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早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60岁以上早期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或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病人的疗效。结果开颅手术组(n=38)术后迟发性有症状性血管痉挛8例;术后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4例,其中2例因脑血管痉挛,2例因肺部感染;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恢复良好28例,较差6例,死亡4例。血管内栓塞组(n=24)迟发性有症状性血管痉挛和脑梗死6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死亡患者2例,其中1例为脑梗死、脑水肿,另1例为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19例,较差3例,死亡2例。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应根据患者Hunt-Hess分级生理状况、动脉瘤的特征及患者和(或)病人意愿为依据,争取早期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或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65岁以上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74例,分为开颅手术组(26例)和血管内栓塞组(48例).评价术后并发症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采用电话及门诊随访6个月至4年.结果开颅手术组术后有症状血管痉挛10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性脑梗死和脑水肿死亡2例;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19例,较差5例,死亡2例.血管内栓塞组有症状血管痉挛17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迟发性血管痉挛性脑缺血和肺部感染,另1例死于弹簧圈脱出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33例,较差12例,死亡3例.两组比较GO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临床疗效相似,但由于血管内栓塞是微侵袭治疗,应成为治疗老年动脉瘤的首选.老年动脉瘤患者两种治疗方式术后迟发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均较高,应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IA)夹闭术和介入方法行血管栓塞术治疗IA破裂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显微镜下IA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IA破裂58(显微手术组)、48例(介入治疗组)。出院前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采用GOS量表对疗效进行分级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GOS分级结果相比,P〉0.05;术后造影结果显示显微手术组完全夹闭53例,介入治疗组完全闭塞35例,两组相比,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P〉0.05。介入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显微手术组(P〈0.01)。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均是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开颅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01~2016-01该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法分为开颅手术组(48例)和介入栓塞组(51例),统计两组术后脑梗塞发生率、术后再出血情况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GOS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介入栓塞组患者全部成功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40例,次全栓塞6例,部分栓塞2例。术后一个月回访结果显示,介入栓塞组GOS评分良好率为96.07%(评分≥4),开颅手术组良好率为83.33%,介入栓塞组高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脑梗塞发生率介入栓塞组为3.92%,开颅手术组为29.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介入栓塞组为7.84%,开颅手术组为12.50%,介入栓塞组均低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介入栓塞组为5.88%,开颅手术组为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支架辅助管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01~2018-03 7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MCA分叉处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动脉瘤手术夹闭术组35例和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组38例。分析患者的动脉瘤特征、SAH的Hunt-Hess分级、合并颅内血肿、手术并发症(如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术后脑梗死、切口/颅内感染)等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包括动脉瘤闭塞率、术后1个月、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应用DSA或CTA检查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介入治疗组38例,其中37例成功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术,1例介入治疗失败转开颅夹闭术,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27例,次全栓塞9例,部分栓塞2例。夹闭术组35例,其中34例成功夹闭动脉瘤,1例夹闭失败转介入治疗。两组闭塞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介入治疗组术后脑梗死、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夹闭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性MCA宽颈动脉瘤成功率较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但仍需要更大样本研究和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将37例颅内动脉瘤患随机化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照组在全麻插管下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观察组出院时GCS评分良好14例,差5例,死亡0例,良好率为73.68%;对照组分别为7、8、3例及38.89%;两组良好率比较,P〈0.05。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观察组仅1例动脉瘤再通;随访1a无死亡病例,发生癫痫2例(10.5%)。对照组术后5例发生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死亡3例,发生癫痫6例(33.3%)。两组术后病死率、癫痫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较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一治疗方法(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不能完全治愈颅内动脉瘤的再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13例患者中,4例初次治疗选用开颅夹闭,9例初次治疗选用血管内栓塞。共患有动脉瘤18个,其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个,胼周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尖端动脉瘤1个。13例中4例有多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后,7例复发或残余动脉瘤行再次开颅夹闭术;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栓塞处理颅内多发动脉瘤3例;开颅夹闭后残余动脉瘤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临床随访1个月至3年,患者临床症状无复发表现。结论开颅夹闭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初次处理复发、残余动脉瘤以及颅内多发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康复及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8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依据手术术式不同分组,对照组43例予以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44例予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康复及感染发生情况,并统计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术后康复,且术后感染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开颅夹闭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开颅夹闭手术时,由于动脉瘤形态多变、血管结构复杂,在处理复杂动脉瘤时仍面临巨大挑战。血管内介入栓塞时,颅内血管迂曲,微导管超选困难或不稳定,使得介入治疗难度增加,且易出现并发症。三维打印技术能够复制动脉瘤及其相关血管的三维模型,帮助术者于术前优化开颅夹闭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方案,并可进行术中指导,提高治疗效果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作者对三维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20例,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观察组20例,采用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短期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观察组Rankin量表评分及SF-36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可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1月就诊于我院拟行手术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71例,根据病人选择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预后、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共剔除7例,90.14%的受试者完成研究。