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 NavX)引导下左房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对 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EnSite30 0 0 NavX建立左房、肺静脉的三维立体图 ,并在距离肺静脉口 1~ 2cm处于左房后壁描记两环 (一环包括左上、下肺静脉 ,另一环包括右上、下肺静脉 )、两线 (一线为左房后顶部两环之间 ,另一线为左环至二尖瓣峡部连线 )作为消融隔离线 ,于非X线下分别沿各线依次消融。结果 :4例房颤全部终止 ,无并发症发生 ,手术时间 15 1.3± 2 3.2min ,X线曝光时间 2 2 .0± 6 .8min ,术后 6个月内均未复发房颤。结论 :非接触心内膜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左房消融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Carto系统指导下左房电解剖隔离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 3例阵发性和 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进行左房线性消融。采用Carto标测构建左房三维电解剖图 ,并标识出肺静脉和二尖瓣环 ,在距肺静脉口外 1~ 2cm处进行绕左右肺静脉和左房峡部的环状线性隔离消融 ,后 2例增加一条左房后壁的消融线 ,消融的终点为 :①环状隔离区内的双极电压≤ 0 .1mV ,②跨消融线相邻两点的传导时间延迟 30ms以上。结果 :整个手术时间为 2 2 9± 18min ,X线曝光时间为 2 5± 3min。消融线环绕的左房面积占整个被标测左房面积的 36 %± 3.2 % ,消融线环绕的左房区域内的电压较消融前明显降低 ,绕消融线以外的部分心房组织的电压亦降低。 3例阵发性房颤有 2例在术后 1~ 2天有房颤发作 ,1例持续性房颤于术后 1周转为持续性心房扑动 ,3周时电复律为窦性心律 ,术中和术后随访期内无并发症发生 ,5例在 5 .3± 1.85个月的随访中无有症状的房颤发作。结论 :左房线性电隔离治疗房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阵发性房颤首次射频消融治疗对左房大小的影响。方法5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法性房颤患者,在Ensite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术中肺静脉隔离率100%。术后32例成功维持窦律(维持窦律组),18例复发(复发组)。维持窦律组左房从38.3mm降至34.2mm,与射频消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左房从38.6min升至39.1mm,但与射频消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能明确逆转左房重构。  相似文献   

4.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右侧迷宫术的电生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术中监测右侧迷宫术对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采用心外膜标测技术对7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右侧迷宫术每一切口发生的电生理变化进行分析,术后进行心电随随访观察。结果 (1)术前心外膜标测右房^Ⅲ型房颤占6/7,左房多为单一折返的I型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占5/7。(2)手术切割或冷冻右房时,左房标测图形无变化。(3)左房后壁中下部呈低振幅、规律、快速的反复激动,最为领先的部位是双电位区。(4)右房标测图形随切割冷冻步骤产生变化,由房颤转为房扑,房性或窦性心动过速。(5)术后平均随访3.7±2.9个月,全组病例均为房颤,心功能Ⅱ级。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慢性房颤在完成瓣膜置挠术的同时仅作右侧迷宫术不能消除房颤,电生理和手术的结果证明房颤的起源在左房,左房后壁中下部低振幅,规律、快速的双电位房波是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的起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心房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EnSite3000-NavX)建立左心房、肺静脉的三维等时电势图和电解剖图,并在距离肺静脉口1~2 cm处于左房后壁描记两环(一环包括左上、下肺静脉,另一环包括右上、下肺静脉)、两线(一线为左房后顶部两环之间,另一线为左环至二尖瓣峡部连线)作为消融隔离线,于非X线下分别沿各线依次消融.结果4例患者房颤全部终止,术后6个月内均未复发房颤,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51.3±23.2)min,平均X线曝光时间(22.0±6.8)min.结论非接触心内膜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左房消融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对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血管紧张素Ⅱ、左房内径及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将54名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7例。治疗组给予培哚普利4mg/d,1次/日,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50mg/d,早晚各25mg。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测定P波最大时限(Pmax)、Pd、血管紧张素Ⅱ、左房内径,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房颤发生的次数。结果培哚普利组可使Pmax和Pd明显减小(p<0.05),使血管紧张素Ⅱ明显降低(p<0.01),使左房内径稍有缩小(p>0.05)。对照组虽也使Pmax、Pd减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血管紧张素Ⅱ及左房内径几乎无影响(p>0.05)。培哚普利组房颤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而对照组虽也有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培哚普利能够减小孤立性房颤的Pmax和Pd,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减少房颤的发生次数及发作时间,而且使左房有缩小的趋势。培哚普利能改变心房的结构异常和电生理异常。  相似文献   

7.
