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对心肌缺血、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直径狭窄≥75%的214支血管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79支见侧支循环开放,63例72支完全闭塞血管中,31例38支侧支循环发展良好(A组),32例34支侧支循环发展不良(B组)。心肌缺血病程长、无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史及右冠状动脉闭塞者,侧支循环发展良好率高。心功能指标A组明显优于B组,运动负荷试验阴性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侧支循环开放依赖冠状血管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良好的侧支循环对缺血心肌和心功能有保护作用,但多数不能消除负荷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 对213例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检测颅内侧支循环通路。结果 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8%,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93%,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0%。颈内动脉远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15%,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1%,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1%。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均出现软脑膜吻合侧支循环,91%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9%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15例(7%)未发现侧支循环,108例(55%)1个侧支通路建立,79例(40%)2个侧支通路建立,11例(5%)3个侧支通路建立。结论 经颅多普勒有助于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为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中,侧支循环的相关预测因素及侧支循环对患者的预后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试图通过相关预测因素进一步推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成熟度,同时进一步探讨侧支循环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0月-2019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相似文献   

4.
严重冠脉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冠脉病变侧支循环影响因素。方法:对79例冠脉狭窄≥90%和(或)闭塞病变血管造影进行分析。结果:79例严重冠脉病变有68例见侧支循环,其中右冠病变47例,伴侧支循环44例,占93.61%(44/47),前降支病变51例,伴侧支循环29例,占56.86%(29/51),回旋支病变26例,伴侧支循环20例,占76.92%(20/26),合并糖尿病39例,37例伴侧支循环,非糖尿病40例,31例伴侧支循环(P<0.05),合并高血压组49例,46例伴侧支循环,非高血压组30例,22例伴侧支循环(P<0.01)。结论:严重冠脉慢性病变多数建立侧支循环,以右冠病变显著,糖尿病(或)高血压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对相关侧支及心肌供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侧支闭塞的因素及侧支闭塞对心肌供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PTCA成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完全闭塞性和几乎完全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5例发生过心肌梗塞和21例未发生心肌梗塞的完全或几乎完全闭塞性病变施行了PTCA。结果完全闭塞性病变心梗发生后1周内PTCA成功率为100%,2周~3个月为66.7%,3个月以后为42.9%;无桥侧支的几乎完全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为100%,桥侧支丰富的几乎完全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为62.5%。结论心肌梗塞早期PTCA成功率明显高于心肌梗塞晚期PTCA成功率(P<0.05),无桥侧支的几乎完全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明显高于桥侧支丰富的几乎完全闭塞性病变的成功率(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尿酸血症患者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于本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明确为CTO病变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分析血脂水平与高尿酸血症患者侧支循环(CC)形成情况的关系。结果[结果部分应列举主要数据,并修改英文摘要] 研究共纳入高尿酸血症30例,男性19例(63.7%),平均年龄(64.5±11.5)岁。30名患者存在CTO病变血管32条,2名患者为双闭塞病变。其中CC良好组15例(男性11例,73.3%),平均年龄(69.6±12.0)岁,CC不良组15例(男性8例,53.3%),平均年龄(59.3±8.5)岁。CC不佳组在性别、合并高血压或者糖尿病、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尿酸水平、钾离子水平以及血小板数量、D-Dimer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与CC良好组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CC不佳组在年龄、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与CC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均不是C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既往是否应用他汀药物治疗与CC形成以及Rentrop血流情况的关系。结论 TC、TG和LDL-C水平以及年龄对高尿酸血症患者CTO侧支循环的形成存在影响,HDL-C水平对侧支循环形成无显著性影响,但是上述因素均不是影响C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以及Rentrop血流情况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侧支血管评价心功能指数和心肌梗死面积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冠状动脉侧支血管能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预后和治疗提供线索,本文将68例冠状动脉闭塞患者分为侧支血管发展良好组和侧支血管发展不良组,比较两组间的静息心电图ST-T改变、运动负荷试验、心功能指标和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发现,与侧支血管发展不良组相比,侧支血管发展良好组心电图ST-T改变明显减少,QRS波积分和室壁异常运动积分明显降低,射血分数和心脏指数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期末压明显减小(P均<0.01),两组间运动负荷试验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侧支血管发展良好组中有4例未发生心肌梗死,其中3例运动负荷试验为阴性。