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成分血的性质、种类、适用范围、掌握其输注与护理。方法通过对168例患者输注不同成分血的护理。结果163例患者无不良反应,5例患者输注血浆出现全身皮疹。结论掌握每种血液成分的特点及输注方法,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输血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 ,现代输血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新时代。成分血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 ,将血液中各种成分分离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成分输血是根据病人的病情 ,需要什么成分就输什么成分的输血治疗方法。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除医生要掌握科学合理用血的适应证 ,并正确使用血液成分制品外 ,成分输血的临床护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 ,成分输血的临床护理已成为医疗护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护理人员掌握成分输血的适应证、输注要求及输注护理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非常重要[1] 。1 成分输血护理的要求  当今…  相似文献   

3.
成分输血是指血液比重不同,将血液的多种成分加以分离、加工、提纯,依据病情需要输注有关的血液成分。其优点是针对性强、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一血多用,节约血源。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分输血也广泛应用于产科病人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因此要求临床护士掌握成分输血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贫血患者的不同病理情况,探讨解决疑难配血的处理方法,并选择合适输注的血液成分。方法分别利用吸收、放散试验排除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的干扰,准确进行鉴定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和交叉配血试验。对DAT阳性贫血患者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进行分类,按类别选择相合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结果除2例未找到合适的血液成分放弃输血治疗外,其他患者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后,血红蛋白均提升8~10g.L-1.2U-1,携氧情况改善良好,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结论 DAT阳性贫血患者交叉配血时,利用吸收、放散试验排除自身抗体或同种抗体干扰后,可准确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和交叉配血试验。自身溶血性贫血患者选择不规则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洗涤红细胞输注,非溶血性贫血患者选择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输注,新生儿溶血病选择重组血换血治疗。  相似文献   

5.
成份输血先将血液中各种成分进行分离,加工成各种血液制品,然后根据受血者病情需要有针对性输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它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少,一血多用和节约血液等优点,因此,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但因成份输血的种类较多的加工方法不同,所以护士输血应了解其不同适应症及使用中注意事项并熟悉受血者病情,便于针对性的观察与护理。成份输血的操作要求与静脉输注全血基本相同,但视其成分内容护理要点与注明事项有所不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成分输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包括输血疗法在内的各种治疗手段均具独特性,尤其是早产儿神经、呼吸、循环、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造血系统更是因胎龄、出生体重和日龄不同而变化,且易受多种生理、病理因素影响,令新生儿输血治疗中不确定因素增多,临床操作更复杂。下面,笔者就新生儿血液系统生理病理,血液成分输注、输血技术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背景 血液输注的质量保证涉及血液制备、发放与使用的制度、人员和操作规程。成分输血资料的准确性在输血机构中是质量控制的有效工具。研究设计与方法 1994年6月至1996年5月间,在德国爱尔根大学医院完成了一项关于输血服务的资料记录的准确性的调查研究。检查全部收回的血液成分输注报告单。注意原始记录资料与临床输注报告有否差异。结果 本研究包括发出的49224份血液成分,有同种血液自体血液、压积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成分。在所有发出的成分中,有27.3%的输血报告未返回血库。剩余的35786单位成分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的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但由于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病毒有效的检测还不能100%检出;新出现的病毒和微生物还不能检测出来。因此,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而血浆也是病毒含量较多的血液成分之一,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必须将加强血液筛查与病毒灭活结合起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提高血浆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有很多,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溶剂/去污剂方法和亚甲基蓝联合可见光照射方法,以及以病毒核酸为靶点的光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徐友芳  郑海璇  张莹  郭晓君  陈少容 《全科护理》2012,10(32):2990-299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应用于新生儿静脉输注钙剂预防外渗中的效果。[方法]将158例(367例次)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新生儿实施静脉输注钙剂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新生儿预防钙剂外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外渗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能有效预防新生儿静脉输注钙剂外渗,降低因钙剂外渗性损伤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343800ml血液输注的观察及护理,体会到输血在发挥治疗反应的同时,也会带来副作用。不同血液制剂的输注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做好血液输注观察与护理.了解和掌握输血的相关知识,对于正确掌握不同血液制剂的输注方法及时机,保证输血治疗作用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梁平  周春兰 《护理学报》2009,16(20):24-26
优化临床输血护理技术操作流程,科学合理实施输血,提高输血疗效,保障输血安全。输血技术从单一的全血输注发展到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和血浆等血液制品,目前,与临床输血发展相适应的护理技术流程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规范输血、保障病人安全的需求。通过40545例次配血标本的收集与处理和血液输注护理,依照相关文献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分析总结出从采集血样到血液输注完毕的临床输血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补充和完善了《护理学基础》输血操作内容。  相似文献   

