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了解贵州省监测点6月~5岁儿童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贫血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贵州省监测点853名6月~5岁儿童进行实验室检测血红蛋白含量,对家属进行相关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6月~5岁儿童贫血率为14.9%,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贫血分别占70.08%,29.13%及0.79%,且贫血率有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x2=27.8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贫血发生率与其是否定期监测儿童生长发育和辅食添加月龄大于6月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34,0.19);相较于6~<12月龄组,其他高月龄组儿童更不易发生儿童贫血(OR值分别为0.23,0.09,0.07,0.07);儿童断奶月龄与发生儿童贫血正相关(OR=1.27).结论 贵州省监测点6月~5岁儿童贫血率偏高.应教育家长科学喂养,注意儿童体检,促进政府、医疗机构和家庭的合作,以达到有效降低儿童贫血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009年云南贫困农村6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测量、生化检测共调查1291名儿童,计算Z评分和营养不良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2009年云南贫困农村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3.4%,低体重率为11.5%,消瘦率为8.4%。儿童营养不良与出生体重、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添加辅食的早晚紧密相关,低出生体重(OR=2.947,95%CI=1.820~4.763)、父母外出打工(OR=1.282,95%CI=1.033~1.825)、添加辅食过晚(OR=1.892,95%CI=1.205~3.059)的儿童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结论云南贫困农村6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不容忽视,是饮食、家庭环境、社会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预防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必须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研究在中国十三省(市)贫困地区中,母亲外出打工的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公共卫生突发应急反应机制运行项目——建立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及数据信息系统。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内容包括询问调查、体格测量、血红蛋白检测和膳食调查。提取18月龄以下的儿童作为分析对象。以2006年WHO生长发育标准计算Z评分;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数据清理和分析均采用SAS 9.12统计软件。结果在研究样本中,9.3%的儿童其母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外打工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为15.5%,低体重率为6.0%。排除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显示,低出生体重(OR=2.543,95%CI 1.481~4.365)、少数民族(OR=1.661,95%CI 1.274~2.165)、母亲在外打工(母亲不在家)(OR=1.602,95%CI 1.085~2.367)、最近的医疗机构为1公里及以上(OR=1.308,95%CI 1.008~1.696)、家庭拥有不卫生厕所(OR=1.311,95%CI 1.017~1.689)是18个月以下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贫困地区,母亲在外打工的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堪忧,加强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监测、采取有效的综合改善措施有利于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昆明市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14—2019年昆明市国家监测点五华区4个街道体检儿童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2014—2019年昆明市5岁以下体检儿童低体重发生率为0.29%,生长迟缓发生率为0.46%,消瘦发生率为0.66%,超重发生率为0.50%,肥胖发生率为0.12%,除肥胖率外均存在逐年增长的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OR=12.642)、早产儿(OR=2.408)、胎次≥2次(OR=2.900)、纯母乳喂养率低(OR=2.033)、第一次母乳喂养时间滞后(OR=3.153)、家庭人口过多(OR=4.193)、家庭收入较低(OR=3.975~9.278)、母亲妊娠期患病(OR=2.170)均是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结论 昆明市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较低,但仍存在逐年增长的趋势,且1岁以内儿童更容易发生。儿童营养不良与父母外出打工、早产儿、胎次≥2次、纯母乳喂养率低、第一次母乳喂养时间滞后、家庭人口数多、家庭收入低、母亲妊娠期患病情况有关,应采取综合措施来改善儿童营养不良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西部分贫困农村2岁以下婴幼儿营养不良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广西4个贫困县作为调查点,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对每个调查县随机抽取2个乡、每个乡抽取2个村共653名2岁以下婴幼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WHO/NCHS推荐的性别年龄别身高体重参考值Z评分法,评价儿童营养健康状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式进行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653名2岁以下婴幼儿低出生体重率为8.7%,生长迟缓率为39.7%,低体重率为42.1%,消瘦率为14.4%,贫血患病率为25.4%。