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55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以及危险因素,为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UC-CRC)的监测、筛查以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南方医院共行结肠镜检查32926例,对其中558例UC患者以及UC-CRC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58例UC患者中,发现结直肠癌8例,均为进展期癌,总体风险为1.43%,2组病人在年龄、疾病病程、病变范围、诊断结直肠癌前活检是否有不典型增生、是否使用5-ASA类药物、激素治疗以及是否参加内镜随访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别。危险因素分析提示,疾病病程、病变范围以及结肠镜检查发现不典型增生为UC-CRC的危险因素;定期内镜随访、5-ASA以及激素治疗可降低UC-RC发病的风险。结论 UC患者有较高癌变的风险,但总体风险较西方国家低;UC病程大于10年、全结肠炎以及活检发现有不典型增生是发生结肠癌的高危因素,定期内镜随访以及5-ASA和激素治疗是UC患者防止发生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UC相关性结肠癌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内镜检查是对UC疾病活动性评估及预测复发的重要检查手段,是指导UC治疗的基石,也是UC癌变的主要监测手段。白光内镜(WLI)、窄带成像(NBI)、蓝激光成像(BLI)常用于UC的监测,但对微小病变和不典型病变的检出具有一定局限性。联动成像(LCI)是一种新型内镜图像增强内镜(IEE)技术,对炎症、早期癌症等病变的识别有独特的优越性。本文就近年LCI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我国将成为常见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其主要类型之一。目前UC病情活动度评估和癌变监测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尚缺乏较理想的实验室指标。MicroRNA(miRNA)是近年发现的非编码小分子RNA,调控炎症、肿瘤等多种生命活动。在UC患者肠组织和外周血中已发现多种与炎症和癌变相关的miRNA,部分机制得到阐明,提示其作为UC相关生物标记(Biomarker)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miRNA和UC研究现状作一概述,为寻找UC活动度评估和癌变监测相关miRNA Biomarker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相关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治、预后。方法对3例UC相关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UC相关肿瘤患者病程均超过10年;肠镜提示肿瘤性病变均为息肉样病变;2例为广泛结肠型结肠炎,1例为左半结肠型结肠炎;病理1例提示癌,2例活检组织提示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异型增生患者内镜下切除后经规范5-氨基水杨酸(5-aminosailcylic acid, 5-ASA)治疗及内镜下监测,病变处于黏膜愈合;1例癌变患者因未及时治疗,后期出现肿瘤多处转移。结论 UC相关肿瘤患者病程长,多见于广泛结肠受累的患者,以息肉样病变为主的肿瘤性病变可以内镜下切除,辅以规范治疗及监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癌变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最严重的并发症,其预防手段包括内镜监测、分子生物标志物、手术治疗及化学预防。5-氨基水杨酸盐(5-aminosalicylic acid,5-ASA)是轻-中度UC患者的一线用药,其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相关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及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较全面地阐述5-ASA的化学预防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实践中预防IBD相关癌变用药方案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6.
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诊断、判断疾病活动度及癌变监测至关重要。传统白光内镜在 UC 相关癌变监测等方面有诸多不足,其应用受限。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等新技术的问世弥补了传统内镜的不足,为 UC 患者疾病活动度判断及癌变监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的诊断和监测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内镜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等。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粪便生物标志物,如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和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是肠道炎症直接产物,可以作为IBD诊断及病情监测的一种准确的、非侵入性指标,而且可能成为内镜下诊断炎症活动性的替代指标。本文旨在阐述粪便标志物在IBD的诊断、监测、评价预后等方面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8.
现提倡对Barrett食管患者定期作内镜和活检监测以早期发现癌变。本文研究的目的之一是确定内镜和活检监测对发现Barrett食管发生早期腺癌的有效性;其二是对内镜下未见肿块的因高度发育不良(HGD)或早期腺癌而切除的食管作详细病理学研究。研究分2组:第1组为行胃十二指肠内镜检查的相继病例,内镜示Barrett食管,无明显癌肿,活检为HGD;第2组为内镜见Barrett食管,无明显癌肿,而活检显示早期癌变。标准内镜监测计划为对Barrett食管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诊治水平的进展,长病程的UC患者逐渐增多,发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风险明显增加。UC癌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长病程、广泛肠段受累、累积炎症负担(cumulative inflammatory burden, CIB)、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CRC家族史等,其中炎症的反复发作是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CAC)与散发性CRC在癌变模式、发生机制、分子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遗传和表观遗传的改变、氧化应激、异常免疫反应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在炎癌转化中发挥的作用。基于危险因素对UC患者进行CAC风险分层,高危患者应进行更频繁的结肠镜监测以便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下表现,以利对比患者的诊治。方法对96例UC患者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UC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黏液脓血便、腹痛、发热、里急后重、便秘和消瘦等。内镜下所见黏膜出血、水肿、血管网模糊、粗糙颗粒、质脆易出血、糜烂、溃疡、假性息肉和癌变等。结论临床症状尤其是结肠镜检查对UC的诊治有重要意义。结肠镜检查应列为UC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1.

