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重视自愿戒毒全过程管理,提高戒毒成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对吸毒人员实行强制戒毒的同时鼓励吸毒人员到自愿戒毒机构自愿戒毒,给他们提供了一条较宽松的戒毒康复之路。但不少自愿住院戒毒者出院后复吸,戒毒成功率很低。我院自愿戒毒专科从1991年至今收治了大批自愿戒毒者,从出院后戒毒成功与出院后复吸正反两方面例子中,我们总结经验,认为要提高自愿戒毒的成功率,必须重视自愿戒毒全过程的管理。1重视自愿戒毒病人入院前的筛选和教育自愿戒毒机构注意对自愿戒毒者入院前的筛选和教育,对提高脱毒成功率和减少出院后复吸十分重要。由于吸毒者个人情况和社会关系比较复杂,自愿住院戒毒的…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愿戒毒专科从 1 991年至今收治了大批自愿戒毒者 ,从出院后戒断成功与出院后复吸正反两方面例子中 ,我们总结出减少自愿戒毒病人出院后复吸的几方面做法。一、重视自愿戒毒病人入院前的筛选和教育自愿戒毒机构注意对自愿住院戒毒者入院前的筛选和教育 ,对提高脱毒成功率和减少出院后复吸十分重要。由于吸毒者个人情况和社会关系比较复杂 ,自愿住院戒毒的动机也各种各样 ,一些人心理变态 ,人格扭曲 ,道德败坏 ,不少人还是黑社会分子、犯罪分子 ,而自愿戒毒机构的威慑力度不足 ,为防止毒品流入病区 ,保持良好的脱毒治疗环境 ,提高脱毒成…  相似文献   

3.
魏波  陈宪生  朱健民 《江西医药》2002,37(5):333-334
"脱毒易,管理难","戒毒病人难管理自愿戒毒更难管",这是国内戒毒工作者一致的共识.如何对自愿戒毒者在脱毒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戒毒效果是戒毒机构所关注和亟待改善的.本文就我院戒毒中心的116例自愿戒毒者,在戒毒期间分别采用分流和集中两种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以比较不同管理模式对脱毒疗效、疗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80年代药物滥用(吸毒)问题在中国死灰复燃以来,吸毒人数呈逐年上升之势,截止200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达105万,其中海洛因滥用者74万人(占70.5%)[1].禁吸戒毒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禁毒方针之一,对海洛因成瘾者进行有效的戒毒康复对于降低毒品非法需求和禁毒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我国的戒毒工作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为主体的模式.就隶属关系而言,戒毒机构大体上分为三种:公安系统的强制戒毒,司法劳教系统的劳教戒毒和(卫生系统的)自愿戒毒.应该说这三种戒毒模式各有特点,在特定的时期,对我国的禁吸戒毒工作和降低毒品非法需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有两种戒毒模式:强制戒毒(含劳教戒毒)和自愿戒毒,分属公安部门和卫生部门,各自为政.两者都采取封闭式管理,短期收治吸毒者,虽各有特色,但都不可能永远留住戒毒者.戒毒者回家后放任自流,很快就会复吸.最新调查显示,早期脱毒率接近100%,脱毒后2周复吸率达65.3%,1年后复吸率达94.7%[1].针对我国国情,尽快建立一套能广泛使用且行之有效的戒毒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动机与复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海洛因依赖者自愿戒毒的动机及其与复吸的关系。方法 :对 1 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5月于我院住院的 1 0 2例自愿戒毒者的戒毒动机进行调查 ,并于 1年后随访了解复吸情况。结果 :自愿戒毒者的戒毒动机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 1 )主动戒毒型 ;( 2 )家人强迫型 ;( 3)严打期被迫型 ;( 4 )经济拮据型 ;( 5 )重获快感型 ;( 6 )自行戒毒失败型。除主动戒毒型外 ,其它 5型的戒毒动机可谓“不良”,将其合并为一型—被动戒毒型 ;而真正真心戒毒的主动戒毒型比例不高 ,只占 30 % ,其中已婚和年龄越大的主动戒毒型的比例越高。 1年后随访发现 ,戒毒者 1年内复吸率达 84 % ;而主动戒毒型者的复吸率显著低于被动戒毒型者 ( X2 =2 4 .5 7,P<0 .0 1 )。结论 :研究表明 ,在自愿戒毒者住院期间 ,对其加强心理疏导 ,端正戒毒动机 ,可有效降低复吸率  相似文献   

7.