营养不良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的年龄、看护人和母亲外出务工时间是婴幼儿生长迟缓、低体重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广西部分贫困地区儿童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国2010年控制目标(即小于5%),2岁以下婴幼儿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发生率和贫血患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影响湖南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因素,为进一步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病率,改善儿童营养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湖南省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2004年影响湖南省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为民族、居住地、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人均收入、母亲职业、早产、窒息、肺炎、贫血、佝偻病、母乳喂养和剖宫产(经X2检验P值均小于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高(β分别为-1.503、-2.071)、剖宫产(β=-0.352)是避免低体重发生的保护因素,民族(β=0.255)、早产(β=0.981)、窒息(β=0.586)、肺炎(β=0.922)、喂养方式(β=0.181)、佝偻病(β=0.423)和贫血(β=0.709)是导致消瘦的危险因素;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高(β分别为-1.018及-2.509)、母亲职业(β=-0.478)、人均收入(β=-0.624)和剖宫产(β=-0.352)是避免低体重发生的保护因素,民族(β=0.507)、早产(β=0.948)、喂养方式(β=0.251)、贫血(β=1.008)和佝偻病(β=0.487)是导致低体重的危险因素;父亲文化(β=-0.977)、母亲文化(β=-2.712)、剖宫产(β=-0.259)和人均收入(β=-0.389)是避免发育迟缓发生的保护因素,民族(β=0.468)、居住地(β=0.564)、早产(β=0.640)、喂养方式(β=0.178)、贫血(β=0.706)和佝偻病(β=0.355)是导致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结论 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喂养及降低儿童常见病发生有助于改善湖南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9~2010年云南贫困农村地区0~5岁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广南县贫困县农村地区1002名0~5岁儿童,通过询问调查、血红蛋白检测和膳食调查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采用Z评分法进行营养状况评价,计算营养不良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2009~2010年云南贫困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18.8%,生长迟缓率为34.3%,消瘦率为3.1%。排除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显示,2岁以下儿童未喂过母乳的比喂过母乳的儿童容易发生营养不良;2岁以下儿童过去7天添加辅食蔬菜和水果天数较多的比少的不容易发生营养不良;2岁以下儿童与同龄孩子比较情况好的比差的和差不多的不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结论云南贫困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不容忽视。儿童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2岁以下儿童的喂养方式、2岁以下婴幼儿辅食添加、2岁以下儿童与同龄孩子比较情况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湖北省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腹泻两周患病率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湖北省农村地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8个市(县)调查2 330名5岁以下儿童。结果 2009年湖北省农村5以下儿童腹泻两周患病率为8.1%,男童(8.2%)和女童(7.9%)腹泻两周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上,两周患病率随儿童月龄的增长而下降,但有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最低的为46~59月龄组(2.2%),最高的为6~11月龄组(13.8%);中收入地区两周患病率最高(13.5%),高收入地区最低(4.6%);出生时母亲年龄>25岁的儿童两周患病率高于出生时母亲年龄≤25岁的儿童(10.4%>6.7%);母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儿童两周患病率最高(11.9%),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者最低(6.9%);母亲外出打工的儿童两周患病率高于母亲未外出打工的儿童(9.9% vs 7.2%);过去一年家庭人均收入≤3 000元的儿童两周患病率最高(11.7%),>6 000元者最低(7.1%)。结论 湖北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腹泻两周患病率较高,其受儿童月龄、儿童出生时母亲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外出打工、家庭经济状况等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贫困地区1324名6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西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为制定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随机选择国家级贫困县平果县、融水县、天等县、巴马县进行6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调查。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每个调查县随机抽取2个乡、每个乡2个村对6岁以下儿童进行营养状况调查。采用WHO推荐WHO/NCHS(1978)儿童身高体重参考标准,利用Z评分方法评价儿童营养状况,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儿童生长迟缓率为22.8%、低体重率28.7%,消瘦率11.2%、贫血率16.9%;其中12月龄儿童除贫血外,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最高;奶类、肉类食物摄入偏低,食物谱单一,小食品摄入过多,易造成能量-蛋白摄入不足,是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母亲文化低是儿童生长迟缓发生地危险因素。结论:广西贫困农村儿童营养不良状况严重,应当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及时实施营养干预措施,努力改善儿童营养不良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儿童的身体和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描述2013年中国农村6岁以下留守儿童营养不足的状况及特点。方法数据来自2013年中国0~5岁儿童乳母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项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象为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5个监测点6岁以下儿童4576名。