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痹证”历代医家也称之为“历节”、“鹤膝风”、“顽痹”、“筋痹”等,以《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为代表的历代医家著作对“痹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都进行了论述,治疗历代也颇多论述,下面就本人关于痹证治疗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高梓博  赵兵德  李永津 《新中医》2023,55(7):207-210
中医对痹证理论的详细阐述首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痹证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其医学经验和医学实践,富有创新性地发展了痹证理论。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痹证病因病机、辨证分类、治疗体系等的论述展开探讨,认为两部经典均将痹证归因于正气不足与外感风寒湿邪。《伤寒杂病论》对痹证创新性的辨证分类,为其诸多经方的创制提供了基础,并使其与《黄帝内经》的朴素分类与针药治疗相区别又各具特色。此外,《难经》也发挥了介导痹证理论自《黄帝内经》向《伤寒杂病论》发展的桥梁作用。以上均对后世医家理解和治疗痹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痹证,痹阻滞塞也。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重着、酸楚、疼痛为主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痹之外,还有热痹。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素问·痹论》基础上提出“痹证有瘀血说”的见解,大大发展了痹证理论,丰富了后人对痹证的认识,开拓了治疗痹证的新途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畴。结合《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金匮要略》所述历节病最为相符,并根据历节病的病因病机以及仲景遣方用药特点,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系统分析叶天士89则奇经辨证案例的基础之上,发现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继承和运用,表明医家对《黄帝内经》理论传承的主体作用,以此作为中医学以经典为主线的传承模式的重要例证。方法:通过文献搜集和对比,将叶氏医案中奇经辨证的运用经验与《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叶天士在其奇经辨证的理论中充分运用并发挥了《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结论:医家是《黄帝内经》理论传承的主体,清代医家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升降理论肇始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帝内经》一书中,虽然没有关于升降理论的系统论述,但散在于各篇章中确已出现升降理论的端倪。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分别从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加以阐发,不  相似文献   

7.
赵昌林  陈孝银 《陕西中医》2006,27(1):115-116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养生方面论述较为详细的书籍,它奠定了中医学养生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深远而巨大,综观现代关于对《黄帝内经》中有关养生的论述,主要从衰老的发生机理,养生的基本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但是关于男女因为性别的差异而养生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却无人论及,本文就《黄帝内经》中有关男女性别的差异在养生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硬皮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黄帝内经》中对痹证定义、分类、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阐述,为痹证类疾病的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论证硬皮病所属的痹证范畴可囊括《黄帝内经》中各类五体痹、五脏痹等,以《黄帝内经》痹证理论为指导,结合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和现代病理机制,从邪、虚、瘀和疾病传变等角度,探讨硬皮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孙一奎,明代新安医家,秉承新安医派特色,临证施治注重健脾温肾,调补营卫。其推崇《黄帝内经》等经典对痹证的认识,主张以经为纲立痹名。孙氏治痹特色为从脾立论,认为脾虚是痹证的根本原因,临床辨证用药多注意培补后天,调和气血,强调痰与痹证的联系,善用古方化裁治疗痹证。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太素》学术成就初探聂耀内蒙古医学中医学系(010020)高美先内蒙古医学院图书馆(010050)《黄帝内经太素》为隋末唐初医家杨上善所撰注,这部书是注解《内经》的第一部早期作品,对中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给后世医家和学者以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1.
有关体质理论问题,我国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论述,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注意到个体差异性,按其生理作了若干分类,并将其独特的理论贯穿在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后世医家的不断充实,对中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对体质差异性的认识而言,《灵枢·  相似文献   

12.
《内经》在论述痹病时虽未使用"瘀血"的术语,但通过有关论述表明《内经》已认识到了瘀血在痹证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从古代医家对痹证的有关论治来看,瘀血与痹证发病的关系已经受到了重视。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正式提出了外伤瘀血致痹说。总之,瘀血既可作为病理产物贯串痹证发病始终,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导致痹证的发生。这一点从现代医学对痹证范畴疾病的有关研究也可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它是中医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内经》尊之谓“医家之宗”,成为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现就《内经》的沿革及其书名的由来做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筋痹为痹证之一,现多见于骨科、神经内科等多种疾病,《黄帝内经》中多处篇章涉及筋痹的论述。笔者从《黄帝内经》对筋痹的认识及治疗规律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医致病因素主要是感受风寒湿邪,与体虚年老密切联系,并且其发病与十二经脉密切相关,各经营卫气血失常皆能致相应经筋痹证,针灸治疗以关刺、恢刺、燔针劫刺为主。  相似文献   

15.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历史,研究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及其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阐明了《黄帝内经》中五脏阴阳辨证思维对后世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历史,研究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及其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阐明了《黄帝内经》中五脏阴阳辨证思维对后世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观念为指导是继承、运用和发展中医的基础与关键。毫无疑问,研读《黄帝内经》对学习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与观念,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推崇。其对人体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与养生观(五观)的论述,体现了古代先知对人体生命现象独特的认识,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体现了中医学包涵的人文、社会属性和古人的高  相似文献   

18.
陆定其  冯波  胡文秀  王新昌 《新中医》2020,52(7):176-178
"开阖枢"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经仲景发挥,由后世医家不断完善,指导着中医药的临床实践,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精华所在。从"开阖枢"角度探析痹证病因病机关键,求本溯源,从痹证不同病程阶段的矛盾解析其治疗要义,进一步理解治痹经典方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医生的道德修养是哲学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正确诊断与治疗的保障。中医学历来重视医德。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专门论述医生的道德修养问题。南北朝时梁人阳泉指出 :“夫医者 ,非仁爱之士不可括也 ;非聪达理不可任也 ;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中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医生的道德规范 ,成为后来医家的座右铭。  中医学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医德内容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济世救人 ,仁爱为怀  古代医家把“济世救人”作为自己的崇高社会职责和医德修养的根本。古人认为“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的巫术背景。方法:采用文献搜集与整理方法,搜集整理《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上古医家,对其巫术背景、巫医治疗进行考证。结果与结论:《黄帝内经》所载上古医家大多具有巫术的背景,其治疗手段往往巫医杂糅,《黄帝内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巫医的思想进行了扬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