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胆道引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斌  吴志勇 《消化外科》2006,5(6):471-474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肝总管和左右肝管的胆管上皮癌,又称Klatskin瘤。手术切除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方法。许多患者确诊时存在明显的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梗黄),对机体产生的损害包括:(1)胆汁不能正常进入肠道所致营养不良和内毒素血症;(2)胆汁淤积所致高胆红素血症和胆道感染。这些变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凝血机能障碍、胃黏膜损伤、免疫功能低下等全身损害。手术后易发生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腹腔感染、胆漏等并发症,病死率高。术前胆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全身状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  相似文献   

2.
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虽然在部分技术条件较好的大医院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率有所提高,可达40%-60%,但仍然有大部分病例不能手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多为高分化的腺癌,生长缓慢,多数病人并非死于肿瘤的广泛转移,而主要是长期胆道梗阻所致的肝肾功能进行性损害或胆道感染、肝脓肿等并发症。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目的是有效解除胆道梗阻,减轻肝功能损害,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恶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争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恶性梗阻性黄疸系指由恶性肿瘤直接浸润或压迫肝外胆道所致的胆汁排出阻碍,根据其梗阻部位,一般可分为低位胆道梗阻及高位胆道梗阻.低位胆道梗阻指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通常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及壶腹癌等.高位胆道梗阻即指肝门部胆管癌所致的胆道梗阻,部分胆囊癌可向肝管方向浸润发展,也可致高位胆道梗阻.低位胆道恶性梗阻的经典治疗手段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高位胆道恶性梗阻的经典治疗手段是行胆管癌切除(或肝脏部分切除)及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或肝肠吻合).  相似文献   

4.
梗阻性黄疸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高胆红素血症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致使患者手术耐受性下降,危险性增加,手术前行胆道引流能否改善梗阻性黄疽动物模型各脏器的病理、生理状况。方法通过对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分别采取术前胆道引流及非胆道引流观察。结果引流组解除梗阻后两周与模型组比较CREA、TBIL、DBIL改善,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但电解质紊乱,TP、ALB继续下降,各脏器的病理变化与模型组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短期内体外引流并未明显改善各脏器功能及病理状况,反而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增加逆行感染,对病人治疗及预后是无益的。  相似文献   

5.
胆道感染及其处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感染(biliary tract infection,BTI)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及不同部位的胆管炎,根据发病急缓和病程经过又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胆道感染主要是因胆道梗阻、胆汁淤滞造成,其中胆道结石是导致梗阻的最主要原因,反复引起感染又促进了结石的形成,从而更进一步加重了胆道梗阻;而各种急性胆道感染如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临床症状严重,可导致多个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甚至衰竭,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梗阻性黄疸研究热点与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简称梗黄)是肝胆胰外科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胃黏膜损害、免疫功能低下等全身损害。此类病人在手术后易发生出血、胆漏、腹腔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手术死亡率增高”。有效的术前胆道引流可改善病人的肝功能和全身状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NO、ET1等在胆石性胆道梗阻病程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胆石性胆道梗阻患者,按黄疸发生时间、血内毒素检测结查、有无急性胆管炎分组比较NO、ET内毒素和肝功能变化关系。结果 梗阻性黄疸I、Ⅱ组NO与ET1呈负相关;Ⅲ组NO与ET1呈负相关。内毒素阳性组、有胆管炎组:NO ET1无相关关系。结论 ①胆道感染、内毒素等导致NO与ET1的协调关系紊乱、NO的正常保护机制受损,这在胆道梗阻所致肝功能衰竭、肝纤维化等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②检测比较NO/ET的变化关系,可能作为了解肝细胞损害程度、肝储备功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正梗阻性黄疸是一种由于胆道梗阻引起的以高胆红素血症为主要特点的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对机体可产生多方面的损害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等[1]。胆道梗阻原因主要包括胰腺癌、胆管癌、胆囊癌、壶腹部肿瘤及转移性淋巴结外源性压迫等[2]。对于疾病不可切除的患者,姑息性胆道引流是缓解临床症状的主要方法,在此不做进一步探讨。而对于可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前胆道引流的指征及意义仍存有争议,本文通过对既往  相似文献   

