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秦 《陕西中医》1990,11(4):168-169
作者从疳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防护等方面,结合古今医家论述及临床实际,对儿科四大证之一疳证进行了颇有意义的探析,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2.
疳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多种疾病的影响而致小儿脾胃受损,运化失健,造成脏腑失养,气液干涸而致面黄发枯,形体虚弱羸瘦的慢性病证,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根据十余年的临床经验,自拟消疳饮治疗小儿疳证6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1~3岁56例,4~6岁8例,7岁2例。1.2 治疗方法:自拟消疳饮,方药如下:鸡内金10g、陈皮6g、麦芽6g、木瓜10g、乌梅6g、山楂10g、山药10g、茯苓10g、水煎服,…  相似文献   

3.
疳证是三岁以下小儿常见的慢性病证。往往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我们运用中医综合治疗,观察了102例本症患儿,疗效较满意,兹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52例,女性50例;年龄在1岁以下12例,1~3岁72例,3岁以上18例,临床症状:食欲不振101例,烦躁不寝33例,  相似文献   

4.
火疳是眼科中病程长、难治愈的外障眼病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前部巩膜炎。笔者辨证治疗11例,收到标本兼治之功。一般资料 11例17只眼,单眼5例,双眼6例,均为女性。年龄27~52岁,有风湿病史3例,有结核病史者2例。经中药治疗痊愈7例,显效3例,好转1例。二、辨证施治肺经风热型症见白睛上红色结节,色鲜疼痛拒按。伴头身痛,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婴幼儿疳证55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550例患儿中男300例,女250例,年龄1岁以内者107例,1岁~2岁者256例,2岁~3岁者187例。  相似文献   

6.
疳证,乃是小儿长(?)营养障碍所致,其总病机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斯固然是理但笔者从临床体会到,疳证病机始终尚贯穿着兼挟,“火热”致病。1 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认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为“纯阳之体”。其五脏生理特点是:两有余(心、肝有余),三不足(肺、脾、肾下足)。“肝常有余”,肝气汪兴,“气有余,便是火”,故小儿任性从事,易怒善哭。“脾常不足”。易伤食积滞,积郁化热,则常见积热内伤之证,可见小儿多般属火热之体。2 从疳证的发病季节、地区认识疳证一  相似文献   

7.
郑桂英  李莉 《新中医》1992,24(12):28-29
本文对确诊为小儿疳证患者240例,通过辨证分型论治:一、早期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二、中期用调理脾胃、温化和中为主;三、后期用扶正固本、育阴生津;四、康复期用培补脾肾法。同时并配合针刺四缝穴,隔日1次,4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经治结果:240例中,痊愈214例,好转26例。总有效率为100%。平均治疗有效天数为14天。  相似文献   

8.
夏季外感发热多挟暑湿,治疗多以清暑利湿为主。但亦有病属太阳、少阳者,若用常法则疗效不佳。近几年来,笔者按辨证论治的原则,对夏季外感发热进行辨证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举例介绍如下: 一、外感暑热:熊某,男,78岁。1986年7月22日初诊。发热(39.2℃),微恶寒三天,午后加重,头痛无汗,周身关节疼痛,口渴思饮、咳嗽少痰,饮食不进,小便短赤,火便硬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洪。证属外感暑热,肺气不利。法官清热解暑,宣肺止咳,润肠通  相似文献   

9.
10.
我科于1988年5月下旬至8月下旬,采用江西永丰制药厂的新中药制剂疳积口服液(散)对小儿疳证(疳气型、疳积型)进行治疗观察,现将结果小结如下: 一、病例选择我们选择了江西医学院幼儿园,以及本院门诊的患儿,凡属疳气型,疳积型的病孩,随机编入疳积口服液组与疳积散组进行对照。口服液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  相似文献   

