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输尿管末端微小结石X线检查方法与诊断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输尿管末端微小结石的最佳X线检查显示方法及诊断要点。方法:对输尿管末端可疑小结石并于静脉肾盂造影中见输尿管全程显影者,不论有否积水,都采用排尿后再摄 光区片。结果:本组选择的40例造影片上,有一侧输尿管全程显影者,25例于平片上见患侧输尿管末端有小结石,另16例均于排尿后的盆腔片上见患侧输尿管末端有微小结石显示,并伴有该侧输尿管末端有少量造影剂丰留。结论:当疑有输尿管下微小结石而平片及造  相似文献   

2.
目的完善造影中的摄影体位,显示最佳的造影效果。方法对50例泌尿系梗阻伴积水患者,在IVP中采取先传统仰卧位,必要时俯卧位的造影方法,对其先后两种方法的显影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先仰卧位再俯卧位摄影后,肾盂肾盏显影率提高20%,P<0.05;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及各段显影率提高18%,P<0.05。结论排泄性尿路造影,必要时采取俯卧位摄影,能弥补传统造影体位的不足,使梗阻部位在仰卧前后位无法显示的解剖机构和病变满意显示出来,是泌尿系梗阻时,肾盂肾盏及解压后输尿管全程显影最好的补充体位。方法简便,值得常规鉴用。  相似文献   

3.
对象和方法 2006年5月~2007年12月收治非结石性、静脉肾盂尿路造影(IVP)显影不良肾脏32例(32只),男19例,女13例,年龄8个月~68岁,平均43.4岁。均经腹部平片(KUB)排外阳性结石,静脉肾盂尿路造影(IVP)检查提示患侧泌尿系显影不良。其中输尿管狭窄10例,肾萎缩7例,肾结核5例,多囊肾7例,肾盂肾盏癌2例。其中19例进行手术治疗,切除无功能患肾11只。  相似文献   

4.
肾盂积水患者尿路造影摄影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相晨  王玉锦  夏良  梁开运 《重庆医学》2002,31(10):984-984
目的 探讨肾盂积水患者尿路造影摄影技术。方法 静脉注射76%的复方泛影葡胺60ml加5%葡萄糖适量。先常规仰卧位摄片,当发现肾盂积水时,适当延时到50-90min摄片;患侧部分肾盂显影,积水扩大;肾盂不能显影或显影很淡,输尿管不能显影,此时采用俯卧位透视下观察,当肾盏和输尿管显影满意后摄片。结果 全部病人改变俯卧位透视观下摄片,全程输尿管显影,明确了输尿管内占位病变的部位和范围。结论 在静脉尿路造影和逆行尿路造发现肾盂积水患者,加做俯卧位摄片,能提高输尿管病变阳性率,以及其病变的部位和形态,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动态观察下静脉肾盂造影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观察下静脉肾孟造影应用的价值。方法:分析200例常规静脉肾孟造影后即行x线电视动态观察平片及X线电视动态观察征象。结果:15min内全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显影满意者120例,占60%,一侧肾盂、肾盏输尿管显影满意,另侧满足诊断显影共36例,占18.4%,其中26例单侧显示稍慢,仍能在30min内满足诊断要求显示,占13%,8例一侧不显影,占4%,5例造影失败。肾孟肾盏显影正常情况下可见肾盂及输尿管蠕动征象。结论:x线电视动态观察应用于静脉肾孟造影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及螺旋CT对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例经手术证实、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的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病例,对其不同的影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例均作了B超、IVP检查,5例同时作螺旋CT检查。B超、螺旋CT检查均显示不同程度肾盂积水,而输尿管无扩张,肾皮质不同程度变薄。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可见梗阻端形态及输尿管腔外迷走血管和纤维束带影各1例。IVP检查7例显示肾脏不同程度肾盂积水,输尿管无扩张,输尿管内侧成角移位,梗阻端形态显示清晰,其中1例迷走血管、1例纤维束带压迫显示梗阻端呈螺旋状或横贯样充盈缺损,形态具有特征性;3例未见显影。结论:B超是诊断先天性UPJO的筛选手段;IVP既可了解梗阻端形态及肾脏功能状况,是诊断先天性UPJO的重要手段;螺旋CT既可显示梗阻端形态、输尿管壁及腔内外情况及肾脏功能状况,是先天性UP-JO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7.
