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目的  分析抑郁在儿童期虐待与实施网络欺凌间的关系, 为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防范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网络欺凌量表、儿童期虐待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山西省6所高校的4 040名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在实施网络欺凌及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和网络伪造欺诈三个维度上, 男生和独生子女学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01)。儿童期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各维度两两间均成正相关(均有P < 0.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 成年期抑郁症状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实施网络欺凌行为之间为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90, P < 0.001), 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2.16%, 中介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39.96, RMSEA=0.101, CFI=0.948, TLI=0.924, SRMR=0.043。 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期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关系密切, 且抑郁症状在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预测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大学4,040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期遭受的虐待中报告率最高的是躯体忽视(36.3%),其次是情感忽视(21.5%)、性虐待(17.2%)、躯体虐待(12.1%)、情感虐待(6.6%)。大学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均分分别为:隐匿身份(1.79±0.82)分、网络言语欺凌(1.54±0.64)分、网络伪造欺诈(1.49±0.64)分。经t检验,男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高于女生,父母离异的学生高于父母未离异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生子女遭受的网络言语欺凌均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儿童期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躯体忽视经历是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随着受虐待程度的增加,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严重程度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3.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于2013年5月方便选取安徽省蚌埠市3所小学,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对参加研究的3~4年级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同时开展问卷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包括童年期受虐待经历(情感、躯体和性虐待)和抑郁症状等;父母问卷包括父母学历和家庭经济条件等信息。2017年3月进行随访。基线抑郁症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评价,随访期抑郁症状采用《心境与情绪问卷》评价。建立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与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前瞻性关联。结果 2013年基线调查1 172名学生,4年后随访1 021名(87.1%)。基线童年期虐待经历报告完整的学生为1 126名,其中躯体、情感和性虐待报告率分别为12.8%(144/1 126)、11.1%(125/1 126)和10.9%(123/1 126)。基线与随访期抑郁症状报告率分别为7.0%(82/1 172)和12.3%(126/1 021)。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调整基线抑郁症状、随访时年龄、性别、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离婚、BMI分类后,童年期情感虐待经历(OR=1.86,95% CI:1.03~3.36;P=0.039)和躯体虐待经历(OR=2.37,95% CI:1.39~4.03;P=0.001)增加青春期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结论 童年期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可能增加青春期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理韧性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国心理韧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安徽省某理工院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350人和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97人的儿童期虐待水平、心理韧性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受虐待水平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Z=-2.696,P=0.007)且心理韧性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Z=-3.267,P=0.001);心理韧性与儿童期虐待、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均呈负相关(r=-0.279,P < 0.001,r=-0.247,P < 0.001),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呈正相关(r=0.280,P < 0.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直接效应为0.247,通过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02%。 结论  心理韧性在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对有留守的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进行以提高心理韧性水平为主要目的干预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马茂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26-128
