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出血是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脑血管病。与缺血性卒中相比,对脑出血相关认知损害的研究较少。脑出血相关认知损害可分为脑出血前认知损害以及出血后急性期和远期认知损害。文章对脑出血相关认知损害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卒中有直接联系,卒中后认知力损害有其独特表现形式,在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上尚无统一意见,一些血管性,基因性以及人口统计学因素被认为和血管性痴呆相关。  相似文献   

3.
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age-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ARWMC)被认为是小动脉硬化性小血管病的表现,与高龄和血管危险因素有关.脑白质改变(white matter changes,WMC)已被公认为脑小血管病的表现之一,是老年人认知损害和功能丧失的病理学基础.研究表明,但WMC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许多临床症状,包括认知损害、痴呆、抑郁、步态障碍、尿失禁,并与卒中和死亡风险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和其他血管危险因素与轻度认知损害及其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就诊于青岛4家市级医院神经科的门诊及住院患者297例,制定统一的青岛市医院神经科认知损害现状调查表,调查轻度认知损害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变量分析显示,低受教育年限[优势比(odds ratio,OR)0.23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129~0.442;P=0.000]、高血压(OR 1.928,95%CI1.107~3.358;P =0.019)和高脂血症(OR1.812,95% CI1.041 ~3.155;P=0.034)均为轻度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教育水平( OR0.807,95% CI0.742 ~0.878;P=0.000)和高血压(OR1.788,95% CI1.004~3.146;P =0.048)为轻度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高血压为非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91,95% CI1.030 ~4.242;P=0.041),以视空间和执行能力受损为主(P=0.026).结论 高血压为轻度认知损害及其亚型非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以执行能力受损为主.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由各种血管性因素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综合征,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但其危险因素尚不明确.注重VCI的早期预防可有效减少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文章对VCI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可延缓疾病进展以及预防痴呆的发生.文章对缺血性卒中引起认知损害的各种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麻醉与手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并发症,尤以老年患者多见。老年患者出现POCD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多个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否则会导致终身认知功能损害。本文分析并总结了POCD的相关文献,对POCD的危险因素、手术操作、麻醉药物、麻醉方式对POCD的影响以及POCD的预防策略进行阐述,探讨其在POC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防治老年患者POCD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专家共识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发展,人口的寿命明显延长,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问题。与老龄化相关的巨大挑战是脑血管病及认知功能损害两大疾病的发病和患病明显增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按照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推算,我国可能有800万的脑血管病患者和1600万以上的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近20年来,我国在脑血管病和痴呆的基础及临床方面开展了不少的工作,但有关两者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危险因素干预研究及其相关研究开展得却很少,因此,有必要建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专家共识,推动我国在此领域的临床和研究,造福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缺血性脑白质损害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将248例>75岁的缺血性脑白质损害患者分为3组:轻度脑白质损害组(轻度损害组,88例)、中度脑白质损害组(中度损害组,104例)和重度脑白质损害组(重度损害组,56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并对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脑白质损害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5.5%、41.9%和22.6%;年龄和血压与脑白质损害程度相关;非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34.7%)、运动功能减退(24.6%)和认知功能减退(21.4%)为主要就诊原因,差异显著(P<0.05)。结论年龄和高血压是脑白质损害的危险因素;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是脑白质损害的重要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0.