9.
胆道梗阻后心脏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胆道梗阻后心脏损害及损害机制。方法 分动物及临床实验 ;胆道结扎并离断 ,大鼠行颈动脉插管测心率、血压、心输出量 ,动态观测心肌组织丙二醛 (MDA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血清总胆红素 (TBil)、胆汁酸 (TBA)、内毒素 (ET)、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含量 ,ABC免疫组化法定位 TNFα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临床以放射性同位素对胆道梗阻病人行心血池显像 ,得出左心室功能参数。结果 胆道梗阻后大鼠血压、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下降 ,血清 TBil、TBA、ET、TNFα、心肌组织 MDA逐渐升高 ,SOD逐渐减少 ,胆道梗阻组与对照组比较 ,P<0 .0 5 ,心肌组织 MDA含量与血清 TNFα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932和 0 .85 0 ,光电镜检查心肌组织细胞 ,随胆道梗阻时间延长损害加重。胆道梗阻组病人局部射血分数 REF3和 REF4、轴缩短率 RS3和 RS4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胆道梗阻后心脏功能受损且随黄疸加深而损害加重 ,自由基损伤、内毒素血症、TNFα等细胞因子的综合作用是胆道梗阻所致心脏损害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梗阻性黄胆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胆管性梗阻所致的黄疸,常需手术治疗,故称为梗阻性黄疸(梗黄)。临床上表现为肝细胞损害和全身各系统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症候群,常导致感染、内毒素血症、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出血、营养不良。目前其手术后并发症率及病死率仍很高[1,2],正确地认识梗黄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仍然是肝胆外科医生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1 梗阻性黄疸对机体的危害1.1 内毒素血症正常情况下,吸收入门静脉的内毒素虽可被肝脏的kupffer细胞清除,但在胆道梗阻持续存在的状态下,由于肠道内胆盐减少,导致肠道内微生物群增加,内毒素池扩大,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3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接受胆道射频消融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评价术后1、2、3个月支架通畅率和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对33例患者均完成胆道射频消融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术后患者肝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期内,中位支架通畅时间103天(9~578天)。术后1、2、3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78.79%(26/33)、66.67%(22/33)、54.55%(18/33)。随访期内,28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93天(19~578天)。患者术后1、2、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6.97%(32/33)、81.82%(27/33)、75.76%(25/33)。9例患者术后出现胆道感染,其中1例严重肝病患者死于胆道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8例患者恢复;13例患者出现无症状淀粉酶升高。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胆道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肿瘤消融所致胆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肝肿瘤消融术后胆道出血患者,1例接受内科保守治疗,对4例患者行动脉栓塞治疗,3例行动脉栓塞+胆囊穿刺引流治疗。结果肝肿瘤消融术后8例胆道出血患者均无休克表现,均有腹痛,黑便7例,术中呕血2例;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6~62g/L(中位值18.0g/L)。4例胆红素明显升高(正常水平4倍以上)。对3例行血/尿淀粉酶检查的患者中,2例血/尿淀粉酶升高。8例患者CT图像上均见胆囊内液性高密度影。7例接受动脉造影的患者中,2例见假性动脉瘤。治疗后随访1~3个月,8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胆道出血是肝癌消融治疗的少见并发症,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及早做出诊断。对于出血量大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早考虑动脉栓塞,对于胆红素明显升高的患者可联合胆道引流。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 plications,BC)按临床表现分为胆漏和胆道梗阻两大类,胆漏主要有吻合口漏、T管拔除后胆漏和肝断面胆漏;胆道梗阻主要有吻合口狭窄、非吻合口狭窄(或称缺血性狭窄,包括肝门部狭窄及多发性肝内狭窄)[1]、胆道结石、胆泥形成及乳头功能紊乱等。按病因则分为缺血性损害、免疫性损害和原因不明的所谓缺血性胆道损害(ischem ic鄄type biliary lesions,ITBL)。ITBL分两型,Ⅰ型ITBL为整个胆道系统受累,Ⅱ型ITBL为肝外大胆管受累[2]。由于诊断技术、诊断标准及随访时间的差别,文献报道BC发生率为7%~35%[1…  相似文献   