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的长期观察 ,分析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影响因素。 35 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 178例、女 180例 ,年龄 6 6 .86± 12 .2 7岁。当患者经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未再记录到窦性心律 ,时间持续 6个月以上时判定转归为永久性房颤。结果 :随访 4 .9± 2 .7年 ,共有 6 4例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 (17.9% ) ,永久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 ,瓣膜性心脏病 (2 9.3%vs 16 .4 % ,P =0 .0 4 3)和心力衰竭明显增多 (P =0 .0 0 1) ,孤立性房颤较少。在合并用药中 ,永久性房颤组应用地高辛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P <0 .0 0 1)。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永久性房颤组左房内径≥ 4 0mm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 (P =0 .0 2 4 )。多因素回归分析 :左房扩大 (OR 2 .0 73,95 %CI 1.80 1~ 3.4 94 ,P =0 .0 4 7)和服用地高辛 (OR 4 .15 3,95 %CI 2 .0 13~ 8.5 71,P =0 .0 0 1)为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左房扩大和应用地高辛可能是预测阵发性房颤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1984年5月至1991年12月间行机械瓣膜替换的144例风湿性心脏病为基础,分析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及术后的演变与有关因素的关系。144例中二尖瓣病变124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病变20例;术前合并房颤者108例(75%)。分析表明:年龄及左房直径大者易发生房颤,术前为窦性心律及术后维持2周以上者,其左房直径均值均<53mm;术后早期存活的102例房颤患者中,部分病例房颤一度消失,但于2周内89例(86.4%)又转为房颤;术中应用电击除颤复跳对术后房颤的消失有一定作用;左房血栓患者电击除颤后房颤的再现时间比无血栓者为早。瓣膜替换术后虽然瓣膜功能的矫正使血液动力学得到改善,但根据本文统计,术后房颤仍不能得到根除,为了提高合并房颤的瓣膜疾病的手术疗效,必须在替换瓣膜的同时寻求一种针对房颤的有效附加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总结分析2010年8月-2019年4月在我院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并存活的406例病例,其中男145例,女261例,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或Medtronic双极消融系统行房颤外科双极射频消融。术后门诊随访0~5年,记录患者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资料、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及射频相关并发症。结果:消融成功组与房颤复发组在术前房颤持续时间、房颤类型、左房大小、右房大小上有显著差异(均P0.05),左室大小与射血分数(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窦性心律维持组与房颤复发组EF、左房大小、右房大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左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需行心内手术合并房颤患者行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简单易行、远期效果较好。术前房颤持续时间、房颤类型、左房大小会影响房颤消融手术的治疗效果。术后左房大小、右房大小对窦性心律的维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近10年来接受导管消融手术的孤立性房颤患者214例,根据消融效果分为复发组和消融成功组两组。对两组的假设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消融手术史、房颤类型、房颤病程长短、发病年龄、房颤家族史、血胆固醇、三酰甘油、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房内径大小、消融手术方式等共26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包括:房颤家族史(P=0.0003)、左房大小(P=0.04)、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2PVAI)术中是否采用线性消融(P=0.01)、是否进行碎裂电位(CFAE)电位消融(P=0.02)、是否通过经胸电复律恢复窦律(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家族史是孤立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6,95%CI:2.73~26.13,P=0.0001)。结论房颤家族史是孤立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具备家族史的孤立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后心房颤动的复律疗效及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因素,对3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简称二狭房颤)的患者在PBMV后1~2周进行复律治疗。结果显示:PBMV后近期复律治疗房颤均能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9~46(31.6±7.1)月,22例患者仍维持窦性心律(73.3%)。房颤复发与患者的年龄、二狭程度无明显关系。房颤病程超过12个月,PBMV后左房残留压较高和术后左房回缩程度小是房颤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左房环状线性(线)消融、肺静脉口节段性(段)电隔离术加局灶性(点)消融法(简称线-段-点法)治疗心房纤颤(房颤),并研究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8mm温控消融导管分别在左房环状线性消融左右侧上下肺静脉口周围,肺静脉口壶腹部节段性消融丛状电位,最后标测和点状消融提前的单相电位(在肺静脉内或心房内)。结果26例患者均行肺静脉开口外环状线性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共89条。行点状消融共25例。26例中20例所有异常电位消失,6例肺静脉内仍有高耸的异常电位,但已达到传出阻滞。手术即刻成功率100%。随访4~8个月,24例(92%)未发作房颤;术后仍有房颤发作而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房颤发作明显减少者2例(8%)。未发生并发症。结论线-段-点联合消融法治疗房颤,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左侧迷宫术的电生理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心外膜标测图形特征及左侧迷宫和左房隔离术消除房颤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17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有明确房颤病史平均2.0±2.3年,均有二尖瓣疾患合并主动脉或三尖瓣疾患需手术治疗。根据不同术式分为:(1)左侧迷宫组5例;(2)左房隔离组9例;(3)左房冷冻或左心耳结扎组3例。采用左房右房16导联同步心外膜标测。结果(1)心外膜标测左房异常电图分析:左房后壁中部为慢性传导区,发生率23.5%,双峰电位发生率以左房后壁最高39.37%,依次为左房上部25.6%,左房下部9%,左心耳5.6%。碎裂电位发生率以左房后壁中部最高17.4%,依次为左房上部10.66%,左心耳2.5%,左房下部0.8%。(2)左侧迷宫术后心外膜标测,3例双房均示窦性心律,2例双房均示心房扑动,无房颤。随访6周以上者均为窦性心律。(3)左房隔离术后3个月窦性心律达22%(2/9),随访半年以上窦性心律达5例(5/8),随访2年以上者窦性心律达4例(4/8)。结论本研究提示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左房后壁中部存在缓慢传导区,单纯作左侧迷宫术近期随访和左房隔离术远期随访的成功率分别为80%和50%。  相似文献   

14.
