膜囊内1例、胃体大网膜下1例。病变大小1.5~3.5cm,平均(2.4±0.7)cm。先在腹腔镜下分离显露病变,后在内镜进行病变黏膜下注射,最后由腹腔镜剥离切除病变并保留黏膜。随访观察手术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完成内镜辅助腹腔镜剥离切除,无出血、感染和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间质瘤6例,神经纤维瘤2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后胃黏膜未见异常,胃壁蠕动正常,无复发。结论内镜辅助腹腔镜剥离切除技术是胃窦体固有肌层肿物重要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肺脂肪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肺脂肪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报道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1例经病理确诊支气管脂肪瘤病例并对国内54例肺脂肪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女性,57岁,因“咳嗽、咯痰2个月,发热3周”于2010年8月24日入院,当地医院考虑“肺炎”,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疗效欠佳转入我院.入院后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左下叶开口处肿物,后转入胸外科手术治疗,确诊为支气管脂肪瘤.到目前为止,国内能检索到的确诊为肺脂肪瘤的病例共54例.54例患者包括男性4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1.7±11.6)岁,支气管内脂肪瘤44例,肺内脂肪瘤10例,48例患者存在症状,主要症状无特异性,包括咳嗽、咯痰、发热、气促、咯血.50例患者存在异常影像表现,肺不张26例,渗出或实变13例,肿块18例,CT扫描下肿块呈低密度灶,CT值范围在-83~-122 Hu之间.23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但仅有6例(26.1%)得到正确诊断.34例患者描述手术方式,其中3例进行内镜下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肺脂肪瘤以中老年男性为主;胸部CT发现脂肪密度肿块,需考虑脂肪瘤;硬质支气管镜镜下切除为支气管腔内脂肪瘤首选的治疗方式,肺内脂肪瘤或支气管脂肪瘤已发生肺实质的不可逆损害应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