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足的判定采用WHO2006年生长发育标准,5岁儿童采用WHO2007年生长发育参考值。结果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进行事后加权计算,利用Rao-Scott修饰权重的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检验。结果中国农村6岁以下留守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为10.6%,其中男童11.6%,女童9.4%,普通农村7.1%,贫困农村16.6%;农村留守儿童生长迟缓率在性别(P=0.022)、普通农村与贫困农村(P=0.006)、东中西部地区(P=0.003)、父母外出类型(P=0.005)、母亲文化程度(P<0.001)、家庭年人均收入(P<0.001)方面存在差异。中国农村6岁以下留守儿童低体重率为3.2%,其中男童3.4%,女童2.9%,普通农村1.6%,贫困农村6.0%;农村留守儿童低体重率在普通农村与贫困农村(P<0.001)、东中西部地区(P<0.001)、家庭年人均收入(P=0.014)、母亲文化程度(P<0.001)方面存在差异。中国农村6岁以下留守儿童消瘦率为2.3%,其中男童2.3%,女童2.2%,普通农村1.5%,贫困农村3.5%;普通农村留守儿童消瘦率在父母外出类型上存在差异(P=0.033);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年人均收入(P=0.020)、母亲文化程度(P<0.001)上存在差异。结论2013年中国农村6岁以下留守儿童营养不足率不容忽视,尤其是贫困农村、西部地区、低收入家庭、母亲外出、母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6岁以下留守儿童营养不足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通过儿童微量元素补充降低贵州省农村地区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的效果和策略。方法 根据入户调查数据, 描述2008-2012年贵州省调查地区的儿童VitA补充率及锌补充率, 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当地儿童微量元素补充的因素, 利用生命挽救工具预测将儿童VitA补充率及锌补充率逐步提高至2020年99.9%水平对降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的效果。结果 2012年贵州省调查地区儿童VitA补充率和锌补充率分别是50.9%与31.7%, 影响儿童微量元素补充的主要因素是母亲文化程度和民族, 2020年将儿童VitA覆盖与锌覆盖提升至99.9%, 可将当地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率降低1.26%。结论 应主要通过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及非汉族母亲群体的干预, 提高儿童微量元素补充覆盖率, 有效降低未来贵州省农村地区的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新会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6432名5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家长问卷调查,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进行儿童营养不良病因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新会区2008年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发育迟缓和消瘦的患病率分别为3.90%、2.97%、3.08%,城区营养不良患病率低于农村,〈6个月年龄组的营养不良患病率最低,随着年龄组的增大,营养不良患病率逐渐上升,性别方面无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病率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农村居住、年龄、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母亲文化程度及不良饮食习惯等。结论新会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需引起重视,做好儿童常见病的防治,加强科学喂养知识宣传,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对降低新会区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自杀倾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自杀倾向(包括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省六安市3所中等专业学校14~16周岁在校学生852名,有效调查人数840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特质对应方式问卷(TCSQ),进行抑郁、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心理状况评定;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自杀行为定义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与自杀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结果 840名14~16周岁儿童中,父母均外出打工146名,仅父亲外出打工149名,仅母亲外出打工39名.父母外出打工与否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221 5±5.513 92),父母均未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915 0±5.857 61),与父母均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30.527 4±5.886 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40名儿童中,有过自杀意念者占37.0%;有过自杀计划者占12.5%;有过自杀行为者占6.3%;仅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3.8%,仅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4.1%,与父母均未外出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RR=0.714,95%CI=0.517~0.986,P=0.041)和民族(RR=2.441,95%CI=1.087~5.480,P=0.031)对14~16岁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仍有一定影响,其中除自杀意念外,抑郁、焦虑检出率及自杀计划、自杀行为发生率等与同年龄组无父母外出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何武  陈春明  常素英 《卫生研究》2007,36(2):206-206
利用2005年食物营养监测数据,分析了母亲在家和母亲外出打工的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及患病情况以及2岁以下儿童母乳喂养情况。根据儿童性别、身高和体重,利用美国CDC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生长发育参考值(NCHS/WHO)[1],分别计算每个儿童的相对年龄身高(WAZ)、相对年龄体重(HA  相似文献   

15.
