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典型肝脓肿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及病理基础,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或随访确诊的16例不典型肝脓肿(细菌性)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结果 16例肝脓肿在CT平扫时病灶边缘及内部结构均为较模糊的低密度影。三期增强扫描可见:(1)动脉期,病灶周边肝段强化略明显,病灶内均可见分隔强化所形成的"簇状征",从中央向周边放射分布改变。(2)门脉期,"簇状征"或"蜘蛛网隔征"、"蜂窝征"明显显示。(3)平衡期,病灶边缘及内分隔持续强化,病灶范围较增强前趋于缩小。结论不典型肝脓肿运用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在比较影像学上选择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征象及其特征性表现,提高肝脓肿诊断的正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32例的CT表现;所收集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32例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脓肿壁表现为双环强化征18例,三环强化征3例,表现为分隔强化8例;表现边缘强化征19例。结论:CT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脓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扫描能准确显示肝脓肿的部位,且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肝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厉天林 《临床医学》2008,28(12):107-108
目的研究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不典型肝脓肿多见于肝脓肿的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①肿块缩小征;②"蜂窝征";③"花瓣征";④周围充血征;⑤延时强化征。结论不典型肝脓肿的CT平扫无特征性,增强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和延时扫描有一定特征性,多征象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多能作出正确诊断,积极抗炎治疗观察对鉴别诊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肝脓肿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皮穿刺确诊的肝脓肿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肝脓肿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病灶,边缘欠清晰,增强显示环靶征,部分呈多房簇集征和脓肿内气体。13例不典型肝脓肿多为早期肝脓肿,CT平扫无特征,增强扫描见花瓣征及持续强化征等。结论肝脓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CT表现,结合CT表现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提高对肝脓肿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关系的认识,探讨CT在肝脓肿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经证实的36例肝脓肿平扫加增强扫描的CT表现。结果 肝脓肿多形态,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边界欠清,增强扫描脓肿液化区不强化,边缘强化明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本组簇形征13例,周围多环征8例,小气泡或气一液平面征4例。结论 CT扫描是诊断肝脓肿的主要检查方法。上述“三征”中的任何“一征”均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肝脓肿的CT资料。结果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或密度不太均匀肿块,边缘模糊;增强后不同时相有“细网格征”、“簇形征”、“蜂窝征”、“晕征”、“肿块缩小征”及短暂性肝段强化。结论联系病史、分析CT增强扫描和延迟扫描的表现有助于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15例肝脓肿的CT平扫与增强扫描表现,平扫表现为9例低密度灶,其余6例为不均质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可见边缘环状强化(10/15),其中6例出现“环靶征”,为肝脓肿较可靠的CT征象,作者认为肝脓肿的各种CT表现与其感染原无明显关系,并分析了与肝内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脓肿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30例肝脓肿的动态增强各期CT表现,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实质期肝脏3期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30例肝脓肿中,病灶位于肝左叶7例,肝右叶21例,左右叶均有2例。典型肝脓肿12例,表现为环靶征,中心均为低密度影并含气体;不典型肝脓肿18例,其中13例表现为蜂窝状,并有持续强化征、边缘锐利征等5例出现一过性肝段性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3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对提高肝脓肿的诊断率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改变,评价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脾结核,8例均作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8例中6例CT平扫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稍低密度或等密度灶,病灶高于水样密度。其中4例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2例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呈环形强化。1例CT平扫为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强化。1例CT表现为脾脏、腹腔淋巴结多发钙化影。8例中7例同时伴有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结论CT平扫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稍低或等密度(高于水样密度)病灶,而增强扫描却完全不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的征象,是脾结核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0.
