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应用HRP逆行追踪法研究了24只猫丘脑腹后外侧核到大脑皮质颈、躯干、四肢区的定位投射。结果表明,猫丘脑腹后外侧核内侧背部的神经元投射到大脑皮质冠状回后上部及乙状后回外侧后部(颈部及近端躯干代表区);腹后外侧核内侧腹部投射到乙状后回外侧前部(前肢代表区);腹后外侧核的外侧部投射到外侧回前部及乙状后回内侧部(后肢及远端躯干代表区)。丘脑标记细胞均出现于注射部位的同侧,主要为中、小型圆形、椭圆形及多边形。本文还对丘脑腹后外侧核内标记神经元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顺行溃变法对猫后索核内皮质后索核投射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在电损毁皮质2~5天后,电镜下发现后索核内皮质后索核纤维终末存在三种溃变形式:即电子致密型、神经微丝型和电子透明型,以电子致密型最为多见。溃变的纤维终末常较粗大,主要含有大量密集的圆形突触小泡,主要与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接触形成不对称型的轴-树突触、轴-轴突触、轴-体突触、轴-树-树系列突触,并参与形成以树突为中心的突触复合体。  相似文献   

4.
5.
皮质后索核投射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的突触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顺行溃变法对猫后索核内皮质索核投射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蟹联系进行了研究。在电损毁皮质2-5天后,电镜下发现后索核内皮质后索核纤维终末存在三种溃变形式;即电子致密型、神经微线型透明型,以电子致密型最为多见。溃变的纤维终末常较粗大,主要含有大量密集的圆形突触小泡,主要与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接触形成不对称的轴--树突触,轴-轴突触、轴-体突触、轴-树-树系列突触,并参与形成以树突为中心的突触复事  相似文献   

6.
7.
孟军  张丽萍 《吉林医学》1999,20(5):313-314
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又称Creutzfeldt-Jacob病,是一种由非寻常慢病毒(Prions)引起的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变性的疾病(Prion)。我科于1997年2月收治了1例,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8岁,因进行性记忆力减退伴双眼视力下降6个月,四肢抽搐2月余入院。病人于1996年8月开始无诱因出现四肢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头晕,走路不稳,能坚持工作,但有性格改变,孤僻,懒言。4个月后发现言语缓慢,呈吟诗状,常焦虑不安,情感脆弱,易哭,行走困难。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脑炎…  相似文献   

8.
大鼠脊髓全横断后TrkA和NGF在运动皮质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脊髓全横断后神经营养因子及相应受体在运动皮质内的分布规律,为临床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全横断后不同时相运动皮质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高亲和性受体TrkA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各组运动皮质中TrkA和NGF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第5层;脊髓全横断3d后,运动皮质内TrkA表达上调,损伤后7d到达高峰,21d回到正常水平;NGF表达在损伤后7d上调,峰值出现在损伤后7d,21d回到正常水平。结论 NGF表达增高迟于TrkA,提示在损伤早期给予外源性NGF可能有利于受损的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  相似文献   

9.
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与背索核的投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麻醉大鼠用颈髓背索逆向刺激和腰髓背角细胞内或细胞外记录的方法,在腰髓背角Ⅱ一Ⅳ层记录到52个单位,其中32个单位的反应符合逆向反应标准,为背索突触后(DCPS)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中有15例在逆向反应后间隔不等的时间出现一至多个突触后反应,提示某些DCPS神经元接受来自背索核的下行支配,其余21个单位仅产生突触后反应,可能为背角中接受DCN下行投射的中间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
外科手术破坏大鼠大脑皮质,同时将HRP注入颈髓,电镜观察到蓝斑核内含有许多密集的圆形无颗粒小泡的变性轴突终末,它们主要与中等大小或大的树突形成突触,其中一些树突被HRP逆行标记,从而用超微观察证实了皮质—蓝斑—脊髓通路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61岁。因进行性意识障碍伴四肢不规则抽动2年、发热1周于2007年7月10日入院。2005年7月始,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及行为异常,语无伦次,烦躁易怒,并间断性右手无力,曾在上海华山医院检查脑电图正常,脑MRI示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给予活血及营养神经治疗2周后未见明显改善。2006年初以来,患者逐渐出现四肢不自主抽动,行走不稳,视物模糊,记忆力锐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铜银法溃变纤维染色技术 ,研究大鼠肝硬化门腔静脉分流术后皮质脊髓束的变化。结果表明 ,肝硬化门脉分流术后大鼠脊髓后索腹侧部可见黑色溃变纤维 ,大鼠肝硬化门脉分流可引起皮质脊髓束的脱髓鞘变化  相似文献   