年龄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同时,高血压所致的脑血管损害往往导致脑卒中、脑出血等致命后果,它也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老年高血压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尤为重要,其临床意义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指导合理用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口老龄化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老年性痴呆日益受到各界关注.认知功能损害是痴呆早期的重要临床特征.研究损害认知功能的因素才有可能对痴呆作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干预从而延缓或阻止该病的发展,以减轻此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本文就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筛查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后3d内出现认知损害的患者.根据MMSE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损害组与非认知损害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202例,其中认知损害组48例(23.8%).认知损害组年龄[(66 ±6)岁对(57±5)岁;t=2.231,P=0.038]、糖尿病(39.6%对18,2%;χ2=9.388,P=0.003)、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39.6%对20.8%;x2=6.856,P=0.007)的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1.8±2.4)分对(8.1±1.9)分;t=2.046,P=0.043]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29.2±7.8)μmol/L对(19.9±6.5) μmol/L;t =2.781,P=0.008]、尿酸[(401.5±51.1) μmol/L对(312.4± 60.7) μmol/L;t=3.042,P=0.003]和C反应蛋白[(18.4±5.2)μmol/L对(11.3±4.2)μmol/L; =2.903,P=0.004]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认知损害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81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38~3.205;P=0.039]、糖尿病史(OR2 520,95% CI 1.854 ~4.111;P=0.025)、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4.232,95% CI 1.905 ~8.582;P=0.014)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OR3.618,95% CI 2.061 ~6.312;P =0.018)、尿酸(OR 2.179,95% CI 1.654 ~3.836;P =0.031)和C反应蛋白(OR 2.716,95% CI 1.507 ~5.552;P=0.022)水平增高为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的认知损害发生率较高,年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糖尿病史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为缺血性卒中后发生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许多研究显示,颈动脉狭窄可能会导致认知损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支架置入术能解除颈动脉狭窄,提高脑灌注量,进而可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但干预后的并发症和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认知损害(VCI)指血管或与血管相关因素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其范围囊括了痴呆及非痴呆等各种类型的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主要是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基因遗传因素,病理生理改变是皮质下白质缺血及梗死,尼莫地平、美金刚、丙戊茶碱治疗VCI可能有一定疗效,防治其危险因素是预防VCI的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LVEF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明确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否为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250例,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患者根据LVEF分为4组:LVEF≤60%组53例、61%~65%组62例、66%~70%组75例、≥71%组60例。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又分为认知损害组50例和认知正常组200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LVEF与认知损害的关系。结果LVEF≤60%组,61%~65%组,66%~70%组和≥71%组认知损害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45.3%vs 24.2%vs 12.0%vs3.3%,P=0.000);线性趋势相关检验显示,认知损害患病率与LVEF存在显著线性关系(χ2=33.630,P<0.01)。MMSE得分与LVEF呈正相关(r=0.372,P<0.01)。与认知损害相关的因素有高血压(OR=13.649,95%CI:3.379~55.132,P=0.000);受教育年限(OR=0.855,95%CI:0.786~0.930,P=0.000)以及LVEF(OR=0.929,95%CI:0.899~0.959,P=0.000)。结论 LVEF降低是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已有认知损害的表现,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兼见多个认知域的损害.认知损害的表现和转归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龄、低教育水平、女性、种族、基因等人口统计学差异;卒中前认知水平;梗死灶的部位、大小、数量、梗死次数等梗死特点;脑血管、非脑血管等血管因素;以及既往史、药物使用史、心理状况、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急性缺血性卒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后期认知恢复和血管性痴呆的二级预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发病前无认知损害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价认知功能,MRI确定梗死部位和侧别,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粥样硬化动脉.结果 共纳入10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75例(74.3%)存在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组年龄[(54.54±12.59)岁对(64.43±10.37)岁;t=-3.960,P<0.001]以及受教育年限≤6年(50.7%对11.5%;x2=12.257,P<0.001)和脑动脉粥样硬化(89.3%对50.0%;x2=18.137,P<0.001)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720,95%可信区间1.005~2.942;P=0.048).MoCA评分与责任血管(r=-0.365,P<0.001)和粥样硬化程度最重血管(r=-0.243,P=0.014)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早期即存在认知损害,且MoCA评分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龄老人不同程度脑室旁白质损害及皮质下白质损害的血管危险因素及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头颅磁共振成像将151例高龄老人脑室旁白质损害和皮质下白质损害严重程度分级,对比分析不同级别患者认知评分、血管危险因素、腔隙性梗塞数目、颈动脉斑块指数及颅内血管脑血流动力学的差异。结果中重度脑室旁白质损害和皮质下白质损害均表现认知功能障碍(P<0.05),中重度脑室旁白质损害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重度皮质下白质损害血脂和腔隙性梗塞数目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重度脑室旁白质损害表现大小动脉硬化(P<0.05),而中重度皮质下白质损害仅表现大动脉硬化(P<0.05)。结论血管危险因素和动脉硬化参与脑室旁白质损害和皮质下白质损害形成既有相似点,又有区别点,脑室旁白质损害和皮质下白质损害均导致认知功能损害,小血管硬化及低灌注状态可能参与脑室旁白质损害的形成,血脂因素和腔隙性梗塞可能涉及皮质下白质损害。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会增高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 SCI)发生率,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会导致认知损害加重。心房颤动可视为加速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中可能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心房颤动患者应进行MRI检查,及时发...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性危险因素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脑部结构,与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密切相关。弗明翰研究中应用基于年龄和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评分来预测未来10年卒中发生风险,同时发现增高的评分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