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名中医周智春教授善结合"辨体-辨病-辨证"三方面辨治产后抑郁症.周教授认为,不同体质类型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发展及预后具有不同的影响,临证经验主要可归纳为:体病相关,辨体为先;体病同治,辨体用方;结合体质,综合调治.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武小雪  何茜  田松 《山西中医》2012,28(5):48-49
冠心病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临床以活血通脉为主要治疗方法,通过研究挖掘冠心病的易感体质,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对冠心病进行诊断和防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冠心病的防治水平,以辨体质为特色、病证结合的三辨诊断模式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的确立有一定指导意义。通过对2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和体质学的分析,为构建"辨体-辨病-辨证"的冠心病诊断模式提供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现代社会的疑难疾病,作者应用六经辨证法辨治取得较好效果,主要依据疾病病位和证候进行辨治。首先辨病位,主要辨为太阳病或少阴病;其次按证候中的主要症状和合(并)证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4.
张惠敏  王东坡  靳琦  倪诚 《中医药通报》2012,2(4):14-16, 22
本文主要介绍王琦教授治疗疑难病证的"辨体-辨病-辨证"临证模式和主病主方,深研中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以及借鉴现代医学,拓展中医诊疗的临证思路,希望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男性不育症精准医疗要求,结合新的时代男性不育症疾病谱的改变,近年中医男科新发展,拓展了中医传统辨证论治的范畴与模式。崔云教授擅长运用"症(精)-病-体-证"的辨治思路来选方用药,值得学习与借鉴。崔云教授运用"症(精)-病-体-证"模式,以症(精)为辨证要素,或辨病论治,或辨证论治,或辨体质论治,组合应用,临证思路精巧,理法方药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7.
仝小林教授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验案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热痞证的处方,仝小林教授临床善用此方治疗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及消化系统的其他病证,临床以症-证-病结合辨治理论为指导,经方新用,现举验案2则,并详细分析,以举一反三,阐述仝小林教授临床运用经方的辨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病-证-症-势"辨治特发性膜性肾病,指出辨病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时可将"风邪-风药"作为中西医汇通辨病治疗的结合点,总结出青风藤、僵蚕、蝉蜕的辨病靶药;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基本证型为脾肾亏虚、风湿瘀内蕴证,以健脾益肾、祛风通络为治疗大法,基于此总结出临床常用的基本方。临床中又在辨病、辨证治疗的基本方基础上随症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时刻把握疾病病势的发展,方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仝小林教授据多年临床、科研实践提出了“症-证-病结合”理论模式,即采取“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以及据现代药理研究综合施治,吸取各种辨治方法之长,使各种辨治方法有机结合,并附仝教授验案4则以详述。  相似文献   

10.
分析"辨体为主""辨病为主""辨证为主"的辨证方法,总结"三辨模式"的常规应用模式。即应以辨病为先,抓住疾病主要病机,明辨主病,制定主方配合专药,同时结合患者体质特征和证候特点加减用药;待病情缓解后,逐渐转向以辨体为主,结合辨证、辨病,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1.
吴利  张静  黄曾  郑玉英 《中国中医急症》2022,(12):2170-2172
目的 对5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中医体质分类及证型的分布规律,探讨LDH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LDH“辨体质-辨病-辨证”三辨诊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王琦体质九分法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LDH的中医证候分类标准对纳入患者进行体质分类和辨证分型。结果 患者的中医偏颇体质以血瘀质(28.84%)、阳虚质(18.60%)和湿热质(15.87%)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以血瘀证(36.01%)和湿热证(26.11%)为主;对中医证型分布和体质分类进行Fisher确切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 <0.01),提示LDH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证型之间有相关性。结论 LDH患者主要偏颇体质为血瘀质、阳虚质和湿热质,主要证型为血瘀证和湿热证,体质和证型之间有相关性,临床治疗时需“辨体质-辨病-辨证”三辨诊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工作中广泛应用“辨病与辨证结合”已职得显著的成效,所谓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然而,单讲中医只强调辫证论治,不重视辨病,是片面的,应看到辨中医的病在“辨病与辨证结合”中的必要性。为  相似文献   

