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科》2021,(5)
目的分析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rTMS干预,干预6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6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周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FMA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减轻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增强上肢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内科》2021,(5)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双侧上肢强制性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本体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卒中后常规药物治疗及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和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双侧上肢强制性运动训练,1周训练5 d,持续训练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本体感觉功能、FM量表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评分及改良Barthel(MBI)指数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平均轨迹误差(ATE)、测试执行时间(Ti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ATE、Time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量表运动、感觉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FM量表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显著增高,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UEF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UEFT、MBI评分均显著增高,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双侧上肢强制性运动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改善其上肢本体感觉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透穴针刺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4例。两组均予内科基础及对症处理,对照组予Bobath技术疗法,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予透穴针刺,以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缺损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估肢体痉挛状况、简化Fugl-Meyer量表(FMA)量表评估肢体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NIHSS评分降低(P 0.05),上肢、下肢MAS及FMA评分均降低(P 0.05),MBI评分降低(P 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NIHSS评分较低(P0.01),上肢、下肢MAS及FMA评分均较低(P 0.05),MBI评分较低(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透穴针刺联合Bobath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病人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康复锻炼对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早期自主及被动常规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康复锻炼。两组疗程均为4 w。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测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Fuge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和简易上肢功能评分(STEF)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后FMA和STEF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NIHS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而MBI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NIHS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而MBI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情绪功能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情绪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康复锻炼可改善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照组仅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观察两组临床有效率,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上肢部分)、改良Bathel指数(MBI)、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及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75.56%,P0.05);治疗前,两组FMA、MBI、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MBI、VAS评分分别为(50.06±3.24)分、(69.98±7.35)分、(2.31±1.99)分,对照组分别为(41.23±4.56)分、(61.44±7.71)分、(4.36±3.28)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改善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有较好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F-rTMS)健侧大脑半球初级运动皮质区(M1)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17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86例。对照组采取假刺激治疗,观察组采取LF-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侧双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s)波幅、患侧上肢握力、患侧上肢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侧MEPs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观察组患侧MEPs波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握力、FMA评分、MA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d后、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侧上肢握力、FMA评分、MAS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采取LF-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可提高患侧上肢握力,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频率为3Hz的rTMS,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上肢进行力量、功能、感觉评定。结果 2组治疗后握力、捏力、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运动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捏力、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43.8±18.3)Nvs(31.5±16.9)N,(44.6±13.7)分vs(36.9±16.3)分,P0.05],而2组治疗后的握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触觉阈值和两点辨别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3.1±0.9)g vs(4.6±1.5)g,(6.3±3.5)mmvs(9.4±4.6)mm,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频rTMS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捏力及运动功能,且对上肢感觉改善也有明显作用,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频(10 Hz)、低频(1 Hz)以及θ短阵快速脉冲模式(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7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低频(18例)、高频(18例)、TBS(18例)rTMS或假刺激(对照组,18例),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所有入组患者在rTMS治疗前(第1 次治疗之前当天)和治疗后(最后1次治疗之后当天)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 4组患者治疗后FMA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出现显著改善(P均<0.05).高频组、低频组以及TBS组rTMS治疗后FMA和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出现显著改善(P均<0.05),各治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频、低频和TBS rTMS均能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各治疗模式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针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方法 纳入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细胞因子含量表达、大脑血流速度、上肢痉挛程度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BDNF、NGF表达,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血流速度,改良版Ashworth量表(MAS)评分,FM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细胞因子含量表达、大脑血流速度、上肢痉挛程度评分、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针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血清BDNF、NGF表达,达到增加大脑血流速度,缓解上肢痉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定向药透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定向药透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中医定向药透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ct DCS)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初发卒中后偏瘫患者45例,病程为1~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 DCS 1.0 mA、2.0 mA和对照组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传统康复训练,2次/d,45 min/次,5 d/周,持续2周。