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自1925年Dandy首创枕下入路处理桥小脑角区病变后,此法一直沿用至今。手术时必须切除大块枕骨鳞部,创伤大,出血多,最主要的是术中牵拉压迫小脑,挤压脑干,器械经常出入于小脑表面,有时会误伤岩静脉及Ⅶ、Ⅷ颅神经,故术中术后反应重,又因术野深,操作十分困难。近几年来国内有的学者为了克服以上缺点,通过迷路后进入后颅凹,基本上可以观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岩上静脉(SPV)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临床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 10例(20侧)甲醛固定并经彩色硅胶灌注的成人头颅湿标本,解剖并观测SPV的形态、行径、入口位置及与周围组织标志物的距离关系。结果在20侧标本共发现SPV 19侧,共25支。SPV通常沿着岩骨嵴汇入内、中2/3的岩上窦。SPV在个体间的变异较大;SPV长度为(11.15±4.36)mm,外径为(3.83±0.97)mm;SPV主干分为:单干注入岩上窦有12侧(63.16%),双干型有5侧(26.32%),三干型有1侧(5.26%),缺如1侧(5.26%)。SPV属支分为:单支有2侧(10.53%),双支型12侧(63.16%),三支型4侧(21.05%),四支型1侧(5.26%);根据SPV汇入岩上窦的入口与Meckel’s囊(MC)和内耳道(IAM)的位置关系将SPV的引流类型分为3型:Ⅰ型共4处(16%),Ⅱ型共16处(64%),Ⅲ型共5处(20%)。结论 SPV注入岩上窦的位置与Meckel’s囊(MC)和内耳道(IAM)关系密切,且多位于二者之间。熟悉SPV显微解剖及其引流类型,对临床涉及该静脉的桥小脑角区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21例颅后窝脑膜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经手术治疗颅后窝脑膜瘤21侧,占同期颅内脑膜瘤163例的12.88%;计小脑凸面11例,小脑桥脑角7例,枕大孔区2例及横窦部1例。作者就上述部位脑膜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分别作了简要的介绍与讨论。建议颅后窝脑膜瘤,特别是小脑凸面、小脑桥脑角及天幕下脑膜瘤,以其附着点结合肿瘤主体所在位置命名。文中分析了手术死亡3例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进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16例经彩色乳胶脑血管灌注的正常尸头,模拟完成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手术,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神经导航适时解剖学数据计量及分析.根据11例第三脑室及松果体区肿瘤患者个体影像学特征,以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进行手术验证.结果 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中,除小脑上方中央组桥静脉需离断外,其他桥静脉可良好保存.左、右内侧组桥静脉解剖游离后其间距达(35±6)mm,可满足入路的空间要求.向下牵拉小脑,可显露出松果体、Galen静脉的各属支血管、四叠体,甚至滑车神经等结构.在脉络膜后内侧动脉的内下打开第三脑室顶的下层脉络膜可进入第三脑室的后部.小脑幕外侧窦与直窦之间切开小脑幕,可向前、向上扩大手术显露空间进入幕上纵裂区.11例松果体区肿瘤直径约2~5 cm,全切8例,次全切3例,术后1例行颅后窝减压及V-P引流,1例术后短暂缄默和凝视,余无不良反应.结论 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时,通常不影响深部静脉系统,并能近无创地进入第三脑室,必要时可切开小脑幕显露幕上空间.该入路可有效显露松果体区相关结构,满足手术要求,是该区域手术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甲醛固定的男性成人尸体的颅脑35个,对颅后窝,小脑,下脑干和第四脑室的一些重要结构间距进行了测量,观察了颅后窝内重要结构的局部位置关系。为桥小脑角区、松果体区、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切开及切除小脑半球等手术提供了解剖学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在解剖中发现一例左侧乙状窦缺如,就目前能查阅到的文献没见报道过,现报道如下供临床工作者参考。男尸,年约40岁,死因不明。其颅内静脉窦如图1所示,双侧岩上窦沿岩上沟向后外行,左侧延续为左横窦注入窦汇,右倾岩上窦及岩下窦均注入右乙状窦,左侧岩下窦在左颈静脉孔处移行为左颈内静脉,左侧乙状窦缺如,左颈内静脉仅收集一条岩下窦静脉血。这样该例的窦汇收集  相似文献   