肝脓肿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特点。方法:分析25例经临床确诊的细菌性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s,60s和120s。结果:肝脓肿增强扫描的典型CT表现为:①动脉期及门脉期灶周正常肝组织出现高灌注征象;②病灶周边和/或内部出现单个或多个完整或不完整强化环;③病灶内有宽窄不等的不规则分隔;④灶周低密度水肿带门脉期显示最清晰;⑤延迟期脓肿壁、分隔及水肿带均呈等密度,仅坏死区无强化呈低密度。肝脓肿亦有CT表现不典型者。肝癌可合并肝脓肿。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四期增强扫描对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病例资料,行CT平扫及四期增强扫描或五期增强扫描。结果:早期细菌性肝脓肿多见于细菌性肝脓肿的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平扫呈多房性低密度肿块,边界多不清晰,增强后可见典型征象。结论:早期细菌性肝脓肿多层螺旋CT动态四期增强后可显示特征性表现,大大提高了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不典型肝脓肿的CT征象,以提高低辐射剂量CT检查对肝脓肿的早期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经临床、手术或病理学证实的肝脓肿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320排容积CT扫描,20例行64排螺旋CT扫描,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各征象,对两组所受辐射剂量及噪声进行对比。结果 CT平扫两组肝脓肿均呈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或等低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高灌注征、簇状征、持续强化征、缩小征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20排容积扫描组辐射剂量(9.9±0.8)mSv,噪声5.90±0.63;64排螺旋扫描组所接受辐射剂量(17.5±1.2)mSv,噪声5.35±0.55。两组辐射剂量及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20排CT容积扫描辅助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其诊断准确率高,辐射剂量低,可为临床诊断肝脓肿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56例肝血管瘤患者(共63个病灶)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结束后20s行动脉期扫描,60s行静脉期扫描,3~10min行延迟扫描。结果平扫CT图像上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低密度或略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大部分病灶呈周边强化,门脉期造影剂逐渐像中心扩展,延迟期病灶被部分或全部充填。造影剂"快进慢出"或"慢进慢出"是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inoma IPCC)的CT影像特征,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表现,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CT平扫多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多数病例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病灶所在肝叶萎缩。增强扫描早期呈无或轻度强化,延迟扫描内部有不均匀片状、分隔状不同程度强化。结论: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好发部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和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鉴别,其中又以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ICC患者29例,其中15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1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回顾分析肿瘤的形态学特征、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以及附属征象。结果:29例ICC,共检出32个病灶,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7个病灶,平扫仅1个病灶表现为混杂密度,其余均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0个病灶呈边缘强化,6个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未见强化,门脉期显示12个病灶呈渐进性强化,5个病灶强化减退。MRI共检出17个病灶,T1WI、T2WI主要表现为混杂的异常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6个病灶呈边缘环形或不规则强化,1个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显示15个病灶瘤内实性部分的信号呈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更加明显,1个病灶瘤体边缘保持厚环状明显强化,1个病灶强化减弱。附属征象包括胆管扩张15例,局部肝包膜凹陷2例,肝叶萎缩1例,门静脉癌栓4例。结论:ICC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是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及早发现ICC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提高对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东大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延迟扫描,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平扫、增强扫描、延迟扫描的影像图像。结果肝脏弥漫性低密度病灶,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中央部有结节样强化,边缘始终无强化。结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多分布在肝包膜下,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有肝包膜凹陷征,有病灶融合征象。无明显边缘强化,未见有钙化征象,螺旋CT检查有它独有的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肾脓肿合并肾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37例肾脓肿合并肾周感染患者,均于术前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37例患者CT扫描图像经后处理技术处理,均无阶梯状伪影产生且对肾脏解剖结构、形状、病变情况显示清晰。平扫显示病灶部位呈现出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影或密度不均的等密度低密度混合影,病灶多呈较为规则的类圆形,部分于病灶中可见气液平面。增强后病灶边缘低密度区可见环状强化,病灶中心均未明显强化显示。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脓肿直径2 cm、1 cm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肾脓肿合并肾周感染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肾脓肿并肾周感染的检出率高,可清晰显示肾脓肿的图像特征,对提高脓肿并肾周感染的诊断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1岁.右上腹胀满不适1个月来诊.CT检查(图1~4):平扫示:肝右叶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清楚,大小约13 cm×11 cm,密度均匀,中间见"星芒状"更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均匀高密度影,中间未强化区域呈"星芒状"改变,静脉期,病灶几乎呈等密度影,周边有薄层稍高密度强化环,中间见"星芒状"低密度影,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影,中间"星芒状"低密度影消失.术后病理诊断:(右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0例肝脏E-AML患者的资料。20例患者中,4例同时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最大径)、形态,病灶平扫密度或信号特点,病灶内有无脂肪成分,病灶内有无血管影及周边血管情况,有无假包膜及其强化表现,病灶动态增强特征,以及周围肝实质背景等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肝E-AML单发17例、多发3例;共24枚病灶,其中,尾状叶4枚、右叶9枚、左叶11枚;病灶大小1.0~25.0 cm;24枚病灶均为椭圆形或圆形;7枚病灶均为低密度,22枚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高信号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均降低;动态增强10枚表现为"快进快出"型,14枚表现为"快进慢出"型;7枚含有脂肪成分;23枚病灶内及周边可见点条状血管影;14枚见"强化逐渐减退"的假包膜;1例CTA显示肝动脉供血、肝静脉引流入下腔静脉。结论:单发富血供肿块、瘤体内和周围见点条状血管影及早显引流静脉、动脉期出现强化假包膜是肝E-AML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ass.forming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MICC)动态增强CT的典型与不典型征象。方法17例经病理证实的MICC患者,均行平扫与动态增强CT检查,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其CT扫描各期征象。结果17例患者共检出病灶21个,直径1.8—5.3cm。CT平扫上多数肿块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境界不清。15个病灶(71%)动态增强CT表现为典型的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与延迟期肿块中央部分向心性强化;6个病灶(29%)表现为非典型的动脉期全部或部分强化,门脉期或延迟期肿块原强化区造影剂迅速流出,表现为“快进快出”。5例患者病灶邻近肝包膜凹陷,7例患者伴随胆管扩张。结论MICC的动态增强CT征象与病灶的生长方式及其内各组织成分的比例、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