1.0 mA组和2.0 mA组在此基础上,周期给予1.0 mA或2.0 mA的ct DCS治疗,1次/d,20 min/次,5 d/周,对照组仅接受假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进行上肢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1.0 mA组差值分别为(12±3)、(10±2)、(22±9)分;2.0 mA组差值分别为(12±3)、(10±3)、(20±6)分,对照组差值分别为(9±3)、(7±3)、(1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治疗后2周1.0 mA组和2.0 mA组的上肢FMA评分和ARA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FMA评分比较均P0.01,ARAT评分比较均P0.05;而1.0 mA组和2.0 mA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DCS有改善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趋势,但ct DCS强度1.0 mA与2.0 mA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探讨rTMS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潜在机制。 方法选取包头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低频(1 Hz)rTMS治疗。每周治疗5 d,总疗程为4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同时收集治疗前后患者DTI中感兴趣区(放射冠区、内囊后肢)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计算出相对各项异性分数(rFA)后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1)。DTI参数:治疗组放射冠区、内囊后肢的FA、rFA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放射冠区、内囊后肢的FA、r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组病灶侧放射冠区的FA、rFA值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FMA、MBI评分呈正相关(P<0.05);内囊后肢的FA、rFA值与MBI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NIHSS、FM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常规康复治疗、rTMS治疗均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二者结合效果更为突出。经DTI证实,传统康复治疗结合rTMS可改善神经纤维束的完整性,这可能是rTMS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病变部位分为三组,A观察组(一侧皮层单个病灶,24例)、B观察组(一侧基底节单个病灶,24例)、C观察组(一侧脑干单个病灶,24人)。各组内分别设条件对应的A对照组(23例)、B对照组(24例)、C对照组(23例)。各组均有一侧上下肢功能障碍。且肌力≤Ⅲ级。对照组均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入院治疗前、治疗后2 w、4 w分别作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FM-B)、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用Barthel指数(MBI)。结果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治疗后不同时间FMA、FM-B及MB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各观察组内治疗后不同时间FMA、FM-B及MB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各观察组间在治疗前FMA、FM-B及M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 w、4 w时上述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A观察组FMA、FM-B及MBI评分与B观察组及C观察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B观察组与C观察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持续的康复治疗获益更大;不同部位的急性脑梗死康复治疗的效果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头针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卒中偏瘫病人皮质脊髓束(CSL)微结构完整性的效果。方法 30例病人随机分为头针组(A组)、低频rTMS组(B组)、头针联合低频rTMS组(C组)。治疗2周后,观察患侧内囊后肢前部CSL的部分各向异性(FA)及临床疗效。结果进行2周治疗后,所有病人病灶侧CSL的FA值及FMA、MBI值均有所提高,但头针联合低频rTMS治疗组的FA值和FMA、MBI值提高更明显。结论头针联合低频rTMS更好地改善卒中偏瘫病人皮质脊髓束微结构的完整性,同时对病人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运动想象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上肢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7年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并上肢偏瘫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运动想象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改良的痉挛评价量表(mAS)分级、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自理能力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 AS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FIM自理能力评分和FMA上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IM自理能力评分和FMA上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运动想象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上肢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上肢痉挛并促进其上肢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表面肌电信号变化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联性。方法脑卒中患者24例为观察组,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4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上肢、观察组偏瘫侧与健侧上肢做肘屈、拇外展、食指外展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拇短屈肌、第一骨间背侧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均方根与中值频率值,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估观察组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力改善情况,分析偏瘫侧上肢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中值频率值与FMA评分、MMT评分的关联性。结果首次观察组偏瘫侧拇短展肌、第一骨间背侧肌、肱二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中值频率值均小于健侧,观察组健侧拇短屈肌、第一骨间背侧肌、肱二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大于对照组(P0.05);首次观察组偏瘫侧肱二头肌表面肌电信号中值频率值小于对照组,健侧拇短屈肌、第一骨间背侧肌表面肌电信号中值频率值大于对照组(P0.05);末次偏瘫侧上肢拇短屈肌、第一骨间背侧肌、肱二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中值频率值均明显大于首次(P0.05);偏瘫侧上肢FMA评分、MMT评分与拇短屈肌、第一骨间背侧肌、肱二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与中值频率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通过监测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可了解偏瘫侧上肢神经肌肉活动情况,评价上肢肌力与运功功能恢复效果,对康复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运动再学习方案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初发卒中患者40例,病程为1~6个月,按住院号或门诊号尾数的单双号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传统康复训练和针对上肢功能恢复的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2次/d,30 min/次,5 d/周,共6周。给予联合组患者6周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2次/d,20 min/次,5 d/周;给予对照组患者假刺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进行功能评定。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量表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联合组的上肢FMA和ARAT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值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3±3)分比(10±3)分和(10±2)分比(8±2)分(t值分别为3.503和3.244,均P0.01);MB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运动再学习方案能有效改善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rTMS治疗,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3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九孔柱时间、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FMA总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九孔柱时间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1%与85.7%,P<0.01)。结论:低频rTMS刺激联合针刺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上肢FMA、九孔柱时间、Barthel评分,且改善作用优于单纯低频rTMS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等速运动锻炼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学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82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等速运动锻炼,随访6个月后,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比较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测平衡功能;比较两组6 min步行距离及10 m步行时间;采用改良Ashworyh量表比较两组肌张力变化。结果观察组MBI评分、FMA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小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前肌张力差别不大,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运动锻炼能够有效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对于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经颅磁诱发拇指对掌肌的运动电位观察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偏瘫的早期康复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4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估运动诱发电位(MEP)、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量表(MBI)评分和徒手肌力(MMT)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诱发出MEP波较治疗前改善,中枢传导延长时间缩短;两组治疗后肌力、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与60.0%,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病人肌力,提高运动功能和自我照顾能力,与改善损伤大脑功能和神经传导通路密切相关;早期运用针刺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