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比分析脑内、外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影像,进一步提高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颅内CA患者的CT、MRI影像,其中脑内型37例,脑外型6例.CT平扫/增强为30/18例,MRI平扫/增强43/20例.结果脑内型CA:CT平扫为混杂颗粒状稍高密度(22/25),3例呈高密度出血灶;MRI平扫可表现为Zabramskin Ⅰ型(11.9%)、Ⅱ型(83.4%)、Ⅲ型(4.7%),多呈短或等T1、稍长T2混杂信号且周边常伴明显短T2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或无强化.脑外型CA:6例全部位于鞍旁区.CT平扫为等密度(2/5)或稍高密度(3/5);MRI平扫为等T1或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均明显强化,呈"揉面团"样,可为特有的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结论颅内CA无论脑内型还是脑外型多数都具有典型的CT、MRI表现,少数脑内型CA以出血为首发表现,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随着CT和MRI的临床应用,检出率明显提高。由于CA易反复出血,导致病灶进行性增大。因此,CA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笔者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24例,分析其CT和MRI表现,为能进一步提高C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 材料与方法本组24例,男10例,女14例,男女之比为1∶14。年龄3~64岁,平均3767岁。病程2月至8年。CT检查19例,其中14例作平扫加增强扫描。使用岛津SCT5000;以色列EIscint2400型全身C…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究采用CT及MR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山东省泰山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对比诊断准确率。结果:CT和MRI联合诊断准确率为86.00%,高于CT诊断的36.00%及MRI诊断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T1WI诊断时,14例患者为等信号,8例患者为长信号,21例患者为短信号,7例患者混杂信号。实施T2WI诊断时,19例为长信号,13例是短信号,8例是混杂信号,10例是等信号。24例患者信号明显增强,12例患者轻微增强,14例患者无增强。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者可使用CT、MRI诊断,联合诊断诊断准确率高,明确疾病特点,可促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MRI表现。方法对5年来我院收治的19例CA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男9例,女10例,年龄31~72岁,其中30~40岁的有12例。结果19例发现病灶25个,6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19个为高信号,在T2WI上全部病灶为高信号,其中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大多数病灶较小,周围无水肿带,无占位效应。结论MR是诊断CA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采用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价值。方法: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开展本研究,择取此期间我院就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5例为研究样本,全部患者均行CT、MRI检查,分析具体检查结果。结果:对比不同诊断方式准确率,联合应用CT、MRI高于单一CT、MRI诊断(P<0.05)。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联合应用CT、MRI临床价值突出,可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总结其诊断要点如下:1)好发于中年人,男性为多。2)呈类园形、边缘清楚的肿块。3)多为中等强化,一般伴有钙化。4)伴有出血的肿块,其周边有不同程度脑水肿,反之则无。以此诊断要点多可与颅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MRI检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病变均位于球后肌锥内,2例分别侵犯眶尖及海绵窦;病变呈圆形15例,椭圆形11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1例;T1WI呈均匀等眼肌低信号27例,不规则混杂高信号3例;T2WI均呈高信号,可见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视神经、眼外肌、眼球受压移位;21例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均呈"渐进性强化"。结论:MRI不仅可精确定位病变及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通过其信号特征还可反映病变内部病理改变,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癌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15例的MRI表现。结果病灶均位于中颅窝和鞍旁,MRI呈圆形或类似哑铃形肿块,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一般见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0.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l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MRl检查23例,CT检壹1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有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l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l优于C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2月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疑似患者169例,经病理检查证实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真阳性93例,169例疑似患者均行MRI与CT检测,统计MRI、CT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结果,比较MRI、CT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能。结果:经MRI检测确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真阳性78例,经CT检测确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真阳性74例,经二者联合检测确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真阳性91例;MRI、CT联合检测诊断灵敏度97.85%、诊断准确率93.49%较单一检测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CT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有助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早期诊断及临床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方法:抽选9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独享,患者均先应用CT后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正确率。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0例患者均存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其中,70例为脑内型,20例为脑外型;CT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0%,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正确率98.9%,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得知,后者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前者,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准确率优于CT诊断,效果显著,更加适用于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5例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整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资料,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均为单发,3例位于颅中窝,2例位于鞍旁。MRI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哑铃状肿块,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可提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HS)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3年2月收治35例颅内CHS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28例CHS患者位于脑内,以头痛、癫痫及肿瘤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均全切除肿瘤;7例患者位于脑外海绵窦区,全切除肿瘤2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活检3例。结论 术前以CT和MRI为脑内和脑外CHS的主要诊断方法。二者在临床表现、手术难度和术后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为颅内CHS首选治疗方法,放射外科或常规放疗适用于术前辅助治疗或术后肿瘤残留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0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和典型的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进行影像学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幕上14例,幕下2例,脑外4例;直径〈2.0cm16例,〉5.0cm4例。脑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肿块无包膜,大多数形态呈类圆形,CT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结论熟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形态、大小及强化特点,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肉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肌肉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结果主要MRI表现:①好发于下肢,较大病灶多为与肢体长轴一致的梭形,边缘不清,较小病灶呈类圆形,边缘较清;②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部或边缘可见线条状或花边状高信号灶,类似于皮下脂肪信号,T2WI上为明显高信号,为本病特征性MRI表现;③病灶内静脉石及血管流空影为又一特征性MRI表现;④GD-DTPA增强,病灶明显强化,其内低信号间隔无强化;⑤可见骨外形变化,骨质增生及骨质吸收等骨质改变。结论肌肉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明确诊断及确定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 对 3例临床确诊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做了MRI扫描 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  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中 2例病灶位于胸段 ,1例位于下颈段脊髓 ,均为单发 ,脊髓粗细正常或稍增粗。MRI特征性表现为瘤巢呈爆米花状或桑葚状混合信号团块 ,周围可见短T2 低信号环。Gd DTPA增强扫描 2例未见明显强化 ,1例呈中等度增强。瘤巢较小 ,一般不超过脊髓横径。结论 MRI诊断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特异性高、敏感度强 ,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与DSA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与DSA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定位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颅内海绵状因管瘤的CT,MRI和DSA的影像特点。结果:CT对26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均做出了100%的准确定位,而定性准确率为7.4%。MRI对26例患者均100%准确定性,定位。DSA定位准确率为38.4%,定性准确率为0%,结论:MRI对颅内海绵血管瘤诊断价值优于CT和D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