结果提示,冠状动脉造影时观察侧支血管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预测和治疗的指导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近乎完全闭塞病变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其整体病变程度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Leaman冠状动脉记分判定冠脉病变程度,左室造影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壁运动Cortina记分判断左室功能,并研究Leaman记分和侧支循环建立对LVEF,Cortina记分的影响。结果:侧支循环建立组25例与无侧支循环组20例比较LVEF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侧支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形成及糖尿病对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及糖尿病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1996年12月-1999年12月阜外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收治的AMI后3个月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病变仍完全闭塞者共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有无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形成的时间以及侧支循环与梗死相关病变部位、梗死前心绞痛和室壁瘤形成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合并(48例)与不合并糖尿病(162例)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不同。侧支循环的评价采用计分法。结果 AMI后2周内42.8%的患者可见侧支循环,第3周达60.0%,1个月时高达75.3%,说明AMI后2周即有侧支循环的形成,多数形成于3-4周。梗死后1-3个月左室造影显示有室壁瘤形成的11例非糖尿病AMI患者中只有2例可侧支循环(18.2%),而无室壁瘤形成的87例非糖尿病AMI患者中83例可侧支循环(95.4%)。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梗死后第4周方可见侧支循环。48例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计分平均0.35,只有9例可侧支循环(18.8%);而162例非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计分平均2.42,140例有侧支循环形成(86.4%)。结论 AMI后如梗死相关病变仍完全闭塞,绝大多数于3-4周形成侧支循环。室壁瘤患者很少形成侧支循环,糖尿病影响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106例,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尿酸、血糖、胰岛素水平以及冠状动脉闭塞程度、病变特点等与侧支循环的关系。结果血糖水平和冠状动脉闭塞程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之间的回归系数达显著水平(P<0.01)。结论血糖水平和冠状动脉闭塞程度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何伯永 《山东医药》2011,51(1):95-96
目的 通过TCD观察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的脑血流代偿情况。方法选择100例经彩超诊断为单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作为闭塞组,同时选择100例经彩超检查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均正常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其颅内动脉血流的改变和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闭塞组患侧颈内动脉的Gosling搏动指数(即PI值)低于健侧及对照组同侧的颈内动脉(P〈0.01)。闭塞组中72例(72%)出现前交通动脉代偿途径,48例(48%)出现后交通动脉代偿途径,33例(33%)出现眼动脉代偿途径。前交通动脉代偿途径的阳性例数高于其他代偿途径(X2=187.5,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代偿途径是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最有效的通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糖化白蛋白水平与冠脉侧支循环的关系,并与非糖尿病患者作比较。方法:入选连续434例稳定型心绞痛伴1支或以上冠脉完全阻塞的患者,其中糖尿病组317例,非糖尿病组117例。检测空腹血清糖化白蛋白(GA)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用Rentrop计分法评估阻塞远端来自对侧冠脉提供的侧支循环情况(Rentrop 0或1分为侧支循环不佳,2或3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结果:在总的437例患者中,侧支循环不佳患者的GA[(20.9±6.3)%对(18.6±5.5)%,P〈0.001]和HbA1c[(6.9±1.0)%对(6.7±1.1)%,P〈0.05]显著高于侧支循环良好患者。糖尿病组中,侧支循环不佳患者(118例)较侧支循环良好者(199例)血清GA水平明显增高,为(21.2±6.5)%对(18.7±5.6)%,P〈0.001;但HbA1c水平相似,为(7.0±1.1)%对(6.8±1.3)%,P=0.27。GA与Rentrop计分呈显著负相关(r=-0.28,P〈0.001),但HbA1c与其无关(r=-0.10,P=0.09)。在预测冠脉侧支循环不佳方面,GA的曲线下面积较HbA1c明显增大(0.64对0.58)。在非糖尿病组,GA和HbA1c水平与冠脉侧支循环状态无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5岁、女性、非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肾功能减退是预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经校正混杂因素后,GA〉18.3%仍然较HbA1c〉7%更为敏感地预测糖尿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不佳。结论:血清GA水平增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的患者DSA所见软脑膜动脉吻合(LMA)程度与脑梗死体积及其分布的关系。方法纳入50例MCA Ml段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DSA表现对LMA进行评分,再根据评分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侧支循环较好组(LMA评分1~2分),共24例;侧支循环较差组(LMA评分3~5分),共26例。