海洛因依赖自愿戒毒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人格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分析海洛因依赖自愿戒毒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人格特征.方法:对2003年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自愿戒毒中心及绍兴市安康医院戒毒所的196例海洛因依赖的自愿戒毒者进行人口学资料问卷调查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调查,EPQ调查结果与常模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自愿戒毒者年龄主要在21~40岁之间,占79.59%,男性占80%;地区以外省市居多,占61.73%;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79.08%;职业分布依次为个体经商、服务业从业人员、无业,分别占39.8%、23.47%、18.37%.EPQ调查分析,海洛因依赖者中的外向、情绪稳定分比常模高,男性依赖者精神质分数也比常模增高.结论:外向性、渴望冒险、冲动性易产生焦虑及不理智行为是海洛因依赖者的人格特征,戒毒治疗同时,应加强心理干预,重建其人格及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整体护理模式在自愿戒毒病房中的应用情况,寻求提高纳曲酮服用率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方法,分析比较1995年8月―1998年8月收治自愿戒毒者与1998年9月―2001年9月实施整体护理后的收治自愿戒毒者的纳曲酮的服用情况。结果:1995年8月―1998年8月自愿戒毒者446例,其中72例服用了纳曲酮,占16.1%。1998年9月―2001年9月实施整体护理后收治自愿戒毒者270例,其中74例服用了纳曲酮,占27.4%,实施整体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3.15,P<0.01)。结论:实施身心的整体护理是提高纳曲酮服用率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现行戒毒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我国现行的戒毒模式主要是强制戒毒、自愿戒毒和劳教戒毒三种形式.10多年来它们为我国的禁吸戒毒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我国的禁吸戒毒工作,特别是复吸率居高不下的现状,迫使人们对当前三大戒毒模式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785例海洛因依赖者多药滥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多药滥用的现状,为加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攀枝花市自愿戒毒中心785例自愿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海洛因依赖者全部存在多药滥用,85.41%存在两种以上药物滥用,以烟草、苯二氮草类、阿片类的合用为著.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多药滥用应引起戒毒机构的高度重视,要加强对吸毒团伙打击,减少团伙间的"规范化"多药滥用行为和加强麻醉品、精神药品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医院补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成  徐红冰 《中国药房》1999,10(5):220-221
目的:了解补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在上海市医院应用的现状和趋势,作出客观的评估。方法:调查上海市46家医院3年来(1996年~1998年)经营总金额、主要品种、数量,分析临床应用的情况。结果:经营总金额补钙剂1997年比1996年增长141.50%,1998年比1997年增长44.15%;活性维生素D1997年比1996年增长62.98%,1998年比1997年增长26.40%。结论:补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是当前国内一类具有发展前途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S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6年收集的恶性肿瘤患者SADR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4例SADR报告中,新的SADR 15例(14. 42%);60~69岁年龄段比例最高(27例,25. 96%);累及系统或器官以血液系统居首(53例,28. 49%),临床表现以骨髓抑制最多见;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0例,76. 92%);使用率前8位药品中化学治疗药物最多,共19例(47. 50%)。结论抗肿瘤药物引起的SADR与患者年龄、剂型、给药途径相关,需充分发挥专科临床药师的作用,集中监测抗肿瘤药物引起的SADR,结合恶性肿瘤患者的自身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合理给药,预防或减少S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3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 年1-12 月1387例ADR 报告,分别对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ADR 因果关系评价、给药途径、引发ADR 的药品种类、ADR 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32 个科室19 类药物,抗感染药有983例,占70.87%.其中,ADR 发生例次排在前3 位的药物依次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20例,占15.86%),加替沙星注射液(158例,占11.39%),氟罗沙星注射液(127例,占9.16%).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引发ADR 51例,占3.89%,酶类及其他生化制剂引发ADR 50例,占3.81%.静脉用药引发1221例(88.03%);1387例ADR 主要涉及感觉器官和脉管系统(1071例,占60.85%),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365例,占20.74%).新的、严重的ADR 98例,占7.07%,其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8例,氟罗沙星注射液8例,注射用美洛西林2例,莫西沙星2例等.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充分了解该药物的作用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地对症用药.  相似文献   

14.
