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口腔颌面部结核误诊原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结核的误诊原因。方法:对13例口腔结核病误诊病例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结核病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导致误诊。结论:口腔颌面部结核病确诊主要靠病理检查,复杂病例需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必要时应进行抗结核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诊断口腔颌面部结核的准确性.方法 对30例口腔颌面部结核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口腔颌面部结核全身症状不明显,局部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导致误诊.结论 口腔颌面部结核确诊主要靠病理检查,复杂病理需要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必要时进行抗结核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颈淋巴结核与非结核性肿块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部的肿瘤、炎症、畸型等都可表现为肿块,在颈部肿块中,淋巴结核为较常见的一种。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一般很少与非结核性肿块混淆,但有时其临床表现不特殊易被误诊c另一方面有一些颈部良恶性肿瘤也因临床症状不清、检查不详而被误诊为淋巴结核。一、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37.2岁;额下区2例,颌下区3例,颈侧区9例总计14例。临床误诊与最后病理确诊对照分析见附表。附表14例颈部肿块误诊化况二、讨论从分析结果可看出导致颈部淋巴结核与非结核性肿块互相误诊的主要原因如下:1.解剖部位的影…  相似文献   

4.
口腔颌面部结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于口腔颌面部结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多样性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3-2006.10收住我科的15例颌面部结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颌面部结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性,首诊易发生误诊。结论:原发于颌面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性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以减少误诊;确诊需依靠病理学诊断。治疗上以CHOP及改良CHOP方案化疗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门诊误诊口腔颌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患者的临床特点,避免误诊.方法 对23例门诊误诊口腔颌面部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23例患者中,男∶女=1.88∶1.00,平均年龄42岁.发病部位依次为颈部、腮腺、腭部及牙龈,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 NHL恶性程度较高,表现多样,首诊时易被误诊,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瘤临床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瘤误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呼伦贝尔市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992-2006年共收治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45例,对其中7例初次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均未诊断为恶性淋巴瘤,再次病检后最终确诊为恶性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首诊误诊率17.8%。其中误诊为炎症者占75%。结论: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瘤因其临床表现多样性及无特异性症状体征,易误诊。故临床专科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淋巴瘤的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结核的临床特征和误诊原因。方法:对2005.2—2010.12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12例口腔颌面部结核病例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本组12例口腔颌面部结核表现为单个淋巴结结核(8例),单个口腔黏膜溃疡(3例),结节增生并溃疡(1例)。其中2例合并活动性肺结核。对5例淋巴结结核仅行手术完整切除,另7例采用手术切除及规范抗结核治疗。结论:口腔颌面部结核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全身症状少见,误诊率高,依靠病理学诊断,以手术及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颌面部脂肪瘤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诊断为颌面部脂肪瘤的病例资料,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发病年龄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其次为60岁以下的成年人,极少发生于未成年人;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别;发病的组织层次以皮下和黏膜下层最多,其次为涎腺内、黏膜表面和肌肉内,颌骨和深部间隙极少;临床表现均无明显特异性临床症状,以偶然发现为主,术前多数可以行彩超、CT等检查确诊,最终确诊均靠病理;肿瘤大小不一,一般有完整的或不完整的包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容易分离,能够完整切除,且无复发。 结论 彩超、CT和MRI检查可以初步明确颌面部脂肪瘤的术前诊断,确诊靠术后病理。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较彻底且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9.
口腔颌面部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于口腔颌面部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误诊情况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1991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29例口腔颌面部淋巴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同时通过中国医院知识数据库收集1991年1月至2008年6月国内报道的有关口腔颌面部淋巴瘤的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探寻本病的一般临床特点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口腔颌面部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患者年龄最小11个月,最大86岁,平均约50.2岁:男女之比为1.26:1:好发部位依次为颈部(20.1%)、颌颏下区(16.8%)、腮腺(11.4%)、腭部(10.3%)、下颌骨(7.3%)等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无痛性肿块型(74%)、溃疡坏死型(13.9%)、炎症浸润型(7.3%)及水肿红斑型(1.5%)等。首诊易误诊为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转移癌及颌面部软组织炎症等。病理分型中非霍奇金淋巴瘤(90.5%)较霍奇金淋巴瘤(9.5%)多见,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细胞型淋巴瘤(83%)较T细胞型淋巴瘤(17%)多见。结论原发于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瘤临床表现呈多样性.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以减少误诊;确诊需依靠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0.