14.
急性胆道感染所致多脏器损害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所致多器官损害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进展。方法 分析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所致多器官发病机理的文献报道。结果 已建立多种稳定、可靠的急性胆道感染动物模型、急性梗阻性管炎期间,枯否细胞(KCs)和吞噬与清除功能降低、肝细胞线粒体功能损害、KCs对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功能的影响、肝脏损害对肺脏等远隔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内毒素介导KCs激活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是造成多器官损害的主要机理,结论 急性胆道感染造成多器官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机理十分复杂,其中KCs功能变化是造成多器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急性胆道感染常并发脓毒症和多器官衰竭(MOF),肝脏是率先受累和损害最严重的靶器官,但其损害机理目前仍不完垒清楚。为了探讨内毒素对急性胆道感染肝损害的作用,选用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①假手术组(18只);②急性胆道感染组(18只);⑨头孢噻甲羧肟保护组(18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术前胆道引流对肝门胆管癌病人术后是否有益一直存在争议,本篇meta分析就这一争议做出分析。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Wiley Online Library、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和CBM在2016年11月25日以前公开发表的英文文献,收集关于术前胆道引流对于肝门胆管癌病人术后的影响。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评估相对危险度和95%可信区间。结果术前胆道引流可增加肝门肝管癌患者术后的感染发病率(RR=0.57:95%CI=0.79~3.10,P=0.009)和降低术后肝衰的发病率(RR=0.45,95%CI=0.24~0.87,P=0.02)。采用外引流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更是相对于未引流更高(RR=1.32,95%CI=1.02~1.71,P=0.03)。在术后死亡率和发病率,包括一些非感染发病率引流组与未引流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术前胆道引流可以减少术后肝衰发病率,但会增加术后感染发病率,需根据时机选用。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与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关系董晓强,陈易人,胡振雄,仲明根,汪良,丁晓林采用急性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动物模型,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aetivatingfactorPAF)与胆道感染、梗阻所致的脓毒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胆道术后肝脓肿的原因分析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道系统术后并发肝脓肿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9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经各种胆道手术后肝脏内形成脓肿;明确诊断后,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和对脓腔进行抗菌素灌洗,2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5例患者脓肿愈合,2例脓腔明显缩小,另2例行手术治疗病人已治愈.结论 分析肝内脓肿形成的主要原因为(1)胆道损伤;(2)肝内胆管结石残余;(3)十二指肠液返流;(4)T管引流不畅,胆道梗阻,胆汁滞留.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脓肿引流及选用敏感抗菌素对脓腔进行灌洗是治疗胆道术后并发肝脓肿的有效手段.但脓液引流不畅病人应及时作有效的手术引流,并同时去除病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PTCD)放置引流管患者28例,对其进行围术期、心理疏导、管道护理及密切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预防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 28例均成功完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期间未出现大出血、医源性胆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黄疸均有所消退,肝功能指标恢复良好。其中18例患者后期行择期手术。结论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围手术期期实施心理、管道、病情观察等综合护理措施,能提高引流手术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胆道感染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胆道感染 (biliarytractinfection ,BTI)是胆系结石、胆管肿瘤及其他胆管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造成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 )、多脏器损害(MOD )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 2 ] 。因此 ,胆道感染的病原生物学研究、早期诊断和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文就近年来上述诸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病原微生物学及耐药性研究进展1.胆道感染菌群的变迁 :( 1)菌群种类和厌氧菌感染的种类增多 :文献报道胆道感染在 80年代初期 ,80 %以上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两种混合菌感染 ,这种混合感染的比例高达 1/ 3 [3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