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1期)、PubMed、EMbase,同时检索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0年3月,收集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对比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质量评价、资料提取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5个RCT,包括203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左室射血分数:RVS起搏在3个月和18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RVA起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53,95%CI:1.02~6.04];[WMD=7.44,95%CI:5.46~9.42]。②QRS波时限:RVS起搏在术后即时和3个月的QRS波时限均小于RVA起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7.7,95%CI:-34.24~-21.15];[WMD=-17.02,95%CI:-24.14~-9.90]。③起搏参数:术后3个月时RVS起搏的起搏阈值与RVA起搏无差别。RVS起搏的感知阈值和阻抗均低于RVA起搏。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能给患者带来良好的近生理状态的双心室电传导,并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右室间隔部有望成为首选的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2.
起搏器心室电极通常放置在右心室心尖部,然而大量随机临床试验研究发现,双腔起搏器/右心室心尖部(DDD/R)起搏与单腔心室起搏器(VVI/R)相比不能减少死亡率,其原因可能与心尖起搏密切相关。因此,右室间隔部起搏应运而生,因其可获得接近心脏生理性激动顺序,在血流动力学、心电生理和病理生理学上有一定优势,然而在一些长期和短期的随访研究中发现,间隔部的起搏对已有左室功能损伤的患者较有利,对左室功能正常患者作用不明显,而且主动电极有心脏穿孔和冠状动脉损伤的潜在风险。因此,应综合权衡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状态以及预计达到的结果选择生理性起搏位点,以降低起搏器和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中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总体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右室非心尖部(RVNA)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心室功能的中远期影响。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截止至2018-01。纳入关于RVNA起搏与RVA起搏对左心室功能中远期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26项研究,共包括1926例患者。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WMD =2.94,95%CI:1.57-4.31,P <0.01)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T)(WMD =23.45,95%CI:0.68-46.22,P =0.04)方面,RVNA组优于RVA组。基础状态LVEF≤40-45%(WMD =5.03,95%CI:4.38-5.69,P <0.01)或随访时间≥12个月(WMD =3.38,95%CI:1.73-5.03,P <0.01)的患者,RVNA组对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于RVA组。而基础状态LVEF保留(WMD =0.92,95%CI:?0.73-2.56,P =0.27)或随访时间<12个月(WMD =1.81,95%CI:?0.03-3.64,P =0.05)的患者,两组无显著差异。在血N末端脑肽前体(NT-proBNP)或脑利钠肽(BNP)方面(SMD =?0.29,95%CI:?0.70-0.13,P =0.17),RVNA组与RVA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对于基础状态LVEF减低(≤40-45%)或随访时间超过一年的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RVNA起搏比RVA起搏对术后LVEF影响小。  相似文献   

4.
吴宾  孙述昱  樊苗苗  袁铭  易甫 《心脏杂志》2018,30(1):103-106
右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接近希氏束,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RVSP)理论上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和保护左心功能,但临床研究却提供了相互矛盾的结果。本文将RVSP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选择适宜的起搏位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冯霞  崔俊玉 《心脏杂志》2010,22(4):581-583
目的:评价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的稳定性及对比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22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分为RVS组和RVA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RVS组术中测试起搏阈值及电流均高于RVA组,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S组QRS波群宽度较RVA组小(P0.05);RVS组X线曝光时间较RVA组长(P0.05);术中阻抗及R波振幅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RV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较RVA组明显提高,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RVS起搏安全、有效,RVS起搏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右室间隔起搏(RVS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 RVAP)对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CAVB) 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87例因CAVB植入起搏器的患者, 其中45例行RVSP术(RVSP组),42例行RVAP术(RVAP组),分别对术前及术后6、12和18个月,患者的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 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加速度指数(ACI)进行检查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2个月随访, 79例完成18个月随访。术后RVAP组QRS波时限较RVSP组明显增宽(P<0.05),术后12个月RVAP组LVEF、SV、ACI均较RVSP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18个月RVAP组LVEDD较RVSP组明显增大(P<0.05),RVAP组CI均较RVSP组降低,但尚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RVSP较RVAP有利于CAVB患者心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韦彩雯  毛家亮  何奔  郝静 《心脏杂志》2009,21(4):528-530
目的 比较右室室间隔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室间隔部起搏组(n=98例)和右室心尖起搏组(n=8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8个月心脏彩超的变化。 结果 间隔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显著提高 [(66±8)% vs (69±9)%,P<0.01],心搏出量(SV)较术前显著提高[(83±15)ml vs (87±12)ml,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小未达显著水平[(52±5)mm vs (51±5)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无明显变化[(31±5)mm vs (31±5)mm],而心尖组LVEF显著降低[(68±7)% vs (63±8)%,P<0.01],SV显著减少了7 ml[(87±16)ml vs (80±10)ml,P<0.01],LVEDD显著增大3 mm[(50±6)mm vs (53±7)mm,P<0.01],LVESD显著增大 [(30±5)mm vs (32±6)mm,P<0.05],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同期比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8个月LVEF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室室间隔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利于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8.