刘勇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8):683-684
目的探讨梗阻性输尿管结石时白肾征与肾周水肿的X线及CT表现,并评价其在输尿管梗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常规静脉肾盂造影(IVP)清晰显示白肾征患者50例,所有患者在造影后立即行CT平扫,结合临床对其X线及CT征象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IVP显示白肾征50例中,肾周脂肪层模糊9例,消失15例;CT平扫均显示患者肾体积增大、肾实质密度均匀性增高、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及结石,其中40例还发现患肾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经治疗排出结石后1周,28例复查IVP,肾盂肾盏恢复正常,白肾消失;14例复查CT平扫,肾盂肾盏及肾实质密度恢复正常,肾周水肿消失或明显减少。结论白肾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周水肿,二者同时存在提示输尿管结石发生急性完全性梗阻,但患肾功能尚未明显受损,及时解除梗阻,可减少并发症,避免患肾功能受到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输尿管上段狭窄或梗阻的病因、病理与影像相关特点,提高对输尿管上段狭窄或梗阻的认识。方法收集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经临床诊断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尿管上段狭窄或梗阻180例,回顾性分析肾输尿管膀胱(KUB)平片、静脉注射肾盂造影(IVP)、CT、MRI表现,探讨输尿管上段狭窄或梗阻的病因、病理与影像相关特点,并对其进行分类、分型。结果 180例输尿管上段狭窄或梗阻依据病因分先天性异常(其中输尿管狭窄8例)36例,占20%,后天性或继发性狭窄144例,占80%;按发病数目分为单发狭窄(局限性隔膜或瓣膜狭窄,节段性狭窄)178例,占99%,多发狭窄2例,占1%;按病变部位分管腔内狭窄140例,占78%,管壁性狭窄35例,占19%,管壁外在压迫性狭窄5例,占3%;按病理表现分器质狭窄180例,但功能性狭窄1例未计入总数内。结论 KUB平片可明确输尿管上段结石诊断,IVP可直观显示输尿管上段腔内导致狭窄或梗阻的原因和肾脏排泄功能,对于肾功能差者逆行肾盂造影作为补充诊断。CT平扫与增强显示输尿管上段狭窄或梗阻的腔内管壁或管外压迫原因,MRI发现狭窄梗阻部位、区分内在性狭窄与外在性狭窄、磁共振尿路水成像直接显示肾功能差中重度积水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高诊断输尿管结石的水平.方法:受检者膀胱适度充盈,采用仰卧结合侧位及俯卧位观察肾盂与输尿管连结区域,检查输尿管下段时适当加压,减少探头距输尿管之间距离,使图像更清晰,在可疑结石强回声后方寻找彩色快闪伪像,通过观察输尿管末端喷尿多普勒信号变化判断其有无梗阻.结果:98例输尿管结石超声显示9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脏及形态改变。方法:36例均经腹部X线平片及静脉肾盂造影,观察输尿管结石继发肾脏改变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的表现,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25岁-55岁。结果:①肾盂肾盏形态及功能基本正常5例;②肾盂肾盏轻度扩张积水,输悄管扩张19例;③同时合并肾结石5例;④肾盂肾盏积水明显,同侧输尿管全程未显影3例;⑤同侧肾、输尿管均未显影3例。结论:静脉肾盂造影对诊断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脏形态及功能改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尿路造影术(IVP)对输尿管不典型结石诊断征象。方法应用西门子R200数字化多功能胃肠机做X线尿路造影术,于透视下动态观察抓拍最佳照片及输尿管可疑结石段连续摄影(每秒8帧),必要时松压迫带后做多体位点片及放大摄影,摄影后,根据需要做适度分辨率调节,边缘强化、放大等后处理。结果输尿管结石不典型的数字化X线征象:患侧输尿管全程持续显影而未见结石征,均为5 mm的小结石,输尿管充盈缺损,局部见密度增高征象。输尿管局部轮廓呈波浪状、锯齿状而未见充盈缺损,输尿管局部蠕动波加快及逆蠕动,患侧输尿管显影密度下降。结论认识IVP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不典型表现,能提高输尿管结石的影像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曲面重建结合靶重建技术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2例经DSCT曲面重建及薄层靶重建显示输尿管结石患者,并经临床及随访确诊,所有52例患者均行泌尿系超声、KUB、IVP、DSCT检查。结果各影像检查发现输尿管结石例数分别为:超声36例,KUB+IVP38例,常规轴位CT扫描44例,CPR+靶重建52例。结论输尿管曲面重建结合薄层靶重建图像可以提高输尿管结石检出率及准确评价输尿管有无梗阻及其程度,是目前诊断输尿管结石最准确、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线电视监视下动态连续摄片行尿路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对泌尿系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7例泌尿性疾病患者行电视下动态摄片尿路造影并与传统IVP造影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部患者中,泌尿系结石48例,输尿管狭窄8例,肾盂、肾盏变形7例,单片肾积水4例。结论:X线电视监视下动态行IVP明显优于常规检查,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CT对输尿管远端结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确诊为输尿管远端结石患者CT平扫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均经尿道排石证实。结果小结石直径均〈6.0 mm,CT值≥105 Hu,CT确诊率98%(41/42);35例均发现病侧肾盂及输尿管全程扩张、患肾肿大、肾周脂肪间隙渗出;肾盂未见积水而输尿管末端发现小结石的6例,且结石直径均〈3.0 mm。结论输尿管远端结石直接征象为钙化点样高密度影,螺旋CT除直接显示高密度结石及其部位和大小外,还可显示输尿管梗阻扩张程度等继发征象,具有准确、无创等优点,是目前确诊输尿管远端小结石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勇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0):1337-1338