观察组、对照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3%与94.44%,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两组出院前、术后6个月手术恢复良好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均可有效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有恢复快、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行血管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35例(41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72h内)患者中,19例(20个动脉瘤)采用开颅血管夹闭术(夹闭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4例,Ⅲ级4例,Ⅳ级1例;16例(21个动脉瘤)行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s)栓塞治疗(栓塞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3例,Ⅲ级2例,Ⅳ级1例。两组Hunt-Hess分级相似(P〉0.05)。结果夹闭组血管完全闭塞率为100%,预后良好率为89.5%,术后发生脑积水0例、脑梗塞3例;栓塞组分别为76.2%、89.5%和1例(P均〉0.05)。夹闭组住院时间(18.21±10.72)d,住院费用为(4.14±1.38)万元;栓塞组分别为(11.2±4.67)d和(7.72±1.94)万元(P〈0.05和0.01)。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行血管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疗效相近,两种手术方式各有所长,应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对老年脑动脉瘤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动脉瘤患者10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1个月两组Hunt-Hess分级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Hunt-Hess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脑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创伤小、术后疗效好、并发症少且术后远期疗效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作为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动脉瘤颈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观察组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个月SF-36量表评分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颈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均可有效改善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预后,但与动脉瘤颈夹闭术相比,血管内栓塞术可更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栓塞介入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4例,在颅内小动脉瘤破裂3 d内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36例,在颅内小动脉瘤破裂3 d内给予栓塞介入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动脉瘤夹闭程度、治疗前后动脉瘤影像特征、治疗前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动脉瘤的入射角、动脉瘤瘤体高度和瘤颈长度之比(AR)及动脉瘤瘤体直径和载瘤动脉直径之比(SR)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动脉瘤致密栓塞率、轻度残疾及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栓塞介入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围术期指标好,近期疗效显著,预后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6年10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5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156例和观察组96例。对照组患者行开颅夹闭术,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6个月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开颅夹闭术相比,介入栓塞术可有效缩短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开颅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脑动脉瘤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颅组与介入组,每组各40例,开颅组给予开颅夹闭术,介入组给予血管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年后的Glasgow结果。结果介入组较开颅组相比手术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增加,住院天数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与介入组相比再出血、脑积水、肺血管痉挛、肺部感染、库欣溃疡、尿路感染、尿崩症及严重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较开颅组相比恢复良好率及轻度残疾率增高,中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及死亡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显著,远期效果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介入栓塞术组65例与开颅夹闭手术组57例。查阅并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介入栓塞术组与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介入栓塞术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5例(占7.7%),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9例(占15.8%),两组患者中预后不良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介入栓塞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动脉瘤部位、动脉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瘤体长径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OR=1.306,95%CI(1.036,1.646)]、Fisher分级[OR=1.923,95%CI(1.158,3.195)]、Hunt-Hess分级[OR=1.335,95%CI(1.031,1.729)]、AR[OR=1.898,95%CI(1.207,6.711)]是介入栓塞术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在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性别、糖尿病发生率、动脉瘤直径、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64,95%(1.013,5.056)]、高血压[OR=1.941,95%CI(1.256,2.999)]、手术时机[OR=1.267,95%CI(1.027,1.562)]、Fisher分级[OR=1.793,95%CI(1.123,2.865)]、Hunt-Hess分级[OR=1.240,95%CI(1.019,1.508)]是开颅夹闭手术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AR是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而年龄、高血压、手术时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夹闭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或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对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以及转归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8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其中40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手术夹闭组),45例采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血管内栓塞组)。手术夹闭组和血管内栓塞组男性(37.5%对40.0%;χ2=0.056, P=0.813)、高血压(30.0%对33.3%;χ2=0.109, P=0.742)、吸烟(50.0%对48.9%;χ2=0.010,P=0.918)、饮酒(45.0%对46.7%;χ2=0.024,P=0.878)、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50.0%对48.9%;后交通动脉:35.0%对33.3%;大脑中动脉:10.0%对11.1%;椎动脉:5.0%对6.7%;P均>0.05)、动脉瘤最大直径<10 mm(80.0%对77.8%;χ2=0.063,P=0.802)、Hunt-Hess分级1~2级(55.0%对57.8%;χ2=0.066,P=0.797)、Fisher分级1~2级(60.0%对57.8%;χ2=0.043, P=0.835)和发病至治疗时间<72 h(62.5%对64.4%;χ2=0.035,P=0.853)患者的构成比均无显著差异。手术夹闭组和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97.5%对91.1%;P=0.364)和转归良好率(65.0%对68.9%;χ2=0.145, P=0.703)均无显著差异;手术夹闭组无死亡病例,血管内栓塞组死亡1例(2.2%),但无显著性差异(P=1.000);手术夹闭组有1例(2.5%)发生脑梗死,血管内栓塞组未发生脑梗死,亦无显著差异( P=0.471)。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在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特点和血管内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44例60岁以上患者共52个颅内动脉瘤,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针对老年患者路径动脉迂曲、狭窄形成等特点,栓塞时,可采用多种人路,包括股动脉、颈动脉或肱动脉等。采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联合支架或球囊重塑形技术等栓塞宽颈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结果52个动脉瘤有49个被成功实施栓塞术(成功率为94.2%);44例患者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33例,中残6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适于合并症多、血管条件较差的老年顷内动脉瘤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