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09-210
目的分析研究对脊柱损伤患者进行核磁共振诊断的影像特征,并进一步确定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我院影像科收治的150例脊柱损伤患者。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74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采用CT检查,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以及核磁共振的影像学特征。结果观察组的检查准确率分别为:椎骨骨折95.8%、椎体脱位92.3%、椎间盘损伤95.2%、韧带损伤91.7%、脊髓损伤100.0%;对照组的检查准确率分别为椎骨骨折72.7%、椎体脱位57.1%、椎间盘损伤72.2%、韧带损伤54.5%、脊髓损伤44.4%。观察组的检查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的影像能将患者的脊柱损伤类型清晰显示出来。结论对脊柱损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能获得清晰的图像信息,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是一种有效、可靠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探讨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excel表格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间来我院进行检查的106例急性颅脑损伤脑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CT检测,给予研究组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检出率为96.23%,与对照组的77.36%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测,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准确率更高,能帮助医生快速诊断病情并予以有效治疗,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以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7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将其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40例)行以CT检查,研究组(38例)行以核磁共振检查,对照分析两组诊断符合率以及临床分期诊断结果.结果:CT检查中,检出30例,检出率为75.0%;核磁共振检查中,检出35例,检出率为92.1%,研究组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CT检查中,Ⅰ期5例,占比为50.0%(5/10),Ⅱ期14例,占比为77.8%(14/18),Ⅲ期8例,占比为88.9%(8/9),Ⅳ期3例,占比为100%(3/3);核磁共振检查中,Ⅰ期8例,占比为88.9%(8/9),Ⅱ期16例,占比为94.1%(16/17),Ⅲ期8例,占比为88.9%(8/9),Ⅳ期3例,占比为100%(3/3),研究组Ⅰ期和Ⅱ期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Ⅲ期、Ⅳ期诊断符合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来说,核磁共振诊断价值显著,诊断符合率比较高,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应用于周围型肺癌TNM分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择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接收的70例患周围性肺癌者资料,分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X片的扫描检查,研究组为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分析2组扫描结果。结果:在TNM分期中研究组诊断的符合率是91. 43%(32/35)比对照组62. 86%(22/35)高(P 0. 05);肺内病灶的检出率对照组为77. 14%(27/35)比研究组94. 29%(33/35)低(P 0. 05);检查时间研究组是(7. 13±3. 01) min比对照组(3. 10±0. 29) min长(P 0. 05)。结论:多层螺旋CT应用在周围型肺癌TNM分期的诊断中,可提高疾病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患者采取核磁共振(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4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26例行MRI检查患者分为研究组,24例行CT检查患者分为对照组,对比观察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检出25例,准确诊断率为96.15%;对照组检出18例,准确诊断率为75.00%;研究组准确诊断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脑静脉窦血栓准确诊断率高,成像清晰、空间分辨率高,能清楚显示血栓范围、位置,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技术与CT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的膝关节损伤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分别给予对照组CT检查,观察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确诊率1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95.74%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膝关节损伤患者使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其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脊柱损伤患者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我院脊柱损伤患者9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56例作为对照组,均行MSCT、MRI检查。比较两组MSCT、MRI单独与联合诊断脊柱损伤准确率、灵敏度、漏诊率、误诊率。结果:MSCT、MRI联合诊断脊柱损伤准确率98.70%(152/154)、灵敏度98.99%(97/98)高于MSCT、MRI单独诊断,漏诊率1.02%(1/98)、误诊率1.79%(1/56)低于MSCT、MRI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联合MRI诊断脊柱损伤能有效提高灵敏度、准确率,降低漏诊率、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外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32例脊柱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均予以X线平片与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予以VR、SSD、MPR三维重建,并将其结果(研究组)与X线扫描结果(对照组)予以对比分析。结果: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脊柱三柱受累情况以正确分型,并准确显示碎块骨折位置;斜位重建可显示因小关节脱位或骨折导致的神经孔狭窄等情况;研究组诊断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诊断率34.48%,且图像优良率98.48%比对照组75.75%高(P0.05)。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全面、立体、多方位、直观显示出脊柱损伤情况,对临床诊断及制定手术计划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在脊柱全长摄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1月,研究对象为于我院放射科进行脊柱全长正侧位检查的100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参与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对照组50例,采用计算机X线摄影(CR)技术摄影,分析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在脊柱全长摄影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次研究的研究组中,图像质量评分为5分的有23例(46%),4分的有13例(26%),3分的有6例(12%),2分的有5例(10%),1分的有3例(6%);对照组中,图像质量评分为5分的有19例(38%),4分的有11例(22%),3分的有6例(12%),2分的有4例(8%),1分的有10例(20%),结果显示数字化X射线的技术较好,图像质量评分较高.结论:对脊柱畸形患者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其图像更为准确、清晰,使诊断影像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从而降低了因影像质量发生的信息缺失情况,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效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脊柱骨折疾病患者采用CT与放射平片两种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过去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后证实为单纯脊柱骨折的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在手术前采用放射平片技术进行检查;研究组在手术前采用CT技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术前检查操作时间、脊柱骨折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骨折疾病误诊和漏诊例数。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术前检查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 05);脊柱骨折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为95. 3%,高于对照组的76. 7%(P 0. 05);误诊、漏诊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 05)。