目的:探讨梗阻性输尿管结石时肾周水肿与白肾征的X线及CT表现,并评价其在输尿管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常规静脉肾盂造影(IVP)清晰显示白肾征患者67例的资料,所有患者在造影后立即行CT平扫,并结合临床对其征象进行综合分析。结果:IVP显示白肾征67例中,肾周脂肪层模糊13例,消失21例;CT平扫除显示患肾体积增大,肾实质密度均匀性增高,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及结石外,52例还发现患肾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结论:白肾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周水肿,二者同时存在提示输尿管结石发生急性完全性梗阻,但患肾功能尚未明显受损,及时解除梗阻,可减少并发症,避免患肾功能受到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压迫致输尿管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血管压迫致输尿管梗阻、肾积水患者术前经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尿路造影或肾穿刺造影,计算机断层X线扫描(CT)确诊后采用手术治疗,术中切除异位血管或切除受压部分输尿管后行肾盂剪裁,肾盂输尿吻合术(成形术),腔静脉后输尿管则切断静脉后输尿管,输尿管断端吻合术。结果手术证实异位血管压迫致输尿管梗阻10例,腔静脉后输尿管梗阻2例。术后半年-2年随访,肾脏、输尿管积水明显改善,肾功能改善良好。结论血管压迫是输尿管和肾积水的常见原因之一;B超、IVP,逆行肾盂造影或肾穿刺造影并结合CT为诊断血管压迫致输尿管梗阻的常用方法:手术仍是血管压迫致输尿管梗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总结CT盆腔平扫在输尿管末端微小结石中的诊断价值 ,提高对输尿管末端微小结石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IVP (静脉肾盂造影 )显示一侧输尿管末端轻度梗阻而平片及IVP均未能发现末端结石而临床高度怀疑为结石 ,且病人同意CT检查的 19例患者 ,行盆腔双侧输尿管末端区域CT平扫 ,层厚、层距 2~ 5mm ,部分病例重叠扫描。结果 :19例中CT发现 15例 16枚输尿管末端微小结石 ,最大 8× 9mm ,最小仅 2mm ,结石发现率 84%。结论 :CT输尿管末端扫描对微小末端结石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弥补了常规X线检查的不足 ,避免了不必要的逆行插管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提高了对输尿管末端微小结石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周世阳 《医学综述》2013,19(8):1501-1503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在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云阳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泌尿系统梗阻患者57例,采用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比较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结果及静脉肾盂造影(IVP)的结果。结果 16排螺旋CT扫描可明确显示全部病例情况,可清晰地显示高密度致密结石影及其形态大小,占位病变清楚显示软组织肿块影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经此检查出神经源性膀胱3例,肾结石12例,输尿管结石29例,输尿管占位性病变6例,单纯肾盂积水3例,输尿管结核2例,输尿管轻度扩张后不规则狭窄2例。IVP检查中有15例患者发生延迟显影,11例患者发生一侧显影,6例患者无显影。IVP检查对泌尿系统梗阻的诊断率显著低于16排螺旋CT的诊断率(P<0.05)。结论 16排螺旋CT是一种无创伤检查,操作简便、检查时间短,图像清晰,对泌尿系统肿瘤、结石或其他尿路梗阻性疾病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泌尿系统疾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静脉尿路造影(IVP)输尿管阴性结石X线与B超表现相结合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临床拟诊为泌尿系结石的168例患者,除去肾结石29例,膀胱结石4例,就临床拟诊为输尿管结石的135例进行分析,男91例,女44例,临床均为急性中下腹部疼痛或伴有血尿.经尿路平片(KUB)与IVP明确诊断为结石者76例,8例确认无异常征象.另51例KUB无异常,但IVP有若干X线征象提示阴性结石存在.然后对拟诊输尿管阴性结石处作B超检查.结果 2例因阴性结石染色明确诊断外,49例经B超显示者43例,检出率87.7%.IVP与阴性结石相关征象有:截断征,输尿管变窄,输尿管间嵴增宽,梗阻性肾实质像,充盈缺损,结石染色.结论 IVP的X线征象结合B超检查是诊断输尿管阴性结石的一种准确、无创的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申炜 《吉林医学》2008,29(15):1310-1310
静脉尿路造影术(IVP)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常规采用仰卧位和压腹法。经过我们多年的工作实践,在常规仰卧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现将我院近2年来在常规法静脉尿路造影过程中,有肾盂积水、输尿管不显影或显影不良的患者,后加摄立位或俯卧位全尿路造影片各100例进行分析,以探讨这两种体位的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