13.
宋成鑫 《吉林中医药》2012,32(9):879-880
徐力教授辨治恶性肿瘤提倡分阶段和辨病辨证结合治疗.因围放化疗期、维持治疗期、姑息治疗期3个阶段在中医病机特点、处方用药上明显不同,准确辨析方能提高疗效.更因肿瘤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手段,深知现代医学知识,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提高疗效.辨病:辨病位、病理类型、免疫组化,辨证:辨总证、主证、兼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层层递进,建立完善的恶性肿瘤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慢性咳嗽中医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及辨证施治思路。方法分析慢性咳嗽的诊疗现状和证候特征,比较中西医理论各自认识优势,探索中医因机证治诊疗思路。结果慢性咳嗽病位证素以肺-鼻-咽喉为主,与胃、肝、脾关系密切。病性证素以内生风、燥、痰、郁为主,兼见气阴虚证。病机特征,邪犯肺系,风痰燥邪留滞气道(肺鼻咽喉),肺气上逆,"肺-鼻-咽喉同病",兼肝胃不和、肺脾气阴亏虚,总以邪恋正虚,虚实夹杂。治疗疏风化痰、润燥利咽、宣肺通窍,异病同治;再结合病证重点,加入异同并治的药。结论对慢性咳嗽要辨证、辨病、辨体质三维诊疗统一,中西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结合异病异治,才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证候病机学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指出证候研究的切入点应立足于病机方面。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 ,辨病、辨证与辨症结合 ,证候病机研究与防治机理相结合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卢依平  赵璐 《光明中医》2009,24(8):1428-1429
"辨病-辨证-辨体质"是符合现代临床实践的、能够代表现代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证特点的诊疗模式,在糖尿病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辨病指首先明确糖尿病的诊断,全面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并发症的筛查及严重程度的评估;辨证施治则是发挥中医药对糖尿病的多层次、多靶点干预作用;辨体质用以指导中老年糖尿病无明显症状者的辨治以及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如此以病统证,病证结合,辨证辨质,谨守病机,能够加强耱尿病的诊疗规范化,提高诊治效率,使中医药在糖尿病的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振球 《山西中医》2009,25(5):47-48
主诉辨治法为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的传承,又是以证统病、专病论治的创新,即抓住主诉,开展有序的问、望、闻、切四诊,结合新技术,来探讨病因,落实病位,阐明病机,分清病性,详悉病势,确定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而论治。  相似文献   

18.
自仲景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后,历代医家对于“一证”所指多有论述,难成定论,遂为争论。文章通过仲景脉证并治诊疗过程的分析,提出“辨××病脉证并治”当为后世“辨证论治”之滥觞,且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病基础上的辨病辨证结合是仲景诊治疾病的基本范式。辨证上仲景又非常重视辨“脉”证,所以《伤寒杂病论》开篇“平脉法”,每一篇都是“脉证”为主要辨别依据,这里的证不是证候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故而据脉证(体征)、参它证(症状)的“以脉统证”是仲景辨证的基本程式。由此推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当为脉证,即脉证基础上的综合征,而非指单纯的症状而言。  相似文献   

19.
王琦教授在传统中医学辨病、辨证基础上,提出以辨体为核心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从体-病-证多维角度来反映疾病的本质、阐释人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指导疾病的临床诊疗。文章以失眠为例,从辨体、辨病、辨证3个维度和层次,对以辨体为核心的思维贯穿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诊疗模式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既有辨证论治亦有辨病论治。近年来 ,许多学者一方面从证的规范化、证的指标客观化和证的实质等方面入手对“证”进行了深入研究 ,揭示辨证论治的丰富科学内涵 ;另一方面从辨病论治着手 ,努力寻找专病通治方 ,并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条途径对专病通治方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笔者认为 ,中医要发展 ,病证结合是关键 ,要积极开展病证结合研究工作 ,促进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1 辨证论治是行之有效的诊治模式 ,但忽略引起证候的疾病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 ,也是中医学最具特色、具有明显优越性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