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微创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该院泌尿科收治的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127例,根据患者的病情接受不同的尿流改道方案,将患者分为原位回肠膀胱术组58例,Bricker膀胱术组33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36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以及肿瘤分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原位回肠膀胱术组长于其他两组,Bricker膀胱术组长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原位回肠膀胱术组多于其他两组,Bricker膀胱术组多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肠功能恢复时间,原位回肠膀胱术组与Bricker膀胱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时间短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位回肠膀胱术组的远期并发症总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原位回肠膀胱术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位回肠膀胱术无需外接装置,更接近生理排尿特征,术后生活质量较高,但是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适应不宜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应根据患者个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全膀胱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方式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术后三种尿流改道方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病例37例,其中回肠膀胱术14例,原位回肠代膀胱术19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4例.[结果]回肠膀胱手术组与原位回肠代膀胱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输尿管皮肤造口手术组与另外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组出现轻度肾积水4例,回肠膀胱术组出现轻度肾积水1例,术后两个月复查B超积水消失.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18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全切是膀胱多发肿瘤及浸润性膀胱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回肠膀胱术及原位回肠代膀胱术都是尿流改道的较好选择,部分特殊病例可选择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相似文献   

3.
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但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尿流改道术主要包括不可控尿流改道术、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原位新膀胱术三种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原位新膀胱作为膀胱替代的首选方式。而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更接近自然膀胱的功能,是一种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对于肿瘤侵犯尿道或尿道狭窄不能经尿道排尿的患者,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是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因手术简单、并发症少,仍被广泛应用。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则特别适用于年龄大、体质差、耐受力低、不能承受复杂手术的患者。组织工程技术为膀胱替代带来了新的希望,组织工程膀胱的一系列基础研究显示了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术不同尿流改道术式对膀胱癌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87例,根据尿流改道术式的不同分为A组(回肠代膀胱尿流改道术式,n=38)、B组(原位新膀胱尿流改道术式,n=26)和C组(输尿管皮层造口尿流改道术式,n=23),比较三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C组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A、B组,术中出血量小于A、B组(P0.05); A、B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躯体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及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共性量表(FACT-G)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家庭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躯体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及FACT-G总分高于A、C组(P0.05),A、C组FACT-G总分及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亚利桑那性体验表(ASEX)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尿流改道术是治疗膀胱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其他两种尿流改道术式比较,原位新膀胱尿流改道术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回肠代膀胱现在已成为膀胱癌膀胱全切一重要的尿流改道方法。原位新膀胱手术得到迅速地发展,尿流改道正从简单地将尿液经过输尿管、皮肤到体外到尿液从原尿道可控排出,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我们对术后14例患者进行系统新膀胱功能锻练,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背景:长期随访结果发现,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方法可致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障碍,另外回肠位置较高,必须有较长的系膜方可使膀胱位于盆腔且与尿道吻合处的张力不致过高.而乙状结肠位置靠近尿道,且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具有对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影响较小,分泌黏液较少等特点.目的:采用长期随访形式比较膀胱癌患者采用回肠和乙状结肠再造膀胱的优劣.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对象:选择1995-01/2005-03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膀胱癌患者164例.行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96例(回肠组),男74例,女22例,年龄43~74岁;行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68例(乙状结肠组),男64例,女4例,年龄51~7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①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距回盲瓣15~20 cm处截取40~60 cm长带蒂回肠袢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吻合于两端预留肠管,储尿囊最低部与尿道残端吻合.②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截取30~40 cm长带蒂乙状结肠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同上法吻合于近端预留肠管.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留置单J管及尿管时间.以定期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控尿排尿能力、尿动力学分析结果以及术后早期与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结果:164例患者失访12例(7.3%).回肠组平均随访46个月,乙状结肠组为42个月.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控尿效果相近(P >0.05),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手术耗时较长,术后恢复较慢,新膀胱容量较大(t =2.56~3.08,P < 0.05~0.01).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术后早期及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29.2%,均高于乙状结肠组(9%,16%),其中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 5.426,P < 0.05).结论: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耗时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背景:原位尿流改道在膀胱癌根治术后具有良好的控尿能力,但针对女性膀胱癌患者行原位回肠重建新膀胱和原位乙状结肠重建新膀胱后疗效及随访方面的研究很少。目的:比较女性膀胱癌患者原位回肠和乙状结肠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6 至 2008 年行膀胱癌术后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回肠组,n=29)和乙状结肠尿流改道(乙状结肠组,n=23)的女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修复中及修复后的一般情况、尿动力学结果、控尿能力和修复后储尿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与结论:平均随访时间回肠组 57 个月,乙状结肠组 55 个月。两种修复方式术中失血量、术后控尿效果接近,但两组在手术时间、治疗后下床时间、新膀胱容量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回肠组治疗后早期及晚期储尿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乙状结肠组。回肠组治疗后储尿囊再发肿瘤 2 例,乙状结肠组未见发生,说明两种重建方式应用于女性膀胱癌患者疗效均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回肠原位膀胱术后新膀胱功能锻炼的循证护理方法。方法选择15例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回肠原位膀胱术后进行新膀胱功能锻炼的患者,对其实施循证护理。结果 1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住院时间(25.0±4.1)d,术后随访7~38个月,2例患者出现轻度尿失禁(夜间睡眠中尿失禁),其余患者均能定时排尿,无明显残余尿。结论将循证护理运用于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回肠原位膀胱术后进行新膀胱功能锻炼的患者,能使可控性的尿流改道技术最大限度接近患者的生理状态,使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排尿功能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护理4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浸润性和多次复发性膀胱癌的患者,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最有可能治愈的方法。膀胱全切代膀胱术后尿流改道的方式很多,各有优缺点,非原位尿流改道术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原位可控“W”形回肠膀胱术的新膀胱在容景和功能上接近于正常膀胱,容量大,充盈时顺应性好,且无反流,既可以原位排尿,又有排空功能,提高了膀胱全切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1995—2004年共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41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戴灵芝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5):1003-1004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浸润性和多次复发性膀胱癌的患者,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最有可能治愈的方法。膀胱癌根治术后尿流改道的方式很多,各有优缺点。原位新膀胱术由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近10年内已作为尿流改道的首选术式。本院自2009年以来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18例,现将术前术后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后双输尿管一侧汇合皮肤造口术进行尿流改道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膀胱全切术后双输尿管一侧汇合皮肤造口术35例患者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病情观察、输尿管皮层造口护理,提供快速康复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结果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及早发现并发症,实施各项护理干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改善了生活质量,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双输尿管一侧汇合皮肤造口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率低,同时结合快速康复护理,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黄秋兰 《当代护士》2018,(2):161-163
正膀胱癌位居泌尿系肿瘤首位,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是尿流改道的一种常用术式。对于一些需行膀胱全切术的膀胱肿瘤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如高龄伴心肺功能不全或全身状况不佳,预期寿命短、有远处转移、肠道疾病)无法利用肠道进行尿道改流,可行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正确的造口护理能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2016年6月25  相似文献   