药源性血糖异常1590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05年6月国内医药卫生期刊报道的药源性血糖异常1590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血糖异常的药物种类主要以激素及其相关用药(17种)、抗微生物药(13种)、中枢神经系统药(8种)为主,其中位居前2位的分别是格列本脲(699例)、极化液(242例);临床表现以血糖降低为多见。结论:临床工作者应重视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的现象,在用药时应加强对患者的血糖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We outline and evaluate competing explanations of three relationships that have consistently been found between cannabis use and the use of other illicit drugs, namely, (1) that cannabis use typically precedes the use of other illicit drugs; and that (2) the earlier cannabis is used, and (3) the more regularly it is used, the more likely a young person is to use other illicit drugs. We consider three major competing explanations of these patterns: (1)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 shared illicit market for cannabis and other drugs which makes it more likely that other illicit drugs will be used if cannabis is used; (2) that they are expla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who use cannabis; and (3) that they reflect a causal relationship in which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cannabis on brain function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using other illicit drugs. These explanations are evaluated in the light of evidence from longitudinal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simulation studies, discordant twin studies and animal studies. The availabl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association reflects in part but is not wholly explained by: (1) the selective recruitment to heavy cannabis use of persons with pre-existing traits (that may be in part genetic) that predispose to the use of a variety of different drugs; (2) the affiliation of cannabis users with drug using peers in settings that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to use other illicit drugs at an earlier age; (3) supported by socialisation into an illicit drug subculture with favourable attitudes towards the use of other illicit drugs. Animal studies have raised the possibility that regular cannabis use may hav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n brain function that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using other drugs. We conclude with suggestions for the type of research studies that will enable a decision to be made abou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that social context,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ug effects mak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nnabis use and the use of other drug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童药物中毒病例特点,探讨药师在预防和治疗儿童药物中毒过程中可提供的多样化药学服务。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20年1月1日—2023 年6月30日收治的47例住院儿童药物中毒病例,并结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实际,讨论药学服务切入点。结果 药物中毒的患儿主要是青春期女孩。中毒原因多为有意服药自杀,共33例(70.21%),另有患儿自行误服12例(25.53%),及家长看错用药剂量导致药物过量2例(4.26%)。临床症状以嗜睡及昏睡28例,头晕16例,恶心呕吐14例,腹痛11例常见。中毒药物种类多为精神类药品,共39例(82.98%)。入院后,洗胃40例(85.11%),血液净化11例(23.40%),结合利尿、导泻等方式清除毒物,并根据毒物种类选用特效药物解毒,以及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最终47例均好转、治愈出院。结论 基于儿童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药师可积极参与预防和诊治工作,以减少药物中毒的发生,改善中毒患儿预后。在预防方面,药师配发药品时应做好用药交代和用药宣教,尤其是对于精神类药品和剂量易混淆药品;在救治时,临床药师可从毒物的检测分析,毒物的清除,特效解毒药物的选用,药物儿童剂量的查询等多个方面对中毒患儿开展全程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3-2018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新的、严重的67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岁儿童患者新的、严重ADR发生率较高,共18例(26.87%);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最多,共47例(70.15...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上报蚌埠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关于使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引起的54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54例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中,男性多于女性,以≥51岁的老年人群为主(45例,83.3%).涉及新型抗肿瘤药物1...  相似文献   

19.
赵群  司继刚 《齐鲁药事》2011,30(1):57-59,61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收集到的1 87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879例ADR中,抗微生物类药物报告最多,占42.42%(797例),其次为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加强ADR监测,特别是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液的监测,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收集到的61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60岁人群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有160例(26.02%);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有516例(83.90%);ADR主要累及的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有285例(43.91%);严重ADR 23例,其中以发生过敏性休克为主,有13例;引起ADR的药品有16类171种,抗菌药居首位,有346例(44.88%),抗菌药中以喹诺酮类药物居首位,有81例(23.41%)。结论:加强合理用药教育和对ADR的监测,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