结论:脊柱骨折疾病患者采用CT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可以减少检查所需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DW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经临床综合诊断为肝细胞癌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查,记录不同b值下信号强度、信噪比、质量指数、背景噪声,以及b=800 s/mm~2时(此时图像更清晰,ADC更稳定)肝细胞癌实质区与坏死区ADC值、研究组与对照组ADC值,并比较分析。结果不同b值下信号强度、信噪比、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800 s/mm2时肝细胞癌坏死区ADC值明显高于实质区(P0.05),同时,研究组A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细胞癌患者诊断价值明显,不仅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而且对肝脏病变也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在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经手术证实的8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将接受CT诊断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接受核磁共振诊断的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结果:经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股骨头坏死检出率95.12%比对照组78.05%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CT、核磁共振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但是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效果更佳,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选取2014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共32例,所有的患者均采取核磁共振检查,分析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诊断价值。结果:32例患者半月板损伤的有28例,Ⅰ级的损伤有3例(10.71%),Ⅱ级有12例(42.86%);Ⅲ级有13例(46.43%)。结论: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的显示半月板的损伤部位及撕裂程度,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讨低场强MRI诊断早期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70例低场强MRI检查早期脑出血患者为研究组,再抽选同期70例常规核磁共振检查早期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不同MRI诊断方法对早期脑出血疾病诊断敏感度与准确率。结果:研究组检测敏感度97.14%,检测准确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检测敏感度82.86%,检测准确率77.14%,互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W1表现等信号,T2W1出现不均匀高信号,周边有环影状低信号;研究组:在检测过程中,患者出现混杂高信号或者中心均匀高信号,T2W1为不均匀高信号,T1W1表现等信号,周边有环影状低信号。结论:低场强MRI对早期脑出血疾病有一定诊断价值,而且诊断敏感度高,可为医师提供有效参考数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应用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3月内接收的共50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均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参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研究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MRI),统计两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经统计,研究组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检出准确率(96.00%)比参照组检出准确率76.00%高(P<0.05);而在各个病变检查上,研究组关节腔积液(92.00%)、韧带损伤(32.00%)、半月板损伤(36.00%)、关节面软骨损伤(28.00)与骨髓水肿(40.00%)检出率高于参照组关节腔积液(52.00)、韧带损伤(0.00)、半月板损伤(0.00)、关节面软骨损伤(0.00),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都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两相比较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诊断腹部创伤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腹部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X线检查,研究组患者采用CT进行检查。(1)分析研究组CT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2)分析对照组X线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3)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的临床符合率。结果:(1)研究组经CT诊断,肝脏损伤8例,脾脏损伤6例,肠损伤4例,胆囊损伤2例,胰腺损伤5例;对25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显示:肝脏损伤7例,脾脏损伤6例,肠损伤5例,胆囊损伤2例,胰腺损伤5例;(2)对照组经X线诊断,肝脏损伤8例,脾脏损伤6例,肠损伤5例,胆囊损伤2例,胰腺损伤4例;对25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显示:肝脏损伤7例,脾脏损伤4例,肠损伤7例,胆囊损伤3例,胰腺损伤4例;(3)研究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误诊,其临床诊断符合率92. 00%(23/25),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出现误诊,其临床诊断符合率76. 00%(19/25),经比较研究组的临床符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5. 18,P 0. 05)。结论:对于腹部损伤患者采用CT进行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且对患者的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室系统化护理配合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6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室护理,研究组行手术室系统化护理配合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系统化护理配合应用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者,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肌肉骨骼超声对痛风性关节炎(G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2例关节病患者(205个关节)行肌骨超声检查并给出诊断结果,以联合诊断结果作为最终结果计算肌骨超声灵敏、特异度并绘制ROC曲线。结果:205个关节中,肌骨超声检出GA关节80个,后期证实GA患者46例,受累关节85个;非GA患者66例,受累关节120个。灵敏度83.33%(70/84)、特异度90.91%(110/121)、阳性预测值86.42%(70/81)、阴性预测值为88.71%(110/124)、AUC为0.852(95%CI:0.790~0.891)。将46例GA患者设置为研究组,66例非GA患者设置为对照组,研究组双边征、多点状高回声、痛风石检出率大于对照组(P0.05),关节积液检出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骨骼超声诊断GA准确率较高,可为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9):3613-3614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脊椎损伤患者。依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研究组患者采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对照组诊断骨折患者38例,诊断率为76%,研究组诊断50例,诊断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脊椎损伤患者采取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能更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临床诊断率高,让患者早日接受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探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Excel表格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间来我院进行检查的364例脑梗死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8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CT检测,给予研究组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各项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准确率为97.80%,显著高于CT检测的86.26%(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测,对脑梗死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准确率更高,能帮助医生快速诊断病情并予以有效治疗,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