颌面部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所致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早期临床表现较复杂,易造成误诊。本科收治了10例颌面部放线菌病并进行了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颌面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X线特点。方法:对18例颌面部骨嗜酸性肉芽肿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X线表现、误诊情况、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颌面部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男11例,女7例;平均发病年龄16.62岁,平均病程5.5个月;11例为单发,7例为多发,共计29个部位,其中累计下颌骨21处(72.8%),上颌骨4处(13.8%),颅骨3处(10.3%),颧骨1处。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齿松动,牙龈肿胀、溃烂、疼痛、面部肿胀伴压痛。X线表现为颌骨中央不规则、溶解样破坏,破坏区呈地图状、网状、虫蚀样改变,骨破坏边缘不清晰。易误诊为骨肉瘤(3例),牙源性粘液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浆细胞骨髓瘤(1例),低分化癌(1例),其他恶性肿瘤(4例)。治疗方法6例采取单纯手术,7例采取手术+放疗,3例采取手术+化疗,1例采取手术+放疗+化疗。平均随访5年,14例无复发。结论:该病变特点显著,应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状况、临床特点、常见误诊原因以及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的要点.方法:对46例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恶性淋巴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39例(84.8%),霍奇金淋巴瘤7例(15.2%).首发症状依次为无痛性包块、疼痛性包块、感染、溃疡.首发部位依次为颈部、颌下、颏下、口腔、腮腺区.不伴发全身症状者40例(87%).首诊诊断不明者38例(82.6%).1次病理诊断的确诊率为84.8%.治疗主要为手术 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58%.结论:结外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容易被临床误诊.应提高对其认识,对高度怀疑为该病的患者应反复多次病检加免疫组化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颌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诊断,旨在对老年人颌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方法:复习2000-06 2011-06我院口腔科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颌面部带状疱疹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中皮疹首发2例,28例以疼痛为首发,误诊12例,误诊率40.00%。疼痛后1-3天出现皮疹8例,4-6天16例,>1周4例。被误诊的疼痛有三叉神经痛、头部肿瘤、牙髓炎、偏头痛等4种疼痛。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治疗后一般于2周治愈,遗留神经痛3例。结论:老年人颌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早期复杂、多样,正确的诊断,有赖于提高认识,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检,对于发生在颌面部单侧沿神经放射痛又缺乏阳性体征者,应想到带状疱疹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口腔颌面部结核的临床特征,旨在对老年口腔颌面部结核患者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方法:对11例老年口腔颌面部结核患者均行胸部X线摄片、病理检查、分析。结果:老年人口腔颌面部结核症状不明显,发病部位多在口腔黏膜,溃疡是其主要形式。72.7%(8/11)伴有肺结核,36.4%(4/11)误诊为肿瘤。11例全部转入结核病医院,经系统抗结核治疗,10例临床治愈,痰菌榆查阴性;随访1-2年无复发;1例临床症状明冠得到控制。结论:老年口腔颌而部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对疑有口腔颌而部结核的老年患者应及时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situation, ultrasonographic appearanc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lipoma in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STUDY DESIGN: Twenty-two patients with lipoma in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in regards to clinical appearance, ultrasonographic appearance, and treatment. RESULTS: Among the 22 patients, the ratio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was 2.67:1. The age ranged from 21 to 72 years with a mean age of 47 years. The most common location was the submandibular region. Ultrasonographic appearance of lipoma in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was round or elliptical in shape with intact or mostly intact capsule. The internal architecture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as hypoechoic with echogenic lines or spots. Complete surgical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and no recurrence oc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CONCLUSION: Diagnosis of lipoma in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can be made based on the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ultrasonography. Complete surgical resection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相似文献   

16.
IgG4相关性疾病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组织。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IgG4相关性疾病主要包括Kiittner瘤和Mikulicz病,该病对激素的治疗反应良好,但由于该病少见,临床常常将其误诊为恶性肿瘤而导致不必要的创伤性手术治疗。本文报告l例累及双侧下颌下腺的Kiittner瘤,并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颌面部神经鞘瘤误诊原因,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26例颌面部神经鞘瘤误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误诊原因,以及治疗过程中存在和注意的问题。结果:26例误诊病例,术前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4例,腮腺恶性肿瘤3例,颧骨骨瘤1例,颈动脉体瘤4例,鳃裂囊肿1例,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3例.咽部恶性肿瘤2例,舌部纤维瘤4例,口底皮样囊肿2例,舌下腺恶性肿瘤2例。26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神经鞘瘤。结论: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的颌面部神经鞘瘤,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应特别注意与类似病变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