长病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患者癌变风险明显增加。内镜是发现结直肠癌及癌 前病变的最佳手段,但由于肠黏膜慢性炎症、溃疡及修复改变,检出IBD 相关性异型增生的难度明显超过普通人群。 2015 年美国炎症性肠病不典型增生监测与管理国际专家共识(SCENIC) 指出,高分辨率内镜结合靛胭脂染色技术目 前仍是IBD 结肠镜筛查的金标准,而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 等电子染色技术未获推荐。发现可疑病变后, 应根据其大体形态、活检病理、内镜切除难度等因素,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及其癌变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1984年至2008年6例UC相关性结直肠癌,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特点,免疫组化检测组织标本中结肠腺瘤性息肉蛋白(APC蛋白)、β-连环蛋白、p53蛋白和Wnt1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UC的癌变率为1.1%(6/534),女性多见(5/6),平均病程14.3年.临床均呈现典型的UC表现,病变常累及全结肠(5/6),均无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其中直肠癌4例、降结肠癌2例,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预后较差.APC蛋白、β-连环蛋白、p53蛋白和wnt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6、6/6、5/6和6/6.结论 临床对病变累及全结肠、病程长的UC患者,应注意防止结直肠癌的发生,其癌变过程可能有多途径参与.  相似文献   

13.
利用当前血清生物标志物诊断的肝细胞癌(HCC)通常已处于晚期阶段;在目前现有治疗方案下,HCC的5年生存率很低。因此,有必要研发高效、无创、能早期诊断HCC的生物标志物,探索治疗HCC的新策略。很多证据表明微小RNAs(miRNAs)参与HCC发生发展过程,有可能成为检测HCC癌变的敏感生物学标志物和治疗HCC的新靶标。介绍了miRNAs在HCC诊治中的应用,认为以miRNAs为基础的HCC诊治策略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尚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复发与缓解交替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及时判断疾病活动度对指导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评估非侵入性分子标志物对UC患者内镜活动度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UC患者,以25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粪钙卫蛋白(FC)浓度,评估临床活动指数(CAI)评分,检测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以Mayo评分评估内镜活动度。分析非侵入性标志物对UC内镜活动度的判断价值。结果:UC患者FC浓度明显高于IBS患者(P 0. 001)。活动期UC患者FC、CAI、CRP、ESR均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P 0. 001)。UC患者FC、CAI、CRP、ESR与Mayo评分均相关(r分别为0. 814、0. 724、0. 610、0. 657,P均0. 001)。FC临界值为200μg/g时,预测UC内镜活动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 3%和94. 1%。结论:与CAI、CRP、ESR相比,FC能更有效地发现UC患者的内镜下活动性炎症。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以胃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两种亚型,即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内镜检查结合活检是用于IBD诊断和疾病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但其昂贵且具有侵入性,有肠穿孔和出血的风险。近年来研究人员在不断探索可替代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作为监测IBD活动性和疾病管理的工具。血清学检测是一种成熟的诊断各种免疫性疾病的工具,其在IBD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确诊的患者身上,很少有人研究其作为疑似IBD患者主要诊断工具的潜力。本文介绍目前在IBD实验室检测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非侵入性血清学标志物,这些血清学标志物可用于辅助诊断IBD并监测疾病的活动性,有助于临床医生精准把控疾病进展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UC活动性的评估结果可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因此寻找有足够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易于监测UC病情程度的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些年来随着UC发病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发现白介素(interleukin,IL)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存...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目的:总结UC相关腺瘤和UC相关结直肠癌(UcCRC)的发病概况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12年3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确诊的UC患者603例,对其中UC相关腺瘤和UcCRC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病理表现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结果:603例UC患者中,UC相关腺瘤28例,发病率为4.6%(28/603);UcCRC 4例,发病率为0.7%(4/603)。UC相关腺瘤患者的UC中位病程为3年,UcCRC患者的UC中位病程为29年。UC相关腺瘤好发部位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16处)、降结肠(7处)、横结肠(6处)、升结肠以及回盲部(4处),UcCRC发病部位分别为升结肠(1例)、降结肠(2例)、乙状结肠(1例)。UC相关腺瘤和UcCRC的临床症状与一般UC相似。结论:UC相关腺瘤和UcCRC的发病率随UC病程的延长而增加。长期病程的UC患者应定期行结肠镜检查,对预防和早期检出结直肠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缺血性结肠炎(IC)与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及内镜表现的差异,研究对两者的鉴别以利对其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8月诊断为IC 30例和UC 40例患者的资料,重点分析两者在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病程、基础疾患、临床和内镜表现及病理诊断的异同点.结果 IC组和UC组在年龄分布、病...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两者的鉴别诊断依赖临床症状、内镜检查、病理活检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近年来,IBD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检测因无创、操作简单、易被患者接受而发展迅速。此外,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开展,对CD和UC相关遗传突变位点和易感基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疾病诊断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血清分子标记物和易感基因对IBD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再生基因Ⅳ(Regenerating geneⅣ,RegⅣ)和Ki67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诱发结肠癌小鼠模型中的表达,探讨RegⅣ对UC诱发结肠癌早期诊断、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60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采用偶氮氧甲烷(Azoxymethane,AOM)联合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的方法建立UC癌变的小鼠模型,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期肠道组织中Ki67和RegⅣ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此两项指标mRNA的表达。结果癌变组小鼠结肠黏膜中Ki67的表达水平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0.05),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组RegⅣ的表达水平较癌变组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法统计学结果与RT-PCR一致。结论 Reg IV在肠黏膜癌变过程中表达过量可能先于Ki67,提示RegⅣ可作为预测UC诱发结肠癌的良好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