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增加栓塞的风险、降低心功能。心脏外科术同时行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是有效的。本研究探讨心脏瓣膜病术中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回顾性分析324例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患者瓣膜置换术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的患者。房颤治疗采用了左房改良和简化的右房消融。248例行二尖瓣置换,76例行双瓣置换。54例同时行血栓清除术,97例行三尖瓣成形术。所有患者接受临  相似文献   

15.
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80、79岁。左房直径均为41 mm。采用冷冻球囊隔离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手术顺利,1.5 h完成手术,患者耐受性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个月,无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RFCA)后早期复发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初次行RFCA术。测定术前、术后3d、1周、2周、4周和6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68例患者术后3dhs-CRP升高,1周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7.6±6.3)mg/L和(49.5±9.6)mg/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恢复正常。术后6周内28例复发,复发组(A1组)比未复发组(B1组)hsCRP明显升高,两组患者3个月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消融6周后仍有18例复发(A2组),50例未复发(B2组)。A2组3个月后复发率高于B2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6周内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血hs-CRP手术前后最大差值;6周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左房内径;3个月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后6周后复发、左房内径。结论:RFCA术后6周内房颤复发可能由导管消融损伤心肌引起的炎症过程所致,不能评价房颤治疗效果,6周后房颤复发提示房颤治疗成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内直视术同期行Cox-MazeⅣ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心内直视术同期行Cox-MazeⅣ迷宫术的322例患者资料。根据随访期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随访窦性组(n=248)与随访房颤组(n=74),分析影响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窦性组与随访房颤组在性别、高血压史、左房内径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高血压史、左房内径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内直视术同期行Cox-MazeⅣ迷宫术治疗房颤的疗效是可靠的,女性、高血压史、左房内径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缬沙坦联合螺内酯与单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4例原发性高血压(1,2级)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均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基础降压治疗后,随机分为缬沙坦联合螺内酯组,每日口服缬沙坦80mg~160mg,螺内酯40mg;缬沙坦组,每日口服缬沙坦80mg~160mg。观察9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左房内径大小与房颤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后两组左房内径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6个月~9个月后房颤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缬沙坦联合螺内酯组更为有效(P〈0.01)。结论应用缬沙坦可延缓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房扩大,防止房颤发作,联合螺内酯预防房颤发作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研究,总结孤立性房颤的临床亚型。方法对69例孤立性房颤进行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以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严格检出和控制人选研究对象,对所获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对象91.3%为阵发房颤,15.9%为永久性房颤;房颤睡眠中发作占43.2%,运动后发作47.5%,餐后发作28.6%等。有房颤家族史27.5%。结论孤立性房颤的临床亚型可分为睡眠发作型、运动诱发型和餐后发作型,部分孤立性房颤患者具有家族遗传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非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 (EnSite30 0 0 )标测房颤的起始激动部位、折返途径与传导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方法、效果及其安全性。对 6例左房起源的房颤 ,用改良Ross法穿刺房间隔后置入EnSite30 0 0标测球囊导管于左房 ,将大头导管分别送至左上、下肺静脉 ,右上、下肺静脉 ,二尖瓣口及在左房前后、左右各壁移动 ,描记左房三维几何图形。记录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起源点、房颤起始的传导方向、折返部位。设计消融点与消融线 ,用 5 0~ 5 5℃温控消融导管放电 ,每点 6 0s。参考消融终点 :①房早等房性心律失常消失 ,必要时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重复检查 ;②设计的线状消融部位传导中断 ;③先前的电生理方法不能诱发房颤和其他房性心律失常。结果 :经EnSite30 0 0标测 ,6例房早均起源于左房后壁 ,其中单点起源 2例、多点起源 4例 ;折返限于左房壁 2例、与左上肺静脉有关 3例、与右上肺静脉有关 2例、合并典型心房扑动 1例。EnSite30 0 0引导下的左房消融术 3例成功、3例有效 ,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1个月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房早明显减少 (5 6 .8±7.5 8个vs 15 2 6 2 .4± 8914 .5个 ,P <0 .0 0 1)。结论 :用EnSite30 0 0能准确标测左房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