Yu D  Liu A  Yu W  Zhang B  Zhang J  Jia F  Li J  Zhao L 《卫生研究》2011,40(6):714-718
目的 研究2009年中国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7818名.内容包括询问调查、体格测量、生化检测和膳食调查.以2006年WHO生长发育标准计算Z评分,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率的计算采用WHO Anthro V3.2.2软件.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数据清理和分析均采用SAS 9.12统计软件.结果 2009年中国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5.9%,低体重率为7.8%,消瘦率为3.7%.排除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显示,那些低出生体重(OR=1.975,95% CI=1.515 ~ 2.575)、家庭年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OR=1.813,95% CI=1.364~2.409)、看护人为非父亲/母亲(OR=1.190,95% CI=1.022~1.387)、家庭饮水不卫生(OR=1.282,95% CI=1.120~1.466)的儿童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与母亲职业为技术、干部、军人等的儿童相比,母亲是纯农民、农民工、农村手工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从事家务等职业的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分别是前者的5.384倍(OR=5.384,95% CI=2.490~11.642)、4.244倍(OR=4.244,95% CI=1.953~9.222)、4.872倍(OR =4.872,95% CI=2.169~10.947)和5.331倍(OR=5.331,95% CI=2.438~11.654);距离住所1公里以内有医疗点是儿童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OR=1.246,95% CI=1.100~1.411);出生后9个月才开始添加辅食可增加儿童营养不良危险(OR=1.194,95% CI=1.016~1.403).结论 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不容忽视,影响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的不良因素依然存在和变化.综合改善将是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天津市河北区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2月—2020年8月期间采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天津市河北区的8所幼儿园中抽取100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身高、体质量测量,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976份,有效回收率为97.60%(976/1000),其中男童521例(53.38%),女童455例(46.62%);3~岁儿童231例(23.67%)、4~岁儿童259例(26.54%)、5~岁儿童207例(21.21%)、6~岁儿童279例(28.59%)。共筛查出营养不良的儿童46例,其中中度消瘦37例(80.43%)、重度消瘦9例(19.57%),营养不良患病率为4.71%(46/976)。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正餐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爱吃零食、常患疾病、分娩孕周、家庭月收入、母亲/父亲文化程度、定期营养监测、每天摄奶量及喂养方式(6个月内)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爱吃零食、常患疾病、早产、家庭月收入<3000元、母亲/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是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危险因素,而定期营养监测、每天摄奶量≥500 ml、喂养方式(6个月内)为母乳喂养及好的正餐饮食习惯是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天津市河北区学龄前儿童存在一定的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西藏萨迦县0~5岁藏族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WHO标准对萨迦县5岁以下藏族儿童体格发育进行评价,并就一般人口学资料,家庭环境因素及喂养行为等内容对家长进行问卷式调查,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营养不良的总患病率为46.0%,消瘦率为20.3%,生长迟缓率为31.2%,低体重率为28.5%;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当地儿童消瘦、生长迟缓及低体重的因素不尽相同,其中月龄是3者的保护因素,而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单独准备食物、摄入鱼肝油等营养补充剂是消瘦和低体重的保护因素,母乳不够吃和家庭中有4个及以上孩子是消瘦的危险因素,祖父母照顾低体重风险较高,而女性生长迟缓风险较低。结论西藏萨迦县0~5岁藏族儿童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应根据影响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降低各种营养不良患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0~5岁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为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3个街道的577名儿童及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Z评分方法评价儿童营养状况。 结果 深圳市罗湖区0~5岁儿童生长发育水平高于2005年全国九市城市儿童,低体重率为2.6%,生长迟缓率为3.8%,消瘦率为2.3%,超重率为8.7%,肥胖率为3.1%;5~6岁为营养不良高发期,3~4岁为超重高发期。 结论 罗湖区0~5岁儿童虽然体格发育水平良好,但营养状况呈两极分化状况,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9.
陈春明  何武  常素英 《卫生研究》2006,35(6):765-768
目的了解15年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变化,为进一步改善儿童营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儿童生长迟缓的归因危险度(AR%),并分析了1990~2005年来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2005年影响儿童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低,母亲外出打工,调查前24小时未添加鸡蛋和奶类,人均在贫困线以下等。这些因素对6~24月龄儿童生长迟缓的归因危险度分别为40.5%,35.5%,24.2%,18.7%,21.9%。1990年~2005年间,社会经济状况、母亲文化、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等因素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近年来农村母亲外出打工人数增加,影响了儿童的喂养和照料,是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利因素。结论社会经济发展是儿童生长发育提高的直接因素;喂养和母亲的照料是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可以加速也可以抵消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提高儿童身高发育是中国继续提高儿童健康和体质的要素,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儿童膳食营养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农村地区≤5岁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因素,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从全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河北省数据库提取≤5岁农村儿童信息,分析留守儿童(270人)与非留守儿童(752人)身高、体重发育情况;以库中留守儿童中发育异常者为病例组,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留守儿童身高、体重发育影响因素。结果河北省农村地区≤5岁留守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构成比为78.15%,高于非留守儿童的18.88%(X~2=374.90,P=0.000);营养不良构成比(53.33%)高于后者(9.07%)(x~2=262.01,P0.01)。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外出务工(OR=26.05,P=0.006)、体重异常(OR=3.85,P0.01)是留守儿童身长发育的危险因素;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较高可以促进儿童体重的增长(OR=0.46,P=0.004),儿童身长异常是体重正常增长的危险因素(OR=2.60,P0.01)。结论农村地区≤5岁留守儿童中,母亲外出务工尤其不利于其身长发育,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有利于其体重增长,婴幼儿身高与体重质量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