儿童虐待的发现源于弗洛伊德对心理精神病人的临床诊疗发现。由于早期儿童保护组织以降低儿童伤残死亡率为目标,因此对严重的躯体虐待、性虐待的关注较多。儿童情感虐待近20a开始受到重视,被认为是最普遍最隐蔽的儿童虐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安徽省霍邱县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的1 417名初中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自编童年期虐待经历问卷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 417名初中生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61.3%,女生(66.7%)高于男生(56.6%),初二年级(64.4%)高于初一(62.4%)和初三年级(56.7%),非独生子女(63.5%)高于独生子女(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父母的关系从差、一般到亲密,学习成绩从差、中等到好,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童年期遭受各种类型反复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反复虐待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遭受反复重度躯体虐待、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反复接触性性虐待和反复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未遭受上述虐待的1.989(OR=1.989)、1.436(OR=1.436)、1.698(OR=1.698)、2.834(OR=2.834)和2.235倍(OR=2.235)。结论童年期遭受反复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抑郁症状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了依据。方法 本研究在2019年11至12月抽取了安徽2所医学专科院校一、二年级在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有7 534名医学专科生纳入研究。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国际体力活动简版问卷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分别对医学专科生童年期虐待经历、体力活动以及抑郁症状资料收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体力活动的不同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1%,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6%,高于女生的14.9%(P值<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有童年期虐待经历(OR = 4.01,95%CI:3.17~5.08)和低体力活动水平(OR = 1.44,95%CI:1.20~1.74)均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P值均<0.05)。与无童年期虐待经历和高体力活动水平相比,无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低体力活动水平(OR = 2.08,95%CI:1.03~4.20),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低体力活动水平(OR = 7.18,95%CI:4.05~12.71)、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中体力活动水平(OR = 5.22,95%CI:2.97~9.18)、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高体力活动水平(OR = 5.11,95%CI:2.88~9.08)均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P值均<0.05)。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低体力活动水平均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存在正向关联,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可能有利于缓解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情况及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方法 2020年10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苏州某高职院校对在校大一、大二学生6 366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童年期虐待评定量表”评价童年期虐待,采用“抑郁症状自评量表”评价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 该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23.6%,不同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是否有虐待经历的学生间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52~22.73,P值均<0.05)。男生有躯体虐待、性虐待经历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4.6%、41.4%),女生有情感虐待、性虐待、总虐待经历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6.8%、31.8%、2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60~13.04,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OR=1.44,95%CI:1.07~1.94)、性虐待(OR=1.93,95%CI:...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状,探讨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 于2015年12月 — 2016年1月,通过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12所中学的3 168名学生,采用简版儿童期虐待量表(CTQ-SF)、儿童抑郁症状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期虐待和抑郁症状的关系。 结果 调查的中学生抑郁量表平均得分为(8.39 ± 6.09)分,有539名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DSRSC得分≥5分),有17.0 %有抑郁症状,儿童期遭受各种类型虐待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按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情感虐待(OR = 4.13,95 % CI = 3.27~5.21)、情感忽视(OR = 4.01,95 % CI = 3.25~4.96)、躯体虐待(OR = 2.85,95 % CI = 2.09~3.89)、躯体忽视(OR = 2.29,95 % CI = 1.86~2.83)和性虐待(OR = 1.63,95 % CI = 1.26~2.10)。 结论 深圳市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儿童期虐待和抑郁症状,儿童期遭受各种类型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重庆市某高校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与遭受童年期虐待间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性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抽取重庆市某高校2 504名大学生完成性行为及儿童期创伤问卷,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6.6%,不同特征学生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男生性行为发生率(25.5%)高于女生(9.8%),二、三年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19.1%、20.9%)高于一年级学生(10.9%),城市学生性行为发生率(19.5%)高于农村学生(14.7%),体育专业学生性行为发生率(44.5%)高于文科、理科及美术生(8.9%、10.7%、18.8%),受到童年期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学生性行为发生率(23.9%、31.5%、20.4%、21.1%)高于未受虐者(16.2%、15.6%、15.7%、15.0%)。遭受童年期性虐待(OR=1.137,95% CI:1.005~1.221)、情感忽视(OR=1.036,95% CI:0.944~1.039)与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  高校应结合童年期虐待对性行为的影响开展性教育,引导大学生避免通过性行为应对童年期虐待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谢阳  伍晓艳      陶舒曼    杨娅娟    徐洪吕  邹立巍  陶芳标     《现代预防医学》2020,(22):4121-4124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在日间嗜睡与抑郁症状间的调节效应。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大学生一般情况、睡眠状况和抑郁症状检出情况。