12.
多巴胺用于新生儿治疗十分常见,它可改善新生儿微循环,维持血压和重要脏器血液供应,明显增加尿量。但由于新生儿皮肤薄嫩、皮下组织疏松、血管细小等原因,输注过程中经常出现沿血管走向及其周围皮肤苍白、发红、青紫、肿胀等皮肤损害。我院近期出现1例皮肤坏死患儿。现将护理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对临床患者合理使用血液成分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入院需要输血的患者6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8例患者进行TEG检测,对照组308例进行凝血项和血常规检测,分析TEG检测结果和凝血项结果,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血液成分输注,并对TEG检测结果所指导的临床用血与临床申请输注血液成分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按时间节点回顾式大数据统计四种血液成分用量,结合观察组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血小板这4种血液成分的使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凝血项和血常规检测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血液输注相比,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对临床合理使用血液成分具有指导意义,可避免盲目输注血液成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输血治疗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为提高输血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本市血液病研究所2018年1—10月2 366例需输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2018年6—10月输血治疗)和对照组(2018年1—5月输血治疗),每组1 183例,对研究组实施输血前心理辅导、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按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操作,分别对不同血液疾病,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总概率为7.27%(172/2 366),研究组为3.63%(43/1 183),对照组为10.90%(129/1 183),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对不同疾病的比较中,除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其它血液系统疾病接受输血治疗患者中研究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血液成分的比较中,两组输注冷沉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血液成分输注后研究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减少血液疾病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血型抗体2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 各级血液中心或血站,医院输血科或血库,除供应临床上需要输注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外,必须具有检出和鉴定血型抗体的技术,才能及时解决可能遇到的配血不合和溶血性输血反应等问题,正确进行孕妇围产期血型检查和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血清学检查以及自身免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临床上需要输血治疗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分析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输血护理提供安全保障。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5年1~12月2 112例需要输注血液制剂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 056例和研究组1 056例,对研究组患者输血前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和心理分析等干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输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结果两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5.82%(123/2 112),对照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为7.39%(78/1 056),明显高于研究组的4.26%(45/1 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两组患者间发生输血不良事件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略低于对照组;输注血小板、红细胞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中洗涤红细胞输血风险明显低于悬浮红细胞(P0.05);不同病种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发生输血不良事件风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风险较高(11.24%)。结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在成分输血(特别是血小板和红细胞)治疗时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很有必要,同时输血治疗也应考虑患者的病种等进行输血前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ICU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NICU 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在输注高危药品时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及护理差错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在输注高危药品时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摆药错误、剂量配置错误、输注速度错误、医嘱处理错误、输注部位错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NICU患儿输注高危药品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护理差错,降低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分析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时不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特点。方法 收集来自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开展血液安全监测的哨点单位报告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985例,分析其报告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的特征。结果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血小板类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6.60‰)远高于输注红细胞类(1.64‰)和血浆类(1.25‰),所有血液成分的过敏反应报告发生率(1.24‰)高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0.63‰)和其他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呈现偏态分布、前高后低的特点,输注红细胞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散分布在前140min,占79.56%,输注180min后仍有较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血浆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集中在前60min,占56.92%;而输注血小板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20 min~100 min,占80.33%,在不同时段发生反应的例数波动较大。过敏反应发生比较急骤,输注30min~60min其发生数量相对最高;FNHTR发生相对较缓,输注部分血液成分时发生反应的数量有在不同时间段出现高峰的现象。结论 输注不同血液成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  相似文献   

19.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是采用特定方法将冰冻红细胞溶解后,清除几乎所有甘油,并将红细胞悬浮于一定的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红细胞成分[1],该血液品种为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之一,用于稀有血型患者输血、新生儿RH溶血病换血以及自体输血长期保存等。临床使用时必须提前预约,在有库存的情况下最快也需要2~3h制备。去甘油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悬浮保存,必须在24h内输注[1],故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减少临床输血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提倡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方法血液成分在去除白细胞前、后分别进行质量检测,数据以x±s表示。结果血液去除白细胞以后有效成分的回收率达86%以上,白细胞残留量在1.32×106/U以下,血液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小于530mg/L,无溶血现象。结论去除白细胞后的血液质量较好、外观色泽鲜、含氧度高、输注流畅,输血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