7.
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相关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相关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10%甲醛固定并灌注乳胶的中国人成人头颅湿性标本8例,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桥小脑角区解剖和主要血管神经,重点研究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的解剖和毗邻关系。结果 三叉神经入脑干区与乙状窦横窦移行处的距离为(4.4±0.2) cm,面神经出脑干区与乙状窦横窦移行处距离为(4.1±0.2) cm,桥小脑池的宽度为(0.2±0.1) cm,小脑绒球高度为(0.3±0.1) cm。结论 通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解剖桥小脑角区神经血管,研究骨窗、岩静脉,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充分认识各个重要神经和血管结构毗邻关系,对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颞叶桥静脉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宗正  王峰  孙涛  徐军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05-807
目的对颞叶桥静脉,特别是Labbé静脉进行神经解剖学研究,以避免术中对主要的颞叶桥静脉的损伤。方法使用福尔马林固定尸头标本8例,暴露颞叶侧面和底面,观察皮层静脉分布,检查颞叶桥静脉在小脑天幕表面汇入硬脑膜窦的位置,记录Labbé静脉在颞叶侧面的位置。结果桥静脉颅底的汇入点分布于横窦区(62.5%)、天幕窦区(25%)、岩上窦区(12.5%)。Labbé静脉主要位于颞后和颞中静脉分布区,12.5%位于颞前静脉分布区。结论颞叶静脉的引流方式多样,Labbé静脉存在前位引流,术中不要轻易切断颞底桥静脉。  相似文献   

9.
经典的桥小脑角手术入路为1932年Dandy所创用的枕下开颅,一直为神经外科医师所遵循。1975年Bremond首先报道了乙状窦后径路开颅的方法,开阔了枕下开颅术的一个新途径。近三年来,我们采用了这  相似文献   

10.
CT、MRI对桥小脑角肿瘤的鉴别诊断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经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肿瘤患者的 CT、MR等影像学资料。 结果  12例桥小脑角肿块呈椭圆形或半球形 ,直径为 2 .5~ 5cm,3例肿块呈亚铃状横跨于颅中窝和颅后窝之间。纤维型脑膜瘤 MRI T2 呈等或低信号 ,雪旺细胞瘤 T2 呈高信号 ,转移瘤 MRI T2 呈略高信号。表皮样囊肿的 MRI征象不同于蛛网膜囊肿。 结论 综合分析肿块的形态学和强化特点 ,结合临床能鉴别桥小脑角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中后颅窝开颅经岩骨小脑幕入路切除桥小脑角肿瘤张征军(广西区南溪山医院神经外科)关键词肿瘤;脑;颅脑手术桥小脑角肿瘤的手术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一侧枕下入路,幕上入路,岩骨入路,迷路入路,我院自1990年10月~1993年3月采用中后颅窝开颅经岩骨小脑幕入...  相似文献   

12.
<正> 颅后窝肿瘤包括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桥脑角、四脑室、枕骨大孔区、天幕裂孔区的肿瘤。颅后窝为生命中枢的所在部位,手术当中,患者病情变化大,出血多,有时还会出现呼吸骤停,或血压骤然上升。因此,操作要求比大脑半球手术更为严格。我院从1981年开始至1987年底,共施脑肿瘤摘除手术38例,其中颅后窝肿瘤为25例。在配合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医生密切合作,进一步熟悉了手术的准备及配合工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后颅窝经岩骨小脑幕入路的手术配合李月玲(广西区南溪山医院手术室桂林市541002)关键词小脑幕;手术;配合桥小脑角肿瘤的手术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一侧枕下入路,幕上入路,岩骨入路,迷路入路等。但桥小脑角肿瘤切除采取本术式,术野显示充分,操作简单清楚,脑...  相似文献   