13.
对浸润性和多次复发性膀胱癌的患者,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最有可能治愈的方法[1]。膀胱全切代膀胱术后尿流改道的方式很多,各有优缺点,非原位尿流改道术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原位可控“W”形回肠膀胱术的新膀胱在容量和功能上接近于正常膀胱,容量大,充盈时顺应性好,且无反流[  相似文献   

14.
改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方法,已有近100年的发展过程,而术后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原位回肠膀胱被认为是尿流改道的金标准。本院于2005年11月~2007年6月为11例膀胱恶性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除术并采用改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尿流改道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1]。目前临床最常见的尿路造口术式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和回肠代膀胱术[2],这两种术式术后都需行腹壁造口,患者需终生佩带造口袋。因此,让患者熟练掌握造口护理的方法、减少造口并发症非常关键[3-4]。本研究运用基于授权原理的路径化健康教育对尿路造  相似文献   

16.
正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是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尿流改道术,回肠代膀胱术是一种较为简单、安全的尿流改道方法~[1];而当出现尿路梗阻致肾积水时必须实施2次尿流改道:输尿管皮肤造瘘术。理想的造口位置通常选择腹直肌处,并避开皮肤皱褶、手术伤口和骨性突起部~[2]。但临床上常由于患者的特殊原因,导致造口位置不佳,造口过于  相似文献   

17.
报告98例尿流改道,术式包括回肠膀胱术,输尿管腹壁造口术,直肠膀胱术,可控性回肠膀胱术,对各种术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老年综合评估(CGA)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行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4月在烟台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泌尿外科住院行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癌宣传教育和咨询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CGA为指导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住院天数、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及总体生活质量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CGA纳入临床护理干预路径中,对老年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患者施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膀胱根治性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加尿流改道术(urinary diversion,UD)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最佳治疗方法[1-2],目前尿流改道术主要有不可控尿流改道术、可控尿流改道术和原位尿流改道术3种[3]。原位尿流改道术是通过截取患者自身肠段制作与原膀胱形态、功能相似的"新膀胱",使尿液经过肠管通道排泄至体外,从而使患者获得接近生理性排尿的手术方式。与其他传统尿流改道术相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膀胱癌尿流改道术后自我同情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泌尿外科进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输尿管皮层造口术或回肠代膀胱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4例。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同情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膀胱癌尿流改道术后自我同情得分为(80.60±16.23)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自我护理能力、社会支持是膀胱癌尿流改道术后自我同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膀胱癌尿流改道术患者自我同情水平有待提高,年龄小、自我护理能力差、社会支持情况差的患者自我同情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