结果 评定为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为29.0%,大学生轻度一般日间嗜睡、轻度过度日间嗜睡、中度过度日间嗜睡和重度过度日间嗜睡检出率分别为43.1%、10.2%、6.8%和4.3%。PHQ - 9筛查的轻度、中度和重度及以上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31.4%、7.5%和6.1%。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状程度变化与日间嗜睡程度呈正向线性相关,OR值(95%CI)分别为5.53(4.71~6.51)、12.75(10.21~15.93)、18.38(14.20~23.79)、51.70(37.83~70.64)。日间嗜睡、睡眠质量及两者的交互项均显著预测抑郁症状(β分别为0.47、0.69、0.04,P<0.01),睡眠质量在日间嗜睡与抑郁症状间起调节作用(R2 = 0.49)。结论 大学生日间嗜睡报告率高,日间嗜睡程度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呈正向关联,两者的关联受到睡眠质量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州、新乡、沈阳和重庆4个地区1422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心理问题症状、童年期虐待经历及自杀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对自杀行为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童年期总体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人数(率)分别为7246(51.0%)、5824(41.0%)、5409(38.0%)、1039(7.3%)、2042(14.4%)、1174(8.3%)和548(3.9%)。男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情感虐待和自杀意念的检出率高于男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性虐待、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童年期虐待经历会增加男生自杀意念(OR=2.03,95%CI:1.72~2.40)和自杀计划(OR=1.93,95%CI:1.57~2.37)的发生风险,增加女生自杀意念(OR=2.45,95%CI:2.12~2.82)、自杀计划(OR=2.46,95%CI:2.02~3.00)和自杀未遂(OR=2.12,95%CI:1.61~2.78)的发生风险。除童年期躯体虐待与男生自杀未遂外,不同类型的童年期虐待均是男女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随着童年期虐待种类数的增加,男女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亦呈增高趋势(P<0.01)。持续受虐以及施虐人为父母/其他的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抑郁的介导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某综合性大学本科生共1145名,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大学生近1周内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通过基本情况问卷了解大学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包括重大疾病、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人际冲突,并通过中介分析探讨抑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介导作用.结果 负性生活事件中重大疾病(OR=2.5,P=0.028)、人际冲突(OR=7.2,P=0.002)和经济困难(OR=1.6,P=0.026)均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学业困难与自杀意念无相关性(OR=1.8,P=0.090).调整抑郁变量后,重大疾病和人际冲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经济困难对抑郁无影响,学业问题对抑郁和自杀意念均无影响,故抑郁是重大疾病和人际冲突与自杀意念的完全中介变量,而抑郁在经济困难、学业问题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无中介作用.结论 抑郁在不同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的关系路径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大学生抑郁水平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间接联系和调节效应。方法 从辽宁省锦州医科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渤海大学抽取1 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流调用抑郁量表(CES - D)、网瘾量表(IAII)、社会支持量表(SSRS)、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 - RISC10),使用SPSS20.0和AMOS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CES - D量表得分与IAII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 = 0.640,P<0.01);CES - D量表得分与SRSS、CD - RISC量表得分均呈负相关(r = - 0.364、r = - 0.393,均P<0.01);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抑郁与网瘾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为10.36%;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在高心理弹性水平下,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成立[95%置信区间为(0.004~0.166)];而在低心理弹性条件下,则不成立[95%置信区间为( - 0.028~0.139)]。结论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抑郁与网瘾间的中介效应成立,并且受到心理弹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广州某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学生800名,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进行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757份,有效率为97.2%。有虐待经历大学生占被调查大学生的30.9%;男生及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更易受到虐待(P<0.05),虐待经历与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户籍所在地、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及是否单亲家庭无明显关联;遭受虐待的大学生PTSD总分及5个因子分均高于未遭受虐待者(P<0.01),其中,>90%受虐者认为创伤事件对精神有不同程度的打击,近80%的大学生表现出学习或工作受到影响、注意力不集中、看到或听到与事件有关的事情担心事件再度发生。结论 有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3 609名大学生,使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8.24%(95%CI:46.52%~49.93%)。存在抑郁症状学生的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无抑郁症状的学生(均P<0.01)。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OR=0.324, 95%CI:0.139~0.758%);宗教信仰(OR=1.808, 95%CI:1.131~2.891)和家庭暴力(OR=3.567,95%CI:为1.551~8.205)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生活事件中,负性人际关系事件(OR=1.781, 95%CI:1.392~2.279)、负性学习压力事件(OR=1.551, 95%CI:1.207~1.993)、负性健康适应事件(OR=1.302, 95%CI:1.053~1.609)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负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