14.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解剖观察桥小脑角面神经的显微解剖 ,研究面神经在桥小脑角的空间定位。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 2 2具 (共 4 4侧 )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 ①桥小脑角区面神经运动根发出部位在展神经根外侧平均 8.92mm ;中间神经发出部位在展神经根外侧平均 10 .97mm。②面神经自脑干表面至内耳门平均长度 14 .4 0mm。③面神经自脑干发出部位至交汇角的距离平均为 4 0 .0 2mm ;至三叉神经脑干端平均为 5 .6 0mm。④面神经内耳门处至交汇角的距离平均为 31.5 6mm ;至三叉神经节平均为 11.0 3mm ;至弓状下窝平均为 7.18mm ;至岩静脉注入点平均为 7.6 6mm。⑤面神经与矢状面所成的夹角为6 2 .89° ;与冠状面所成的夹角为 18.5 1° ;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 35 .5 5°。结论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周围结构解剖关系复杂 ,本研究对于桥小脑角区的显微外科手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颅后窝肿瘤亦称小脑天幕下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三分之一。由于颅后窝解剖部位的特点,其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均与天慕上肿瘤有所不同。现将我院自1959年2月-1962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37例颅后窝肿瘤包括小脑桥脑角肿瘤13例,小脑半球肿瘤12例,小脑蚓部肿瘤9例,第四脑室肿瘤3例。(本文未包括脑干肿瘤)作一分析讨论。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26例,女11例。平均年龄25岁;最小年龄2岁,为一小脑结核病,最大年会50岁,为小脑蚓部转移瘤(癌)。病程最短者7天,为小脑结核病,病程最长  相似文献   

16.
桥小脑角及岩斜坡区肿瘤经岩骨入路手术切除的临床运用陈劲草,胡文安,朱炎昌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430030关键词经岩骨入路,外科,手术,听神经瘤中图法分类号R615,R739.43自1995年3月以来,我科开展经岩骨入路切除桥小脑角及岩...  相似文献   

17.
吴桂芬  张影杰 《吉林医学》2007,28(4):551-551
神经外科采取坐位手术,多为颅后窝肿瘤,如小脑桥脑角肿瘤、第四脑室肿瘤等,这就要求护士了解手术入路、肿瘤的部位、性质、大小及术式,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手术的入路及术者的习惯,备好用物,节省时间,以免忙乱,固定好体位能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为手术顺利完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57例颅后窝脑囊虫病进行分析,其主要临床特点如下:颅内压增高呈间歇性梗阻性发作,小脑及脑干受损神经体征较少;脑脊液呈脑膜脑炎性变化。颅后窝脑囊虫病可分脑室型(第四脑室或导水管),软脑膜型(枕大池或桥脑小脑角),小脑皮质型和混合型,其临床表现、治疗和予后各有不同。脑脊液囊虫补体结合试验和脑室碘水造影仍是诊断颅后窝脑囊虫病有效检查方法。对颅后窝脑囊虫病的手术方法进行讨论,本组57例均行手术,手术效果较好,手术死亡率3.5%。  相似文献   

19.
<正>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脑膜瘤包括肿瘤起于岩骨后面,或侵及小脑幕者,但不含起源于斜坡的脑膜瘤,占CPA肿瘤的6%8%,居颅后窝肿瘤第3位。因其位置深在,术野狭窄,邻近后组颅神经、脑干和重要的血管,故手术对肿瘤进行彻底切除难度及手术危险性较大,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许多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痛统称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因此治疗方法繁多,且常有复发,关键在于对本病的病因不明。近三年来采用经颅后窝单侧抛物线切口入颅,均在手术显微镜观察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19例)。术中发现有异常变化者13例(68.4%),其中病侧感觉根遭动脉压迫者5例;粗大的岩静脉将感觉根环抱者3例;感觉根周围有血管瘤2例;范围较广的胆脂瘤将感觉根包埋者2例;病侧桥脑小脑角蛛网膜增厚粘连者6例,其中2例增厚的蛛网膜形成索带紧勒感觉根。由于局部异常变化常表现为不同形式而且常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