5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病人根据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HVS组)。起搏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RVA组,B型脑利钠肽、QRS波时限明显低于RVA起搏。结论:HRV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优于RVA组,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参数的差异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进行置入时及术后3个月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的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术后15min及3个月两组的起搏阂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术后3个月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右室心尖部组(0.57&#177;0.04vs0.50&#177;0.03,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且对心功能的影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5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28例)和RVA起搏组(2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36个月,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NT-proBNP(N末端B 型利钠肽原)进行随访,并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6个月时,HRVS起搏组QRSd和NT-proBNP明显小于RVA起搏组(147.9±12.1ms比155.2±12.7ms;252.7±95.4ng/ml比313.2±121.4ng/ml,P<0.05),LVEF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间比较,HRVS起搏组的QRSd、NT-proBNP明显小于RVA起搏组(149.1±13.1ms比158.6±12.9ms;281.9±102.2ng/ml比372.4±136.6ng/ml,P<0.05),并且随起搏时间的延长差别越明显,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52.6±7.0%比48.8±6.7%,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NT-proBNP的变化值(△NT-proBNP)与相应时间的QRSd的变化值(△QRSd)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73,P<0.05)。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电活动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RVA起搏,并且这种优势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具有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指征的77例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40例)和RVA起搏组(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8个月,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观察随访。同时运用起搏器程控仪对患者术后3个月和18个月的起搏房室间期、心室起搏比例等起搏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和调控。最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起搏相关参数均无显著差别(P<0.05),△HRVS起搏组的△QRSd、△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18个月时,两组患者间起搏相关参数没有明显差别,△QRSd、△LRVPE...  相似文献   

12.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参数的差异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进行置入时及术后3个月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的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术后15min及3个月两组的起搏阂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术后3个月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右室心尖部组(0.57±0.04vs0.50±0.03,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且对心功能的影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别。术后3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在基础状态超声下无显著差别,在起搏负荷超声下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2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SPWMD和LVESV三项指标均显著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LVEDV小于RVA起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低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探讨起搏诱发的心室不同步收缩对于心脏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65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分别在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室上性节律状态下行常规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右室完全起搏模式下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0.58±0.07 vs 0.61±0.01,P<0.001),左室6节段收缩期平均速度下降(4.0±1.5cm/s vs 4.7±1.6cm/s,P<0.001),心室收缩同步性下降(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37.5±12.5ms vs 23.7±10.2ms,P<0.001),心室同步性恶化程度与收缩功能恶化中度相关(r=0.37,P<0.05)。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致左室收缩不同步及左室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高位右室间隔(HRVS)起搏对完全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18例因CAVB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其中52例为RVA起搏(RVA组),66例为HRVS起搏(HRVS组)。分别对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2年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2年内因心力衰竭住院人数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101例完成2年随访。术后6个月和1年时两组LVEF比较无差别(0.55±0.08vs0.55±0.08,P=0.926;0.54±0.09vs0.55±0.07,P=0.407),但是对于术前LVEF(0.50者,术后1年时LVEF两组有差别(0.40±0.04vs0.44±0.04,P=0.01)。术后2年,HRVS组优于RVA组(0.51±0.10vs0.55±0.06,P=0.01)。2年内,RVA组因心力衰竭住院人数多于HRVS组[31.1%(14/45)vs12.5%(7/56),P=0.02]。结论 HRVS起搏对CAVB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低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起搏QRS波时限与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106例右室心尖起搏患者,分成左室射血分数(LVEF)<0.55的病例组(n=48)和LVEF>0.55的对照组(n=58)。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起搏QRS波时限,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左房内径(LA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ES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LVEF,评价患者的纽约心功能分级,同时检测患者的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分析起搏QRS波时限与以上各指标的关系。结果①起搏QRS波时限与LVEDD(r=0.577,P<0.001)、LVESD(r=0.627,P<0.001)、LAD(r=0.241,P=0.013)、IVST(r=0.345,P<0.001)、LVP-WT(r=0.349,P<0.001)均呈正相关,与LVEF负相关(r=-0.570,P<0.001),与纽约心功能分级正相关(r=0.527,P<0.001),与NT-proBNP对数正相关(r=0.265,P=0.024)。②以起搏QRS波时限≥200ms诊断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42%和70.69%。结论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起搏QRS波时限是一个简便而实用的初步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比较了窦性心动过缓或三度房室阻滞患者进行右室间隔(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患者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36例,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中远期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2例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给予右室间隔部起搏,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室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QRS波时限(QRSd)、收缩达峰值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左室的收缩功能影响较小,缩短了左室不同部位收缩达峰值时间,减小了QRSd宽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右室心尖(RVA)起搏和右室间隔(RVS)起搏对于左室收缩功能不良的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33例RVA起搏和26例RVS起搏的患者入选,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0.36~0.50。根据影像学特点及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明确RVS组心室电极位于右室间隔,测量并分析起搏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心脏结构及双室机械收缩延迟(IVMD)、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的变化,随访记录近6年的心力衰竭再入院及心因性死亡事件。结果随访(48.9±5.6)个月,两组患者组间术后1周及6个月的Ts-SD无显著差异,但IVMD有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RVS组LVEF略高于RVA起搏组,RVS组心脏事件及心因性死亡事件发生率低于RVA组(分别为15.4%vs 45.5%,3.8%vs 9%,P0.05),两组死亡率无差异。结论 RVS起搏可以减慢左室心功能已经受损的起搏依赖患者的心功能恶化,可能是通过改善双室收缩同步性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