11.
12.
搔痒证治验     
例一:汪××,男,66岁.1984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皮肤搔痒3年。入冬加剧,夏季稍好,时有微热汗出,汗后畏寒,而痒更甚。曾多处求医,均无显效。检查:肌肤不温,皮肤光滑,未见红肿斑疹.皮毛翕翕,脉缓,舌淡此乃阳浮阴弱、营卫不和之证。方用桂枝加附子汤。药用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6克,附片3克,生姜3片,大枣10枚。水煎服2剂。药后汗收寒解,搔痒大减。嘱继服上方3剂。翌年整个冬季未复发。例二:李××,女,68岁,1985年4月18日初诊。主诉:春节前偶感风寒后,自觉皮肤搔痒2月余,皮肤虫爬感,无  相似文献   

13.
药蛋治疗小儿疳证60例广西桂林地区医院(341001)罗秀娟疳证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学龄前儿童也有累及者。缘由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以致气液耗伤,肌肤失常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患。与现代医学称营养不良症相...  相似文献   

14.
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阴阳毒) 曲某,男,54岁,干部。因全身乏力半年,发现腹部包块半月,于1987年2月17日入院。患者自觉乏力。检查:面手潮红,口唇轻度紫绀,脾脏极度肿大(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交叉点至脾下缘约11cm、交叉点到脾尖约14cm、脾尖至前正中线约2cm),质较硬,表面光滑,肝未触及。血象:WBC26.5×10~9/L.Hb233g/L,RBC8.32×10~(12)/L,BPC150×10~9/L。血液科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辨证:颜面手掌潮红、皮肤斑斑锦纹,腹部积块,固定不移,推之不动,目赤尿  相似文献   

15.
枳实消痞丸治疳之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兰室秘藏》)。东坦以之治“左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并谓本方可“开胃进饮食”。考方中枳、朴、连及消导诸药量重,而参、术、苓、草之补寓其中,仅为攻不伤正而设。故原方用于虚痞、厌食,证属脾胃呆滞虚,实中夹虚,以实为主者。1976年夏秋之交,笔者随父治一重度脱肛,病已逾年的病儿,其迭进补涩升提之剂罔效。证见形体赢瘦,肌肤干皱甲错,发如结穗,一派虚赢之象,唯腹胀如箕,按之坚  相似文献   

16.
久泻伤阴之治,与气虚、阳虚者迥异,本证以津血亏损,虚热内生为主要病机,故舍滋阴一着将无所适从。由于本证存在着阴虚与湿恋这一对特殊矛盾,治用滋阴之剂则易碍气助湿,若用香燥化湿之利,往往又易于伤阴,故选方用药时应彼此照顾,以滋润而不腻滞,化湿而不温燥为原则。在具体药物选择上,滋养脾阴以淮山、石斛、莲肉、扁豆、谷芽为主,选佐乌梅、白芍、木瓜、五味等品,酸甘合化,敛养脾阴。如与气虚证同见,补气升脾之药要慎用,可选用太子参、漂白术、茯苓、甘草等品,平补脾胃,气阴兼顾。肺、胃、大肠津伤燥热者,可用叶氏养胃汤为主方,选加黄芩、生石膏、知  相似文献   

17.
疳泻论治     
小儿疳泻的治疗甚为棘手,由于小儿气血未充,脏腑脆弱,略受伤残,极易萎谢。疳泻之生,多由饮食不当,调护失宜,生冷油腻杂投,导致脾胃受伤所致。治疗疳泻应始终注意卫护脾胃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器,胃纳脾运,气血由生。若但纳不运,中焦痞塞,或但运不纳,仓廪空  相似文献   

18.
王家定 《河北中医》1990,12(5):12-13
疳泻以肌体弱瘦、面黄发枯、气液亏耗、溏便数频、屡治无效等为特征。近几年来,笔者应用自拟疳泻散治疗小儿疳泻100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 外感风热,误投辛温表散,邪陷阳明灼津伤阴案董某某,男,24岁,于1982年10月2日就诊。患者始病,发热,微恶寒,汗出,口渴,头痛。某医投桂枝汤、附子汤之辛温剂,药后烦躁不安,发热更增,头痛如锥刺,口渴,恶寒,肢冷,周身酸痛。又投羌活、细辛、防风辛温散寒之药,药后头目眩晕,如坐舟车,额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