13.
皮质—PMRN—小脑通路—HRP法结合溃变电镜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大鼠PMRN中皮质溃变纤维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以证实皮质纤维与PMNR-小脑投射神经元的单突触联系。方法:采用HRP法与民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皮质纤维终末只表现为电子致密溃变,有大、小两种,小型终末多,大型终末少。多数终末信 小一致,分布均而密集的圆形清亮型小铴,少数终末含混合型小泡,即圆形清亮型小乐  相似文献   

14.
NGF和BDNF在脊髓全横断后大鼠运动皮质的表达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全横断后神经营养因子在运动皮质内的分布规律,为临床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全横断后不同时相运动皮质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各组的运动皮质中NGF和BDNF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第Ⅴ层;脊髓全横断后NGF和BDNF的表达均增高,NGF的表达高峰在脊髓全横断后7天,21天回到正常水平;BDNF表达在脊髓横断后21天到达高峰,28天回至正常水平。结论: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皮质内NGF表达上调早于BDNF。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脊髓损伤,并非指脊髓挫伤、挤压伤等外伤,而是指实验性脊髓横断损伤。脊髓横断后的再生,是指脊髓白质中的神经纤维传导束,在断端对合良好的情况下,能否生长并越过断端间的缝隙而获得功能恢复。哺乳动物和人类脊髓横断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脊髓横断伤后大脑运动皮质的再生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成年SD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在脊髓横断伤后的再生反应。方法在胸9水平完全横断脊髓,术后1、3、5、7和14d,取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和脊髓分别进行GAP-43mRNA组织原位杂交和NF200免疫组化。结果大鼠在脊髓横断伤后出现大脑运动皮质GAP-43mRNA表达,主要分布在大脑运动皮质的V、Ⅵ层;脊髓横断伤组在术后14d内,脊髓断端白质内NF200的表达逐渐由稀疏至消失。结论实验揭示了大鼠脊髓横断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在两周内不会出现数量减少;并发现大脑运动皮质在皮质脊髓束横断后能出现短时间的再生反应。  相似文献   

17.
<正> 多种病毒均可引起人类出血热病。以传播途径不同可分为几种类别(附表1)。表中除有肾病综合征的出血热之外,其它各种出血热的病毒均已先后证实,并较易分离培养。唯独只有有肾病综合症的出血热的病原直至最近才确实可以证明病毒抗原的存在。此病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各称。在中国、日本、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称为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则称为朝鲜出血热(KHF);在蒙古称为蒙古出血热(MHF);在苏联称为出血性肾病肾炎[Hemorrhagic nephrosonephritis(HN)];南斯拉夫则称为流行性肾炎(EN);芬兰称为流行性肾病[Nephropathia epidemica  相似文献   

18.
应用溃变法对大鼠皮质脊髓束在脊髓内投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为在单侧损毁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后,用铜银法、Fink-HeimerⅡ法和 Fink-HeimerⅡ后漂白复染法顺行追踪大鼠皮质脊髓束的投射。溃变纤维见于对侧脊髓后索的腹侧部和同侧脊髓前索的内侧部。位于后索的溃变纤维一直延伸到骶段,位于前索的仅限于颈段。溃变终末广布于脊髓的Ⅰ~Ⅶ层,并存在定位关系:来自运动区的纤维投射到脊髓的Ⅳ—Ⅶ层,来自体感区的纤维投射到脊髓的Ⅰ—Ⅴ层。对结果的讨论提示,动物皮质脊髓束的走行反映了某种种系进化关系;而该束在动物中枢神经系的运动和感觉机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作为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往往导致大部分肢体瘫痪,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痛苦与负担,因此一直是创伤外科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SCI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致公元前1700年,从那时起就被判为“不治  相似文献   

20.
姜黄素属于天然多酚化合物,提取于中药姜黄,目前在脊髓损伤(SCI)修复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姜黄素的主要作用有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减少患者脂质过氧化、胶质瘢痕形成、神经细胞凋亡发生、局部神经氧自由基释放以及改善患者脊髓损伤局部环境等作用.姜黄素在治疗SCI过程中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如NF-κB信号通路、JAK/S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