按照多田公式计算脑梗死的体积,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体积的差异,判定脑梗死体积与LMA评分的关系;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灶在MCA供血区分布的差异。结果①侧支循环较好组的平均梗死体积为(21.8±10.9)cm3,侧支循环较差组平均梗死体积为(100.7±37.4)cm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81,P〈0.01)。将LMA评分与脑梗死体积进行秩相关检验后,两者具有正相关性(r=0.967,P〈0.01)。②侧支循环较好组中,梗死累及MCA前部分支供血区和中部分支供血区患者的比率分别为8.3%(2/24)、12.5%(3/24),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的46.2%(12/26)和38.5%(1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均不是LMA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有超过3项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侧支循环较好组的比率(33.3%,8/24)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65.4%,1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MCA M1段闭塞时,LMA评分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性。LMA主要代偿MCA前部分支和中部分支供血区,而对基底核区代偿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类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颈动脉超声(CDF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检查证实的颈内动脉狭窄>70%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头颅CT、MRI及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Asy)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和脑梗死(CI)组。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 )检测颅内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与DSA对比,分析TCD判断侧支循环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比较3组间侧支开效率。结果(1)TCD检测前交通动脉(ACoA )开放占50.94%(27/53),后交通动脉(PCoA )开放占41.51%(22/53),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开放占37.74%(20/53)。与DSA结果相比较TCD显示侧支循环的敏感性为(95.3%),特异性为(91.6%)。(2)Asy组的ACoA、PCoA的开放率均明显高于TIA和CI组( P<0.05);TIA组的ICA-ECA开放率高于CI组( P<0.05),而TIA组与CI组的ACoA、PCoA开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侧支循环平均开放条数结果比较,Asy组(2.17)>TIA组(1.40)>CI组(0.85)。结论 TCD可以无创性地检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对临床相关诊治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影响心脏功能。心脏功能的预后有诸多因素的参与,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及其发达程度。侧支循环的存在可防御或减少心肌缺血或坏死。以往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着重于血管内压及血流等物理因素。近年来,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伴随血管新生过程引人注目。本文以心脏组织中大量存在,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有关的血管新生因子aFGF(acid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  相似文献   

17.
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支循环的重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中动脉闭塞可通过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之间的软脑膜吻合建立侧支循环。文章阐述了软脑膜吻合术的解剖学依据、影像学研究和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支循环的建立机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3水平与冠心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18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根据侧支循环的情况分为冠脉循环发达组(107例)和不发达组(82例)。冠脉造影当天检测25-羟维生素D3水平。结果冠脉侧支循环不发达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发达组(P<0.001)。25-羟维生素D3与冠脉侧支循环分级显著相关(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是冠脉侧支循环不发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是冠心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建立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侧支血管出现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经冠脉造影观察180例冠心病患者的侧支血管出现情况,对比其发展程度与心肌缺血病程、冠脉闭塞部位、冠脉病变程度及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关系.结果:侧支血管仅见于冠脉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的冠脉,心肌缺血病程长、右冠脉闭塞、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症者侧支血管发展良好(P<0.01),闭塞或次全闭塞冠脉外血管的病变程度则与侧支血管的发展关系不大(P>0.05).结论:侧支血管出现提示有严重冠脉病变,慢性长期的心肌缺血可促进侧支血管的发展,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症是侧支血管发展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NSTEMI与STEMI病人入院后10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病变类型、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结果:NSTEMI组的多支病变、〉90%的严重狭窄及侧支循环比率高于STEMI组,而完全闭塞率低于STEMI组(P〈0.05)。结论 NSTEMI的多支病率高于STEMI,前者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后者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